•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0

羋修羋修
首页 > 论文问答 > 闽台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可可京99

已采纳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湄洲,随着移民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多次提到“妈祖文化”。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也作出重要指示: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具有独特的对台地理优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发挥“五缘”优势,弘扬妈祖文化,涌现更多“活妈祖”,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了解、理解,共同构建和谐、双赢、共荣的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庇护两岸同胞长远福祉。 一、妈祖文化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意义重大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闽台关系源远流长。2005年5月,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闽台两地“五缘”的概念并加以诠释: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拓展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开辟了沟通东西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今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突出格局。特别是发源于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有2亿多的信仰者,可谓有水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传播的足迹,从这个意义上讲,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妈祖信仰深深扎根于两岸同胞的精神生活中。对妈祖文化“根、祖、脉”的认同,连接着五洲四海2亿多的妈祖信众,书写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多彩篇章,增进了海峡两岸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成为海峡两岸和谐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第三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说:“今天,两岸同胞与海外侨胞对妈祖的信仰又被时代赋予了新内容,那就是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追求和企盼。”5月22日张克辉率领的大陆妈祖文化交流参访团一行15人抵达台湾,接受采访时说,信奉妈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信仰,我热切期盼海峡两岸继续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不断扩大民间民众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弘扬妈祖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美两岸、共谋同胞福祉而积极努力。张克辉的话道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二、妈祖信仰文化源远流长 妈祖信仰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群众自发形成的本土性民间信仰。她对于凝聚海外华人的力量,增进对祖国的感情,促进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湄洲岛是世界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敕封天后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于莆田古贤良港(今山亭乡港里村),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岛羽化升天。生前经常出海救助乡人和过往商船于海难和疾病中,后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祠立庙,敬奉为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于妈祖的优秀品质,先后给予36次褒封,封号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从此“天后”和“天上圣母”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史料记载,台湾的妈祖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入的。宋时,开发台湾的先驱者在跨越风浪险恶的海峡时,一般都要随身携带从妈祖庙请来的妈祖神像或神符,入台时,也就把妈祖信仰带进了台湾。据考证,台湾民众从南宋开始,一直就有渡过海峡到湄州岛朝拜妈祖,以及从大陆的妈祖庙请妈祖神像回台湾供奉的习俗。正是出自对妈祖的信仰,不管何时何地,台湾同胞总要想方设法前来祖国大陆尤其是湄洲妈祖祖庙、贤良港天后祖祠朝拜。据悉,在两岸交往史上,有不少“第一”便是因此创造的: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度巡游台湾一百天,驻跸18个县市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次的顶礼膜拜,成为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俗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湾第一个妈祖庙澎湖天后宫妈祖前往其祖庙泉州天后宫,实现了50多年来澎湖和泉州两地间的海上直航。7月25日至8月9日,泉州天后宫妈祖也跨越海峡直航澎湖进行会香,整个活动共直航4个航次。期间,泉州和澎湖邮电部门分别发行了同一主题的纪念封,成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妈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妈祖去世之后,人们按自已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可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目的是为了感化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宋代著名诗人黄公度的诗句中写到“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些诗句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说明历代封建统治者、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妈祖精神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这是妈祖文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192 评论

草莓宝宝2006

(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2007年专著:1、《台湾近代文学丛稿》 1990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2、《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 1991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3、《台湾文化概观》(合著) 1993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4、《台湾社会与文化》 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5、《客家民间信仰》 199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6、《鲁迅与新思潮》 1996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7、《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 1997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8、《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 1998年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份有限公司出版9、《金门史稿》(合著) 1999年鹭江出版社出版10、《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 2000年鹭江出版社出版11、《闽台区域社会研究》 2004年鹭江出版社出版12、《闽台缘与闽南风》 200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专著:《闽台地方史研究》2011年专著:《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将出)《闽台妇女史研究》(海风出版社将出)2007年论文:1、《赤脚婢、奶丫头及其他— 从晚清诗文看闽、台两地的锢婢之风》 2007年1期 《福州大学学报》2、《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风与童养婚俗》 2007年2期《东南学术》3、《性别压迫:“典卖其妻”、“买女赘婿”和“命长媳转偶”—闽、台两地的部分证言、证物和案例》 2007年6期 《福建论坛》4、《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 2007年3期 《台湾研究集刊》5、《从闽南方言俗语看闽、台婚姻旧俗—<闽南话漳腔辞典>札记》 2007年2期 《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台海击钵吟集>史实丛谈—兼谈台湾文学古籍研究的学术分工》 2007年1期 《福建师大学报》7、《台湾文学研究:选题与史料的查考和使用—以<诗畸>为中心的讨论》 2007年3期 《闽台文化交流》8、《国共合作、闽台合作与新旧文学共同进步—写给永安抗战纪念馆的学术报告》 2007年4期 《福建文博》9、《1944-1945:渝闽两地台胞与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 2007年5期 《台湾研究》10、《从档案看国民党台湾党部创建时期(1940—1945)的若干史实----兼谈海峡两岸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2007年4期 《漳州师院学报》11、《闽台地方史研究三题》 2007年6期 《福州大学学报》

254 评论

快乐的森蝶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湄洲,随着移民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多次提到“妈祖文化”。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也作出重要指示: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具有独特的对台地理优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发挥“五缘”优势,弘扬妈祖文化,涌现更多“活妈祖”,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了解、理解,共同构建和谐、双赢、共荣的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庇护两岸同胞长远福祉。 妈祖信仰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群众自发形成的本土性民间信仰。她对于凝聚海外华人的力量,增进对祖国的感情,促进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湄洲岛是世界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敕封天后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于莆田古贤良港(今山亭乡港里村),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岛羽化升天。生前经常出海救助乡人和过往商船于海难和疾病中,后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祠立庙,敬奉为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于妈祖的优秀品质,先后给予36次褒封,封号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从此“天后”和“天上圣母”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仁爱是妈祖文化的核心哲学内涵,妈祖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都是以妈祖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随着两岸妈祖信众的不断增多,涌现了更多的“活妈祖”,他们大爱无疆,因为有“髓缘”,衍生出另一个新生命。他们站在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大义的高度,为了两岸人民的最大平安祈福。 当今世界的形势颇为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群雄并争,吞噬资源,毁坏环境,弱肉强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对人霸,国对国霸,人类对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归根结蒂是极力高悬一个“利”字,无限容忍一个“贪”字。这种霸道的世界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解决之道,除了对于霸道给予必要的抗争、阻遏,还需从长远、从根本处寻求出路,要在整个社会对利的贪求和对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正是在这点上,中华民族可以做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与魂、己与他的关系。这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德的崇尚和终生的追求;对于社会、国家和天下来说,就是“王道”。

257 评论

佐鉺三鉺洞

经查 闽台文化研究 没有在出版总局备案,没有ISSN与CN,不属于公开发表的期刊,只能算内部资料。

113 评论

秉诚装饰

闽台区域文化第一章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 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 以儒学 “开化”台湾、 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 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 千米,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 50 米至 100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1、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以地缘、血缘关系聚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语言的传统。 2、闽台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戏曲、生活习俗,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近似,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安土重迁,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换取财富与新境界。 3、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重情意、讲义气。 4、闽台人在认知、思维、情感、行为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在认知、行为上具有矛盾性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多以实际行动来检验,不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务实的同时,往往又听命于神灵,这从闽台两地神灵庙宇之多,闽台人热衷算命当数全国第一。 三、论述 1、试论述台湾解严以来闽台宗教交往的模式。 答案要点: 福建宗教对台湾宗教界交往的模式:(1)参访考察。特别在交往早期,因双方都不太了解,这种形式双方都能接受。1995 年 12 月,时任福建佛教协会会长的界诠法师应邀访台,对台湾佛教的现状进行考察;(2)大型活动。这类宗教大型活动,往往是全国宗教界都参加,但以福建为主。2002 年2 月,应台湾佛教界联合邀请,中国佛协会护送西安法门寺指舍利赴台湾供奉;(3)法事交流。1998 年 11 月,林舟道长应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邀请,率 23 人赴台湾参加台北指南宫举办的“罗天大醮”,主事者因对各种科仪的熟练使台湾道教界人士大饱眼福; (4)学术交流。1998 年 7 月,福建佛教协会应台北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之邀,作为大陆佛教代表团成员前往台湾进行两岸佛学教育交流,学诚法师还作了《两岸佛学教育交流之建议》的发言;(5)神像出巡。这类交流主要是道教,仅2002 年就有湄洲妈祖金身5 月抵金门巡安,泉州天后宫妈祖7 月抵澎湖会香,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澎湖会香,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境祈福 2、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1)谒祖寻根 (2)参观交流 (3)庆典活动 (4)宗教活动 (5)院校交流 (6)学术交流第二章(第4—6 章) 一、名词解释 1、打尾牙 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2、婚嫁六礼 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明清以后,福建 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3、放王船 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4、诗钟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二、简答 1、 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 或tabu 的译音)。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 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 (1) 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 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 2、概述闽台诗钟繁荣的原因。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三、论述题 1、 通过对闽台婚俗习惯、婚嫁程序的学习,谈谈你的感想。 闽台婚姻礼俗多姿多彩,它既保留了古代氏俗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遗风,又掺杂了后世封建迷信的一些色彩,以及现代文明的一些表征,是愚昧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的混合体,既蓄含着理性的精华,也有许多非理性的糟粕。婚姻礼俗中的一整套礼节,是人们对婚姻郑重其事的表现,有助于婚姻和家庭的稳定;而大事铺张,浪费人力和物力,则有害而无益。至于一些避忌习俗,多是封建迷信,没有道理可言。 2、试析福建民间信仰对台湾的影响。 福建民间信仰起源于秦汉以前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包括灵魂不死、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信仰。三国至唐中期,北方的民间信仰开始传入并有了初步发展古老的闽越族信仰随着闽越人躲进深山而保留了下来,对蛇、龟等动物的自然崇拜如今还残存在福建民间;唐末至宋元事情,北方传入的民间信仰逐步与福建的人文、地理相适应,发生了变异逐渐本土化。至今仍在福建流传的众多地方神都是在这个时期塑造出来的。明清至民国,佛教和道教在福建逐渐衰弱,民间信仰的兴盛,并且开始对外传播。民间信仰逐渐和儒家的传统思想结合,完善发展了福建民间家族制度。台湾民间信仰是由福建移民的迁移而传进台湾。福建移民不仅奉迁去地方的神灵,同时也带入一些全国性的神明,如:观音、玉皇大帝、城隍、土地等。台湾岛内神祇繁多,庙宫林立,号称“神明三百,庙宇逾万”。 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来源复杂,有的来自民间传说,如妈祖、临水娘娘和王爷,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如关帝、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有的是从北方流传来的如城隍、土地。 闽台之所有这样多的民间神祇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福建和台湾气候炎热、自古便是瘴疠之地,疾病瘟疫繁多,山崩海啸,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 (2)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山海阻隔,交通闭塞,往往一山一水之隔,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形成较为封闭的宗族制社会,极易产生各自宗族的神祇。 (3)闽台都属于移民社会,一方面从各自祖居地带来了各自的神祇另外一方面又融合了当地原有的信仰,还有各地的神祇之间的互相融合。由此民间信仰不仅有本地的神祇,也有从中原来的,还受到古老闽越族原始宗教的影响。第三章(第7—9 章) 一、名词解释 2、地方传说 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3、南音 福建南音,亦称“弦管”。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 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既指乐曲,也指戏曲。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由泉州人带到鹿港。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4、“车鼓舞” 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两人互相逗趣,一边敲出响声,也叫“车鼓弄”或“弄车鼓”。“弄”,即“表演戏弄”的意思。“车倒”有“翻倒”的意思,“车鼓”有“翻倒鼓”之意。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庙会时不可缺少的节目。表演是边歌边舞,丑角动作难度较高,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表演。 5、台湾林本源邸宅 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5 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 二、简答 1、 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 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 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 2、 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 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三、论述 1、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 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交融发展表现在: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形成采风问俗。(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2、 以民歌为例,说明闽台之间在音乐方面的密切关系。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福佬系民歌。 “福佬”,又有谐称“河洛”,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的闽南人。闽南人在台湾艰苦创业的同时,也把民歌带到了台湾,称为“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可自唱自乐,亦可对唱对答,内容多为劳动和爱情,其风格以抒情哀怨的旋律为多数,也有节奏活泼的具有讽刺性的滑稽歌。演唱时伴奏多用拉弦乐器,也有拨弦乐。曲调都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调。《病囝歌》是福佬话歌谣中,最为语通意顺的杰作,也是台湾这种歌谣的祖型。《月光光歌》流行闽台两地,久唱不衰。 儿歌:台湾的儿歌和闽南地歌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天乌乌》等是两地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儿歌。泉州、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阿祖”、“阿公”、“阿妈”和闽南相同。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似。 祈求歌谣:通过海龙王或鱼虾要娶亲的喜庆欢乐童话世界的描绘,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希望。 情歌。两地情歌大都七言一句,四句一节,单节成篇,有多节成篇,用闽南方言押韵。情歌或对唱,或独唱,形式不拘。 台湾情歌:两地情歌十分相似,起兴相同,七言一句,通体协调,节奏和谐,形式整齐,抒发了男女相爱之情,极尽情调。可以认为:这些台湾情歌源于闽南,到了台湾又有所演变,但原意仍有保留。 (2)客家民歌 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 28 字。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 种类: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 台湾流传的客家民歌特点:1,是它们的原型是福建永定山歌,直接传入台湾的有《高山顶上一头梅》、《柑子跌落古井心》等。2,台湾高屏客家民歌与闽西上杭客家民歌、福建连城山歌、北部客家山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台湾客家民歌与福建客家民歌相同点较多,4,有的山歌是从广东传入,但也与闽西客家民歌有密切联系,可视为闽粤客家民众的共同创作。

288 评论

十二季财富

举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古老民俗风情,增强海峡两岸民族认同感,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气息和内涵,同时也为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增添新的亮点。本次民俗文化节充分吸取以往3届闽都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的经验,在办节思路、主体板块和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积极创新,以突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优势为切入点,通过“巡游表演、中心台演出、手工技艺展示”等三大活动板块集中展示福州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两岸民间民俗文化交流成果。

350 评论

相关问答

  • 闽台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举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古老民俗风情,增强海峡两岸民族认同感,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气息和内涵,同时也为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海峡

    替拉米酥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闽台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湄洲,随着移民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

    有前有钱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闽台文化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五缘六求”是福建省委提出的发展与台湾关系的方针 。“五缘”指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六求”指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

    chocolate宸 3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闽台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主要的是对妈祖的崇拜!

    百度钱包丶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闽台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海峡两岸之间最重要的、金刚不坏的纽带,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把这根纽带扭得更紧。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的伟大思想是中华文

    lipingzhou13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