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7

L1ttleJuan
首页 > 论文问答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期刊目录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oannekaka

已采纳
《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4月。《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2008年4月。《张政烺论易丛稿》,李零等整理,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朱凤瀚等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3月。张政烺文集:第一卷《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第二卷《文史丛考》、第三卷《论易丛稿》、第四卷《古史讲义》、第五卷《苑峰杂著》,中华书局,2012年4月。 猎碣考释初稿北京大学潜社《史学论丛》第一册(1934年)平陵陈得立事岁陶考证同上,第二册(1935年)邵王之諻鼎簋铭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以下简称《集刊》第八本第三分(1939年)字说《六同别录》上册( 1944年)说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 (同上)说文解字叙引尉律解《集刊》第十七本(1945年)汉代的铁官徒《历史教学》第一卷第一期(1951年)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同上,第二卷(1951年)秦汉刑徒的考古资料 《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3期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 《中国语文》》1965年第4期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鸟虫书铜壶 《考古》1972年第5期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 《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甲骨文肖与肖田《历史研究》1978年第3期利簋释文 《考古》1978年第1期满城汉墓出土错金银鸟虫书铜壶(甲)释文 《中华文史论丛》1979 年第3辑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古文字研究》1979年,第1辑中山王■cuo壶及鼎铭考释同上中山国胤嗣<妾子>{次虫}壶释文 (同上)周厉王胡簋释文 (同上),1980年,第3辑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 《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秦律葆子释义 《文史》1980年,第9辑秦律集人音义 《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哀成叔鼎释文 《古文字研究 》1982年,第 5辑释■■(同上),1981年,第6辑殷墟甲骨文羡字说 《甲骨探史录》( 1982年)王臣簋释文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庚壶释文 《出土文献研究》(1983年)妇好略说 《考古》1983年第 6期殷契■田解 《甲骨文与殷商史》1983年,第1辑释因蕴 《古文字研究》1983年,第12辑王簋盖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 (同上),1984年,第13辑殷墟甲骨文字中所见的一种筮卦 《文史》1985年,第24辑易辨——近几年来我用考古材料研究周易的综述 《周易纵横录》(1986年)士田十万答问 《文史 》1988年,第29辑十又二公及其相关问题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1990年)六书古义 《集刊》》1942年,第十本讲史与咏史诗同上王逸集牙签考证 《六同别录》下册(1945年)一枝花话 《集刊》1948年,第二十本宋故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忠烈公事辑——黑鞑事略作者彭大雅北京大学 《国学季刊》1950年,第 6卷第4号敦煌写本杂钞跋 《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宋江考 《历史教学》1953年 1月号金史校勘记中华书局, 1975年春秋事语解题 《文物》1977年第1期马王堆汉墓帛书(壹) (与裘锡圭等合作整理)文物出版社,1980年会文山房与韩小窗 《社会科学战线》(吉林)1982年第2期临海水土异物志辑校序 《农史研究 》1 982年,第2辑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 1982年第4期帛书六十四卦跋 《文物》1984年第3期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 《余嘉锡先生纪念论文集》(1989年)十二寡妇征西及其相关问题——柳如是别传下册题记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1989年)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所》第一集,1991年上古时代的中朝友好关系《开明文史丛刊——五千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1951年
348 评论

Sunnygirl88

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历史学学士2005年9月至2011年7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博士 《汉唐之间墓葬文书中的注病书写》,《唐研究》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67-304页。 《历日还是具注历日》,《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60-68页。 《洋海1号墓出土文书年代考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20页。修订本收入《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1-132页。 《吐鲁番台藏塔新出唐代历日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7-84页。修订本收入《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论集》,505-520页。 《吐鲁番洋海出土高昌早期写本易杂占文书考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7-84页。(与余欣合著)修订本收入《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论集》,174-211页。 《墓志所见南北朝医术世家身份认同与宗教信仰》,《文史》2008年第2辑,77-104页。 《晚唐翰林医官家族的社会生活与知识传递》,《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345-392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仪式、身体、罪谪——汉唐之间天师道的上章仪式与疾病》,《天问》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241-270页。 《德藏吐鲁番文书“推三阵图法”古注本考释》,《文献》2009年第4期,17-25页。 《书评: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 Th e Dunhuang Medical Manuscripts,edited by Vivienne Lo and Christopher Cullen》,《唐研究》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64-569页。 《书评:陈明著〈殊方异药〉》,《唐研究》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70-574页。 《书评:Medicine for Women in Imperial China,edited by Angela Ki Che Leung》, 《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27-634页。 《疾病史与世界历史的书写》,《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388-390页。(与荣新江合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书评:范家伟著〈大医精诚〉》,《唐研究》第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17-628页。 《书评:林富士著〈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唐研究》第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28-636页。 《对宋代医学变化与整合的省思》,《国际汉学研究通讯》(创刊号),2009年,312-321页。 《书评:李建民〈发现古脉——中国古典医学与数术身体观〉》,《中国学术》第2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369-377页。 Denis Sinor,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of the Nomad Empires of Central Eurasia”,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 58-1, 2005, 3- 中译文刊载在《塞诺内亚研究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JEM Houben, “The Soma-Haoma Problem: Introductory Overview and Observations on the Discuss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Vedic Studies, 9-1, 中译文刊载在《西域文史》第1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267 评论

楠辉之恋

现在学界普遍存在一种过于贬低传世文献价值的现象,即当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存在差异时,过于相信出土文献,欲以出土文献取代传世文献。 到底应当如何看待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作用?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阎春新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如何看待出土文献的真伪?阎春新:对出土文献来说,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具体到某一种的出土资料,需作个案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出土文献中,有的是第一手资料,如甲骨文、金文及其它铭文,其可信程度无可怀疑。但也有一些是经过辗转传抄的,对于这类材料,就需要作具体分析。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唐兰、杨宽、马雍等相关学者根据帛书的相关资料,对《史记》、《国策》的可信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史记》中的《苏秦传》错误百出,真伪参半。其它学者也有许多人持类似的观点。众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众口一词,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外,如《史记》的各种版本及其流变等,对出土文献长沙帛书过于相信,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出土文献的过分相信,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对传世文献的过于怀疑。这种疑古精神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说商纣王不会像古史中所描绘的那样残暴,是后人把天下的恶行都归之于其一身的缘故;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以人之理性阐发传世文献的史迹记载,固然非常具有诠释意蕴,但过于相信主体的主观思维,会严重贬低、破坏原始文献的史料价值,而加以无端指斥。晋代《竹书纪年》的出土,更引起了当时人们对传世文献尤其是儒家经典文献的怀疑和重新认识,重启疑古之风。至近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对历史文献持一味的怀疑态度,认为对于东周以后的史料“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这种全盘否定传世文献价值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中国社会科学网: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有什么样的价值?阎春新:出土文献对促进传世文献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发现、新的材料,往往会促进后者相关领域研究的拓展,同时深化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并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人们在思想方法上的一些偏差。而传世文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得以流传,往往是经过整理和选择的,必有其长处。然而,文献流传,历时愈久愈易失其真。以今日之所见古代文献而言,字词讹误,文句颠倒,段落、篇章脱漏增益,记事殊异,乃至于随意增窜改作,已逐渐失去了它的初始价值。而出土文献因长期埋藏,故得以保持较为原始的面貌。它们的大量面世,激烈的冲击着传世文献。不过,总起来讲,我们认为,以出土文献校勘、补正传世文献而非横加置疑甚或取代后者的相关记载,应受到当前学界的认可赞同和广泛使用。概括来说,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校读传世文献之文本;补充传世文献之不足;印证、支撑传世文献或纠正传世文献之谬误 。 中国社会科学网: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校对作用体现在哪里?阎春新: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整理选择和辗转抄写,其中的字词、文句早已与原文献大相径庭,也出现不少的错误。出土文献与之相对照,可以用来校传世文献中的一些错误。以马王堆《老子》(乙本)为例,其中的一些篇目,跟《管子》里的不少文句可以相互对照;上博简第四支简《景公疟》所载晏子之言,可以在《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春秋·外篇》等传世古书中找到相对应的语句。还可以用来阐明传世文献中某些词语的意义,或者纠正某些词语书写上的错误。如:《汉书》古本所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云:“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而《文选》卷四一《报任少卿书》“茸”字作“佴”。 可见,《汉书》古本作“佴”。 “佴”字和“耻”字都从“耳”声,马王堆帛书和银雀山竹书都有以“佴”为“耻”的例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报任安书》的“佴”字也应该读为“耻”,“茸以蚕室”就是“受宫刑之耻”。1973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定县博物馆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所得汉墓竹简《论语》,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语》抄本。经整理,可知有《论语》简620枚,残简居多。通过比较,不仅简本各篇的分章与今本多有不同,而且在文字上同今本的差异也有七百多处,这就为今本《论语》的全部释文,提供了可注释和校勘的新证据。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成为研究《论语》的新材料,启发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厘清《论语》研究中诸多聚讼纷纭的问题。通过根据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中谬误的校勘,使文献的记载更加贴近历史事件,使历史面貌得以更好的恢复。通过研究这些恢复后的文献,可以极大地促进研究者的工作,使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出土文献对推动传世文献的字形、字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传世文献在传抄、印刷中流传,已逐渐失去了字形构造上的初始价值,这在与出土文献的对读中能得到有益弥补,而且不时还能带来认识上的新收获。在传世文献中一些字、词的走样,会使关键性语句的意义产生变化,进而导致对一种思想的理解发生变化,更有甚者还会致使相关史实的重新考量。所以出土文献在字形、字义研究上能非常有力地推动传世文献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出土文献的面世,自然对传世文献是一种补充,请您谈谈这个问题。阎春新:虽然传世文献浩如烟海,但仍有许多出土文献是传世文献中原本没有的,又或者一些文献的书名在传世文献中有所记载,但文献的内容却没有流传下来,使得传世文献的记载不可能是历史的全部,它对历史事件或对历史时期的记载是有所遗漏和缺略的。随着出土文献的出土,这类文献才第一次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许多佚失多年的文献得以重新问世。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对照,可以补足这些遗漏和缺略,有利于研究者贴近历史真相,更有利于后人真实地了解历史。1899年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属于商代中晚期文字,是当时史官保留的重要文献。虽然每片甲骨文比较简单,但涉及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包括国家争战、狩猎、畜牧、农业生产、祭祀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丰富的甲骨文的出土,使我们当代的研究者见到了孔子、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家所没有见到过的可靠材料,扩大了史料范围,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商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结构、内外战争、帝王世系以及风土民俗等等历史的大量的珍贵资料,使我们对商代以及上古时代的历史研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单纯依靠传世文献所无法取得的。1972年4月银雀山汉墓简出土,其中有《孙子》、《六韬》、《尉缭子》、《墨子》等传世文献,同时还有《孙膑兵法》一书。孙子》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就证明了孙武和孙膑确为二人,《史记》的记载是正确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确也是并存的两本书。《孙膑兵法》的重新面世,结束了学术界的长期争论,而且还为研究先秦思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以往时代没有的、全新的研究对象,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弥补传世文献史料之不足,使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中国社会科学网: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的印证和纠正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阎春新:从整体考察,不言而喻,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有着双重的印证与纠谬功能。就前者而言,出土文献印证甚或支撑着某些传世文献的真实性,至少部分史料的可行性。一方面,某些早期简、帛书籍的样子,传世文献有简略的记载,而出土文献则使今人看到了简、帛书籍的实物,印证了其相关的说法。又如,最近清华简的部分材料,印证了儒家文献如《尚书》的记载;另一方面,新出土的文献,又为一些被辨伪学派打入学术冷宫的所谓“伪书”,平反、正位。疑古学风在宋代兴起后,不少传世的先秦子书被怀疑为后人的伪书,如今本《晏子春秋》、《六韬》、《尉缭子》都有人怀疑不是先秦之书,而是汉以后的伪作。七十年代汉墓出土的古书抄本,更为好几种这样的传世文献恢复了名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出土文献可以为一些因刻意辨伪而生造的“伪书”正名,这对于理解古籍的真伪有很大的帮助 。就后者而言,传世文献大多是经过长期辗转抄写与时代流变而累成或增削加工的。抄写本身就容易造成众多的讹误,文句颠倒,篇章脱漏,而且抄写者往往会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有时也会根据它所处时代的价值标准来对传世文献进行增窜改作,这样就改变了文献本来的面貌;而出土文献则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它所依据的材料往往会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出土文献在埋入地下以后,基本再也没有被人改动过,保持着文献书写时较为原始的状态,可以说是同种文献中较原始的版本,这显然能纠正传世文献因主客观原因所造成的记载的部分失实与讹误,文献的本来面貌也就可以尽可能多地得以恢复 。因此,出土文献对于传世文献有着极为重要的补充、辅助作用。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关照,综合运用古文字学、社会学与哲学等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与方法,以文献学与史料为依据的历史学,必然会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

192 评论

相关问答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期刊目录

    现在学界普遍存在一种过于贬低传世文献价值的现象,即当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存在差异时,过于相信出土文献,欲以出土文献取代传世文献。 到底应当如何看待出土文献对传世文

    oo鱼泡泡oo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

    出土文献是珍贵的文献资料,是史学研究中基本的史料形式之一,是研究古史的第一手资料。文献史料以内容繁富、完备、连续和系统见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出土文

    玥玥285966231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期刊

    中国近代考古学发轫于20世纪初兴起的“古史辨运动”。为寻找与传统史学论战的证据,疑古派将目光转向考古学,“他们扫除了建立‘科学的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物

    芳芳Flora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所

    关于复习,这里给你一些思路:   复习效率:  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

    袜子飞了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所研究生

    历史学主要有这几个专业: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教学(专硕),文物与博物馆管理(专硕)再就是独立的 考古

    知足知不足m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