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3

垂杨紫陌
首页 > 论文问答 > 传播学的核心是什么概念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静夜玄霜

已采纳
传播的定义:传播(Communication)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信息(information)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传播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 源自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该词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几种解释,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讯、传播等。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统计有126种之多,它们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这一点,从与"传播"相近的英文单词上也能看得出来:Communication 交往、交流、通讯、传播;Dissemination 传播、扩散、宣传;Transmission 传输、传送、播送;Spread 传播、传送、宣传;Propaganda (政治、政党)宣传、传播。传播:含义较广,如交流,沟通,通讯,交际,交往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们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74 评论

范范20130108

新媒体(New media)、自媒体(We media)和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都是当下大热的概念,可它们各自的定义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知乎上很多人谈这几个概念,但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认识不够全面,这种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对新媒体行业的深入了解。作为新媒体教师的琛姐觉得,在进一步学习新媒体前,有必要先厘清这几个概念。为此,琛姐查找了国内外的权威资料,画了几张小图,让你一目了然,从本质上厘清这 3 个概念。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概念出现的时间我们首先了解下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出现的时间。从出现时间上来看,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概念都是近年来才被广泛讨论,新媒体的概念比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出现的时间早得多,但关于三者定义的争议都非常大,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琛姐也只能选取其中较为权威的部分,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整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于 CBS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 P·Goldmark 1967 年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 E·Rostow 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1969 年)。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自媒体(We Media)”概念在 2002 年底,由专栏作家 Dan Gillnor 首先提出。2003 年 7 月美国资深媒体人 S Bowman 和 C Willis 联合发布了名为“We Media”的线上研究报告。“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概念在 2007 年,最早出现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以Facebook 和 Twitter 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逐渐发展成为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相匹敌的互联网基础性应用。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联系和区别传统媒体媒体(media)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四大媒体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个概念是我们开始分析的基石。结合传播学中经典的 5W 模型,琛姐画了下图来描述传统媒体:“5W”模型来自于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 “W”,它描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影响极为深远。“5W”模型是:谁(Who,传播者)→说了什么(Says What,信息)→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介)→向谁说(To whom,接收者)→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传播效果)。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权威组织机构才具有媒体资质,它们通过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传播信息,传播对象可以是任何人。新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很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来看两个比较权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两个定义反映了: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两个最核心的改变,一是传播媒介由传统媒介变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二是传播者由权威媒介组织变成了所有人。不过第二个特点在新媒体发展早期并没有被强调,直到自媒体迅速发展,普通个人作为传播者才引起广泛关注。当在传统媒体前加上“数字”时,它们就成为了“新媒体”,例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等。自媒体关于自媒体的定义也很多,最权威的如下:美国资深媒体人 S Bowman 和 C Willis 联合发布的名为“We Media”的线上研究报告指出,“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这个定义的重点是“普通大众”,即自媒体的核心。传统媒体把传播者和接收者区分得很清楚,是一种“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自媒体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传播方式,它强调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被模糊,传播方式转化为“点对点”。从定义分析,自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媒体,它对新媒体中的传播者做了更严格的限定。当把新媒体的传播者限定为“个人”时,它们就成为了自媒体,例如:个人博客、个人主页、个人日志等等。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出现最晚,争议很大,我们选择早期的两个较为权威的定义作为参考:Antony Mayfield 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Dion Hinchcliffe 认为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应遵循一些基础规则:以对话的形式沟通,而不是独白;参与者是个人,而不是组织;诚实与透明是核心价值;引导人们主动获取,而不是推给他们;分布式结构,而不是集中式。社会化媒体与其它新媒体的区别在于,社会化媒体在网络中模拟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并且将真实世界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互联网进行移植、扩大,使得个体的声音被传播得更远。并且,它的传播者也是个人,不是组织。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化媒体理解成是一种特殊的自媒体,它强调接收者由所有人变成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当为自媒体的接收者创建一个社交网络时(这个社交网络可以基于熟人关系,可以基于兴趣爱好等等),它们就成了社交媒体,例如:基于兴趣社交的微博,基于熟人社交的微信,基于知识社交的知乎等等。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3 个概念的关系可用下图描述:新媒体概念是最宽泛的,自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媒体,社会化媒体又是一种特殊的自媒体。

306 评论

夏天的小雾

传播学社会科学学科共2个含义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1]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传递速度与效度,目的与控制,也包括如何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中文名传播学外文名Communication提出者施拉姆提出时间20世纪30年代应用学科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适用领域范围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研究核心核心是人与社会传播这个概念实在有点笼统,把书上的解释放在这里并不能帮助你理解,反而会把概念复杂化。简单来说,传播无处不在,小到蚂蚁碰碰触角、叶子黄了秋天来了、笑容等于开心、大到你的物理老师在讲卷子、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电视里播放的《新闻联播》、你在爱奇艺上看的《延禧攻略》——这都是传播,这样举例可还好理解?那么,传播这么宽泛,但是一门学科要想研究必须要有重点——而且是对于人有用的重点。那么问题就好解决了,传播学研究的就是涉及到人类的传播行为。那么哪些行为是人类传播行为呢?我们传播学里习惯把它分成五大类型:①人内传播(你心里的碎碎念)②人际传播(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和谈话)③群体传播(街头卖艺的聚了一堆人看)④组织传播(开会校长训老师,老师训学生)⑤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另外还学习传播的五个环节,分别展开:①传播者(谁)——涉及到的受控和施控②传播内容(说了什么)——符号和信息等③传播媒介(用啥说的)——话字印报广电网④传播受众(说给谁听)——受众咋处理信息⑤传播效果(听完咋滴啦)——个人群体社会至于再具体,可以说的就太多了,把关人、媒介即讯息、媒介进化论、成年的消逝、仪式观、受众商品论、公共领悟、符号互动论、魔弹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说服效果、防疫论、中介因素、使用与满足、创新扩散、议程设置、涵化理论、沉默的螺旋、框架理论、知识沟、认知一致论……反正是挺多挺有趣的小理论——比如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会觉得传播媒介的效果对你我二人没有影响,但是对其他人影响就很大。”(抖音这玩意挺上瘾,但是咱俩看了没事,不会产生影响。但是那帮自制力差的人可就不行喽!)实际上呢?实际上大家都会收到影响,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觉。最后把目光放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当今媒体最受人瞩目的点在哪里?无非就是舆论场问题和新的媒介技术——以此涉及到的两个舆论场、后真相、新闻反转、0、三微一端、UGC、OGC、PGC、知识付费、短视频、直播、无人机、H5、可视化新闻、数据新闻、动新闻、VR、AR 、自媒体、人工智能、中央厨房、媒介融合、算法机制、信息茧房等。以上,没有面面俱到,但是也可以一窥传播学的概貌了。

204 评论

24678happy

传播学, 简而言之, 就是把一个知识或者经验从一个人这里传递到另外一个人那里, 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这个知识或信息, 途径多数是口头的,书面的,网络电子媒体。 现在的网站大多都是基于这个思想,这个模式的一种拓展而已。 传播追求的效益是让大家在知道他们想知道的东西的同时,也了解了一点点他们原本不想知道但是现在有兴趣的东西,然后拓展了视野, 商家希望从中获得增值收益。 呵呵~~~

250 评论

脉脉含情阿

传播学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19 评论

inesthreebears

传播学的兴盛,直接源于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如今,对"大众传播"这个名词,人们已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可大约20年前,大众传播以及大众传播学之类的说法,在中国还像天外来客似的陌生。有一次,领风气之先的广州有位领导,在接见香港某个代表团的时候,随便问起一位代表是学什么出身的,人家回答是"传播",而这位领导误以为是"船舶"。其实再倒退50年,就是西方人听到传播、大众传播时也一样感到希奇古怪。那时,有个学者写了一本传播学的著作,出版社编辑看了书名以后还以为是谈交通运输的,因为"传播�communication "一词在英语里也有"交通"的意思。传播、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等概念的逐渐流行,是二次大战后这50年间的事情,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才使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显学。 说到大众传播活动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可从两个视角上进行审视,一是历史学的视角,一是社会学的视角。从历史学的视角看,大众传播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它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兴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有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活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然后是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最后就是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而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这样一个三级跳。这里,前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而后两个阶段即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则都隶属于现代文明。所谓大众传播,一般指的是印刷传播出现以后的事情。 现代以前的人类传播活动,不管是口语传播还是文字传播,都只能称为小众传播,当时的各类传播活动不仅范围小,信息少,而且影响也非常有限。这种不发达的传播状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方面的,一是社会方面的,技术方面的原因在于传播手段的落后,传播手段在大众传播学里叫媒介或传播媒介,汉语里也称媒体或传媒 ,当时的传播手段或媒介主要就是口语和文字,其次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媒介,如烽火、刻石、驿马、信鸽等,而这些媒介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跟当时的战争规模受制于冷兵器是一个道理。社会方面的原因,则是指那时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都比较简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彼此之间没有多少需要沟通的情况,没有什么需要交流的信息,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情况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逐渐发生变化。现代文明起源于5百年前的欧洲,然后通过殖民扩张而一步步向全世界蔓延。它给人类传播活动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使过去的小众传播逐渐成为现在的大众传播。其间变化的原因,也可分为技术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在传播技术方面,近代 来出现两次革命性的飞跃,这就是15世纪中叶兴起的活字印刷术和19世纪中叶亮相的电子传播术。活字印刷术使大批量的信息复制成为可能,从而为书籍、杂志、特别是报纸的广泛印行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至于电子传播术的应用,更对人类传播活动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像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20世纪的广播和电视以及20世纪末的国际互联网,都使信息及时、全面、生动的传播成为可能,也使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等神话传说成为现实。 至于社会方面的原因,则在于现代文明是一种以整个世界为活动范围的文明,马克思说得好,追逐利润的动机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贪婪的、永无止境的赚钱欲望,使得现代文明非把全世界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不可。这样一来,过去那种地方的生产与生活,就逐渐被一种广泛联系的生产与生活所取代。正是这一"犬牙交错、勾心斗角"的社会现实与历史发展,才最终导致了过去的小众传播逐步变为现在的大众传播。没有现代文明所引发的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没有人与人之间日益频繁日益活跃的联系与交往,那么即使有国际互联网这类先进的传播技术,那也只能作为摆设而派不上什么用场。 除了上述历史学的视角,认识大众传播的兴起还有一种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学的视角上看,人类社会分为三大形态,一是农牧社会,二是工业社会,三是信息社会,而这三大形态正好分别对应着三种世界存在的方式--物质、能量和信息。早期的农牧社会以物质为核心,衣食足、仓廪实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而那时的战争就是攫取物质财富。后来的工业社会转而以能量为核心,没有热能、电能、原子能,没有蒸汽机、发电机、柴油机以及相关的煤炭、石油等,工业社会就无法运转,所以这时的战争首先得控制能源,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生命线。如今的信息社会则又开始以信息为核心,人们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全都围绕信息而展开,一切都是信息,一切为着信息,对现代人来说最致命的就是没有信息或信息不灵,无怪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都把摧毁对方的通讯设施作为首要目标。从这个视角看,大众传播的兴起又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里,各种信息的传布与流通,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构成,科索沃战争期间,西方不惜践踏自己一向标榜的所谓新闻自由原则,而悍然轰炸南联盟国家电视台,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其原因也在于此。 以上说的是大众传播的兴起,下面再来看看大众传播学的产生。前面说过,大众传播活动的兴起,导致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当然,任何学问都不可能凭空而来,凿空而论,一方面需要深入实际,对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和解剖,另一方面又必须继承前人的有关思想、学说和理论,就像牛顿说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那么,大众传播学都继承了哪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遗产呢?概括起来,大众传播学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行为科学,二是信息科学,三是新闻学。如果我们把大众传播学比做一条大河,那么这三个来源就是它的三条支流,而这三条支流又有各自的更小支流。也就是说,这三个来源实际上是三组学科群,而不仅仅是三个学科。比如行为科学至少就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信息科学则指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俗称的"三论",新闻学又涉及新闻理论、新闻历史、新闻伦理、新闻业务等内容。在这三大来源中,大众传播学从行为科学里汲取了实证方法及其科学理念,如设计问卷、调查访谈、抽样分析等;从信息科学里借鉴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如信息、控制、系统等;从新闻学里继承了研究对象及其学科领域,如新闻传播的许多规律。另外,传播学与新闻学除了继承与借鉴关系,还有互相渗透与彼此依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类似于战略学�传播学 与战术学�新闻学 的关系。 在这个借鉴融合的过程里,20世纪中叶有五位美国学者对大众传播学的形成,做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贡献,所以被后人称为这个学科的五大先驱。他们是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中,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影响尤为突出,所以我们重点谈谈他的建树。拉斯韦尔是一位开宗立派的政治学家,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推动了政治学的科学化。在其政治学研究中,有一个不无偏好的领域,这就是宣传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同时也是成名作,研究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题为《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这部出版于1927年的著作至今还被视为传播研究的经典。 其实,宣传与传播往往就是一回事,其基本模式都在于通过信息的发布、流传或扩散而实现某种意图,如政治上的竞选活动、军事上的心理战术、经济上的广告促销、文化上的精神塑造等,无不可以说是宣传,同时也无不可以说是传播。只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战搞得太过火,尤其是纳粹德国的宣传蒙民众、混淆视听、颠倒黑白、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正像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说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为真理。"于是,从此西方人一听到宣传,浑身就起鸡皮疙瘩,尽管现实生活一天也离不开宣传,但"宣传"两字在西方社会却成为十足的贬义词。既然天天同宣传打交道而又讨厌提宣传,那么怎么办呢?那就换个说法吧,比如把宣传换成传播。这一换感觉上好多了,因为宣传一听就有明确的意图,而传播似乎是一种中性的行为。而其实这跟朝三暮四、暮四朝三的耍猴把戏没什么两样。因为说到底,宣传也好,传播也罢,都不可能是中性的,都不可避免地体现着某个集团的意志或利益。拿北京申奥成功这件事来说,我国媒体的传播�宣传 和美国媒体的传播�宣传 就大相径庭。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天,美国媒体几乎都以同一个腔调报道说:尽管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中国的人权状况,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还是给了北京……这是新闻传播呢,还是政治宣传呢? 好了,我们还接着说拉斯韦尔。除了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传播在人类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研究的历史上,这篇东西是个里程碑,它有两点突出的理论贡献,其一是提出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关于传播活动的运行模式,其二是围绕这个模式勾画了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关于传播研究的关注范围。不妨说,前者揭示了传播实践的总体规律,后者提供了传播研究的核心体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拉斯韦尔认为,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可分解为五大要素,或者说均由五大要素所构成。哪五大要素呢? 第一个要素是传播主体,如传道授业的教师、写诗作文的艺术家、穿梭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等。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传播主体,正如任何一场演出都离不开演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如记者的报道、私人的闲谈、部门的文件通知等。传播活动如果离开了传播内容,那就跟一个演员傻呼呼地站在舞台上,却一句话都不说,一首歌也不唱差不多。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如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等。媒介就像是运货的工具,又像是流水的河床,还像是跑车的道路,没有媒介,再好的传播内容也只能趴在原地,动弹不得。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如书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影视的观众、上网的网虫等。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关注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重视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对牛弹琴。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根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特定的传播效果。不为效果而开展传播,就如同不为盈利而经营企业,不为胜利而拼死战斗,不为人才而教书育人似的不可思议。 这就是拉斯韦尔所解剖的传播活动的五大要素。概括起来就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由于在英文里,这五大要素的表述都含有一个W,所以,拉斯韦尔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为5W理论,或者叫5W模式。这个理论,对大众传播学的学科形成产生了开天辟地的推动,并为大众传播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首屈一指的平台。 拉斯韦尔在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五大构成要素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了与这五大要素相互对应的五种传播研究。第一种是针对传播主体的研究,他称为控制分析;第二种是针对传播内容的研究,称为内容分析;第三种是针对传播媒介的研究,称为媒介分析;第四种是针对传播对象的研究,称为受众分析;第五种是针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他称为效果分析。如果说任何传播活动都离不开上面所说的五大要素,那么,任何传播研究也都跑不出这五大分析。《孙子兵法》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意思是说,音节不过五种,即宫、商、角、徵、羽,而由此谱写的乐曲却听不胜听;原色不过五种,即红、黄、蓝、白、黑,而由此形成的色彩却看不胜看;味道不过五种,即甜、酸、苦、辣、咸,而由此配成的佳肴却尝不胜尝。套用这一句式,我们可以说传播研究也不过五种,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而由此生发的理论学说也是学不胜学。

166 评论

相关问答

  • 传播学的核心是什么概念

    传播学的兴盛,直接源于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如今,对"大众传播"这个名词,人们已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可大约20年前,大众传播以及大众传播学之类的说法,在中国还像

    爱延续泉泉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传播概念的核心是

    大众传播学的主要内容 : 受众研究 传播渠道研究 效果研究 媒体研究 等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咣咣中奖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传播学核心概念

    传播学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八宝爱上粥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广告传播的核心概念

    广告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广告指商业广告,是营销主体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具有一定传达能力的媒介,向大众广泛传播营销信息,以达成其营销目的一种营销传播活动

    longjuping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传媒的核心是什么概念

    媒介和媒体不是一回事,媒介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而媒体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机构。举个例子大家就可以清晰地明白媒介和媒体的区别,报纸是媒介,因为它是文字的载体

    乱世美女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