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9

夢女孩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抗战刊物是谁发明的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和斯蒂芬is

已采纳
一)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指刊载新闻为主的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的印刷出版物。也就是说,这种报纸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特征:1、刊载新闻为主;2、定期连续印刷出版;3、面向公众发行。正是这几个基本特征,使它完全不同于邸报之类的古代报纸,并为世界报业史的主体。 国际新闻界一般把17世纪初西欧出现的几种定期出版物,视为最早的符合上述基本特征的报纸,因而把17世纪初视为世界报业史的起点。至于威尼斯小报,具备刊载新闻的特征,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它是不是印刷而又定期连续出版的呢?如果是,它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为此,世界报业史的起点至少要提前半个世纪;如果不是,那它只是报纸的雏形和先驱,而不是近代报业的正式起点。 对于这一问题,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是持肯定态度的。该书在“报纸”这一条目下写道:“随着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日益增长,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定期印刷报纸产生。最早的印刷报纸,是1566年在意大利单张印刷出版的《威尼斯公报》,因每份售价为威尼斯一枚硬币‘格塞塔’(Gazetta),以致这个词后来成为西欧‘报纸’的同义词。”该书在卷首有关新闻学的概观性文章中也曾提到这一论断,认为“最早的印刷报纸是意大利1566年出版的单张印刷出售的《威尼斯公报》”。⑵ 1993年出版的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沿袭了上述说法,在“报纸”条目下写道:“1566年,由于订数增多和对新闻信息需求的增加,原先手抄的《威尼斯新闻》改为单页印刷出版,成为最早的印刷报纸。”同时,在“印刷新闻”的条目下。也含有“1566年意大利出现单面印刷的报纸《威尼斯新闻》”的说法。⑶ 当然,我国新闻界对此并不是都持相同观点的。在此之前出版的陈力丹编著的《世界新闻史纲》(1988年)、笔者编著的《西方新闻事业概述》(1989年)、《外国新闻事业史》(1992年)等书就采用了另外的说法。但是,鉴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新闻学大辞典》的权威性,笔者重新查阅了史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考证。研究的结果使我更加感到这两本辞书的论断大可商榷。(二)下面将一些重要史作及辞书对威尼斯小报的叙述作一番比较。 日本著名新闻史学家小野秀雄在他1961年出版的《内外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城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连络频仍,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因此,威尼斯市除了个别的通讯业者外,又产生了一种以抄写并贩卖新闻为业的人。当时称为Gazette。最初的Gazette于1536年发行,逐渐流传到罗马、德国及意大利的其他都市。学者称为手抄新闻。”⑷ 法国学者阿尔贝等人所著的《世界新闻简史》在谈到报纸起源时有一段是专讲意大利的:“手抄新闻……‘新闻传播者”(意大利人称menanti)组织起来,为王公贵族或者商人定期提供手抄新闻稿。当时,人们往往把这类手抄新闻称为‘威尼斯札’,因为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既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这些新闻稿的主要集散地,手抄新闻稿曾经流传到整个欧洲。到16世纪,手抄新闻业获得了长足的进展。”⑸ 我国台湾新闻史学者李瞻在所著《世界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手抄新闻(Notizie Scritte)发行于1566年。这是一种正式的单张新闻纸。最初这种新闻纸张贴于公共场所,凡阅读者须付一枚小的铜元,叫做‘Gazzetta’。以后这个名词即当做报纸的名称,故威尼斯‘手抄新闻’在有些英文书籍中,亦称威尼斯公报(Venice Gazette)。”⑹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报纸出版”词条中谈及“报纸的先驱者”时写道:“重要的商业中心威尼斯,也是新闻信的重要中心。在1563年同土耳其交战时,威尼斯政府发行定期的通告纸(fogli davvisi),即手写的新闻纸,在公共场所宣读。由于听取宣读的入场费是一个‘格塞塔’(gazeta),于是这个词便成为这类官方新闻纸的常用名称,即使后来新闻纸印刷出版并公开发售了,仍然使用这样的名称。”在同一词条的另一段中,该书还提到:报纸的另一种先驱者是印刷出版的新闻书或新闻传单(Printed news book or news pamphlet),其中有1513年在英国、1566年在斯特拉斯堡、巴塞尔出现的这类出版物;但是这一段落内并无一字提到威尼斯小报。这本百科全书认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1605-1610年间,其中最早的要算安特卫普的Nieuwe Tijdinghen。⑺ 《苏联大百科全书》在“报纸”条目中,说及早期报纸起源时写道:“16世纪威尼斯开始建立了采集信息的机构,出现了新闻写作者的职业。这些人编写有关法庭、城市动态、以及贸易的手抄新闻通报(Рукописные сводки сообщений)。这种手抄新闻通报通常每份一个铜币,于是铜币名称gazzetta就成了报纸(Гаэета)这个词的本源。”该书接着指出,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报纸才有了印刷出版的形式,在17世纪初报纸才开始定期出版。⑻ 总之,以上几种颇具权威和影响的辞书都明确指出威尼斯小报是一种“手抄新闻”、“手写新闻纸”、“手抄新闻通报”,而不是印刷报纸。 但是,《美国百科全书》的说法有些不同。该书“报纸”条目谈到报纸的起源时写道:“16世纪初期,手写的新闻纸在威尼斯流行起来。1562年首次出现了印刷新闻纸(Printed news-sheet),即每月出版的《手抄新闻》(Notizie Scritte)。《手抄新闻》每份售价一个铜币,报纸的称呼之一gazette,可能就来源于此。”⑼ 令人不解的是:意大利文Notizie Scritte的本意是“手抄新闻”,可又为什么说是printed news-sheet?笔者先后两次去信请教这一条目的作者。该条目的作者,1981年版本为理查德•特里尔·贝克,1985年版本为约翰·麦里尔。贝克教授抗战时期曾在我国重庆工作过,执教新闻学,可惜已在 1981年去世。他的夫人在回信中表示自己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我十分感谢这位年事已高的外国友人对学术交流的重视,并亲笔给我这个远在万里的陌生人回信)。至于麦里尔,现任路易斯安那和米苏里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在回信中是这样说的:“据我理解,1562年的Notizie Scritte是印刷出版的(活字印刷)。可能我理解错了,而它是印刷体写的(hand-printed)。可能意大利词语Scritte只是‘写’(written)的意思,而不一定是‘手写’(handwritten)。也可能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说法是对的,16世纪人们把法院新闻抄写汇集成册。……你的问题很好,但我目前无法回答。”看来,这位百科全书条目的作者对自己的说法也无法提供什么确凿的史料依据。 应该认为,关于这一问题,来自威尼斯小报故土的意大利史学家更有发言权。下面就让我们研究一下《意大利百科全书》的有关叙述。 这本共有30来卷的煌煌巨著,在“报纸”条目中有一大段文字介绍中世纪末期意大利盛行的“商业通信”(lettere mercantili),指出当时有一批消息灵通和精明能干的人专门撰写这种通信,借以谋生。接着该书写道:“大约自1536年起,威尼斯共和国出现了专门撰写商业通信的人,在反苏里曼二世的战争中出现了更多的撰写新闻的人,他们在政府的指使下写作,稿子先要送到政府那里。 “在16世纪,这些通信除了注明‘通告’(avvisi)或‘格塞塔’(gazzette)字样外,还注明新闻(notizie)或手抄纸(fogli alla mano)的作者姓名。它们的形式当然是相当不完善的。 “这些手抄新闻式通信,通过它们的作者即所谓gazzettieri之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成了有力的传播媒介。这些作者都写上‘新闻传播者’或‘新闻报道员’的字样,这些手抄新闻有二页或四页,内有日期、出版地点、新闻项目,每项一节,若干行,但没有标题。 “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最好、最快的传播工具,但是在报业领域的应用却是相当迟缓的。很长一个时期还是继续使用‘通告’(avvisi)或‘手抄纸’(fogli alla mano)。特别是手抄的 gazzette在威尼斯、法兰西相当流行。当时在英国流行的叫做Mercurio(信使)或Novelle(故事,它的第一页为新闻纸)。只是在17世纪,报纸才开始印刷出版。 “第一张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1609年,是约翰·卡罗勒斯在斯特拉斯堡和奥格斯堡出版的每周一期的《通告一报道或新闻报》(Aviso-Relation Zeitung)。”⑽ 意大利百科全书的叙述清楚地表明:16世纪威尼斯的 Gazzette正处于新闻信和新闻报的过渡时期,为手抄发行,并非印刷出版。这就明确排除了它是印刷报纸的可能性。(三)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比较分析,同时参照其他一些史书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得出这几点结论: (1)16世纪的威尼斯小报是一种手抄新闻,不是新闻学意义上的报纸,不是定期连续出版的新闻印刷品。有关它是最早的印刷报纸的说法,缺乏必要的根据。 (2)我们不能排除当时的威尼斯有不定期出版的新闻印刷品的存在,不过许多辞书,包括《不列颠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意大利百科全书》都没有说到这点。美国出版的《科利尔百科全书》在这方面有所涉及,它认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之后的一个世纪内,“开始出现了有关新闻事件的不定期的印刷报道(occasional printed reports)。最早一批印刷报道中有 Notezie Scritte(1566年威尼斯)、Gazetta(1570年威尼斯)、Mercurius Gallo-Belgicus(1594年科隆)。”⑾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手抄新闻的演进逻辑来看,这是可能的。但是“不定期的印刷报道”毕竟不是真正的报纸。 (3)当时的手抄新闻或不定期新闻印刷品,都曾用过Gazzette的名称。由于以后Gazzette成了“报纸”的同义词,所以人们往往把当年那些Gazzette也理解为“报纸”,尤其在翻译成中文时,往往把Gazzette不加区别地都译为“报纸”。例如,本文前面引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那段文字中出现过fogli davvesi 和gazzeta字样,可是我国出版的有关中译本竟一律译为“报纸”⑿。其实16世纪威尼斯的Gazzette有它特有的含义,只是到了17世纪,一些国家的Gazzette(如法国 1631年创刊的那份《Gazzette》)才是名符其实的“报纸”。对Gazzette一词的理解误差,可能是我国某些词书误把威尼斯小报认为是印刷报纸的的重要原因。 (4)世界上最早的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报纸出现于17世纪初。上面所引的这些具有世界权威的辞书几乎都肯定这一点。还有,著名的德国贝特尔斯曼百科大词典在“报纸”(Zeitung)条目中并未提到威尼斯小报,但它指出:“在印刷报刊出现之前,早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Zeitung这个词的本义便是新闻报道。专门采集并以较快速度连续印刷出版的新闻报道,这种含义的Zeitung,是在1609年出现的,这一年出版了《报道》(Relation,斯特拉斯堡)、《通告》(Aviso,沃尔芬比特尔)。”⒀看来,17世纪初出现了最早的印刷报纸,这是各国许多新闻史学家的共同看法,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材料足以改变这一共识。注释: ⑴Venice Gazette(Gazzette),有人译为“威尼斯公报”、“威尼斯新闻”、“威尼斯信札”等,实际上这是一个泛指的名词,尽管官方公报用过它,但是使
210 评论

李晓诗125

个人认为,可以分主题做吧,比如抗战历史这部分,可以分成好几个板块,比如抗战人物、抗战故事、经典战役等等,找一些资料,配上经典的图片。或者可以做成专刊一样,如分好几期,做成华北专刊、华东专刊、东北专刊,内容可以参照前面的。还或者可以按时间做。另外传统文化的部分,首先要知道我们有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做成“昨天、今天、明天”的主题和样式,找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讲述“昨天”的传统文化,如“敬老爱幼”,接下来找到当今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子,如“公交车上的特需专座让给了谁”引发大家思考,最后,向“明天”提出你的思考,以及引发读者思考,并提出期许,怎么继续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只做了一个例子,可能比较粗糙,具体的构思可以参照一些手抄报的版式。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用。

295 评论

屈小兔.

16世纪中叶,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颇为流行的威尼斯小报(Venice Gazette)⑴对世界新闻事业的发源有过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小报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呢?这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指刊载新闻为主的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的印刷出版物。也就是说,这种报纸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特征:1、刊载新闻为主;2、定期连续印刷出版;3、面向公众发行。正是这几个基本特征,使它完全不同于邸报之类的古代报纸,并为世界报业史的主体。 国际新闻界一般把17世纪初西欧出现的几种定期出版物,视为最早的符合上述基本特征的报纸,因而把17世纪初视为世界报业史的起点。至于威尼斯小报,具备刊载新闻的特征,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它是不是印刷而又定期连续出版的呢?如果是,它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为此,世界报业史的起点至少要提前半个世纪;如果不是,那它只是报纸的雏形和先驱,而不是近代报业的正式起点。 对于这一问题,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是持肯定态度的。该书在“报纸”这一条目下写道:“随着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日益增长,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定期印刷报纸产生。最早的印刷报纸,是1566年在意大利单张印刷出版的《威尼斯公报》,因每份售价为威尼斯一枚硬币‘格塞塔’(Gazetta),以致这个词后来成为西欧‘报纸’的同义词。”该书在卷首有关新闻学的概观性文章中也曾提到这一论断,认为“最早的印刷报纸是意大利1566年出版的单张印刷出售的《威尼斯公报》”。⑵ 1993年出版的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沿袭了上述说法,在“报纸”条目下写道:“1566年,由于订数增多和对新闻信息需求的增加,原先手抄的《威尼斯新闻》改为单页印刷出版,成为最早的印刷报纸。”同时,在“印刷新闻”的条目下。也含有“1566年意大利出现单面印刷的报纸《威尼斯新闻》”的说法。⑶ 当然,我国新闻界对此并不是都持相同观点的。在此之前出版的陈力丹编著的《世界新闻史纲》(1988年)、笔者编著的《西方新闻事业概述》(1989年)、《外国新闻事业史》(1992年)等书就采用了另外的说法。但是,鉴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新闻学大辞典》的权威性,笔者重新查阅了史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考证。研究的结果使我更加感到这两本辞书的论断大可商榷。(二)下面将一些重要史作及辞书对威尼斯小报的叙述作一番比较。 日本著名新闻史学家小野秀雄在他1961年出版的《内外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城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连络频仍,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因此,威尼斯市除了个别的通讯业者外,又产生了一种以抄写并贩卖新闻为业的人。当时称为Gazette。最初的Gazette于1536年发行,逐渐流传到罗马、德国及意大利的其他都市。学者称为手抄新闻。”⑷ 法国学者阿尔贝等人所著的《世界新闻简史》在谈到报纸起源时有一段是专讲意大利的:“手抄新闻……‘新闻传播者”(意大利人称menanti)组织起来,为王公贵族或者商人定期提供手抄新闻稿。当时,人们往往把这类手抄新闻称为‘威尼斯札’,因为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既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这些新闻稿的主要集散地,手抄新闻稿曾经流传到整个欧洲。到16世纪,手抄新闻业获得了长足的进展。”⑸ 我国台湾新闻史学者李瞻在所著《世界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手抄新闻(Notizie Scritte)发行于1566年。这是一种正式的单张新闻纸。最初这种新闻纸张贴于公共场所,凡阅读者须付一枚小的铜元,叫做‘Gazzetta’。以后这个名词即当做报纸的名称,故威尼斯‘手抄新闻’在有些英文书籍中,亦称威尼斯公报(Venice Gazette)。”⑹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报纸出版”词条中谈及“报纸的先驱者”时写道:“重要的商业中心威尼斯,也是新闻信的重要中心。在1563年同土耳其交战时,威尼斯政府发行定期的通告纸(fogli davvisi),即手写的新闻纸,在公共场所宣读。由于听取宣读的入场费是一个‘格塞塔’(gazeta),于是这个词便成为这类官方新闻纸的常用名称,即使后来新闻纸印刷出版并公开发售了,仍然使用这样的名称。”在同一词条的另一段中,该书还提到:报纸的另一种先驱者是印刷出版的新闻书或新闻传单(Printed news book or news pamphlet),其中有1513年在英国、1566年在斯特拉斯堡、巴塞尔出现的这类出版物;但是这一段落内并无一字提到威尼斯小报。这本百科全书认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1605-1610年间,其中最早的要算安特卫普的Nieuwe Tijdinghen。⑺ 《苏联大百科全书》在“报纸”条目中,说及早期报纸起源时写道:“16世纪威尼斯开始建立了采集信息的机构,出现了新闻写作者的职业。这些人编写有关法庭、城市动态、以及贸易的手抄新闻通报(Рукописные сводки сообщений)。这种手抄新闻通报通常每份一个铜币,于是铜币名称gazzetta就成了报纸(Гаэета)这个词的本源。”该书接着指出,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报纸才有了印刷出版的形式,在17世纪初报纸才开始定期出版。⑻ 总之,以上几种颇具权威和影响的辞书都明确指出威尼斯小报是一种“手抄新闻”、“手写新闻纸”、“手抄新闻通报”,而不是印刷报纸。 但是,《美国百科全书》的说法有些不同。该书“报纸”条目谈到报纸的起源时写道:“16世纪初期,手写的新闻纸在威尼斯流行起来。1562年首次出现了印刷新闻纸(Printed news-sheet),即每月出版的《手抄新闻》(Notizie Scritte)。《手抄新闻》每份售价一个铜币,报纸的称呼之一gazette,可能就来源于此。”⑼ 令人不解的是:意大利文Notizie Scritte的本意是“手抄新闻”,可又为什么说是printed news-sheet?笔者先后两次去信请教这一条目的作者。该条目的作者,1981年版本为理查德•特里尔·贝克,1985年版本为约翰·麦里尔。贝克教授抗战时期曾在我国重庆工作过,执教新闻学,可惜已在 1981年去世。他的夫人在回信中表示自己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我十分感谢这位年事已高的外国友人对学术交流的重视,并亲笔给我这个远在万里的陌生人回信)。至于麦里尔,现任路易斯安那和米苏里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在回信中是这样说的:“据我理解,1562年的Notizie Scritte是印刷出版的(活字印刷)。可能我理解错了,而它是印刷体写的(hand-printed)。可能意大利词语Scritte只是‘写’(written)的意思,而不一定是‘手写’(handwritten)。也可能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说法是对的,16世纪人们把法院新闻抄写汇集成册。……你的问题很好,但我目前无法回答。”看来,这位百科全书条目的作者对自己的说法也无法提供什么确凿的史料依据。 应该认为,关于这一问题,来自威尼斯小报故土的意大利史学家更有发言权。下面就让我们研究一下《意大利百科全书》的有关叙述。 这本共有30来卷的煌煌巨著,在“报纸”条目中有一大段文字介绍中世纪末期意大利盛行的“商业通信”(lettere mercantili),指出当时有一批消息灵通和精明能干的人专门撰写这种通信,借以谋生。接着该书写道:“大约自1536年起,威尼斯共和国出现了专门撰写商业通信的人,在反苏里曼二世的战争中出现了更多的撰写新闻的人,他们在政府的指使下写作,稿子先要送到政府那里。 “在16世纪,这些通信除了注明‘通告’(avvisi)或‘格塞塔’(gazzette)字样外,还注明新闻(notizie)或手抄纸(fogli alla mano)的作者姓名。它们的形式当然是相当不完善的。 “这些手抄新闻式通信,通过它们的作者即所谓gazzettieri之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成了有力的传播媒介。这些作者都写上‘新闻传播者’或‘新闻报道员’的字样,这些手抄新闻有二页或四页,内有日期、出版地点、新闻项目,每项一节,若干行,但没有标题。 “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最好、最快的传播工具,但是在报业领域的应用却是相当迟缓的。很长一个时期还是继续使用‘通告’(avvisi)或‘手抄纸’(fogli alla mano)。特别是手抄的 gazzette在威尼斯、法兰西相当流行。当时在英国流行的叫做Mercurio(信使)或Novelle(故事,它的第一页为新闻纸)。只是在17世纪,报纸才开始印刷出版。 “第一张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1609年,是约翰·卡罗勒斯在斯特拉斯堡和奥格斯堡出版的每周一期的《通告一报道或新闻报》(Aviso-Relation Zeitung)。”⑽ 意大利百科全书的叙述清楚地表明:16世纪威尼斯的 Gazzette正处于新闻信和新闻报的过渡时期,为手抄发行,并非印刷出版。这就明确排除了它是印刷报纸的可能性。(三)根据对以上材料的比较分析,同时参照其他一些史书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得出这几点结论: (1)16世纪的威尼斯小报是一种手抄新闻,不是新闻学意义上的报纸,不是定期连续出版的新闻印刷品。有关它是最早的印刷报纸的说法,缺乏必要的根据。 (2)我们不能排除当时的威尼斯有不定期出版的新闻印刷品的存在,不过许多辞书,包括《不列颠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意大利百科全书》都没有说到这点。美国出版的《科利尔百科全书》在这方面有所涉及,它认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之后的一个世纪内,“开始出现了有关新闻事件的不定期的印刷报道(occasional printed reports)。最早一批印刷报道中有 Notezie Scritte(1566年威尼斯)、Gazetta(1570年威尼斯)、Mercurius Gallo-Belgicus(1594年科隆)。”⑾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手抄新闻的演进逻辑来看,这是可能的。但是“不定期的印刷报道”毕竟不是真正的报纸。 (3)当时的手抄新闻或不定期新闻印刷品,都曾用过Gazzette的名称。由于以后Gazzette成了“报纸”的同义词,所以人们往往把当年那些Gazzette也理解为“报纸”,尤其在翻译成中文时,往往把Gazzette不加区别地都译为“报纸”。例如,本文前面引述的《不列颠百科全书》那段文字中出现过fogli davvesi 和gazzeta字样,可是我国出版的有关中译本竟一律译为“报纸”⑿。其实16世纪威尼斯的Gazzette有它特有的含义,只是到了17世纪,一些国家的Gazzette(如法国 1631年创刊的那份《Gazzette》)才是名符其实的“报纸”。对Gazzette一词的理解误差,可能是我国某些词书误把威尼斯小报认为是印刷报纸的的重要原因。 (4)世界上最早的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报纸出现于17世纪初。上面所引的这些具有世界权威的辞书几乎都肯定这一点。还有,著名的德国贝特尔斯曼百科大词典在“报纸”(Zeitung)条目中并未提到威尼斯小报,但它指出:“在印刷报刊出现之前,早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Zeitung这个词的本义便是新闻报道。专门采集并以较快速度连续印刷出版的新闻报道,这种含义的Zeitung,是在1609年出现的,这一年出版了《报道》(Relation,斯特拉斯堡)、《通告》(Aviso,沃尔芬比特尔)。”⒀看来,17世纪初出现了最早的印刷报纸,这是各国许多新闻史学家的共同看法,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材料足以改变这一共识。注释: ⑴Venice Gazette(Gazzette),有人译为“威尼斯公报”、“威尼斯新闻”、“威尼斯信札”等,实际上这是一个泛指的名词,尽管官方公报用过它,但是使用更多的是民间流传的小报,故改译为“威尼斯小报”,并且不用书名号。 ⑵《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1990年版,第25页、第1页。 ⑶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64页。 ⑷小野秀雄:《内外新闻史》,陈固亭译,中译本名为《中外新闻史》,台北正中书局1979年版,第3页。 ⑸彼•阿尔贝、弗·泰鲁:《世界新闻简史》,许崇山等译,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⑹李瞻:《世界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⑺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985, V.26,472- ⑻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недия, 1971, T5, C ⑼Encyclopedia Americana, International Edition, 1985, V20,P ⑽Encyclopedia I 1950,V17,184- ⑾Collier’s Encyclopedia, 1979, V17, PP ⑿陈生铮译:《外国出版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⒀Die Grosse Bertelsmann Lexikothek, 1985, B15, P (原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5期)5/20/2002

215 评论

浅葱de琴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250 评论

人到中年156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190 评论

超爱吃的丫头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战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03 评论

相关问答

  • 抗战刊物是谁发明的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

    白兔糖vov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抗战刊物是谁发明的的

    回答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中国的邸报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报纸,它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 西汉王朝实行郡县制,各郡在长安设立办事处,称为邸。邸传送的

    恋上这个冬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抗战刊物是谁发明的书

    书,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五曰六书。——《周礼·保氏》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

    mirandamly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抗战刊物是谁发明的作品

    1842年,魏源 海国图志1896年,时务报1897年,严复 天演论1905年,孙中山 民报1915年,陈独秀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南瓜冰妈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抗战刊物是谁

    他的遗愿是全国人民一起抗战,他在生命之际,还写下了《对国事的呼吁》,呼吁全国人民坚持团结,一起抗战

    思美味520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