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6

yuanxia6636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先进制造技术文献格式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设计监理

已采纳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但是又急着交。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去知网上面找你要写的那方面的硕士论文,上面有完整的文献综述(那最好,你稍稍改动即可),如果是开题报告形式,你就可以找好它上面的内容(其实跟文献综述写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格式和形式不太一样)。你按照以下的提纲自己复制粘贴内容即可(我们这学期写了一篇文献综述),也有可能每个学校的要求提纲不太一样,不过都是差不多的不用太担心,主要是内容要找准: 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副标题统一为“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可分两行书写; 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相对应; 关键词:关键词以3—5个为宜,应该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分号隔开; 正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内容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能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工具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字数为4000字以上。正文基本结构如下: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有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三)对研究成果的评述(这个地方就不要把引用的写出来了,我被我们老师就批了) 三、基本研究思路(最好有图,把你参考的文章所有的提纲画一个简易图即可,不单是自己的文献综述,是你参考的整篇论文的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应少于五条。 希望对你有用~~
124 评论

努力中的女人

制造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行业,到19世纪中叶“制造业的美国模式”开始成型,这种制造模式开始推动美国向世界第一经济强国飞速前进,它的首要特征是可互换的零件,另外也包括专用机器、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熟练技术工人、持续技术改进以及信任供应商等辅助特征。而这一模式的发展在20世纪初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生产模式” 的诞生(由于此模式是福特汽车公司Henry Ford首创,又称福特模式)。相比原来的美国制造模式,“大规模生产模式”更强调流水线生产,以低成本低价格为目标,注重产品专业化和标准化,建立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分层管理组织。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国家,以汽车制造业、新化学工业、炼钢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和军工制造业为代表行业,大规模垄断制造业企业渐居主导地位,当代制造真正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体现。近20年来,随着现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业的内涵和外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9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对传统的制造技术理念的强力渗透与集成,使传统机械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形成了所谓的“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1997年美国制订了“下一代制造计划”,提出了人、技术与管理为未来制造业成功的三要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经济竞争形势,世界各国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纷纷制定各自的先进制造技术战略计划,将先进制造技术视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一场在制造领域围绕产品创新,以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制造系统敏捷响应、重组能力的高科技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AMT)、关键技术(制造)计划、敏捷制造使能技术计划(TEAM)、下一代制造计划(NGM);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国际合作计划(IMS);德国的制造2000计划;韩国高级先进制造技术计划(G?7)等。综观各国的先进制造发展规划,无一例外地将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研究作为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还成立了国家制造科学中心(NCMS),以协调制造技术基础研究中的合作和知识共享;建立航空航天、电子、机床等敏捷制造研究中心;一些大学纷纷设置制造工程系、专业、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面向大制造业,将制造工程与科学在工程领域列为独立学科,与机械与结构学科分立,从而强化对制造技术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同时,每年举行一次设计与制造受资助者会议,开展制造科学基础研究的交流,探讨先进制造学科发展方向。近10年来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和设备、制造业自动化以及制造系统管理及集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为制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作出了贡献。它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提供装备、工具和检测仪器的重要任务,成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ies)。尤其是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如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激光、分子生物学和核能等等,如果没有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工程基础,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的。

314 评论

小妖精87623

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 主 编 任长春副主编 单以才 谢 波 陆桂来 主 审 李一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内 容 简 介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机械零件制造过程分解成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特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的选择、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九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进行知识讲解。每个项目前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后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可供学生练习。本书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来自生产实际的实例,书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图纸等资料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需要者可登录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任长春主编—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ISBN 978–7–5606–2740–3Ⅰ ① 金… Ⅱ ① 任… Ⅲ ① 金属材料—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② 机械制造工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 ① TG14 ② 1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6053号策 划 陈 婷 责任编辑 雷鸿俊 陈 婷出版发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电 话 (029)88242885 88201467 邮 编: 710071网  址 电子邮箱: 经 销 新华书店印刷单位 陕西文化彩印厂版 次 2012年3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开 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印 张 375字 数 551千字印 数 1~3000册定 价 00元ISBN 978–7–5606–2740–3/TG•0033XDUP 3032001 – 1* * * 如有印装问题可调换 * * *前 言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进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的专业核心建设,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宗旨,在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的编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力求实用性和适度性,教材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体,体现了以工作或学习任务为中心的编写思路。本书把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项目内容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形成了本书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性的统一。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机械零件制造所需要的材料学、热处理、毛坯成型(热加工)、普通切削加工、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装配等知识,并根据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增加了特种加工的相关内容,且对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的特点是:(1)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顺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2) 本书不仅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典型零件的实例,体现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本书着重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注重知识的典型性的基础上,扩展了相关的知识范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机械零件的制造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了目前最新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本书的教学参考课时为90~120课时,书中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进行选学。协助本书编写的企业有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南京线路器材厂等,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从这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最新的工艺、设备资料,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及基本技能出发,调整、增删了教材的相关内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长春任本书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以才、南京线路器材厂谢波和陆桂来任副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一民任主审。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丁友生、张颖利和马云鹏,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裴新华,以及南京线路器材厂房小明。全书由任长春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南京工程学院章婷、南京电力金具设计研究院陈作新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本书摘录了最新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参数,因此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同类书籍并引用了部分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目 录 绪论 1 机械零件概述 2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项目一 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 任务1 金属材料的性能 5 1 力学性能 5 1 刚度及强度 6 2 塑性 8 3 硬度 9 4 冲击韧度 13 5 疲劳强度 14 6 磨损 15 2 物理与化学性能 15 3 工艺性能 16任务2 金属材料的结构 17 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7 1 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 17 2 典型金属晶格 18 3 金属实际的晶体结构及缺陷 19 2 金属的结晶 20 1 金属结晶的概念 20 2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1 3 金属结晶与晶粒大小 22 3 合金的晶体结构 22 1 合金的基本概念 22 2 合金的组织结构 23 4 合金的结晶及相图 24 1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24 2 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 25 5 铁碳合金相图 28 1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28 2 铁碳合金相图 29 6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34 1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2 铁碳相图的应用 35任务3 钢的热处理 36 1 钢的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36 1 钢的热处理定义 36 2 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37 3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37 4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40 2 钢的普通热处理 45 1 钢的退火 45 2 钢的正火 47 3 钢的淬火 48 4 钢的回火 51 5 钢的调质处理 52 3 钢的表面热处理 53 1 钢的表面淬火 53 2 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54 4 热处理新技术 56 1 真空热处理 56 2 可控气氛热处理 57 3 形变热处理 57 4 化学气相沉积 57 5 激光热处理 58 6 电子束表面淬火 58任务4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化 58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1 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2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9 3 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59 4 合金的塑性变形 59 2 加工硬化 60 3 回复与再结晶 60 1 回复 61 2 再结晶 61 3 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62复习思考题 项目二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 任务1 工业用钢 63 1 钢内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1 钢内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2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4 2 钢的分类和编号 65 1 钢的分类 65 2 钢的编号 65 3 结构钢 67 1 一般工程结构钢 67 2 优质结构钢 69 4 工具钢 76 1 刃具钢 77 2 模具钢 80 3 量具钢 88 5 特殊性能钢 88 1 不锈钢 89 2 耐热钢 90 3 耐磨钢 90任务2 铸铁 91 1 铸铁的石墨化 91 1 石墨化过程 91 2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92 3 铸铁的性能特点 92 2 常用铸铁 92 1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 93 2 灰铸铁 94 3 可锻铸铁 95 4 球墨铸铁 96 5 蠕墨铸铁 97 6 特殊性能铸铁 98任务3 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 99 1 铝及铝合金 99 1 工业纯铝 99 2 铝合金 100 2 铜及铜合金 101 1 纯铜 101 2 铜合金 102 3 钛及钛合金 103 1  纯钛 104 2 钛合金 104 4 镁及镁合金 105 1 纯镁 105 2 镁合金 105 5 滑动轴承合金 106 1 滑动轴承合金的特点 106 2 滑动轴承合金的分类 106 6 粉末冶金材料 108 1 粉末冶金及其特点 108 2 常用粉末冶金材料 109任务4 非金属材料 111 1 高分子材料 111 1 工程塑料 111 2 橡胶 112 2 陶瓷材料 113 1 陶瓷的性能 113 2 常用陶瓷材料及其应用 113 3 复合材料 114 1 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114 2 常用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114任务5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5 1 机械零件的失效 115 1 失效的基本概念 116 2 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 116 3 零件失效的原因 116 2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7 1 使用性能 117 2 工艺性能 118 3 经济性 119复习思考题 项目三 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 任务1 毛坯成型方式概述 120 1 机械零件常用毛坯的种类 120 2 毛坯成型方式选择的依据 122 3 毛坯形状及尺寸设计 123 4 毛坯的质量检验 123任务2 毛坯成型方式—铸造 125 1 概述 125 2 砂型铸造 126 1 砂型铸造的特点 126 2 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126 3 特种铸造 130 1 金属型铸造 131 2 压力铸造 132 3 熔模铸造 134 4 离心铸造 135 5 低压铸造 135 4 铸件的常见缺陷 136任务3 毛坯成型方式—锻压 137 1 概述 137 2 锻造 139 1 自由锻 140 2 模锻 141 3 冲压 142 1 冲压的基本工序 143 2 冲模 144 4 其他锻压成型方法 145 1 轧锻 145 2 挤压 146 3 拉拔 147 5 锻压件的常见缺陷 147 1 锻造件的常见缺陷 147 2 冲压件的常见缺陷 148任务4 毛坯成型方式—焊接 148 1 概述 148 2 常用焊接方法 149 1 手工电弧焊 149 2 CO2保护焊 151 3 氩气保护焊 152 4 埋弧焊 153 5 电渣焊 154 6 压力电阻焊 155 7 钎焊 156 8 气焊 157 9 激光焊接 157 3 焊接的常见缺陷 157复习思考题 项目四 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 任务1 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加工概述 159 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 159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型号编制方法 160 3 切削刀具 162 1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62 2 常用刀具材料 162 4 切削液 164 1 切削液的作用 164 2 常用切削液的种类 164 3 切削液的选用 165任务2 车床及车削加工 165 1 车床 165 2 车削加工 167 3 车刀 169 4 车床附件及零件安装 169任务3 铣床及铣削加工 173 1 铣床 173 2 铣削加工 175 1 铣削的特点 175 2 铣削方式 176 3 铣刀 177 4 铣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79任务4 钻床及钻削加工 180 1 钻床 180 2 钻削加工 182 1 钻孔 182 2 扩孔 183 3 铰孔 183 4 攻螺纹 184 5 锪孔 184 3 钻头及铰刀 184 1 钻头 184 2 铰刀 186 4 钻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87任务5 磨床及磨削加工 187 1 磨床 187 2 磨削工艺 191 1 磨削原理 191 2 外圆磨削 192 3 内圆磨削 193 4 平面磨削 193 5 无心磨削 194 3 精密磨削及光整加工 195 1 高精度磨削 195 2 超精加工 195 3 研磨 196 4 珩磨 197 5 抛光 197任务6 镗床及镗削加工 198 1 镗床 198 2 镗削加工 199 1 镗削的特点 199 2 镗孔 200 3 镗刀 201任务7 刨床、插床、拉床及刨削、插削、拉削加工 203 1 刨床及刨削 203 1 刨床 203 2 刨削加工 204 2 插床及插削 206 1 插床 206 2 插削加工 207 3 拉床及拉削 207 1 拉床 207 2 拉削加工 208任务8 齿轮和螺纹加工 209 1 齿轮加工 209 1 齿形加工方法 209 2 齿轮加工机床及加工特点 211 2 螺纹加工 214 1 螺纹加工方法选择 214 2 螺纹加工方法 215任务9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 217 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217 2 数控机床的分类 218 3 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 219 4 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220复习思考题 项目五 特种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的选择 任务1 特种加工概述 222 1 特种加工的产生及发展 222 2 特种加工的特点 223 3 特种加工的分类 223任务2 电火花加工 224 1 电火花加工概述 224 1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 224 3 电火花加工的分类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 225 1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工作原理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特点 225 3 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 226 4 电火花成型加工方法 227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228 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 228 2 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特点 229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机床 229 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编程 230 4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 230 1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工作原理 230 2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31任务3 电化学加工 231 1 电解加工 232 1 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 232 2 电解加工的特点 232 3 电解加工的应用 233 2 电解磨削 233 1 电解磨削的基本原理 233 2 电解磨削的特点 234 3 电解磨削的应用 234 3 电铸加工 234 1 电铸加工的基本原理 234 2 电铸加工的特点 235 3 电铸加工的应用 235 4 涂镀加工 236 1 涂镀加工的基本原理 236 2 涂镀加工的特点 236 3 涂镀加工的应用 236任务4 超声波加工 237 1 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 237 2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238 3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238任务5 高能束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238 2 激光加工的特点 239 3 激光加工的应用 239 2 电子束加工 239 1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39 2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 240 3 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240 3 离子束加工 240 1 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40 2 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241 3 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241复习思考题 项目六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 任务1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243 1 基本概念 243 1 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43 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244 3 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及生产组织形式 246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48 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248 2 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 248 3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249 4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249 5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格式 249 3 零件的工艺分析 250 1 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250 2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50 3 技术要求分析 255 4 定位及定位基准的选择 256 1 基准的概念及其分类 256 2 工件定位的概念 257 3 工件定位方法 258 4 定位的基本原理 258 5 定位基准选择 260 5 工艺路线的拟订 263 1 加工方法的选择 263 2 加工顺序的确定 267 6 加工余量的确定 270 1 加工余量的概念 270 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272 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273 7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3 1 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273 2 工艺尺寸链 275 3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9 8 机床、工艺装备等的选择 286 1 机床的选择 286 2 工艺装备的选择 286 3 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的确定 287任务2 机械加工精度 287 1 概述 287 1 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287 2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288 2 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289任务3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290 1 概述 290 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291任务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292 1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及其控制 293 1 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293 2 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3 2 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294 1 自激振动的主要特点 294 2 控制自激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4复习思考题 项目七 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任务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298 1 概述 298 1 轴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298 2 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299 3 轴类零件的材料和毛坯 299 4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300 5 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300 2 轴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01 1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301 2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单键槽、花键及螺纹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装夹 303 4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 举例 304任务2 套筒类零件加工工艺 309 1 概述 309 1 套筒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09 2 套筒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10 3 套筒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10 4 套筒类零件的热处理 310 2 套筒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1 1 套筒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11 2 深孔加工 311 3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 311 1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11 2 保证套筒类零件表面位置精度的方法 312 3 防止加工中套筒变形的措施 313 4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14任务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 318 1 概述 318 1 箱体类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 318 2 箱体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318 3 箱体类零件的材料及毛坯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9 1 箱体类零件的平面加工方法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孔系加工 320 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遵循的原则 324 3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 325 1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25 2 箱体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选择 327 4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28任务4 板类零件加工工艺 330 1 概述 330 1 板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30 2 板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30 3 板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31 4 板类零件的热处理 331 2 板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31 1 板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31 2 板类零件的装夹与定位 332 3 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33复习思考题 项目八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 任务1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基础 342 1 概述 342 1 装配的概念 342 2 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342 3 装配的组织形式 343 2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 344 1 装配精度的概念 2 装配尺寸链 3 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344任务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346 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 346 2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346 3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及步骤 347复习思考题 项目九 先进制造技术介绍 任务1 高速切削技术 350 1 高速切削的概念 350 2 高速切削的特点 350 3 高速切削机床简介 351 4 高速切切削的应用 351任务2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351 1 快速原型制造的概念 351 2 快速原型制造的方法 352 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 354任务3 逆向工程技术 354 1 逆向工程技术的概念 354 2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 355任务4 成组技术 356 1 成组技术的概念 356 2 成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56任务5 柔性制造技术 357 1 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 357 2 柔性制造单元 357 3 柔性制造系统 358 4 柔性自动生产线 359 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59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61

339 评论

兜兜兜尔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 月 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综述名称 注意综述名称(综述内容中不要出现本课题怎么样等等)  评阅教师姓名 职称  评 价 项 目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  综述结构 01 文献综述结构完整、符合格式规范  综述内容 02 能准确如实地阐述参考文献作者的论点和实验结果  03 文字通顺、精练、可读性和实用性强  04 反映题目所在知识领域内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新技术等  参考文献 05 中、英文参考文献的类型和数量符合规定要求,格式符合规范  06 围绕所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搜集文献  成绩  综合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文献综述: 小四号宋  空一行  标题 二号黑居中  空一行  1 XXX 三号黑  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  1 XXXX 小三号黑  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  1 XXX 四号黑  XXX 小四号宋,行距20磅  空一行  2 XXXX 三号黑  (空1行)  参 考 文 献  (空1行)  [要求按国标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书写,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20磅)  [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下面的是我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FTO透明导电薄膜的溅射法制备  1 前言  为了更好的开展毕业论文及毕业实验工作,在查找和阅读与《DSSC用FTO透明导电玻璃的溅射法制备》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完成撰写了本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也越来越成熟,种类也衍生得越来越多。  本文章将对国内外的制备方法,种类,发展现状及趋势,工艺性能,退火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2透明导电玻璃的种类及制备方法简介  1透明导电玻璃的种类  1 1 TCO导电玻璃  TCO(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玻璃,即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是指在平板玻璃表面通过物理或化学镀膜方法均匀的镀上一层透明的导电氧化物薄膜而形成的组件主要包括铟、锡、锌、铬的氧化物及其复合多元氧化物薄膜材料。  2 ITO透明导电玻璃  ITO透明导电玻璃全称为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透明导电膜玻璃,多通过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在高度净化的厂房环境中,利用平面磁控技术,在超薄玻璃上溅射氧化铟锡导电薄膜镀层并经高温退火处理得到的高技术产品。 ITO玻璃产品广泛地用于液晶显示器(LCD)、太阳能电池、微电子ITO导电膜玻璃、光电子和各种光学领域。  3FTO透明导电玻璃  FTO透明导电玻璃为掺杂氟的SnO2导电玻璃(SnO2:F),简称为FTO。FTO玻璃可以做为ITO导电玻璃的替换用品,广泛用于液晶显示屏,光催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基底等方面,市场需求极大 FTO玻璃因其特殊性,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致变色和光催化方面对其透光率和导电率都有很高的要求,其综合性能常用直属FTC来评价:FTC=T10/RS。T是薄膜的透光率,RS是薄膜的方阻值;在光学应用方面,则要求其对可见光有好的透射性和对红外有良好的反射性。对其基本要求是:①表面方阻低,②透光率高,③面积大、重量轻,④易加工、耐冲击。  2FTO透明导电玻璃制备方法  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方法:溅射法、真空蒸发镀膜法、离子辅助沉积镀膜法等;化学方法:喷雾热解法、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目前适合批量生产且研发较多的有真空蒸发镀膜法、磁控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喷雾热解等方法![1]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真空镀膜法制备的薄膜和玻璃基板的结合强度不够,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导电薄膜电阻较高。适合于批量生产且已经形成产业的工艺,只有磁控溅射法和溶胶-凝胶法。特别是,溅射法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易于获得大面积均匀的薄膜。  1磁控溅射法镀膜:  溅射镀膜(sputtering deposition)是指用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的原子被轰击出来,溅射产生的原子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薄膜。溅射镀膜有二级、三级或四级溅射、磁控溅射、射频溅射、偏压溅射、反应溅射、离子束溅射等装置。  目前最常用的制备CoPt 磁性薄膜的方法是磁控溅射法。磁控溅射法是在高真空充入适量的氩气,在阴极(柱状靶或平面靶)和阳极(镀膜室壁) 之间施加几百K 直流电压,在镀膜室内产生磁控型异常辉光放电,使氩气发生电离。氩离子被阴极加速并轰击阴极靶表面,将靶材表面原子溅射出来沉积在基底表面上形成薄膜。通过更换不同材质的靶和控制不同的溅射时间,便可以获得不同材质和不同厚度的薄膜。磁控溅射法具有镀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强、镀膜层致密、均匀等优点。  2真空蒸发镀膜:  真空蒸发镀膜(vacuum vapor deposition)是在工作压强低于10-2 Pa,用蒸发器加热物质使之汽化蒸发到基片,并在基片上沉积形成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真空蒸发的加热方式主要有电阻加热蒸发、电子束加热蒸发、高频加热蒸发和激光加热蒸发等。对于镀制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而言,其真空蒸发镀膜工艺一般有三种途径:(1)直接蒸发氧化物;(2)采用反应蒸发镀,即在蒸发金属的同时通入氧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3)对蒸发金属镀膜进行氧化处理。  3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so1-gel)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能代替高温固相合成反应制备陶瓷、玻璃和许多固体薄膜材料的一种新方法。它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经溶液、溶胶、凝胶而周化,再将凝胶低温处理变为氧化物的方法,是应用胶体化学原理制各无机材料的一种湿化学方法。溶胶-凝胶工艺是一种制备多元氧化物薄膜的常用方法。按工艺可分为浸涂法和旋涂法。浸涂法是将衬底浸人含有金属离子的前驱体溶液中,以均匀速度将其提拉出来,在含有水分的空气中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最后通过热处理形成所需薄膜;而旋涂法则是通过将前体溶液滴在衬底后旋转衬底获得湿膜。  4化学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是反应物质在气态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态薄膜沉积在加热的固态衬底表面,是一种重要的薄膜制各方法。CVD法所选的反应体系必须满足:(1)在沉积温度下,反应物必须有足够的蒸汽压;(2)化学反应产物除了所需的沉积物为固态外,其余必须为气态;(3)沉积物的蒸汽压应足够低,以保证能较好地吸附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基体上,但此法因必须制各具有高蒸发速率的铟锡前驱物而使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化学气相沉积薄膜的工艺参数很多,包括基体温度、气压、工作气体流量和反应物及其浓度等。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设备及工艺简单、操作维护方便、灵活性强;适合在各种形状复杂的部件上沉积薄膜:由于设备简单,薄膜制备的成本也比较低。但是,薄膜的表面形貌很大程度上受到化学反应特性以及能量撒活方式的影响。  5喷雾热分解法:  喷雾热分解法是化学法成膜的一种,其过程与APCVD法比较相似。它是将前驱体溶液在高压载气的作用下雾化,然后输送到基片表面,在高温作用下,前驱体溶液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基片表面上得到需要的薄膜材料。而反应副产物一般是通过气相形式排出反应腔。常用的高压载气主要有:压缩空气、氮气、氩气等等。但是由于压缩空气中常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所以用氮气作为载气的情形比较多。如果需要在基片表面上发生分解反应,基片温度一般在300℃以上,在玻璃上制备FTO薄膜的基片温度一般为500℃。影响最终薄膜性能的喷涂参数有:载气压力、前驱体溶液流量、基片温度、喷口与基片的距离、喷枪移动速度等等[2]。在成膜过程中基材的温度、液体的流速、压缩气体的压力以及喷嘴到基材的距离等参数均可实现精确控制[3]。  3 FTO透明导电玻璃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1FTO透明导电玻璃的研究现状  自1907年Badeker首次报道了热氧化溅射的Cd薄膜生成半透明导电的CdO薄膜,引发了对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的研究。1950年前后出现了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的SnO2基薄膜及综合光电性能优良的In2O3基薄膜,ZnO基薄膜的研究始于2O世纪80年代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TCO薄膜主要有SnO2、In2O3。和ZnO基三大体系,其中以In203:Sn(ITO),SnO2 :F(FTO)和ZnO:Al(ZAO)最具代表性,这些薄膜具有高载流子浓度(1018~1021cm-3)和低电阻率(10-3~1O-4Ω•cm),且可见光透射率8O%~90%,使这些薄膜已被广泛应用于平面显示、建筑和太阳光伏能源系统中。[4] 已经商业化应用的TCO薄膜主要是In2O3Sn(ITO)和SnO2:F(FTO)2类,ITO由于其透明性好,电阻率低,易刻蚀和易低温制备等优点,一直是显示器领域中的首选TCO薄膜。FTO薄膜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好,生产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在节能视窗等建筑用大面积TCO薄膜中,具有很大的优势[5]。  Sn02:F(FTO)掺杂体系是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表现出优良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并且耐腐蚀,耐高温,成本低,化学稳定性好,是现在研究较多,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类TCO薄膜。苗莉等[6]采用喷雾热解法,以NH4F、SnCl2•2H20为原料,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出了方块电阻最低达到2Ω/口,可见光透光率为95%的FTO薄膜,且薄膜晶粒均匀,表面形貌平整致密。Yadav等[7]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FTO薄膜,最低电阻率达到91 X 10-4 Ω•cm。Moholkar等[8]采用喷雾热解法,制备了不同掺F浓度的FTO薄膜,研究了氟的掺杂浓度对Sn02薄膜的光学,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戴松元小组[9、10]将FTO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透明电极,并获得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射频溅射:  射频溅射的基本原理是射频辉光放电。国内外射频溅射普遍选用的射频电源频率为13.56MHz,以防止射频信号与无线电信号的相互干扰。通常直流溅射的基本过程是,从阴极发出的电子,经过电场的加速后获得足够的能量,可以使气氛气体发生电离。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撞击阴极表面,溅射出阴极表面的原子、分子到衬底表面发生吸附、凝聚,最终成膜。  直流溅射不能用于绝缘体材料的薄膜制备,因为绝缘材料在受到正离子轰击时,靶材表面的正离子无法中和,使靶表面的电位逐渐升高,导致阴极靶与阳极问的电场减小,当靶表面电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使气体无法电离,溅射无法进行。而射频溅射适合于任何一种类型的阻抗耦合,电极和靶材并不需要是导体,射频溅射非常适合于制备半导体、绝缘体等高熔点材料的薄膜。在靶材表面施加射频电压,当溅射处于上半周时,由于电子的质量比离子的质量小很多,故其迁移率很高,用很短时间就可以飞向靶面,中和其表面积累的正电荷,从而实现对绝缘材料的溅射,并且在靶表面又迅速积累起了大量的电子,使其表面因空间电荷而呈现负电位,导致在射频溅射正半周期,也可吸引离子轰击靶材。从而实现了在电压正、负半周期,均可溅射。磁场的作用是将电子与高密度等离子体束缚在靶材表面,可以提高溅射速度。[11]  用JPGF一450型射频磁控溅射系统在玻璃衬底上制备SnO2:F薄膜,系统的本底真空度为10-3Pa.溅射所用陶瓷靶是由纯度为99%SnO2和NH4F,粉末经混合、球磨后压制成坯,再经1300℃烧结而成,靶中NH4F的重量比是78%,用纯度为99.99% 的氩气和氧气作为工作气体,由可控阀门分别控制气体的流量。溅射过程中,控制真空室内氩气压强为1Pa,氧分压为5—5 Pa,靶与衬底间的距离为5cm.溅射功率为150W,溅射时间为25 min,衬底温度为100℃。用RIGAKU D/MAX—yA型x射线衍射(XRD)仪(CuKa辐射波长,154178 nm)测试样品的结构,用APHM一0190型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样品的表面形貌,使用 rv一190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的吸收谱,使用激发源为325 nm的He—Cd激光器的光谱仪测量样品的室温光致发光谱,使用普通的万电表测试它的导电性(前提是尽量保持测量条件的一致性)。  2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应用  FTO透明导电玻璃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窗口材料、低损耗光波导电材料及各种显示器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中作为透明玻璃电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  1在薄膜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伏效应,在半导体p-n结直接将太阳光的辐射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光电器件。TCO薄膜是太阳电池关键材料之一,可作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CS)[12]等的透明电极,对它的要求是:具有低电阻率(方块电阻Rsh约为15Ω/□);高阳光辐射透过率,即吸收率与反射率要尽可能低;化学和力学稳定性好的特点。在薄膜太阳电池中,透明导电膜充当电极,具有太阳能直接透射到作用区域几乎不衰减、形成p-n结温度较低、低接触电阻、可同时作为防反射薄膜等优点。  2在显示器上的应用  显示器件能将外界事物的光、声、电等信息,经过变换处理,以图像、图形、数码、字符等适当形式加以显示。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平板化。在众多平板显示器中,薄膜电致发光显示由于其主动发光、全固体化、耐冲击、视角大、适用温度宽、工序简单等优点,引起广泛关注,并发展迅速。FTO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高、电阻率低、较好的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用作平板显示器的透明电极。  3在气敏元件上的应用  气体传感器是把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变换成易处理的光、电、磁等信号的转换元件。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采用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半导体氧化物材料做成的元件,与气体相互作用时产生表面吸附或反应,引起以载流子运动为特征的电导率或伏安特性或表面电位变化。二氧化锡薄膜气敏器件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和恢复速度快、功耗低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容易集成。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不断向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13]  4在建筑幕墙玻璃及透明视窗上的应用  喷雾热解法制各的FTO薄膜能用于阳光节能玻璃,对可见光高透射,但对红外光高反射,其反射率大于70%。让阳光中可见光部分透过,而红外部分和远红外反射。阳光中的可见光部分对室内采光是必需的,但可将红外部分的热能辐射反射回去,能有效调节太阳光的入射和反射。利用FTO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高透射性和对红外光的高反射性,可作为玻璃的防雾和防冰霜薄膜。  3 FTO透明导电玻璃的发展趋势  随着LCD的商品化、彩色化、大型化和TFT的驱动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变效率的提高,人们对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导电性能好,电阻率较低;  (2)可见光内透光率较高:  (3)镀膜温度更接近室温,能大面积均匀地镀膜;  (4)膜层加工性能好,可以进行高精度低损伤腐蚀;  (5)热稳定性及耐酸、碱性优良,硬度高;  (6)表面形状良好,没有针孔;  (7)价格较低,可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目前,TCO薄膜已普遍达到下列水平:膜厚为500 nm的情况下电阻率在10-4 Ω•cm数量级,在可见光区透光率达80%,载流子迁移率一般达到40cm2/(v•s)。虽然TCO薄膜的性能指标可以满足当前应用需要,但随着器件性能的不断提升,对TCO薄膜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一些学者提出了TCO薄膜发展的一个量化的前景指标:禁带宽度>3 eV,直流电阻率~5×10-5 Ω•cm,可见光段在自由电子作用下的吸收系数<2x103 cm-1,载流子迁移率>100 cm2/(v•s)。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透明导电薄膜的透明性和导电性。SnO2:F(TFO)透明导电薄膜由于其兼备低电阻,高的可见光透过率,近红外高的反射率,优良的膜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必将在平板显示器件、建筑物玻璃和气敏传感器等众多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利用溅射法制备FTO透明导电玻璃它的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控制。成本较低,原料易得,但在制备过程中NH4F加热分解放出有污染的氮氧化物和氨烟,这对以后商业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所以对原料的改进和污染的控制方面还有待开发。  4 制备条件对膜结构及光电性能的影响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段理等做了磁控溅射制备银掺杂ZnO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质研究实验,发表了文献[14],并在文献14中得出了1——3的结论。  1制备条件对膜厚的影响  文献中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银掺杂ZnO薄膜,当薄膜淀积时间从30rain延长到90min时,薄膜的厚度几乎按照线性关系从约270nm增加到820nm,即薄膜的淀积速率大致稳定在9nm/min左右,为匀速生长。溅射功率与膜厚呈线性增长,及沉淀速率与溅射功率大致呈线性关系。  2制备条件对膜结构的影响  晶体质量随溅射功率的增大而降低,随溅射气压的增大而降低。  3制备条件对膜光电性质的影响  在固定溅射总气压的条件下,增大氧分压可以增强薄膜的紫外发光强度,增大薄膜的载流子浓度。  4 退火对薄膜的影响  退火能显著提高薄膜晶体质量,并增强薄膜的PL发光强度和导电能力,其原因是退火能使银离子完成对锌离子的替代从而形成受主。[15]  5 退火后处理对膜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光敏薄膜的光电、形貌性能与退火处理密切相关,退火处理优化了薄膜表面形貌、减小了光学能隙、增大了薄膜的导电率和载流子迁移率。光敏薄膜性能的优化,有利于增大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对于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改善器件光伏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6]分别对较低氧分压反应磁控溅射制备的 薄膜进行氧化性气氛和惰性气氛退火。通过XRD和SEM 分析,发现氧化性气氛退火薄膜为表面多孔的金红石结构 ,而惰性气氛退火薄膜表面较为致密,结构分析不仅观察到金红石结构的 ,还发现了四方结构的 。XPS表面分析进一步表明,氧化性气氛退火后,薄膜成分单一,未氧化的 完全氧化成稳定的 ,而且具有稳定结构的 薄膜表面吸附水很少。相对而言,惰性气氛退火后,薄膜表面 、 和 共存,表面化学吸附氧和吸附水较明显,薄膜的稳定性降低。[17]  6 FTO导电玻璃制备相关参数  根据范志新等所提出的理论表达式: 带入相关数据可得到,SnO2:F(FTO)的最佳掺杂含量为54%[18]通过对比总结,参考大量数据,选择溅射功率:100W,溅射压力:5Pa,溅射时间:5h,溅射靶距:38mm[13、19]做产品。进行相关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7 参考文献  1、张志海, 热解法制备氟掺杂二氧化锡导电薄膜及其性能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  2、汪振东, 玻璃基TiO<,2>-SiO<,2>/SnO<,2>:F薄膜的喷雾热分解法制备和表征 武汉理工大学  3、郝喜红, 喷雾热解法制备掺杂二氧化锡导电薄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4、张明福等,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研究的新进展 压电与声光  5、方俊 杨万莉, n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新进展 陶瓷  6、苗莉等, SnO2:F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 材料导报  7、Yadav A A,Masumdar E U,Moholkar A V,et a1.Effect of quantity of spraying solu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spray deposited fluorine doped tin oxide thin films[J].Physiea B:Condensed Matter,2009,404(12—13):1874 - 1877.  8、Moholkar A V,Pawar S M,Rajpure K Y,et a1.Effect of fluorine doping on highly transparent conductive spray deposited nanocrystalline tin oxide thin film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09,255(23):9358—9364.  9、Dai S,Wang K,Weng J,et a1.Design of DSC panel with efficiency more than 6%[J1.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ils,2005,85(3):447—455.  10、Huo Z,Dai S,Wang K,et a1.Nanocomposite gel electrolyte with large enhanced charg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n 13-/I- redox couple for quasi-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2007,91(20):1959-1965.  11、王璟和,射频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陶瓷薄膜 天津大学  12、姜磊等,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曾志峰等, 射频溅射法制备掺杂SnO2纳米薄膜的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14、段理、樊小勇等, 磁控溅射制备银掺杂 薄膜结构及光电性质研究 材料导报(研究篇)  15、SunLL,TanO K,ZhuW G,et a1.Pb(Zro 3Ti0. 7)03/Pb-TiO3 multilayer thin films for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application[J].J Appl Phys,2006,99(9):09410  16、顾锦华、钟志有等, 真空退火处理对光敏薄膜及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7、王磊、杜军等, 退火气氛对SnO2薄膜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材料导报  18、范志新等, 二氧化锡薄膜的最佳掺杂含量理论表达式 电子器件  19、刘庆业等, 射频溅射法研制SnO2纳米薄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1 评论

好猫宝宝

一、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论证;根据任务书指出的内容和指标要求写出设计过程、课题所涉及元件结构和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有关基本原理的说明与理论分析;给出所设计课题实际运行的数据或参数,并与理论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最后要对所设计课题实用价值做出评估说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及未能采纳的原因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提出的依据,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设计过程;所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指标和方法;数学模型及其依据,数据计算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估;对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 提出合理化建议。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主要论据;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规定联系实际展开理论分析。 (三)文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解决方案提出的依据,解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结论。 二、论文印装 毕业论文用毕业设计专用纸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24磅;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5cm,右2cm。 三、论文结构、装订顺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封面。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二)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教务部审查签字后生效。 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申请答辩表与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4、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审表; 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表; 6、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总表; 7、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200-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2)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 (3)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在前,英文的在后。 8、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等。 9、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 (1)绪论。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2)论文主体。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8000字(或20个页码)。外文翻译不少于3000字符,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符。 中文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采用以下格式: 1 1 1 1 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毕业论文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并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其余各层次(节、条、款)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段落开始后缩两个字。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24磅行间距。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下同。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 (3)结论(或结束语)。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 10、致谢。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洁、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 11、参考文献及引用资料目录(规范格式见附文)。 12、附录。 13、实验数据表、有关图纸(大于3#图幅时单独装订)。 (三)封底。 附: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

225 评论

甜田心ttx

这方面东西挺多的,你能具体点更好。[1]王昌,于同敏,周锦进模具制造领域中的表面工程技术应用综述及展望[J]模具技术,2002,03:46-关键词:模具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稀土表面工程,纳米表面工程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 辽宁大连116024 ,辽宁大连116024 ,辽宁大连116024摘要:扼要综述了在模具制造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类表面工程技术 ,并对其性能指标和经济性作了比较。介绍了稀土表面工程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进展。对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作了展望。[2]王艳宾模具报价系统综述[A]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江门市学术技术协会首届珠中江科协论坛论文集[C]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江门市学术技术协会:,2011:关键词:模具,报价,综述摘要:对模具报价系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介绍了模具价格的组成及其特点,并且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发展进行了总结论述,讨论模具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报价系统提供了依据。[3]李和平,吴霞现代模具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03:关键词:现代模具设计制造,CAD/CAE/CAM机构: 井冈山学院工学院,井冈山学院工学院,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模具行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现状,尤其是CAD/CAE/CAM集成技术,并对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4]宫敏利国内外模具钢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02:64-关键词:模具钢,生产,发展趋势,综述机构:衡阳财经工业学院 衡阳 421008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模具钢生产现状,通过对国内外摸具用钢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我国模具钢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模具钢水平的差距,并针对存在问题,对我国模具钢的生产发展提出建议。[5]赵丹阳,宋满仓,王敏杰模具现代制造技术综述[J]模具制造,2003,08:2-关键词:模具,现代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模具研究所 辽宁大连 116024 ,辽宁大连 116024 ,辽宁大连 116024摘要:对模具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关键技术(高速铣削、绿色制造、软件技术、快速制模、检测技术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研究,指出了模具现代制造技术的作用和发展方向。[6]钟佩思 ,沈友徽 ,马静敏 ,王素玉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综述[J]模具制造,2005,03:1-关键词:模具制造,模具工业,模具CAD/CAE/CAM,逆向工程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 (山东青岛266510),(山东青岛266510),(山东青岛266510)摘要:着重对模具CAD/CAE/CAM技术、先进模具制造加工技术、模具材料及表面工程技术、模具工业的逆向工程等进行了综述;分析探讨了模具工业新制造哲理与新模式。

34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先进制造技术文献格式

    这方面东西挺多的,你能具体点更好。[1]王昌,于同敏,周锦进模具制造领域中的表面工程技术应用综述及展望[J]模具技术,2002,03:46-关键词:模具制造,表

    武汉碧海蓝天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先进制造技术文献

    我可以做机械设计啊给你发了百度消息

    哼哼郭Eva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先进制造技术文献名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513机械制造工艺学或514数字控制技术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14数字控制技术或515机床液压传动 或516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或51

    范范20130108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先进制造技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

    aibeibei130611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先进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 主 编 任长春副主编 单以才 谢 波 陆桂来 主 审 李一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JIE杰高升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