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8

始终不遇
首页 > 论文问答 > 化学中的生活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友好环境

已采纳
关键词:三聚氰胺、假蛋白原理、凯氏定氮法、溶解度。: 正文: 前言:近日的“三鹿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根本原因就是奶粉中的添加剂“三聚氰胺”。 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究竟用意何在?如何利用简单的实验来鉴别三聚氰胺呢?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这些知识对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是有必要进行研究的。“奶粉事件”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导致了许多婴儿中毒并患有肾结石。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实验得出:1、添加三聚氰胺是利用了假蛋白原理,从而降低成本,欺消费者。2、家庭可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检测出三聚氰胺,降低中毒的可能。 主体与讨论: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简称三胺,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蜜胺、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蛋白精。 一、假蛋白原理: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 食品都是要按规定检测蛋白质含量的。但商家为谋取暴利,给牛奶掺入大量的水,这样蛋白质含量就会降低。于是商家就利用了蛋白质监测方法上的漏洞,蒙混过关。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由于直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太复杂,因此食品工业上检测牛奶蛋白质含量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经计算得出,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7%,含氮量为蛋白质的四倍多,白色无味,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鲜牛奶的国家标准是100毫升≥95克,各个品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质含量为3%计算,含氮量为48%,某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算,含氮量为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是牛奶的139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1克三聚氰胺,理论上就能提高625%蛋白质。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奶粉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的三聚氰胺,可能是在奶粉中直接加入的,也可能是在原料奶中加入的。 这就是所谓的“假蛋白原理”。 二、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因此可以利用三聚氰胺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对三聚氰胺进行粗略检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小实验 [实验日期] 2008-12-2 [实验员] 刘琳 [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奶粉的对照实验,确定出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个玻璃杯,两块黑布,筷子,冰箱,三鹿奶粉(找邻居家借的),红星奶粉,热水,清水,一杯冷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取等量的红星奶粉和三鹿奶粉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分别向两个杯中加入等量等温的沸水(比平常冲奶粉的水要少一些),用筷子充分搅拌两杯牛奶,使牛奶完全溶解。观察两杯牛奶无明显差别,红星奶粉的颜色略微深一点。分别给两杯牛奶的外壁贴上标签,以便辨认两杯牛奶。 将两杯牛奶同时放入冰箱,待牛奶静置降温一小时。 3.将两杯牛奶取出,仔细观察两杯牛奶,发现三鹿奶粉杯底有少量沉淀,红星牛奶无明显变化。 4.准备好一个空杯,将一块黑布罩在其中一杯牛奶的杯口上,用手把布紧紧固定,将杯子倒置,让牛奶透过黑布过滤到空杯里。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另一块黑布对另一杯牛奶进行过滤。 过滤完毕,将两块黑布进行对比。发现三鹿奶粉的黑布上有少量白色块状固体,红星奶粉的黑布上无明显固体出现。将黑布合上,用清水反复进行冲洗。打开,三鹿奶粉的黑布上仍存有少量白色晶体。将白色晶体倒入一杯冷水中,固体沉入水底。 [实验解释及结论]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在冷却热的三聚氰胺溶液后会有三聚氰胺的固体析出,为白色晶体,密度大于水。因此三鹿奶粉中过滤出的沉淀很可能是三聚氰胺。在家中可以用这种方法监测出三聚氰胺。 [实验评价与讨论]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不需要专业仪器、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生活实验。它惟一需要的是平静的心态和仔细的观察,而不是很深的理论知识或者过硬的实验操作水平,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还是无法排除其他物质的可能,不能有力地证明沉淀就是三聚氰胺。前景在于还是可以有效的防止饮用添加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使人们的生活多一份保障。
108 评论

深海R蔚蓝

(1)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2)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1、社会文明与日常生活哲学研究 1994国家教委项目2、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8年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3、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9年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人类学   1993年黑龙江教委科研计划项目6、中国的哲学人类学  199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7、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7年黑龙江省教委科研计划项目8、关于中国现代文化与日常生活结构变迁的变化哲学研究 1999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9、系统建构以人的现代代为宗旨的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2000年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1990年版,台湾森大读书有限公司,2、《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 》,1993年12月,台湾唐山出版社3、《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1994年7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4、《历史与乌托邦》,1995年12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5、《衣俊卿集》,1995年12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6、《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00年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7、《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2001年5月,中央编译出版社8、《文化哲学》,2001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9、《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2003年5月,中央编译出版社10、《文化哲学十五讲》,2004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11、《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12、《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13、《 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评述》,2005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2005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14、《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译著),Edward Cell编,1995年2月,台湾桂冠出版社15、《日常生活》(译著),Agnes Heller著,1990年,重庆出版社 1、《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2期2、《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3、《人类发展状况批判与人学主题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1期4、《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3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论点摘编5、《哲学的本性与马克思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5期6、《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5、新华文摘2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转载7、《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8、《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中国哲学年鉴·2007》“热点聚焦”转载,P155-156。9、Problem-Oriented Philosophy and Problem of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Spring 2007, V XXVIII, N1;(《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10、《论人的自然》,《哲学研究》,1991年9期11、《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10期,《新华文摘》1993年1期全文转载12、《交往与异化》,《哲学研究》,1994年5期13、《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哲学研究》,1997年8期14、《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哲学研究》,2005年8期,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日摘编15、《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哲学研究》,2007年11期16、《主体性----人之自我相关性》,《哲学动态》,1991年8期17、《哲学:在文明转型时期重新定位》,《哲学动态》,1993年11期18、《开拓文化哲学的新领地: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动态》,1995年1期19、《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定位》,《哲学动态》,1995年2期20、《承载时代人文精神重建之使命》,《哲学动态》,1996年3期21、《人学研究:域界厘定与范式转换》,《哲学动态》,2000年6期22、《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哲学动态》,2000年3期23、《“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求是学刊》1988年1期;24、《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年4期;25、《论人之主体性的双重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2期;26、《论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3期;27、《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范畴》,《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1辑;28、《论改革时期的“意识形态断裂” 》,《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29、《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异化观》,《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2辑;30、《从总体上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分化》,《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3辑;31、《马克思学说的一体化及其实质》,《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32、《从康德到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契机》,《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6期;33、《人的需要及其革命——布达佩斯学派的“人类需要论”述评》,《现代哲学》1990年第4期;34、《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契合机制》,《吉大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1期35、《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3期36、《论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求是学刊》,1992年1期37、《人的实践与人的世界的多重对应关系》,《江泽论坛》,1992年9期38、《革命范畴的哲学反思》,《现代哲学》,1992年1期39、《人的现代化:走出日常生活的世界》,《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1期40、《从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学人类学》,《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1期41、《论马克思从传统理性主义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浙江学刊》,1992年5期42、《“具体的总体”与辩证法》,《学海》,1992年1期43、《论日常世界与非日常世界——透视人类社会结构的新视角》,《学术交流》1992年第3期44、《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日常生活重建的批判》,《河北学刊》,1993年2期45、《新世纪:总体人的生成》,《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1期46、《论发展的尺度》,《学习与探索》,1994年3期47、《“内在创造性转化”还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4期48、《论日常思维与原始思维的内在关联》,《理论探讨》,1994年6期49、《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化》,《江海学刊》,1995年3期50、《多重文化的冲突与哲学的重新定位》,《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4期51、《现代实践哲学的文化内蕴》,《开放时代》,1995年6期52、《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北方论丛》1995年第4期53、《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教学与研究》,1996年2期,《新华文摘》1996年8期全文转载54、《人:在文化哲学的视野内》,《江海学刊》,1996年1期55、《论中国现代化文化精神的缺失及生成问题》,《长白论丛》,1996年2期56、《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裂变与整合》,《开放时代》,1996年2期57、《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求是学刊》,1996年5期58、《人的成熟与人学的自觉 》,《江海学刊》,1997年2期59、《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求是学刊》,1999年1期,《新华文摘》1999年4期全文转载60、《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2期61、《人的存在与辩证法》,《现代哲学》,1999年1期62、《现代文化哲学视野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开放时代》,1999年1期63、《论人的存在----人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学习与探索》,1999年3期64、《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江海学刊》,2000年1期,《哲学动态》,2000年5期论点摘编65、《回归生活世界与建构文化哲学》,《求是学刊》,2000年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2期转载66、《实践哲学:超越与升华》,《求是学刊》,2000年2期67、《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北方论丛》,2001年1期,《新华文摘》,5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3论点摘编68、《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求实》,2001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转载69、《双重文化背景中哲学理性的位移》,《开放时代》,2001年2期70、《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4期71、《论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更新》,《求是学刊》,2001年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71、《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双重解读》,《学术研究》,2001年12期72、《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域》,《社会科学缉刊》,2002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73、《哲学: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定位》,《河北学刊》,2002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论点摘编”74、《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求实》,2002年6期75、《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5期76、《论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历史方位——为文化哲学立言》,《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3期,《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B4版“论点摘编”77、《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江海学刊》,2002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重点摘编”78、《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求是学刊》,2003年3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479、《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3转载80、《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81、《回归文化批判:哲学的本质要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82、《东方与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语境下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一次对话》,《世界文化论坛》,2004年10期83、《走近罗蒂——与罗蒂先生关于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哲学的对话》,《求是学刊》,2004年5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84、《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江海学刊》,2005年5期85、《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求是学刊》,2005年6期86、《在启蒙的地平线上——关于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的对话》,《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87、《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88、《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中青年专家访谈录”89、《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90、《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91、《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全文转载92、《包容的力量——纪念罗蒂》,《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代表性论文1、《总体性范畴初探》,光明日报,1991年4月1日2、《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重读马克思”笔谈》,光明日报,2002年4月18日3、《日常生活批判与价值念变革》,光明日报,1999年1月1日4、《当代哲学的人学自觉》,光明日报,1997年8月16日5、《破解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中国教育报,2006、1、19第7版6、《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 《光明日报》2006、2、14第12版

219 评论

cathy101012

现代化学与生活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巨大的岩石逐渐风化变成泥土和沙砾;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变成了煤;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等等。其实,化学就是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长期积累了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质变化的发生的规律。进而通过规律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1、衣 皮衣和皮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那皮革是怎么制的呢? 制革就是把动物体上剥离的生皮加工成实用皮料的过程,也称为鞣制,即用鞣酸及重铬酸钾对生皮进行化学处理:①鞣酸,又称丹宁,是某些植物如碱肤禾的树瘤(五倍子)中存在的一类无定形固体物质,分子结构中含多个羟基,可溶于水,能使蛋白质凝固。当生皮充分润湿并压榨后,它的每条纤维周围均充满蛋白质。经鞣酸处理后,生皮可变得规整。②重铬酸钾,在鞣制时加入,经还原使Cr6+成为Cr3+,铬离子与氨基酸的活性基团作用,使皮的纤维键合,强度大增。鞣制后,本来容易发臭、腐烂的硬生皮,变成干净、柔软的皮革。 通常的人造革由聚氯乙烯制成,办法是在织物纱线之间用这种合成树脂粘合。原则上任何树脂(包括橡胶)均可制革。 皮革和人造革两者在应用上有某些共同性:①衣。均适合做御寒外衣。动物皮革较透气,保暖性更好,但怕水;人造革表面不怕受潮;②鞋。二者均耐磨、坚韧,但动物皮革做成的皮鞋(及其它皮制品)受潮后易变形,产生折皱,甚至断裂。人造革制的鞋不怕水但比较气闷2、食 饮食中的化学知识更是不胜枚举。为了健康成长会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比如牛奶肯定是不可少的。有些喜欢喝加糖的牛奶,所以在煮牛奶时就先放糖一块煮,当然,也可能是用微波炉加热。另外有些喜欢在牛奶里加入果子露或巧克力同饮,这些都是错误的食用方式,我们用化学原理来解释一下。 首先,牛奶中的赖氨酸与糖同煮,在高温作用下会产生梅拉德反应,生成一种有毒物质——果糖基氨酸。这种物质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结果使对人体特别是对健脑有益的赖氨酸遭到破坏,尤其对少年儿童发育更为不利。喝牛奶加糖是有正确方法的:把煮开的牛奶装入碗内,晾至不烫手时,再把糖加入牛奶中搅拌至糖化时,即可饮用。这样,牛奶温度低了,赖氨酸就不会遭到破坏。 其次,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果子露属于酸性饮料,在胃中能使蛋白质凝固成块,影响吸收,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长期这样饮用,会使孩子变瘦。巧克力含有大量草酸。牛奶与巧克力同时食用,则牛奶中的钙和巧克力中的草酸就会结合成草酸钙,不被人体吸收,破坏了牛奶的营养成分。若长期如此食用,还可造成小孩头发干枯、腹泻、出现缺钙和生长发育缓慢。3、住 举家迁入新居,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关于小儿患白血病专家调查却令人担忧。近年来小儿白血病的患者明显增加,其中90%的小患者家中半年之内曾经装修过。但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否是小儿白血病的重要诱因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广岛白血病人增多和大同地区白血病发病率偏高等现象证明,白血病的发病极有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近年来,有儿科专家在接诊白血病患儿时,有意对其家庭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九成患儿的家长承认自家最近曾经装修过,而且大多是豪华装修。医学专家推测,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是小儿白血病的一个诱因,芯板、榉木、曲柳等各种贴面板和各种密度板中含有甲醛、油漆中含有苯乙烯和部分大理石地面的辐射,可能是罪魁祸首,因为甲醛和苯乙烯都是国际卫生组织确认的致癌物,苯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务界公认。而这些污染气体释放缓慢,据了解,人造板材中甲醛的释放期一般为3~15年。 所以,新装修的房子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开窗通风后再入住。4、行 现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汽车了,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尾气。尾气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及甲醛等。 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样的危害呢?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它随着空气经肺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红细胞的携氧功能,引起缺氧,影响呼吸及心、脑功能。碳氢化合物对机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氮氧化物的刺激作用较小,但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和肺泡,长期吸入可使肺组织受到破坏;氮氧化物还能引起组织缺氧而造成全身组织损伤。

129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活中的化学论文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具体如

    远离的兔子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化学中的生活论文

    现代化学与生活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巨大的岩石逐渐风化变成泥土和沙砾;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

    juan娟娟123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生活中的化学文献

    通过情报检索可以避免科研工作的无谓重复,还可以节省科研经费和工程投资,使自己的工作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是继承前人经验,加快科研步伐的需要 进行科研创造的需要就科

    我是伙星人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生活中的化学3000字论文

    百度上应该有哦!!!1

    蔡zhong凯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生活中的化学论文3000字

    化学

    榜样的力量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