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0

周一小姐
首页 > 论文问答 > 商业观察期刊点评意见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紫草莓蛋塔

已采纳
具有很高名气的文化偶像有很多,但能够真正内敛自己的本性,做到自己的本职的文化偶像少之又少。说起文化偶像,大家应该第一个想起的是高晓松。于丹于1965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己的父亲也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也许是在自己父亲的熏陶下,于丹对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丹在自己高考结束以后,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继续探索国学的奥秘。一年又一年,时间来到了于丹30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她起步比别的小孩更早。于丹在30岁如此年轻的情况下,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曾几何时,于丹借助于《百家讲坛》平台,完美地实现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变现的可能。试想过去的学术象牙塔就是冷板凳,又有多少人愿意问津。电视和网络的双重平台,把她从之前的默默无闻,直接推上了前台。然而成也平台,败也平台。一旦被推上万人瞩目之处,身处聚光灯下,不但自己的一言一行被全部看到,还会因为镁光灯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于丹本身就因为聚光灯的效应,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了出来。最终,也彻底败在了真实面前。作为曾风光无限的一名国学大师,于丹却慢慢的背负着众多的质疑,甚至在2012年受邀参加北大的昆曲讲座之时,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她竟然被一众北大学子轰下了台!这样的事情发生,无疑是给于丹的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北大学子为何会将国学大师轰下台呢?其实,这跟于丹之前的行为有关。在人们的印象之中,于丹是一位谦和有礼、满腹经纶的才女,是为读书人所敬仰的对象。然而在2009年之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却在一时间将于丹推上了风口浪尖,让人们心中对她的形象完全颠覆了。文化讲究传承,但是几千年来,传播平台的限制,使得文化以及真理,始终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文化对于大众和草根相当遥远,即便生活处处都蕴含着文化的真理,可惜诠释的权力始终掌控在有文化的人手里。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平台扩展之后,才有了一股解读文化的热潮。所谓解读文化本身,就是因为文化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广远传播的趋势。于丹最初的走红,就是从解读《论语》开始的。因为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这种隔阂和断代,导致大多人对于传统经典的认知是一片空白,而一个"解读人"的存在,正好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在演讲的过程中,北大的学子发现,于丹其实对于《论语》的理解真的非常的浅。而整个讲座的中心并不是她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一些鸡汤故事,这让许多北大学子非常的不满意。让观众们感觉到这位国学大师在打自己的脸。遇到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愤怒,更让人感觉到的是可惜。明明都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为何会搞出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名利让他们红了眼,让他们无法更加专注于国学本身,变得浮躁起来。这是导致许多问题的原因,但他们却浑然不知。
281 评论

翻滚的小鱼人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 企业名称: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邮箱: 详细介绍: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财经》杂志创刊于1998年4月,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由于其成功的报道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商业类媒体中最受尊重的杂志。 《财经》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 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自1998年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被海外重要财经类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和引述,是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财经》杂志简介:《财经》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刊物。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1998年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 《财经》杂志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 因深度报道堪称具有史实记录价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评述”、“产业纵深”、“公司透视”等,每有真知灼见迸发,为业内好评。随着专业采编人员素质与规模的提升,一个强大的经济类资讯采集、整理、分析系统亦日渐成熟,并成为该刊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库。 《财经》杂志隔周周一出版面市,同时出版中英文电子版(网址)

284 评论

reviveanna

再同意不过了。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在登临讲坛之前,于丹、康震、郦波、蒙曼等人似乎过于自信,在《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风光与尴尬,其背后所凸显的其实是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知识储备的不足。而在这背后潜伏更深的原因,则是我们的文学与教育普遍存在的浮躁,尤其是当代高校知识分子的浮躁。黯然下来的“学术明星”于丹,基本作别荧屏,回归高校课堂本位,此后蒙曼、康震、郦波等“学术明星”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闪亮登场。但很快网上就开始议论纷纷。先是吐槽康震等评委诗词水平较差,之后又认为郦波的自创“集句”不入流。有人为康震等辩解,说人家是教授又不是诗人,大会是背诗又不是作诗,何必苛求评委的诗词水平。殊不知历代著名诗论家皆擅诗。不擅诗而研究诗,高谈阔论,终难免隔靴搔痒之讥。《中国诗词大会》对诗词的普及会起到毋庸置疑的正面引导效果。但令网友不满意的是,节目组邀请的评委康震、郦波等人,却是完全不会写诗词的外行。在节目里,郦波玩的“集句”,康震作的“诗”,均招致内行人的指摘。实话说,现在古典文学最大的弊病,在于研究者对于创作是外行,主要是研究诗词文化、很多更是研究“对文化的研究”。郦波和康震都在节目现场作了一首“诗”,郦波集苏轼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康震的自作诗:“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两者都是完全未入流的作品,与其文学教授的身份极不相称。自有格律以来,古往今来的绝句,第一句不是仄声字结尾,都是要押韵的。作为诗词大会的评委,这样的常识没有,令人遗憾,此为其一。其二,二十八个字,除了必须重复的,比如“细细香”,还出现了两个“是”,两个“吾”,两个“此”,哪个诗人词人这么干过?除非是特别有意为之。诗词是一门讲究凝炼的艺术。其三,平仄出了问题。“长恨此身非吾有”的平仄不对。原文是“长恨此身非我有”。吾字是平声,我字是仄声。苏轼的平仄没错,郦波搞错了。其四,“欢”字没押韵。押韵的两个字,一个字是“香”,一个字是“乡”,两个读音一模一样,没有变化,极其死板。其五,这首诗所集的四句,没有关联性。尤其是第二句,在整首诗里完全不知所云。其实不止康震、郦波、蒙曼等学者,很多教授著作等身,研究对象从李白杜甫到李商隐李清照,再到杨慎和纳兰性德,但写不来一首符合格律的诗词来。尤其是在央视舞台上,面对众多的诗词爱好者与观众,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康震、郦波,多次出错,误导观众。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是不理想、不到位、不扎实的。做美术学院院长的,只“懂”美术理论,不会绘画,不如现今一个三流画家;当文学博导的,写不来诗歌、小说甚至散文,不如民国时代一名国文中学教师。这些所谓权威、大咖,早在念大学、硕博时,就懂得将发表论文和学位、职称挂钩,于是“旁征博引”“转益多师”,唯独看不见他们的真知灼见,摸不着他们的真心诚意。“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许多所谓学术论文就是这样被炮制出来,从而催生出大量“学术垃圾”。看看如今那些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时引文、注释、参阅的资料篇幅比正文还要长,感觉如此才有“学术含量”,才是“无一字无来路”。评论家孟繁华说:“现在的学院派批评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批评文体的僵化,使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孟繁华所说的学院派,很大部分是在高校从事文学教学与理论评论的教师。我也接触过一些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谈起他人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可以说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可是你让他们写一篇文学作品,哪怕是几行小诗、一个微型小说,他们立马黔驴技穷、噤若寒蝉!看看曾为教师的鲁迅、胡适、叶圣陶、沈从文那一拨文化人,哪怕是名不起眼的中小学教师,都能挥毫泼墨,写作各种作品。这决不是厚古薄今,实在情形就是如此。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一直主张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多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如果说过去的大学是屈从于政治压力,现今的大学则是倾倒于金钱的魔力。不少教授学者将学术当成了一种牟利的资本,而非传道受业解惑的根本。“学者明星化”与“明星学者化”如果失去道德约束,必然是事与愿违。追溯中国近现代治文学的教授、学者大都学贯中西,既精通理论,也擅长创作,比如鲁迅、胡适、钱钟书等人,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辉煌骄人的文学创作业绩。相较之下,当代的大学教授学者们,往往急功近利,甚至只为拿职称而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不少大学里的学者、教授,知识面偏狭,专业分工过细,大抵成了“独臂将军”,这些人往往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引经据典、神采飞扬,但你叫他(她)写一首诗、填一阙词,写一篇小说或者一篇散文,立马束手束脚,找地缝钻之前仍不忘理直气壮地为自家进行“无罪辩护”:“我是搞理论研究的,何必要写作品?”其实,并非要现在的学者教授都成为鲁迅、胡适、钱钟书那样的文化人,但是作为教古诗词的博导、教授,并被央视邀请来做古典诗词评委的文学翘楚而言,总得会做一首不说多么优秀、但还说得过去的诗词吧?总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而怯于“现身说法”吧?如此这般,这些“学术明星”又如何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191 评论

号仔在厦门

青年文摘、读者、时尚等等的电子杂志这些更新最全,还是高清的,要数 {杂志屋}这个网站了

300 评论

a淡淡小雨

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却在你手里变成了狗!

245 评论

ALONI爱洛尼家居

化妆师很贴心的帮我设计了一种适合我脸型的妆面,摄影大哥拍摄的时候幽默风趣,值得好评。

340 评论

相关问答

  • 商业观察期刊点评意见

    化妆师很贴心的帮我设计了一种适合我脸型的妆面,摄影大哥拍摄的时候幽默风趣,值得好评。

    karastt823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商业观察期刊点评

    吉米是男性。吉米是著名造型师,是目前国内第一位来往国际间的著名形象设计师;中国第一位签约海外公司的形象设计师;中国历届模特大赛评委、总形象设计师。吉米原本是一个

    candy小蔡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观察与思考期刊点评意见

    【点评】 这篇习作语言比较流畅,通篇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自己心境的变化,写得非常成功。 “无数次驻足在那条青石板路的尽头,看眼前永不变幻的风景

    静水居士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观察与思考期刊点评意见表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熊猫盖盖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商业观察期刊点评模板

    刚刚写完这本书的书评,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本10分钟看完,却能用一辈子的写作指南

    家有一宝C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