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5

露丝奢望
首页 > 论文问答 > 考古学报1954年第2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黄紫完美搭配

已采纳
除了人民币、国家文物、古董不能随葬外,一切东西可以随葬,包括在商城买的金银首饰,也包括死者的丈夫!一句话,只要不违法就行!
143 评论

微微的辣

幽兰,《清华学报》 2 , 1925 。 The Bones of Sincheng ,《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 31 , 1926 。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1-2 。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37-48 。 殷商陶器初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29 页 49-58 。 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虚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219-252 。 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337-348 。 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附载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0 ,页 405-410 。 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1 ,页 447-480 。 发掘龙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绩,《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 1 , 1931 。 “Archaeology,” In: 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 , , by Sophia H Chen Zen, Shanghai : 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31, 515-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33 ,页 559-578 。 安阳发掘报告编后语,《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 , 1944 ,页 729-733 。 殷虚铜器五种及其相关之问题,《庆 祝蔡元培 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 1933 ,页 73-104 。 城子崖报告序,《城子崖》,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1 , 1934 ,页 11-17 。 “Summary of Recent Archaeological Work in China ,”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 V IV, Canada , 1934, 2815- 中国考古之学过去与将来,《东方杂志》 7 , 1934 。 田野考古报告编辑大旨,《中国考古学报》第一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36 ,页 1-2 。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 1941 。 古物,《中央日报》全国美展特约论文, 1943 。 远古石器浅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第一次专题展览会》, 1943 。 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层,中央研究院《学术?刊》 2 ( 1944 ): 1-14 。 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六同别录》中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 1945 ,页 1-3 ;又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3 ( 1948 ): 179-182 。 中国考古学报前言,《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7 ,页 1-2 。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8 ,页 1-100 。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3 , 1948 ,页 1-70 (稿 存上海);又刊于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4 , 1952 。 跋彦堂自序,《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报集之 2 , 1948 ,页 14-16 。 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2 ( 1950 ): 1-17 。 瑞岩民族学调查初步报告 ── 体质,《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文献专刊》 2 , 1950 。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 , 1950 。 中国民族之始,《大陆杂志》 1 ( 1950 ): 2-5 。 博物馆与科学教育(中央广播电台讲演辞 1944 ),索子明着故宫文物浅说代序, 1950 。 值得青年效法的 傅孟真 先生,《自由中国》 1 , 1951 。 中国史前文化,《大陆杂志》 11 ( 1951 ): 1-5 。 从人类学看文化(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三十五次座谈会讲辞),《大陆杂志》 11 ( 1951 ): 356-363 。 傅孟真 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几个基本观念及几件重要工作的回顾),《傅所长纪念特刊》,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 1951 ,页 11-19 。 殷虚有刃石器图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3 下( 1952 ): 523-619 。 小屯陶器质料之化学分析,《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先生纪念论文集》, 1952 。 关于台大考古人类学系之创设,《台大文摘》 4 , 1952 。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之经过,《大陆杂志》 7 ( 1952 ): 219-225 。 北京人的体质与生活,《大陆杂志》 10 ( 1952 ): 321-329 。 跪坐蹲居与箕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4 ( 1953 ): 283-301 。 考古人类学刊发刊词,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 , 1953 。 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自由中国》 9 ;又《三民主义半月刊》 19 , 1953 。 太平洋科学会议的性质与成就,《中国一周》 191 , 1953 。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民主评论》 4 , 1954 。 太平洋科学会议(联合国中国同志会第八十八次座谈会讲辞),《大陆杂志》 4 ( 1954 ): 3 04-306 。 从中国远古史的几个问题谈起,《中央日报地图周刊》八周年 400 期纪念, 23 。 台湾大学现行招生办法之商榷,《自由中国》 9 , 1954 。 如何办科学馆,《中国一周》 211 , 1954 。 “Notes on Some Metrical Characters of Calvaria of the Shang Dynasty Excavated from Houchiachung, Anyang,”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1 ( 1954 ): 549-558 。 “Importance of the Anyang Discoveries in Prefacing Known Chinese History with a New Chapter,”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91-102 。 “Studies of Hsiao-t'un Pottery : Yin and Pre-Yin,”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103-117 。 “Diverse Backgrounds of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Yin Dynasty,” 《 中央研究院院刊 》 2 上( 1955 ): 119-129 。 对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中央研究院院刊》 3( 1956 ):155-160。 论追求真理应该从认识自己身体作起,《中央日报》, 5 。 试论中国文化的原始,《中央日报学人》 1 , 2 。 殷虚陶器研究报告序,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8 , 1956 。 人之初,《中央日报学人》 12 , 18 。 论道森氏晓人案件及原始数据之鉴定与处理,《现代学术季刊》 2 , 1957 。 “Pattery and Bronze of the Yin-Shang Period,”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9/10 , 1957 。 “Hunting Records Faunistic Remains and Decorative Patterns from the Archaeologial Site of Anyang,”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9/10 , 1957 。 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8 下( 1957 ): 853-882 。 由?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9 下( 1958 ): 809-816 。 ?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0 上( 1959 ): 1-69 。 殷虚建筑遗存序,《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2 , 1959 ,页 1-4 。 “Examples of Pattern Dissolution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pecimens of Anyang ,” Artibus Asiae 1/2(1959): 138- 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文化沙漠,《自由中国》 10 , 1959 。 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国际会议开会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5/16 ,1960。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口述,由李青来笔记),《新时代》创刊号, 1961 。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Collier's Encyclopedia , New York , 故院长 胡适 先生纪念论文集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4 上( 1962 ): 1-3 。 “Some Anthropological Prodlems of China : Reconsidere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 Second Bienni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传记文学》 5/6 , 1962 。 Chinese People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20 , 1962 。 我的记忆中的 梅月涵 先生,《清华校友通讯》 2 , 1962 。 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3 ( 1962 ): 351-370 。 侯家庄 1001 号大墓序,《侯家庄第二本‧ 1001 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3 , 1962 ,页 1-3 。 殷商时代装饰艺术研究之一(比较觚形器的花纹所引起的几个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4 下( 1963 ): 699-739 。 “Foreword in Kuang-Chih Chang's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黑陶文化在中国上古史中所占的地位,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21/22 , 1963 。 古器物研究专刊发刊辞,《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4 ‧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1964 ,页 3 。 古器物研究专刊序,《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 之 4 ‧ 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1964 ,页 5-10 。 殷商时代青铜技术的第四种风格,《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5( 1964 ):343-351 。 南阳 董作宾 先生与近代考古学,《传记文学》 3 , 1964 。 想象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之比较(历史博物馆专题讲辞),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丛刊》 3 , 1965 。 「北京人」的发现与研究及其所引起之问题,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4 , 1965 。 回忆中的 蒋廷黻 先生,《传记文学》 1 , 1966 。 如何研究青铜器,《故宫季刊》 1 , 1966 。 关于中美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一般问题和建议,灵辉译,《新时代》 7 , 1966 。 二十五年来之中央研究院,《星岛日报创刊号廿五周年论文集》, 1966 。 大龟四版的故事,《 董作宾 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台北, 1966 。 红色土时代的周口店文化,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16 , 1967 。 我的初学时代,《传记文学》 3 , 1967 。 自由的初意,《自由谈》 4 , 1968 。 考古琐谈(一)──古物保存法颂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一),《自由谈》 5 , 1968 。 考古琐谈(二)──敦煌学的今昔,《自由谈》 6 , 1968 。 考古琐谈(三)──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自由谈》 8 , 1968 。 考古琐谈(四)──牙的故事二则──中西学术界治学态度的一幅对照,《自由谈》 10 , 1968 。 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别、分布与编年,《大陆杂志》 4 , 1968 。 斝的形制及其原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39 上( 1968 ): 335-350 。 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附载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0 下( 1968 ): 913-944 。

118 评论

没想法咯

《辽会要作法》《辽东文献徵略》(八卷),吉林,排印本,1937年《渤海国志长编》(二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通检一卷,图二幅), 排印本,1931年辽阳金氏干华山馆,1934年 东北释名 1930年1月 东北丛刊第一期成均摭言 1930年5月 东北丛刊第六期国学会听讲日记 1930年7月 东北丛刊第七期辽金旧墓记 1930年7月 东北丛刊第七期东北讲学之今昔观 1930年9月 东北丛刊第九期编印东北丛书刍议 1931年1月 东北丛刊第十三期知无忘录 1931年1月 东北丛刊第十三期熊岳出土古泉考释 1931年4月 东北丛刊第十六期东三省舆地总略 1931年7月 东北丛刊第十九期四库全书原本提要解题 1932年辽海先贤王庭筠传 1932年 附辽海丛书黄华集后辽海先贤王浍传 1941年 志林第一期大元大一统志考证 1933年附辽海丛书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后大元大一统志续考 1937年 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称谓通释 1939年 经世季刊第一期东丹王陵考察记 1933年 排印本隋舍利塔铭跋 1940年 志林第一期三台县千佛岩造象及赵岩之考查 1940年 志林第一期宋代国信使之三节 1941年 文史杂志敦煌写本唐天宝官品令考释 1941年 志林第二期东北榷名 1943年 大公报又东北集刊苗可秀论 1940年 东北集刊岳飞战功考实 1943年 中央大学文史哲集刊辽会要作法 1944年 志林第三期国史商例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一期释记注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一期读清史稿札记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三期民国碑传篇目表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二期关于渤海贞惠公主墓碑研究的补充 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辽国驸马赠卫国王墓志铭考证 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略说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 考古通讯1956年第4期从榆林窟壁画耕作图谈到唐代寺院经济 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论文 《奉天通志》(二百六十卷,系多人集体之作,最后由金先生汇纂成书),排印本,1929-1935年《辽海丛书》(十集八十三种一百册),辽海书社排印本,1931--1934年《金王庭筠黄华集辑本》(八卷) 编入辽海丛书第八集,1933年《王庭筠年谱一卷》(附黄华集),1933年《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四卷)编入辽海丛书第十集,1934年《清王尔烈瑶峰集》(辑本二卷)编入辽海丛书第六集,1933年《清李锴含申集》(辑本二卷) ,编入辽海丛书第六集,1933年《辽陵石刻集录》(六卷),奉天图书馆,1932年《宣统政纪》(四十三卷),大连辽东书社,1934年《四库全书原本提要》(据盛京文溯阁本编纂) ,辽海书社排印本,1934年《东北通史》(上编六卷),五十年代出版社排印本,1936年《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38年《宋辽金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中国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东北文献丛书》 1942年《辽海书徵》二册,东北大学石印本,1943年《东北文献零拾》一册,东北大学石印本,1943年《东北古印钩沉》一册,东北大学石印本,1943年《东北要览》,三台东北大学排印,1944年《辽海引年集》(此集是金静安先生友人为庆祝他六十生辰而编写的) ,和记印书馆排印本,1947年《满文老档》,1947年《内阁大库史料(明代)》两册,沈阳博物院排印本,1949年《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明代)二册,沈阳东北图书馆,1949年《五千年来中朝友好关系》(主编),1951年《太平天国史料》(与田余庆等编),中华书局,1955年《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静晤室日记十册》(附索引一册),辽沈书社,1993年《千华类稿》(杂著及诗),1945年编,稿本未刊

190 评论

相关问答

  • 考古学报1954年第2期

    《辽会要作法》《辽东文献徵略》(八卷),吉林,排印本,1937年《渤海国志长编》(二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通检一卷,图二幅), 排印本,1931年辽阳金氏干

    那右怎样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考古学报2022年第2期

    13、故宫博物院院刊

    幽幽百合香sj 6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考古学报2020年第1期

    明代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提高,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

    荷叶圆圆1980 8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考古学报2021年第3期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白色七巧板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考古学报2021年第二期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先

    勿忘归途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