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159

我们的季节
首页 > 论文问答 > 汉字起源的文献是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密果儿Fiona

已采纳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194 评论

薇枫1988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有三千四百年的历史。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恐怕不会处在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虽然神话与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反映。但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它们只能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汉字起源的大体时间。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假说。

314 评论

心菲殿下

汉字,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处理。别看它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方块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不同含义的词组,一篇篇语句优美的文章,一首首抒发情感的诗歌,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看着这些字,就像一颗颗星星在纸上闪烁,就像一朵朵美丽、娇艳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当你使用汉字的时候,就像徜徉在美丽星空下,就像浮在茂密的花海上。在我眼里,它们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方块字,而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性格的人。每当我学习、认识了一个汉字,就像结识了一位新的朋友,在我写作文的时候,它便可以为我提供帮助,给我的文章增添一分不同的感情色彩。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等。这一个个汉字,在他们的笔下,更能生发出无穷的魅力,呈现出不同的风韵。各种各样的书法字体,有着不同的特点,篆书和隶书,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行书浏览器,而楷书端庄,草书虽然潦草,却带给人一种奔放的感觉……欣赏这一个个书法作品,就好像在欣赏一幅幅不同风格的图画,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这些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这些有着独特性格的汉字,这些各具特点的书法作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我爱你,汉字!我为你而骄傲。

240 评论

AA佳立航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探秘中国汉字 100多年前,一撮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这就是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千多年前的汉字。与汉字并称为世界三大古文字的埃及圣书字和苏美尔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消亡,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汉字传承了数千年,从古代汉字到现代汉字,在不断的演变中也实现着其生命的超越。如今,面对我们已经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何秘可探?要想破解汉字,就要知道汉字的始意,也就必须找到识别最早的字形。如 “自”的现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关系。有人说“自”像眼睛加上一撇眉毛。但“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们先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本。而气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就是今天,人们试探某个人死没死,还沿袭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处,看有没有出气。所以,像呼吸一样正常的状态就是“自然”的本意。而“自然”所引发出的多么高深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一种正常舒服的状态,这也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他人无法模仿替代。“自从”、“自由”、“自己”、“自然”的来历及与“自”相关的字。破解汉字对重读汉文经典的意义,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王勃这联诗我们都通晓:“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虽然远隔天涯,也好似近在邻居。”你如果知道其中一个字“存”的全部,再读此联诗,其意境就和原来不同。“存”现在发现最早的字形由“才”和“了”构成。“才”指草木初生,“子”指人的初生。人见幼小总生爱怜之心,所以“存”本义是“牵挂、相念、思恋、恤问”等意思。再看这联诗,“存知己”,“有”知己和“思念”知己,诗的意境有天壤之别。正因为相互思念,双方可洞穿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距离,心神相通,“若比邻”。从上面例证可以看出,重识汉字,能使经典重读出“新”意。其实是原有的旧意,只是因为我们对汉字识得不全面,不深刻。而要全面深刻地识别汉字,离不开分析研究汉字最早的字形。那也就是说其他90%多不是象形文字,但是它尽管那90%多不是象形字它都是以这个百分之不到十的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说,人们要概括汉字,基本上都说是象形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刚才我说的这个字,自己的“自”它像个什么,有人会说了它像目,上面带一撇,这一撇有人说了可能指的眉毛,那么如果是个目又带一个撇,这个字形和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字义,自然、自己、自由、自从它有什么关系?到底它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作为汉朝的一个文字学家许慎,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汉字学家,他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就是这个字形它离我们老祖宗所创造的最早的字形怎么样呢,有变异了、有改观了。那么,如果我们要想找到最早的字形,那就得怎么样呢,去找古字,这个现象非常有趣,在上个世纪初,我们知道,甲骨文挖掘出来了,在河南殷墟。 我们回到刚才这个主题,我们说了,这个是“自”,那么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样子的呢,甲骨文是这样的,我们说它是象形字,按照现在说是目,目指眼睛,这一撇,好像是眉毛,实际上我们知道了古字形以后再看这个,根本不搭界。我估计有点生活经历,观察敏锐的人会发现,它实际上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人的鼻子,我们看,自己的“自”它为什么用鼻子来象形,这有什么道理,实际上我们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已经隐含了很多的思想在这里头,比如说,我们先人知道,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呢,是气,而鼻子是什么呢,是呼吸的器官,实际上呼吸器官还包括肺、还包括气管,但是在外在显示出来的是鼻子。我们现在有人看电影、看电视还知道,当这个人生死不明的时候,把手放在他的鼻孔上探探他有没有气息,于是乎,我们可以推想,当古人用鼻子来象征自己的时候,我们看,直到今天还有人谁呀,我,指自己的鼻子,那么他不过象征的就是说我有气,我是活着的,我是有生命状态的。可见,就是甲骨文的发掘,就是古文字的发掘,确实为我们今人跟古人怎么样,搭了一个桥,使我们能够走向古人的内心,去探秘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 我们再看这个字,这个是“打”,打人的“打”,目前发现,最早的字形就是小篆,小篆跟现在的楷书差不多,一个手一个丁,一个手加一个丁它组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今天关于“打”,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是26种意思,《汉语大字典》是29种意思,有一个语言学家叫陈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神奇的“打”》,为什么神奇呢这个“打”,我们看,当我遇到我的仇人,我给他一拳,这是跟他有矛盾,可是,我们说打他,可是,我们还这么用打,我和老李打成一片,这个打成一片,不是指我跟他打架打成一片,而是指我跟他关系太好了,这也是打。还有,我们现在出门,今天有很多朋友就是这么来的,举手干嘛呢,打的,我们也没去打这个汽车,为什么叫打的,再有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女同志,现在一般人不玩这个了,但是,过去女同志这个都是自己织,当时不叫织毛衣,叫什么“打毛衣”。我们拿起电话叫打电话,再有我们回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去买酱油、买醋、买酒叫“打酒”,等等这些意思它跟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手一个丁,所以陈原说了这么一句话“汉字神奇,就打这么一个字形包含那么多的意思,但是里面却不见得统一。”那么我们要研究古人他造这个字,他到底凭什么,而且他凭什么又能引申出这么多意思来,当然我们可以说,汉字这个字形造出来以后,就像一个载重汽车,它随着往我们这儿越来越靠近,它载的重量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刚刚造出来的时候,它已经要承载着一些货物,也就是信息,这个是最根本的,最原始的。那么为了解“打”这个字,我下了很大工夫,原来我对这字也没太看重,只是我有一个朋友在人民大学教书,他当时是给外国人,加拿大人,印度人,英国人,讲汉语,他说这些外国朋友想不明白这“打”,而且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一个字形能有那么多很冲突的意思,说让我讲讲,这我才对它进行了研究,那么我研究汉字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还原,这个字形它是两个部件构成一个手一个丁,还原到最远古的时候,我们想像我们的先人拿这个象征什么,当然,这得有一定的状态,那么进入状态以后,我想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先人是拿着一个东西把一个钉子,当然过去的钉子,也不一定是金属的,有可能木制的,也有可能石制的,揳进去一个物体里头,比如说树木、比如说土,那么这样的话,刚才说了所有的意思,都能够通过这个动作还原出来,我们可以看,我们按现在的动作来看,假如你拿个锤子打这个钉子,第一个动作是什么,是举,第二个是挥,第三个是击,第四个是进入。那么我们想想一个打字不过是人四个动作,给它概括出来了这样的字形,如果你不还原你不知道有这四个动作,当然得分解出来了,你怎么可能知道这个“打”能分解这么多的意思呢。那么现在我们看吧,刚才我们说“打”所有的意思都可以被分解为这四个动作,打毛衣是指什么呢,进入;打酒、打醋,现在是液压的,当然现在连液压都不用是桶装的,进入了;和谁打成一片,是进入;最开始打电话是跟打电报过来,打电报等于手要敲击,也就是说我们解了这个汉字,最早的字形和最早的字义我们怎么样呢,也就明白了,那29种意思,或者说《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26种意思都有根据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字是而且的“而”,这个而且的“而”,我们知道,现在至少有四种语义,但有两种是最重要的,第一种是什么呢,是递进,比如说,孔子《论语》第一句话在座的可能都知道,叫什么呢?“学而时习之”,那么这个“而”它是起一个递进的作用,第二个是转折,那么这个递进和转折当然在现代汉语里头它不是实词,是指虚词,但这个虚词这个语义怎么来的呢,跟这个字形也有关系,那么也是经过前人的考证,在殷墟挖掘了甲骨片上发现了这样一个字形,完了再跟许慎说文解字对照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而”。这是什么象形呢,是人的胡子的象形,我们看是不是挺像的,当然这个字形有很多种。我们看一下,这个字我就不写了,汉字有一个“耍”,“耍”上面是而底下是女,那么过去古代男人是要留胡子的,而且这个字里面它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用胡子挑逗女性,叫耍。还有一个字一个而这边是一个寸,也有的是个立刀,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中国古代如果你犯的错不是特别大,就把你胡子给剃了,这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叫“耐”。但是这个“而”和递进和转折它有什么关系呢?为这个字我也想了好长时间,怎么也想不明白,当然你可以简单地比附,胡子软,好转折,那么递进呢?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硬想了,把这个放一放,去看别的书,有一天突然我在王夫之也叫王船山的《说文广义》里头发现他解这个“而”,这段记录太珍贵了,因为除了他记录别的地方我没有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鱼的鳍叫“而”。鱼,我们知道有腹鳍、有背鳍,有胸鳍有尾鳍,像小翅膀似的,这个确实特别像胡子,那么我们先人也把鱼的这个东西叫“而”,但是很多字典很多辞书没有这个解释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能想明白了,当鱼要奋进的时候要怎么样呢,使劲拨剌一下它的鳍,当鱼拐弯的时候怎么样呢,尾鳍拨剌一下,这样“而”的转折和递进的意思就想得明白了,它原来是跟鱼的鳍是有关系的。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是音乐的“乐”,那么这个字形它和我们今天听的音乐有什么关系,这个字还有个读音,叫什么呢,叫乐,它和我们今天的快乐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到了最古的字形就明白了。这个是甲骨文的字形它是个象形字,像的是什么呢?像的是个乐器,有的说是架子上架的各种鼓,有说是木架子上崩的丝弦,这都无所谓,但肯定一点它像的是什么,像的是乐器,那么现在我就明白了,那么原来这个乐器的“乐”这个字最早它就是什么呢?乐器的象形,那么它这出了声叫什么呢?叫乐,它出了声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快乐,怎么样,这一个字形它包含着三个意思,全有了,当你不知道字形光看这个,想不明白。 那么现在,我估计大家会有一个问题,你这么做是什么目的呢?你这么琢磨汉字是什么目的呢?当然可以说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是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我对汉字始终有一种神秘感,好奇,但光这个够不够,如果光是好奇,光是满足自己对汉字的这种神秘感,远远不能构成我对汉字研究的动力,这里头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我想解读中国的古典文化,在我看来我们中国的文化昆仑,真正的文化昆仑是在先秦时代,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文化最灿烂的时代。 有人可能又问了,很多人老人,我们的先人,早把这些字给注解了,你按照他的注解去读古书不就完了吗,但根据我的研究,我发现,往往一个著作,一个词语,它有不同的解释,而且有些解释怎么样呢,还是对立着的,那你说你听谁的,那我这个时候,就干脆谁的都不听,我听古人的,我去寻找古人的足音,看看他们当时造这个字是怎么想的,比如说,我刚才说了孔子《论语》的第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我们先看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我最早知道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你们是做学生的嘛,“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要经常复习功课是很快乐的,所以我觉得孔子这句话特别地平常,因为我同时也研究老子,我觉得老子太棒了,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在座的肯定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那多悬,孔子这句话太平常了。那么当我对古文字有了研究以后,我再重新看这段话,我发现过去我把孔子看低了,比如说,我们先找一个字“学而时习之”的“习”字,特别简单,这是最早的字形,甲骨文,跟今天的繁体字特别像,这个“习”字上面是羽毛,下面是日,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它最先表示的是老鹰的小孩,也就是小鹰在干嘛呢,在学飞,每天在学飞,那么也就是说,他所引申出的第一个意思,不是复习功课是做事、是实践,那么现在我们再看孔子这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学”我们都知道,或者模仿,或者接受,我学了我接受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个“而”是递进的意思,更要什么呢,习之,更要去做,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恰好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命题,知行合一,你只有学了你去做你才是快乐的。 我们由先秦来跳到初唐,初唐有个诗人叫王勃,王勃有一首诗在座的肯定知道,我只说两句,这是送杜少尉去四川当官去,有这么一句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估计像我这种年龄的人对这些话会更熟悉,因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一首歌,那时候谈我们中国跟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讲这个,因为阿尔巴尼亚离我们很遥远。这首诗,我们先解一个字,存,这个“存”字,这个海内存知己,在《唐诗百话》里面,《唐诗的百话》的作者是施蜇存,有点岁数的人知道这个人,活了90多岁,他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之一,又是一个小说家,又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批评家,在华东师范大学教书,他《唐诗百话》里面解这个海内存知己,说什么呢,海内有我的知己,就像街坊邻居这么一样近,我为什么取施蜇存的解释呢,因为他的名字里面有一个“存”字,但是这个老先生对“存”字却没有解透,这个存最早的字形这边是个才,这是个子,才表示小树苗,小花小草,刚刚长出来,子表示小孩,那么当人看到了小树苗,小花小草,又看到了小孩,人首先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爱恋的感觉,怜惜的感觉,那么这个实际上才是存的最本的意思,最根本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接着引申出什么呢,由爱引申出思念,那么我们再看这首诗,还是这一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我思念我的知己,他就像街坊这么近,正是这个思念才使得这个空间怎么样,一下缩短了,就像街坊一样这么近。我们看看由于对这字解释不同,一个是有,一个是思念,那么这联诗的语境怎么样呢,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又由唐朝再折回到先秦时代,先秦时代有一个大哲学家也是一个大文学家,在座的肯定知道,庄子,一般把他跟老子搁在一块,说老庄哲学。《庄子》里面在《养生主》有一个寓言,讲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前面怎么复杂,我不说了,我只说跟这个字有关的,叫“奏刀”,有印象吗,叫“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我们先有个印象,对庄子这段话。我们抛开庄子这段话,我们想这个字“奏”有什么语义,最近电视里面,播皇帝的戏比较多,常用的字,“奏折”。好我们摆脱掉皇帝,我们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去看音乐会,音乐会有一个人在弹钢琴,我们叫什么呢?叫钢琴独奏,但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弹,为什么不叫“钢琴独弹”呢?还有一个人拉小提琴,最准确的动词应该叫拉,最准确的动词应该是拉,应该叫什么呢?“小提琴独拉”,但如果在音乐会一个主持人这么报幕的话,底下会怎么样,笑场。小提琴独奏,五个铜管乐器在一块吹,准确的动词叫什么呢,“木管五重吹”,你要这么报幕也是,人笑翻了,得叫什么?木管五重奏,可见“奏”这个字不一般,人们宁可舍去跟它最准确的这些动词,吹、拉、弹、唱,而用“奏”这个字,说明它里面有东西,有什么东西呢,我们先人创造的这个字形是这样的,这是甲骨文,经过前一代人破译,它表示的什么呢,这是手的意思,两个手,这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它象征性的,头上戴着饰,比如说孔雀毛什么的,底下也带着饰,比如说孔雀尾,在干嘛呢?在唱歌跳舞,载歌载舞,如果大家熟悉中国历史的话,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文物,青海出土一个陶盆,盆里面有画,画里面一些人手拉手,在跳舞,特别像今天的芭蕾舞,就一堆人,或一群人在一块,载歌载舞,载歌载舞干嘛呢,祭天、祭地、祭祖宗、祭丰收,也就是说,这个“奏”我们先人用这个字形它表示的人在一块进行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要唱歌要跳舞,有的时候还要朗诵,还要奏乐器。那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形表达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再去理解,比如说,奏折,就好理解了,因为奏这个行为方式是怎么样呢,是朝上的,当然,也有平视的,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在音乐会,它这个“奏”字它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台上的演出者,和台下我们欣赏者,构成了一个循环圈,这是欣赏音乐,欣赏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氛围。我们现在回到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的《庖丁解牛》这“奏”很多人的解释叫进刀或者到运刀,可是,我在查了所有的字典,关于奏的语义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什么?就是进刀或运刀,而据的例子就是庄子的《庖丁解牛》,奏刀运刀的意思只有庄子用,后来的人全都没有用过,什么道理,是人们不知道这个字有什么意思吗,不是,我以为,是很多人对奏这个字在《庄子》这里的用法没有理解透。这里头就必须得还原,还原到“奏”最原始的意义,那么现在我们想吧,庖丁奏刀,“騞然”,它这个刀在怎么样呢,牛的筋骨之间的游动出现的声音,而不是牛的叫声,最后是怎么样,牛都不知道自己它就死了,然后,文惠君说什么呢,技艺太棒了,就今天的话“盖了帽了”。那我们想一想,一个进刀,和一个奏刀,把这个解牛当做一个仪式,当做一个艺术品,当做一个艺术活动,我们来去解牛的话,它才能够进入到一种审美状态,实际上庄子拿它当寓言,不是真正的讲宰牛的事,因为他的总标题叫什么呢,《养生主》,是说人怎么在人世间活下去,正好,如果你们说我这臆想的话,但是,庄子后面几句话,为我做注了,他后面说的什么呢?这个“莫不中音”,这个“音”不是音响的意思,是音乐的意思,一句话是“合于桑林之舞”,“桑林”是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曲的名字,后一句什么呢,“乃中经首之会”,“经首”是什么呢?也是中国古代的曲名和舞名,这两合在一块,我们看看庄子他用的这个奏什么,既有前面又有后面的结果,结起来多么的吻合。那么也正是对这个“奏”字的解释不同,使得我们能区别出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屠夫,一个是审美大师。 我们再看一个字,这个字是毅力的“毅”,这边是最早的字形是个金文,孔子《论语》里面有句话,叫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个“毅”怎么理解呢?按照今天的字形,底下我们都知道这个字念豕,豕是什么?是猪的意思,这个字形是我们今天的辛,辛辣的“辛”,辛是什么东西?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这个刑具很细,很锋利,又可以剌人,可以把人耳朵割掉,又可以在人脸上刺字,不是有这么一个刑吗?叫“黥首”,就在你脸上刺字,辛就是这个刑具。那么我们想一想,“毅”这个字,猪加上这个辛,我们先不看这半边,它表示什么呢?过去的猪,有两种,一种是什么,圈养的家猪,还有一种是什么?野猪,也有叫豪猪,野猪怎么样呢?后脊梁上的毛或者叫鬃,特别锋利,很尖、很硬,当然如果我们养家猪,尤其是像公的种猪的话,这个毛也很锋利,能把人手给扎透了,那么它表示什么?什么叫毅力?而且最早的字形没有这个,它是指猪的毛,尤其是后脊梁的毛立起来了,猪在什么情况下毛才立起来呢?想一想很明白,很顺当的时候,不会的,肯定是遇到了危险,比如说遇到了比它更强大的野兽,或者说遇到了它的同类要争夺一个异性,它立毛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一是自卫,第二是进攻。可见,这个“毅”我们这么看就能够感到它的内涵了,内涵是什么,是在困境当中振作起来,后来又加一个,这个是一回事,这个是手拿棍子在敲打、在赶这个猪,它指什么呢?就是指有外在的因素来逼迫这个猪,让这个猪毛立起来,让这个猪奋进,这是毅的本义。我们回头再看看,孔子这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那就是作为一个士就是属于高等的人了,你必须要有毅力,现在我们讲毅力,你必须怎么样呢?要经常把自己放在什么呢?困境当中,也可能你是顺境,但你得想到自己在困境当中,为什么?因为任重而道远,你没有毅力你是坚持不下去的。 我们看,我刚才解了孔子,还有庄子,只是因为对这几个字,解释不同,注意,这个不同不是我故意的要跟现代人的注解不一样,而是我要寻找我们先人他挖掘这个字、他创造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发现我们先人的著作,里面包含着那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理解不到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我研究汉字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读通我们的经典。

245 评论

MM头Selina

汉字的起源,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汉字的起源传说

327 评论

瑞贝卡tt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有三千四百年的历史。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恐怕不会处在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虽然神话与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反映。但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它们只能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汉字起源的大体时间。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假说。

81 评论

海天浪涛

传说中是由仓颉发明的,他造字之时天地变色,鬼魅哭泣,后来就有了汉字。比较正常的答案是早期人类开始以草绳记事,后来发现这个方法有诸多弊端。就发明了很多图案画,这些图案画后来慢慢演变成汉字,所以至今我们的汉字认识那么形象。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专家的解释是,民间的仓颉不止一个,他们用自己的图案符号记事,后来由官府把这些字符统计起来,就成了后来约定俗成的汉字。

259 评论

哈布斯窗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201 评论

zdx82627811

想知道汉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吗?快来和我一起听汉字的故事,了解汉字的来由吧

275 评论

小苹果花苑

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到了明代出现新的字体,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92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字起源的文献是

    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

    尘封1205 9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汉字起源的文献资料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现在一直被中国人使用。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

    杂草公主/yl 7人参与回答 2024-06-21
  • 汉字起源的文献有哪些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白色棉袜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汉字的起源的论文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

    暗旦无光 1人参与回答 2024-06-21
  • 汉字的起源论文2000字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

    小花花cat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