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1

翻滚的小鱼人
首页 > 论文问答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丽依然张

已采纳
他们是有的。(我投过)
201 评论

霸王V风月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政法学院主办的法学类学术期刊,原名《政法学刊》,1994年改为现名,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主管主办: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政法学院快捷分类:政法政治军事法律综合 社会科学I出版发行:甘肃  双月刊  A4期刊刊号:1007-788X, 62-1129/D创刊时间:1986  影响因子 379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80 评论

立志做渔婆

大众传媒发展的伦理考量  --------------------------------------------------------------------------------  时间:2009-3-25 8:58:09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李皓 阅读217次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李皓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地址:湖南师范大学  邮编:410081  〔摘要〕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人们对许多伦理问题思考。大众传媒与伦理发生联系,并使大众传媒发展冲击传统伦理成为可能,它促使人们在反思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建构保证传播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大众传播伦理。大众传媒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支持,大众传媒伦理是大众传媒发展的本质需要。建构大众传播伦理要考虑到大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的建设问题。载于中国论文联盟   〔关键词〕 大众传媒;发展;伦理;考量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thics of human society has been impact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which has made many people focus on the ethical mass media has connected with ethics, and makes its development impacts on traditional ethics It has encouraged people to construct the new moral norms and codes—eth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 which can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being healthy and continuous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ng the traditional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mass media ethics,which is the natural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The ethical construction of mass media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efore the mass communicator、content and   Key words: mass communication;development ; ethics; consideration  传播媒介从历史走到现在,依靠科学技术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它是适应思想文化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传播技术分类角度看,传播媒介可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1]。尤其是自从形成电子媒介以来,伴随着它的体系结构的日益复杂,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也随之增强了。并且,这种作用和影响已经渗透到人类及其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层面,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从这个层面上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只涉及大众传播媒介在被应用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而不涉及大众传播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  一、大众传媒对传统伦理的冲击  传播特别是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向传统伦理观念发起了冲击。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色情、暴力文化泛滥。“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人性犯罪一直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8%以上,且犯罪原因如出一辙,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色情文化的诱导。”[2]色情、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故意忽略甚至排斥人的社会性,把人等同于动物,有意识地鼓动青少年像动物一样毫无理性地不顾及社会法律法规及社会伦理道德而单方面张扬自己的个性。②失德新闻和广告。由于在自由竞争、商业化运作以及从业者各自利益的支配和影响下,一些媒体经不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传播不实信息、虚假信息、庸俗信息、有偿信息等,严重地干扰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精神秩序。广告传播中的失德现象可以说是所有传播领域中最为严重的,如虚假广告、欺诈广告、歧视广告、侵权广告,不胜枚举。2001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国家工商局已经查处违法广告近3万件。显然,这不仅说明了商业广告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其中存在激烈的道德冲突。③虚拟世界和人的异化。马克思在其《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到:“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再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3]在大众传播中,人的异化劳动生产出的产品和关系也同样背离了他的类本质,并且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得这种产品和关系所构成的拟态环境趋于无限扩大,并成为人自身不可逆转的力量来反对、奴役人本身。人们已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围困,无法呼吸,也无法辨别真伪。互联网上的网虫们一天到晚地在“虚拟王国”里沉迷于收发E-Mail、冲浪、MUD游戏(联机游戏)、灌水(即散布信息)等“虚拟”活动,而不愿意参与现实中哪怕一个小小的聚会,甚至连电脑椅都改良成座式马桶——人的异化已极度扩大了。  二、面向大众传媒冲击的伦理思考  第一,大众传媒的目的何在?其具体内容包括:大众传媒究竟为谁服务?为什么目的服务?大众传媒是被用来造福于受众,还是危害于受众?是为人类的整体福利和进步,还是为了一部分人或集团的私利?大众传媒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这些思考实质上就是对大众传媒进行伦理道德意义上的透视,即大众传媒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支持。大众传媒之所以产生和迅速发展,人的生存需要是其基本的动力。所以,大众传播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我们对于大众传媒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只有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统一起来,这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否则,则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谴责。  第二,大众传媒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人们如何才能减少大众传媒的负面价值?大众传媒具有告知、引导、宣传、监督、教育、娱乐和服务等正面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大众传媒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诸如信息轰炸、文化霸权、虚拟冷漠以及依赖成瘾等负面影响。研究大众传媒的发展,研究传媒的特点和规律,就是要正确了解大众传媒的价值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保证大众传媒发挥正面价值,想方设法防止和减少负面价值的出现。  第三,大众传媒所追求的伦理原则是什么?“所谓大众传播的伦理原则,是指贯穿于大众传播活动全过程,对大众传播活动起着规范、指导作用的道德行为的最根本准则。”[4]本文认为,真实性是大众传播所追求的首要伦理原则。真实性原则就是大众传播者在实事求是道德动机的指导下,传播真实的内容,达到真实的效果。没有这一原则,大众传媒就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站稳脚跟,大众传播活动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其次,大众传媒应该坚持服务于大众传播受众的原则。大众传播只有服务于受众,才能得到其认可和支持,为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再次,大众传媒还应该追求正义性原则。正义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伦理学家们的阐释重点。包尔生指出:“正义作为一种道德习惯,是这样一种意志倾向性和行为方式,它制止自己对他人的生命与利益的干扰,而且,只要可能也组织他人进行这种干扰。”[5]约翰•罗尔斯则认为,只有当忽视一切社会差别时,正义才会出现[6]。正义就是大众传播行为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体现公众的意志,符合他人的利益,体现善的原则。此外,大众传媒还得遵循适度性原则,需要注意传播内容和传播范围的适度性,以切合传播对象的特点。  三、 大众传媒发展的伦理建构  (一)大众传媒与伦理的契合  大众传媒的发展最直接地体现在传播技术的进步上。从文字的雕刻到快捷的活版印刷,从报纸、电话、电视的发展与改进到现代社会英特网的普及,无不显示了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技术的价值问题,学术界有两种观点:技术中性论的观点认为,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是与价值相分离的,它本身并无善恶。这种观点似乎让人感到技术与伦理没有关系,大众传媒和伦理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而技术价值论的观点则认为,技术本身就负载有价值,一方面技术具有相对的价值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不仅表现为技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遵循,还表现在技术活动对可操作性、有效性、效率等特定价值取向的追求,而这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动态的重构作用;另一方面,技术是包括科技文化传统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技术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向,不仅取决于客观规律,还动态地体现出现实的社会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7]  我们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技术本身具有价值,大众传媒的价值是其内含的,大众传媒的技术价值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取向具有建构作用,并且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同时,大众传媒要受到人的主体性的掌握和控制,但这种掌握和控制并不是随意的,要符合大众传媒本身的规律和价值。掌握和运用大众传媒技术的道德主体,通过对大众传媒价值的道德认识,使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社会文化沿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主动调整社会利益格局之间的矛盾冲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使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所以,大众传媒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支持,大众传媒伦理是大众传媒发展的本质需要。  (二)大众传媒伦理的建构  建构大众传媒伦理应该考虑到大众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的伦理建设问题。首先,大众传播主体的伦理建构。大众传播主体的伦理建设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大众传播者(包括传播组织和传播者个人)的伦理素质。大众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于处十分重要的地位。传播内容的好坏,传播的信息及时与否,传播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者,因为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具有决定权,而且权利很大。因此,大众传播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负责地做好“守门人”的工作。大众传播者应该明确自己传播的目的和意义,必须使自己的传播能够为大众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做贡献,必须警惕其传播被滥用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其次,大众传播内容的伦理建构。大众传播内容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流动的信息。大众传播内容包罗万象,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乃至人的生活及娱乐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内容本身具有善恶性质的道德问题,他把大众传播内容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播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第二种是无争议的内容,即那些也是广泛传播并有广大受众但媒介批评家很少议论的媒介内容。第三种是高级趣味内容,即那些有时得到广泛传播但不一定拥有广大受众的媒介内容。根据梅尔文•德弗勒的分类,低级趣味的内容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无争议的内容是道德上所允许的;高级趣味的内容则应受到道德的鼓励。再次,传播受众的伦理建构。在大众传播中,相对于传播者而言,受众是受传者,是传播对象。但大众传播受众并非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往往进行独立思考,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自身职责、义务和使命,他们对实现有道德的大众传播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应该对受众开展道德教育,制定使用大众传媒的伦理规范和准则,建立由受众参与的大众传媒评价和反馈机制。  [ 参考 文献 ]  [1] 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p197~198,p219~  [2] 胡建成,胡红宇:让媒介色情远离孩子[J],中国保安,2002,(1):21—23。  [3]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第52页。  [4] 高平平,黄富峰:《传播与道德》,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53页。  [5]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7页。 [6]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 段伟文:《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自然辩证研究》,2000年第8期。

244 评论

dapangduola

代表性著作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嵌入性适应模式——韩国华侨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中国历代家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译著类20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5)代表性论文超越直觉经验:农村社会学理论创新之路 天津社会科学 3制度创新、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 江海学刊 3关系网络对乡村纠纷过程的影响——基于CGSS的法社会学研究 学海 3发展与滞后的并存:中国农村建设60年——一种农村社会学的视角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1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结构抑或建构—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江苏社会科学1中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六十年的变迁:回眸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6水权水市场制度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南京社会科学 7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中的文化矛盾 北京大学学报 3建构论与社会学研究的新规则 学海 2“门当户对”的婚姻会更稳吗?——匹配结构与离婚风险的实证分析 人口研究 2转型社会的农村各阶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学习与实践 1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 湖南社会科学 1户口一元化改革:问题与对策——对四省市试点改革经验的调查 江海学刊 1城乡体制改革:下一个改革目标——体制改革30年经验总结 甘肃社会科学 5转型社会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教学与研究 6“小皇帝”会提高婚姻稳定性吗——中国城市离婚风险的实证分析 学海 3流动的村庄:乡土社会的双二元格局与不确定性——皖东T村的社会形态中国农大学学报 1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 中国社会科学 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及影响因素——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分析人大学报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 北京大学学报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比较——凤阳县小岗村和赵庄的经验 江淮论坛 4新农村建设的制度需求与供给 天津社会科学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构性困境——安徽凤阳县的经验考察 江海学刊 3法律性的社会学建构——评尤伊克和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社会学研究 6嵌入性政治对村落经济绩效的影响——小岗村的个案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5社会需求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均衡点分析 江海学刊 3同化抑或认同的多元化?——韩国华侨的经验验证 湖南社会科学 5影响农民守法行为的因素分析——对两种范式的实证检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估 江海学刊 3生男偏重对农村生育水平的影响 学海 2法律社会学:历史与范式的建构 江海学刊 2004-1 《进城做工人员的法律偶遇》,《郑州大学学报》2004-1《精神文明导刊》3转载。《正义:社会学视野中的中国户籍制度》,《湖南社会科学》04-1。《户籍立法:权力的遏制与权利的保护》,《江苏社会科学》04-2。《转型的初级群体与社会安全问题》(与郑杭生合作,第二作者),《安庆师范学院学报》04-2。《转型社会的财产观念》,《财产》04-5《初级社会群体的裂变与社会安全》,《走向更安全的社会: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生育兴趣:农民生育心态的再认识—皖东T村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人口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4转摘《先富与共同富裕:对转型期贫富分化问题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社会学》93、《农民负担问题的再认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4、《制度供给不足与农民的收入和负担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5转摘5、《户籍隔离与二元化通婚圈的形成—基于一个城郊镇的分析》,《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社会学》16、《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学海》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人口学与计划生育》37、《理论社会学的意义和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社会学》38、《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4转摘,人大复印《人口与计划生育》02-39、《政治腐败的社会“并发症”效应》,《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1期10、《社会学要走出经验主义的困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3月26日11、《城市中农业户口阶层的地位、再流动与社会整合》《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新华文摘》7,人大复印《社会学》02-3,与郑杭生教授合作第二作者12、《西方学者眼里的中国农民与乡村社会》,《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13、《人口问题》,郑杭生教授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4、《跨越学科边界,促进理论创新》,《光明日报》学术版02-7-915、《论农民对法制系统的支持程度》,《学海》02-5,人大复印《社会学》03-116、《粘附与剥离:基层户籍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人口研究》00-317、《历史中的户籍制度》,《21世纪》00-918、《生育分析的社会人类学框架》,《人口学刊》1999-619、《一条路线,两种理论:韦伯和舒兹社会学理论之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7-120、《现代社会学教程》“社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1. 《法律社会学的前沿问题》,《学习时报》174期2003年。22、《基于水资源管理的水利扶贫》,《中国水利》03-4,《社会学》03-11转课题研究: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社会分层与流动,郑杭生教授主持“九五”社科重大课题,撰写两章(5万字)2、永定河何以断流?-华北水资源保护政策的社会学考察,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1年资助项目3、Premoting Sociology of Law in China,福特基金资助项目第1期、第2期,课题主要成员,调查设计、组织和实施者4、北京特色: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2001年资助项目(已结题)5、制度供给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安徽省教育厅2000年资助项目6、城市农民工的生活史,林克雷教授主持的基地项目:“城市弱势群体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7、中国水行业发展项目,水利部中英合作项目,2001-2004年中方社会学专家8、转型期户籍政策改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2年资助项目(已结题)9、定性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青年项目200410、韩国的中国移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韩国高等教育财团2004-2005年高级研究项目。11、全国综合性调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11项目(参与者)12、农村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国家发改委2004年研究课题。

122 评论

相关问答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代表性著作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嵌入性适

    健康&平安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他们是有的。(我投过)

    曲多多多 2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文章

    代表性著作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嵌入性适

    真的啊19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通知

    《行政责任概念的比较分析》(第二作者),《行政与法》2004年第9期;《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思考》(第二作者),《行政与法》2005年第10期;《公共

    黄小月abc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专著《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于2007年3月经济与法律出版社出版。论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若干问题研究》发表于《政治与法律》(法律类核心期刊CSSCI)20

    晚上吃白片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