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3

泷泷大魔王
首页 > 论文问答 > 高速铁路论文参考文献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西尔米奥奈

已采纳
这些都是名字的缩写,学位的缩写只有PhD,MD,BD啊,英文文献好像是不标学位的给你几个示范一下,都是根据国标写的。 作者 文章名 刊物类型 刊物 年度,期卷号:页码范围 [ ] Nikolaev Yu A, Gas Deton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es[J] Combustion,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03, 39(4): 382-410 [ ] LCYang, P H D Key Parameters for Controlling of Function Reliability in “None1 Tube” Explosive Transfer System[C], 1999: AIAA99-31211 [ ] Peng Jinhua, Tang M One of the Applications of Dust Explosions – Nonel System[J] Archivum Combustionis, 1989(9): 223-229 [ ] Liu Dabin, Jiang Rongguang, Yang D The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of Nonel Tube in Its Detonation Growth Process[J/OL]: 93-96
153 评论

Perfect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蛋卷是某大学国际贸易学系学生,很高兴能帮上你。其实有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你迅速拿到这样的文献。我们一般找中英文的文献和论文都是用这样的办法。上google,然后收索你要的作品名称或者重点词汇在后面加例如 “ 铁路运输pdf”或者“铁路运输doc” 这样。你要找什么论文或者文献就重点词+pdf 或者重点词+doc 蛋卷用这个办法屡试不爽,你可以多找几篇,看看论文的架构和作者的思路,并且适当参考。希望蛋卷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151 评论

谷穗的宝贝

参考文献:《中国高铁时代的新生活》,作者:李康平,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铁时代下的城市交通规划》,作者:戴帅,程颖,盛志前,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作的开始——高速铁路施工新技术》,作者:李向国等,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高速铁路技术》,作者:李向国,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设计原理》,作者:胡一峰,李怒放,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电气化工程》,作者:李群湛,连级三,高仕斌,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桥梁施工技术与装备》,作者:张晓炜,智小慧,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运营组织》,作者:赵鹏,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作者:文妮,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管理技术》,作者:赵国堂,李化建,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京沪高速铁路系统优化研究》,作者:张曙光,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振动及噪声测试技术》,作者:张洁,林建辉,高品贤,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信号系统》,作者:李映红,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高速铁路概论》,作者:李学伟,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高速铁路施工技术与管理》,作者:岳祖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335 评论

散光女王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规划决策中的主要技术经济问题,本文在广泛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承担或参与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课题和铁道部高速铁路研究课题,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科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决策科学、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高速客运专线的客运需求、速度目标值、建设时机、技术系统选择、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均为国内首次采用。为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定量化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工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高速铁路客运市场份额研究方面,通过研究旅客对交通工具的选择行为,分析了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经济、技术、心理和生理因素,首次将交通工具的多种技术特征引入效用函数中,建立了客运交通工具的效用评价理论;进而用多目标决策、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建立了交通工具市场份额分析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避免了目前一些常用分析理论在某些交通走廊应用的误差较大甚至出现矛盾的现象。由该模型算出的客运需求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实例验证取得较好的结果。 (2)在高速铁路客运需求的长期变化规律方面,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信息传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社会客运需求影响,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统计资料,提出了社会客运需求长期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旅客对交通工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各种交通技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论证了高速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和客运需求的长期变化规律并建立相应模型。以京沪线为例进行的计算表明,高速铁路客运需求的长期变化规律是:首先因经济发展规模的增长而增加,后因旅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发生变化,市场份额降低,客运需求增速减缓甚至下降。这一规律符合培育、发展、饱和和停滞的商品经济规律。 (3)在国内首次系统地通过理论研究和总结实际定线资料,研究了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与其客运需求、工程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运营支出等技术经济指标的量化关系。为我国高速铁路项目的科学化、定量化决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4)在速度目标值决策方面,考虑速度目标值对客运需求、土建工程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运营有关支出、无关支出等基础数据的影响,以高速铁路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用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速度目标值。以京沪线为例的计算结果证实了最佳速度目标值的存在。该最佳速度目标值是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的结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速列车速度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 (5)在高速铁路的建设时机决策方面,提出了以旅客对旅行时间节省的支付意愿为表征的高速铁路建设时机研究方法。以各种交通工具的技术经济特征为基础,运用本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建设高速铁路的合理时机。同时,以财务内部收益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建设期和运营期的投入和产出,结合高速铁路市场需求长期变化规律的分析,以京沪线为例进行的计算表明:目前就是京沪高速铁路的最佳时机。上述研究结论与国内高速铁路技术的成熟性、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能力的综合要求、项目建设资金的供给条件等研究相结合,可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时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当然,本文算例结论的前提是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保持相对稳定。一旦某种交通工具的服务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或者有新的交通系统被引入,研究结论将可能发生变化。 (6)在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方面,本文分析了西方国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我国的交通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提出我国现行的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办法中效益计算部分尚待探讨。提出了计算交通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的新观点。并对其中一些观点提出了算法。 (7)在高速磁悬浮铁路技术经济特征分析方面,全面研究了国外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资料,在国内首次系统地总结了高速磁悬浮铁路的线路设计理论;提出了影响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因素和磁浮列车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全面分析了高速磁悬浮铁路的工程投资、运营支出等经济特征和能量消耗、土地占用与地表破坏、交通噪声、有害物质排放、磁辐射等环境影响特征。为我国开展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8)在高速交通技术系统比较方面,针对我国对两种技术系统的研究基础相差很大,难以进行工程应用全面对比的情况,本文从两种系统的技术原理出发,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定线和试验设计,对土建投资、列车费用和运营支出进行了比较。另外,从市场适应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两种系统的综合服务质量,以旅客平均时间价值为指标,提出了各自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提出的研究成果,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规划中科学化、定量化决策的辅助工具。本文重点研究辅助决策的技术经济学方法,在具体应用项目的技术经济决策分析中,尚应深化研究主要基础数据,以保证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333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速铁路论文参考文献英文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规划决策中的主要技术经济问题,本文在广泛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承担或参与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课题和铁道部高速

    女王Z大人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高速铁路论文参考文献

    这个好写哦,具体是什么要求呢

    罂粟女孩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高速铁路最新参考文献

    国内外高铁现状以及高铁特点简介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并以时速210km/h投入商业运营。由于修建高速铁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经

    Ares填词人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关于高速铁路论文的参考文献

    浅谈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系统化管理前言高速公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社会,高速公路已成为交通运输高科技的象征。在我国,高速公路的修建进程随着

    Amber已存在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高速铁路安全  摘要:通过对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稳定的“三大因素”(设备、制度、人员)相互关系的探讨,提出消除影响运输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奠定支撑运输安全坚实基础

    丹丹5678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