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4

敏足一世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免疫写论文有哪些方面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布丁的信仰

已采纳
一、基因疫苗的诞生自1796年英国医生琴娜(Jener)首次采用牛痘苗以来,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0多年来各种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战胜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然而,现有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疫苗是传统疫苗,即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如鸡新城疫弱毒苗,猪瘟灭活苗,它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种疫苗是基因工程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先分离得到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但无毒性的抗原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导入表达载体中,再在宿主细胞表达出重组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后的重组抗原蛋白作为疫苗接种如重组乙肝疫苗。但它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如:灭活疫苗难以诱发细胞免疫,需多次免疫注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差;减毒活疫茵存在毒性回升的危险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一些传染病仍缺乏相应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genetic therapy)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因治疗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具革命性的生物医学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1990年Wolff JA等在进行基因治疗试验时,以裸DNA注射作对照,结果意外发现裸DNA可被骨骼肌细胞吸收并表达出外源性蛋白。1992年Tang 、 DC等首次证明经基因免疫产生的外源性蛋白质——人生长激素可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加,从而宣告基因疫苗的诞生。(注:1)概括起来,基因疫苗就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载体上,然后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可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限内的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二、核酸免疫的作用机理目前对核酸免疫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还仅限于理论推测,且多数资料来自基因治疗试验,二者在作用机理上很相似。在基因免疫中,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细胞,被周围的组织细胞、APC细胞或其它炎性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表达。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可能的呈递途径是:肌细胞直接摄入或经T小管和细胞样内陷摄取进入,在外源基因启动子作用下使外源基因表达,使产物在胞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长短不一的多肽,其中的一部分被hsp70运到内质网,经网膜上的TAP分子转入膜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结合,最终在细胞膜表面被CDS十细胞识别;另一部分短肽进入溶酶体,与(MHC)Ⅱ分子结合,运到细胞表面被 CD4+细胞识别。这些多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它们将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前体、B细胞和特异性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基因表达可以通过细胞分泌和分裂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以天然折叠方式被B淋巴细胞识别。核酸免疫后,还可以使肌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被感染,从而使CD4+和CD8+细胞亚群活化,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 CorrM等(1996)的研究表明,从转染DNA得肌肉组织释放出的抗原被APC摄入,运送到管状淋巴结中,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 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可能主要以这种方式产生。以前曾认为该过程需要内源抗原的表达,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只要有外源抗原的存在,也能有效地引起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 三、基因疫苗质粒载体的构建获得准确的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它插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是发展基因疫苗的主要工作。1、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分离制备DNA疫苗首先要获得编码抗原的基因,一般选择编码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的基因。抗原蛋白产生后可在宿主体内正确糖基化,从而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易变异的病原体,最好选择各种变型都具有的核心蛋白保守的DNA序列,这样可对各种变异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避免因病原体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问题。2 目的基因质粒的载体构建基因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一般说来,基因疫苗质粒载体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部件:(1)细菌复制子,以便质粒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扩增,得到大量的拷贝,但不能在宿主细胞(真核细胞)中复制;(2)原核生物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以筛选含有质粒DNA的阳性细菌克隆(菌株);(3)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等转录调控元件;(4)编码抗原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5)多聚核苷酸信号序列,以保证mRNA翻译时适时终止。另外,基因疫苗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段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其具有刺激Th1细胞的免疫活性。四、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 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过 度炎症反应。正是这二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下面就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免疫调节治疗作一综述。
197 评论

同济装潢设计

一、掌握免疫学结构体系的特点 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是学好免疫学的前提。 免疫学发展到今天,早已跳出抗感染免疫的范畴,形成了非常丰厚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包括免疫生物学、免疫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药理学、分子免疫学、免疫化学、免疫遗传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等。对医学生(包括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核心是“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 基础免疫学是学习免疫学必备的基本知识,是起步阶段必需的知识基础。基础免疫学涉及免疫生物学、免疫化学、免疫生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病理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础免疫学又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何功能作用,在生理、病理状态下有何表现?免疫功能是靠什么组织系统完成的,免疫系统的构成如何?免疫器官有哪些,各有何结构与功能特点?免疫细胞有哪些、各有何功能、各有何重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免疫分子有哪些、各有何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什么是免疫应答、有哪些类型?免疫应答发生在哪里,有何基本特点?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是怎样发生的,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如何,抗体怎样发生免疫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是怎样发生的,其免疫效应机制的生理、病理作用是什么?何谓免疫耐受、发生机理如何,有何实际意义?免疫调节机制有哪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临床免疫学是把基础免疫学中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它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设计的免疫学检测或诊断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发展的免疫学防治方法的原理与应用;介绍了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原理、免疫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原理。 因此,根据免疫学自身的结构体系特点,应把学习重点放在基础免疫学部分,着重掌握免疫的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再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融汇贯通,去认识和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免疫病理机制、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防治)。 二、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注意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从学科特点看,免疫学具有形态学和机能学相结合的特点,常以形态学为基础,但落脚在机能学上。因此,它的知识中既有形象、直观的内容,又有抽象、理念性的内容。而形态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所以学习中必须抓住功能这个“重中之重”。 免疫学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如中枢免疫系统、外周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再循环、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过敏毒素、超化因子、调理作用、白细胞介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异嗜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免疫粘附、超敏反应、免疫耐受等等,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只有理解了、记住了,才谈得上学习免疫学的系统性知识。免疫学中还有许多常用的英文缩写名词,如SIgA、SmIg、ADCC、TCR、IFN、TNF、APC、CTL、MHC、ELISA等,必须了解其英文原文,从而掌握其中文名称及其含义。对于许多重要的免疫因素即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如T细胞、B细胞、NK细胞、CTL、TH、TDTH、巨噬细胞、抗体、CD分子、MHC-Ⅱ分子、细胞因子等,要通过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熟悉其形态或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通过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在深层上掌握各自的特点,如异嗜性抗原与类属抗原的区别、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区别、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TCR与BCR的区别、CTL与NK细胞的区别、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活病苗与死疫苗的区别、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区别、青霉素皮试与OT/PPD试验的区别等。另外还要注意掌握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对应功能的关系。对免疫学中的许多机制问题,如抗原识别机制、淋巴细胞活化机制、抗体产生机制、抗体的免疫效应机制、CTL/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TDTH细胞完成免疫效应的机制、免疫调节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抗感染机制、抗肿瘤免疫机制、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人工免疫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原理等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的学习和领会。这里存在一个前后结合、汇融贯通、触类旁通的问题。 要注意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缺陷会导致什么后果?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临床会出现哪些表现?临床应用抗体制剂时怎样避免或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时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血清抗体或补体水平异常见于何种疾病?疫苗接种时为什么要有多次接种或加强接种?为什么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有助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而以检测IgG抗体辅助诊断时要测其滴度升高程度并作动态观察? 又如用免疫学知识来认识、解释临床常用各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这样去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免疫知识的认识理解。 三、多看多练,深入思考与讨论,加强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的训练 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无捷径可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跋涉。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因此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指定教材和辅导教材的基础上多读一些不同版本的医学免疫学教材和专著,既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解释的作用,又可以提供来自不同角度的认识、理解,通过学员自己的思考、比较,有助于形成正确理解与深刻领会,也有助于加深印象和记忆。同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练习题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往往可以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偏面和错误。做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检验学习的效果、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多做练习,无论是对加深理解,还是对加深记忆都是有益的。但要注意避免死记硬背习题的答案。考试的题目是多样、多变的,只顾记题目而不了解其知识背景、知识基础,那么不仅无助于学习,考试时试题稍有变化就会做不出来的。只有真正吃透了所学知识的精髓,才能在试题的千变万化中抓住实质、答中要害。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反馈形式,对启迪思维、纠正错误,对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也有很大益处。尽管读书是学习的主要形式,但要取得好的成效,就要避免死读书、把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 免疫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逻辑、渗透性。因此,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例如前后左右联系、分析推理、比较区别等;同时,在读书、思考、做练习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读死书也是千万要不得的。 尽管免疫学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难度也是一种挑战。只要我们掌握好免疫学结构体系的特点,抓住重点,努力做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多看多练,深入思考与讨论,加强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的训练,就一定能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18 评论

小胶带儿

寒潮”在社会生活中的比喻义是错误的思想、观念、思潮以及坏的风气、时尚等;“健康”是比喻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等;“免疫力”比喻的是抵御错误的思想、观念、思潮以及换的风气、时尚的侵害的能力。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人不仅要身体健康,更要思想健康,这就必须增强免疫力,当“病毒”侵袭流行时,才不致受害。人须如此,国家、民族也这样,那么我们就必须增强“免疫力”。 行文结构上可采用递进式,这样一步步地论述如何增强免疫力,就会使文章更深刻、全面。

33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