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88

罂粟女孩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戏曲的论文摘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六月的橙子

已采纳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我看来,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何谓真实?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质的。第一,它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快。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第二,戏剧的真实还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袁于令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通向善的。现代戏曲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快,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快。因而第三,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曲就没有脊梁骨了。 真实不同于事实,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真实是一种感受,是来自客观又对于客观有认识意义的主观感受。真实不同于事实。历史学要靠事实,戏剧艺术要靠真实。戏剧所以要写“事实”(故事)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受真实,并非为了“事实”本身;而这个“事实”一般也不必是现实中的事实(或称实事)来支持的。鲁迅论讽刺艺术时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艺术离不开虚构,允许幻想,甚至可以出神出鬼。写历史剧,在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之间,艺术家可以自由摆动。摆动的自由,服从于能表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的可能性”(莱辛语),并且,它是和艺术家的意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达到情与理的相互渗透和自由转换。我们似乎有一种重事实、轻真实的倾向,如所谓重大题材,以为找到了它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真实了,客观效果常常并非如此,因为受实事的束缚较多,就难以在真实的开掘上获得充分自由。在过去传媒不发达的年代,写时事新闻的戏很有号召力,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对于观众来说,戏中的“事实”在时间上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心灵的贴近对艺术家和观众都很重要。而且还应看到,时间距离恰恰是创作上拥有较大自由度的有利条件,京剧《曹操与杨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就是很好的例子。 真实靠正确的形式支撑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艺术家要传递给观众的真实,或者说,能被观众感受的真实,都是经过形式中介的。艺术家是用形式同观众打交道的。所谓“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也可以叫做正确地进行形式化,进行形式创造。联系到戏剧,这个形式怎样才是“正确的”呢?有几个基本观点可说。 首先,在戏剧中,形式化就是动作化。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来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它有两个基本品质:(一)“动作就是实现了的意志”;(二)“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起冲突的”(黑格尔语)。戏剧动作不等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对于后者,必须经过选择、提炼,被赋予以上两个品质,才成为戏剧动作。而意志和冲突,产生于过去又直接指向未来,其当下的感性过程就是戏剧情节,就是性格的历史。因为动作是实现意志、引起冲突的,就会“导致动作和反动作”,就有了戏剧性。我们看戏,觉得“平”、“冷”,觉得“没戏”,多半是由于缺少真正具有戏剧意义的动作。没有动作化的真实,不是戏剧的真实。 其次,戏剧动作是有不同形式的。对于演员来说,动作不是单指形体动作(表情、姿态),而是语言、心理、形体的总和。其感性呈现就是角色形象。戏剧所以会有不同的样式,如话剧、歌剧、芭蕾舞剧、戏曲(要说“剧种”,这才是真正的剧种分类,我们戏曲中的所谓“剧种”,有许多是地方性因素,并不都具备样式类别的意义),归根到底,在于动作有不同的形式。话剧的动作是接近生活本来形态的,它的重点是语言,是口语化的台词。歌剧的重点是歌唱和音乐,舞剧的重点是舞蹈和音乐。歌剧不以舞作为动作形式,舞剧不以歌作为动作形式。而戏曲的动作是一种有歌有舞的综合形式,通常称之为唱念做打。不管是哪一种戏剧样式的动作,包括写实主义的话剧在内,都是“第二自然”,是人工的自然,都是经过了精心处理的艺术形式。所以,要“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时,有个先在的条件,只能“放在”特定戏剧样式的动作形式里,因而动作化时,有没有样式意识,是能否“正确”的一个重要关键。观众看有些戏曲常要批评它是“话剧加唱”,多半是在整体的形式化中缺乏样式意识。有明确的样式意识,是创作上的一种本体自觉。 其三,动作形式既有继承性也有变易性。以戏曲而言,无论唱念做打,都具有历史地积累下来的形式技巧,其规范化形态通常叫做程式。形式既然是艺术家和观众的特殊关系的体现,因而在形式化过程中,重视剧种的样式特征,充分运用固有的程式技巧,是同尊重观众的欣赏需要相一致的。然而这种继承性又是相对的,它会随时由于表现真实的需要,作出某种幅度的变易。所以形式化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程式化。形式化大于程式化,形式化中可以吸纳、融入非程式的因素。说得再大胆一点,在现代戏曲的创造中,形式化乃是程式化和反程式化的多样统一。现代戏曲的形式化,还包含一个新的任务:要实行形式上的更广泛的新的综合。有了这种更广泛的新综合,才能在同一种戏剧样式中,实现演出样式的多样化。演出样式的核心是演员的动作,是动作的样式特征,但光有这个核心还不够,还要有它的外延部分,包括听觉方面的音乐、音响和视觉方面的化装、服装、布景、灯光。另外,还可以在观演关系上作特殊的空间处理。有了这些因素的积极而又“正确”的介入,演出样式才能获得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这方面的经验,戏曲自身较少,要靠借鉴外来经验,这是戏曲现代化中不能跳开的过程。引进外来经验,常常会产生不协调,吸纳容易消化难呀,却又不能因噎废食。艺术上的现代化,有创新和破坏的两面性,要尽量保护创新,减少破坏。这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出一批艺术大家,才能逐渐减少混乱和痛苦。真实的形式化一旦获得整体性成功,会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到了这儿,真又通向了美。观众看戏,既要由真带来感动,又要由善带来心灵的净化、升华,还要由美带来反复的品味,持久的陶醉。但满足于感动以至心灵的震撼,还不是戏剧审美经验的全部,能够达到朱光潜说的“内容沉没下去,形式浮现出来”(沉没不是消失,浮现出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时候,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是把戏曲当艺术品来欣赏了,才能深入体会戏曲艺术的无穷
266 评论

罗成or房谋杜断

共发表学术论文130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1)《从〈飞天〉看大学生诗歌审美观念的流变》,《评论选刊》1986年第7期。(2)《幽默:韩愈诗文的另一种美学风格》,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0期。(3)《寄托、象征辨析》,《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4)《我国都市诗歌不发达原因初探》,《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5)《形不似味似:黄庭坚、陈师道诗比照》,《争鸣》1989年第1期(6)《象征派诗、朦胧诗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0年第3期摘要。(7)《黄庭坚诗歌审美特征深层结构透视》,《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8)《宋词理性成分摭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4期摘要。(9)《黄庭坚诗歌审美心理机制描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2期。(10)《李贺、李商隐意象诗比较》,《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11)《台湾现代诗的价值取向之我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9期。(12)《关于海峡两岸现代派诗审美嬗变的思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13)《新生代诗价值体系扫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14)《韩愈诗歌阳刚美观照》,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1期。(15)《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文摘报》1994年1月12日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16)《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哲学探究》,《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17)《山谷诗词的谐趣品论》,《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18)《试论“黄庭坚体”》,《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9)《黄庭坚与茶》,《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20)《台湾现代诗与禅》,《福建论坛》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2期。(21)《黄庭坚诗歌立意考察》,《晋阳学刊》1995年第3期(22)《黄庭坚诗词理趣、禅趣辨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11期。(23)《顾城诗歌审美心理结构三模式》,《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9期(24)《中国现代派诗与现代西方哲学》,《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25)《诗歌意象组合的几种主要方式》,《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6期(26)《中国古代意象诗的价值取向》,《人文杂志》1997年第5期(27)《中国现代派诗的价值取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7期。(28)《一曲低回的乡愁咏叹调》,《名作欣赏》1998年第2 期。又载台湾《蓝星诗学季刊》第七辑。(29)《诗歌心理时空的几种主要形式》,《求索》1998年第3期。(30)《我国戏剧早萌晚熟原因探赜》,《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31)《“书会”补说与“才人”辨正》,《文献》2000年第3期(32)《试论瓦舍文化的商业性与娱乐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33)《宋元戏曲融合勾栏伎艺检视》,《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34)《诗学审美意象论》,《学术交流》2000年第4期(35)《戏文、元杂剧情节长度差异及其成因》,《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36)《宋元戏曲中的婚丧习俗》,《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37)《戏曲歌词承接与联章诗关系探讨》,《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38)《意象派诗与中国古典诗歌差异的文化阐释》,《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文艺报》2002年1月15日“理论视窗”摘要。(39)《瓦舍的衰微及其主要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40)《我国成熟戏剧形式的主要标志》,《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3期摘要。(41)《宋元民间戏班说略》,《戏曲艺术》2003年第1期(42)《我国古代成熟戏剧形式历史生成的三个重要环节》,《艺术百家》2003年第1期(43)《简析宋元民间戏剧观众的主要构成》,《戏曲艺术》2004年第1期(44)《中国古代诗歌的禅宗智慧》,《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45)《万历、嘉庆钞本〈钵中莲〉比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46)《黄庭坚“以剧喻诗”辨析》,《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47)《宋元戏曲中的民俗事象摭要》,《广州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摘要(48)《联章: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言说体式》,《文学前沿》第10辑,2005年12月(49)《宋元戏曲商品意识的主要表征》,《艺术百家》2006年第1期(50)《中国古代诗歌的戏剧性因素初探》,《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51)《山谷诗集三家注述评》,《燕京学报》新第二十一期,2006年11月(52)《同题异体:从〈会真记〉到〈西厢记〉》,《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53)《论联句诗》,《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323 评论

蝉翼之円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我看来,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何谓真实?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质的。第一,它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快。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第二,戏剧的真实还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袁于令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通向善的。现代戏曲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快,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快。因而第三,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曲就没有脊梁骨了。 真实不同于事实,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

154 评论

端木青烟

。欣赏戏剧的时候,我也会觉得戏剧比单纯的音乐、舞蹈和美术要浅显易懂

112 评论

雨林之声

华美人文学会与海外昆曲社和美华艺术协会25日联合举办戏曲讲座,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及理论家胡芝风女士主讲“中国戏曲之美”,吸引众多戏曲爱好者到场聆听。胡芝风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了中国戏曲的概念、种类、历史,以及与西方音乐剧的区别,强调中国戏曲的独特美学精神--即它包括“观物取象”的审美观、“摹情、写意”的艺术观、“意象”的形象思维、“诗化”的审美核心以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和“传神”的审美追求等七个方面。胡芝风195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自幼学习钢琴及芭蕾。10岁开始学习京剧和昆剧。曾得到京剧大师周信芳、魏莲芳、杨畹农、包幼蝶及昆曲传字辈大师方传芸、朱传茗等前辈艺术家的教导。1959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离开清华大学,走上京剧舞台。1960年到苏州市京剧团任主演,1980年兼任团长。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京剧有《李慧娘》、《百花公主》、《白蛇传》、《灰阑记》等。(图与文:侨报记者管黎明)

25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戏曲的论文摘要

    华美人文学会与海外昆曲社和美华艺术协会25日联合举办戏曲讲座,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及理论家胡芝风女士主讲“中国戏曲之美”,吸引众多戏曲爱好者到场聆

    吃货肥仔喵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5
  • 中国戏曲论文摘要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

    温暖三月5021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中国戏曲鉴赏论文的摘要

    题目结构主要内容中心:戏曲的好处和自己的看法 加油!!祝你成功!!

    世唯装饰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5
  • 中国传统戏曲论文摘要

    戏曲面临着观众老龄化的危机,长此以往,它将不复有生命力。戏曲亟待革新。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戏曲需要加强推广。当今社会是流行乐的盛世,戏曲逐渐被边缘化。要

    甜田心ttx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中国戏曲艺术论文摘要

    1、千百年来,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许多元素正渗透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悠扬婉 转的胡琴、铿锵有力的锣鼓、唱念坐打的功底加上更现代化的电子乐队,”倾倒了

    飞龙在天了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