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6

人到中年156
首页 > 论文问答 > 商业观察期刊点评模板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笑逍遥客

已采纳
由拥有30多年写作辅导经验的美国博士劳拉·布朗撰写的《完全写作指南》,通过朴素直白的语言,从写作思维入手,介绍了一条清晰有效的写作逻辑。“提笔就怕”不再是一个魔咒,《完全写作指南》让每一个想写的人按照这个写作思维往下走,可达到“什么都能写”的效果。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恐慌:内心汹涌澎湃的语言想要诉诸笔端,无奈,笔下却滴墨难出。《完全写作指南》详细介绍“确定写作目标、深度了解读者、展开头脑风暴,组织结构、打初稿、修改”这六大步骤,告诉我们,只要思路清晰、流程顺畅、有好的方法和习惯,写作难题都能顺利解决。以前我翻过一些关于如何写作的书籍,但介绍的都较为笼统。《完全写作指南》介绍的写作方法相比起来会更为贴心,涵盖了写作流程、生活里的常用文书写作、工作中的商务写作,甚至校园生活写作。包括书评、评论的写作方法,和校园里学生记笔记、列提纲,和写议论文的方法等,书中都一一给出指导。《完全写作指南》贵在不局限于某类写作的格式和框架,而是向我们传递要以读者的角度反观写作,这才是写出一篇好文的关键。鉴于我目前的写作情况,我将阅读精力主要集中在“写作的流程”和“书评”这两部分,也将重点和大家分享这两部分的内容。以下是我从《安全写作指南》中整理出来的写作逻辑思维图:这个逻辑并非是死的,反而相当的活泛。在我们胸有成竹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从其中某个步骤开始。看到这里,有的人可能已经在想,我一般会从初稿就开始了,而有的人却习惯在头脑风暴之前就已经列好了提纲。这些都是没有关系的,劳拉·布朗说“成功的关键是,不要以任何特定的顺序做完这六件事,只要保证在写作流程中,每件事都做了一遍即可”。也提醒了我们,因循守旧才会阻碍你写作能力的发挥。“因循守旧”造成恶疾,这不光是写作所忌讳的,也是生活中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忌讳的。“确定写作目标”,是下笔之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但同时也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自己的目标去走,才不跑题,才不会造成文不对题。最终检查时,也要牢记写作目标。要看是否表达清楚了,读者是否能从自己的表达中领会意思,并有没有向对方提出具体行为要求。“深度了解读者”,用足量的有效信息,让你的读者行动起来。想起平时写商业文案时,我们常常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可能地洞悉到对方的心理。此时,便还牵扯到了解读者的潜在态度。将这方面工作做足,最起码,已经知己知彼了。“展开头脑风暴”,将能想到的信息列成一份清单,后去伪存真,将能用到的留下,逻辑不对的重新排列,有的甚至是可以合并成为一个新的点子。这个过程里切忌审查和评论,否则你很可能会将一个个好点子都给舍弃掉了,也影响到后来想点子的发挥。尽情头脑风暴,会让你的文章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其实在写完初稿时,也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的,将一些不足的空白填充上去。循环往复,直至寻到你需要的内容为止。“组织结构”,可以理解为列提纲。小学写作文时,语文老师曾教过我们列提纲。可见,列提纲是写一篇基础文章的写作基础。最简单笨拙的写文方法,就是将框架先搭好。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不列提纲,直接进入初稿环节,常常会写着写着就忘了自己的初衷,信马由缰之间就到了天地之外。当然,不排除直接写初稿就能写得不错的。但是,列提纲,组织结构,确实能帮助你解决不少写作困惑。“打初稿”,不要求写得非常完美,别忘了后边还有修改环节。鉴于之前的头脑风暴和列出的提纲,初稿完成会水到渠成。但有的朋友觉得列提纲浪费时间,或者原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直接就进入初稿。这并不是不可以,如果是这样,就尽情写吧。直到你开始质疑自己写的都是什么,此时便可停下来了。这个时候,你又会重新回到最先的一个步骤,从写作目标开始思考这篇文章是否符合写作逻辑。“修改”,这个步骤我个人认为是十分有必要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可见,一篇好文的写成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行云流水之下就可成。是需要反复琢磨、删繁就简,校对内容。此时依旧会从写作的第一步“了解写作目标”开始审视这篇稿子,文章逻辑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这样安排,一些错别字也需要揪出来。值得说的是,修改这个步骤并非一定得在一个时间就完成了,相反,隔一小段时间再来看看这篇文章,你能找到许多之前无法察觉的问题。《完全写作指南》有关写作逻辑的介绍,非常方便初学者的操作。对于像我这样还在成长的写作者,也无疑是非常好的建议。关于写书评的方法,非常到位地纠正了我在这方面的写作误区。从前,我甚至不知道一个基本的书评标准为何。许多写书评的朋友会陷于“全面概括全书”的泥潭中,立场上偶尔也不够坚定,在引用文章的时候甚至大篇幅引用。有时遇到自己不太喜欢的作品,个人情绪则溢于言表。写书评的时候唯恐不能面面俱到,反而顾头难以顾尾,达不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效果。这些都是好书评写作的忌讳。以上是书评写作的提纲,为基础写书评的朋友提供了非常基础的帮助。关于点评小说,可评价的内容会比工具书丰富很多。在故事的背景,人物关系和特征,讲述故事的脉络,情节设计以及作者文笔方面,都需要费一些笔墨。但万变不离其宗,依旧会离不开写作的基本逻辑,偏离不了基本的书评写作提纲。当然,当循序渐进变成了因循守旧,将会阻碍我们的写作之路。个人的写作修养,会让自己在遵循基本的写作规范基础上,绽放出不一样的风采来。《完全写作指南》集合了布朗博士多年的写作心得,和商务写作辅导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方面面都非常实用。无论是专门从事写作的人,还是普通上班族,或者是学生,业余写作者,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都能从中寻找到基本的写作逻辑、辅助写作的方法,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写作思路。布朗博士介绍的这套写作方法,不会辜负你的喜欢,它让你无惧提笔写文,帮助你在写文章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282 评论

南宫style

《商界评论》杂志是商界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本高端的商业管理类杂志。是国内第一本最彻底深入研究微观中国经济,研究微观中国企业问题的泛MBA读本;第一本立足本土价值观,走向全球企业实践的商业评论杂志。《商界评论》是中国第一本引入商业模式理念观察企业,挖掘、剖析和提炼商业模式的商业评论类高端财经刊物。其举办的“中国年度最佳商业模式评选”已经成为国内最高端的商业模式活动论坛。创刊至今,单期发行量高达168,000册,已经成为国内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本土商业评论杂志。

267 评论

熙熙ToKi

具有很高名气的文化偶像有很多,但能够真正内敛自己的本性,做到自己的本职的文化偶像少之又少。说起文化偶像,大家应该第一个想起的是高晓松。于丹于1965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己的父亲也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也许是在自己父亲的熏陶下,于丹对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丹在自己高考结束以后,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继续探索国学的奥秘。一年又一年,时间来到了于丹30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她起步比别的小孩更早。于丹在30岁如此年轻的情况下,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曾几何时,于丹借助于《百家讲坛》平台,完美地实现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变现的可能。试想过去的学术象牙塔就是冷板凳,又有多少人愿意问津。电视和网络的双重平台,把她从之前的默默无闻,直接推上了前台。然而成也平台,败也平台。一旦被推上万人瞩目之处,身处聚光灯下,不但自己的一言一行被全部看到,还会因为镁光灯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于丹本身就因为聚光灯的效应,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了出来。最终,也彻底败在了真实面前。作为曾风光无限的一名国学大师,于丹却慢慢的背负着众多的质疑,甚至在2012年受邀参加北大的昆曲讲座之时,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她竟然被一众北大学子轰下了台!这样的事情发生,无疑是给于丹的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北大学子为何会将国学大师轰下台呢?其实,这跟于丹之前的行为有关。在人们的印象之中,于丹是一位谦和有礼、满腹经纶的才女,是为读书人所敬仰的对象。然而在2009年之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却在一时间将于丹推上了风口浪尖,让人们心中对她的形象完全颠覆了。文化讲究传承,但是几千年来,传播平台的限制,使得文化以及真理,始终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文化对于大众和草根相当遥远,即便生活处处都蕴含着文化的真理,可惜诠释的权力始终掌控在有文化的人手里。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平台扩展之后,才有了一股解读文化的热潮。所谓解读文化本身,就是因为文化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广远传播的趋势。于丹最初的走红,就是从解读《论语》开始的。因为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这种隔阂和断代,导致大多人对于传统经典的认知是一片空白,而一个"解读人"的存在,正好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在演讲的过程中,北大的学子发现,于丹其实对于《论语》的理解真的非常的浅。而整个讲座的中心并不是她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一些鸡汤故事,这让许多北大学子非常的不满意。让观众们感觉到这位国学大师在打自己的脸。遇到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愤怒,更让人感觉到的是可惜。明明都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为何会搞出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名利让他们红了眼,让他们无法更加专注于国学本身,变得浮躁起来。这是导致许多问题的原因,但他们却浑然不知。

202 评论

sweetdream8

相比之下, 蒙曼比于丹水平要高得多。于丹的专业是现代传媒 , 而蒙曼是文史学科的科班出身。于丹没有扎实的文科根底,但在语言的‘’游走‘’上下过一番功夫。细听她的讲解,大部分是废话和赘话,对于没有文化基础的人,可能会觉得于丹讲得字正腔圆、阴阳顿挫,那架势、那风范,能把一般讲师,盖过几条街。但不了多少有点文学根基的人,一听就知道是正儿八经、华丽的胡说八道!反观蒙曼老师的讲课 ,清新自然亲切可信,给人感觉有一种亲和力, 绝对没有卖弄、哗众取宠的意味。而且论述的幽默风趣,其旁征博引 、引经据典,不用多讲, 大家都会觉得蒙曼是一位学富五车,充满书卷气的学者。听她的课,如沐春风,让人心情愉悦。看看于丹的拿腔拿调,就能体会到蒙曼的学风可贵。蒙曼是老师倒是真的,是做学问的人。前一段看蒙曼的职称是副教授,更加感觉她是一个有真学问,不沽名钓誉的人。为人师表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名饰名包,传道授业解惑即是良师。于丹相比较而言更像个演员,胸有点墨就忘乎所以,拿耍大牌当个性,恰似被一群弱智观众惯坏了的蹩脚演员。于丹又像一个厨师,收来食材加工一下卖给大众。类似的厨师很多,智商高的做西餐,像高晓松;有真知灼见的做佛跳墙,如梁宏达。而于丹充其量会做个汉堡,绝对到不了披萨的水平。蒙曼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表现不俗。赢得多数观众的喝彩!蒙曼尽管学富五车,但很谦逊低调。余以为评价一位学者,首先看他的讲话是不是有根有据,是不是见解独到,且能指导别人,能代领人走出某团迷雾,其它的都是表象。

192 评论

米儿土土

再同意不过了。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在登临讲坛之前,于丹、康震、郦波、蒙曼等人似乎过于自信,在《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风光与尴尬,其背后所凸显的其实是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知识储备的不足。而在这背后潜伏更深的原因,则是我们的文学与教育普遍存在的浮躁,尤其是当代高校知识分子的浮躁。黯然下来的“学术明星”于丹,基本作别荧屏,回归高校课堂本位,此后蒙曼、康震、郦波等“学术明星”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闪亮登场。但很快网上就开始议论纷纷。先是吐槽康震等评委诗词水平较差,之后又认为郦波的自创“集句”不入流。有人为康震等辩解,说人家是教授又不是诗人,大会是背诗又不是作诗,何必苛求评委的诗词水平。殊不知历代著名诗论家皆擅诗。不擅诗而研究诗,高谈阔论,终难免隔靴搔痒之讥。《中国诗词大会》对诗词的普及会起到毋庸置疑的正面引导效果。但令网友不满意的是,节目组邀请的评委康震、郦波等人,却是完全不会写诗词的外行。在节目里,郦波玩的“集句”,康震作的“诗”,均招致内行人的指摘。实话说,现在古典文学最大的弊病,在于研究者对于创作是外行,主要是研究诗词文化、很多更是研究“对文化的研究”。郦波和康震都在节目现场作了一首“诗”,郦波集苏轼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康震的自作诗:“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两者都是完全未入流的作品,与其文学教授的身份极不相称。自有格律以来,古往今来的绝句,第一句不是仄声字结尾,都是要押韵的。作为诗词大会的评委,这样的常识没有,令人遗憾,此为其一。其二,二十八个字,除了必须重复的,比如“细细香”,还出现了两个“是”,两个“吾”,两个“此”,哪个诗人词人这么干过?除非是特别有意为之。诗词是一门讲究凝炼的艺术。其三,平仄出了问题。“长恨此身非吾有”的平仄不对。原文是“长恨此身非我有”。吾字是平声,我字是仄声。苏轼的平仄没错,郦波搞错了。其四,“欢”字没押韵。押韵的两个字,一个字是“香”,一个字是“乡”,两个读音一模一样,没有变化,极其死板。其五,这首诗所集的四句,没有关联性。尤其是第二句,在整首诗里完全不知所云。其实不止康震、郦波、蒙曼等学者,很多教授著作等身,研究对象从李白杜甫到李商隐李清照,再到杨慎和纳兰性德,但写不来一首符合格律的诗词来。尤其是在央视舞台上,面对众多的诗词爱好者与观众,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康震、郦波,多次出错,误导观众。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是不理想、不到位、不扎实的。做美术学院院长的,只“懂”美术理论,不会绘画,不如现今一个三流画家;当文学博导的,写不来诗歌、小说甚至散文,不如民国时代一名国文中学教师。这些所谓权威、大咖,早在念大学、硕博时,就懂得将发表论文和学位、职称挂钩,于是“旁征博引”“转益多师”,唯独看不见他们的真知灼见,摸不着他们的真心诚意。“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许多所谓学术论文就是这样被炮制出来,从而催生出大量“学术垃圾”。看看如今那些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时引文、注释、参阅的资料篇幅比正文还要长,感觉如此才有“学术含量”,才是“无一字无来路”。评论家孟繁华说:“现在的学院派批评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批评文体的僵化,使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孟繁华所说的学院派,很大部分是在高校从事文学教学与理论评论的教师。我也接触过一些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谈起他人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可以说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可是你让他们写一篇文学作品,哪怕是几行小诗、一个微型小说,他们立马黔驴技穷、噤若寒蝉!看看曾为教师的鲁迅、胡适、叶圣陶、沈从文那一拨文化人,哪怕是名不起眼的中小学教师,都能挥毫泼墨,写作各种作品。这决不是厚古薄今,实在情形就是如此。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一直主张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多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如果说过去的大学是屈从于政治压力,现今的大学则是倾倒于金钱的魔力。不少教授学者将学术当成了一种牟利的资本,而非传道受业解惑的根本。“学者明星化”与“明星学者化”如果失去道德约束,必然是事与愿违。追溯中国近现代治文学的教授、学者大都学贯中西,既精通理论,也擅长创作,比如鲁迅、胡适、钱钟书等人,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辉煌骄人的文学创作业绩。相较之下,当代的大学教授学者们,往往急功近利,甚至只为拿职称而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不少大学里的学者、教授,知识面偏狭,专业分工过细,大抵成了“独臂将军”,这些人往往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引经据典、神采飞扬,但你叫他(她)写一首诗、填一阙词,写一篇小说或者一篇散文,立马束手束脚,找地缝钻之前仍不忘理直气壮地为自家进行“无罪辩护”:“我是搞理论研究的,何必要写作品?”其实,并非要现在的学者教授都成为鲁迅、胡适、钱钟书那样的文化人,但是作为教古诗词的博导、教授,并被央视邀请来做古典诗词评委的文学翘楚而言,总得会做一首不说多么优秀、但还说得过去的诗词吧?总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而怯于“现身说法”吧?如此这般,这些“学术明星”又如何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179 评论

百合妖妖1990

刚刚写完这本书的书评,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本10分钟看完,却能用一辈子的写作指南01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书是《完全写作指南: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1日),全书共483页,但为什么我说“10分钟就能读完”?又为什么“值得放在书桌上用一辈子”?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认识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系统的写作工具书,适合想提升写作水平,建立正确、完整写作思维的人。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劳拉· 布朗,她总结了自己三十年的写作辅导经验,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年轻的写作者们掌握理想的写作步骤,零失败地规划自己的写作路径。全书以写作的6大步骤为核心,分享了如何利用这6步写出逻辑完整、读者爱看的文章。此外书里还囊括了生活、学习和工作这3大领域的137种文体的写作指南,每一种都是在6步骤的大框架下,搭配具体技巧和例文分析进行讲解,真正让你做到什么都能写!02接下来我们说说文章一开始抛出的问题,为什么一本483页的大部头,我却说“10分钟就能看完”?因为贯穿全书其实就只有1个套路!理解了这个套路,你就等于明白了作者写作技巧的80%。没错,这个套路就是作者在137种文体中都使用到的“写作6步骤”。书中作者对这6个步骤的讲解清晰简洁到令人发指!在本书中,作者仅花了15页的篇幅(第5页-第19页)就把最最重要的6个步骤讲完,余下部分都是如何根据这6个步骤去写各种文体的教学。书中搭配了实际的例子让人很容易理解,真心佩服作者仅用简单语言就能把一套系统讲得明明白白的能力。作者所讲写作6步骤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写作前的准备和写作时的步骤。本书的作者就是使用以上流程进行写作。按照这个流程操作,线性思维的写作者基本都能写出组织得当、逻辑严谨的完美稿件。但是你可能会有疑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是线性思维的写作者!例如有人就是喜欢直接写初稿,而不是从明确写作目标开始。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按照作者的流程来写?而且作者的流程真的适合所有人吗?当然不是。其实说完上面这6个步骤后,作者紧接着又说:上面的流程其实只适合一部分人。准确的说,单独看上面的6个环节,每个都没错。错的是强制性的顺序!作者认为“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这6个环节是一篇完整、成功稿件出炉应走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价值。但是不用强制固化各个环节的出场顺序。也就是说你可以从上面6个环节的任何一个开始,写出一篇成功的文章(当然,修改的步骤永远是在初稿后边的)。并非一定要以特定的顺序去做它们,只要确保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6个环节都已经做过即可。我想这就是这本书跟其他很多教你写作的书籍的不同之处,它给了你一个明确而又灵活的写作系统,你可以在它的框架下面自由发挥!按照上面的思想,作者把6个步骤改用一个转盘来展现。对于写作的初学者而言,我认为按照“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这样的顺序来写作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去安排这6个步骤的出场顺序,甚至可以每次写作的时候转动上面的转盘,随机决定从那个步骤开始,这样说不定会有特别的收获。03上面我们只是简单跟大家说了书中建议的6个写作步骤,其实关于每个步骤为什么要做、应该怎么做,书里有更详细而且明确的讲解。除了6个步骤的分享之外,作者还讲了137种文体的教程,涵盖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每一个教程都会按照6个步骤做一个概述,让你了解自己即将要写的东西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写。然后分享常见的写作结构,让你不会无从下手。最后还有“这样做”和“不要做”的模块进行每种文体的具体技巧分享,加上正反面例文的分析,让你轻轻松松搞定各种文体的写作。书中也有关于书评的讲解,而我在写这篇书评时也用上了作者的6步骤和书中分享的写书评技巧。个人觉得非常实用。如果你也希望系统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会向你推荐《完全写作指南》这本书。因为它是一本横向有流程指导,纵向有技巧支持的系统写作工具书。如果你已经购买或正打算购买这本书,那么我给你的阅读建议是:你可以先花10分钟浏览第2章的内容,读完那十几页你就会对本书所讲的写作技巧有整体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去选择性地阅读后面针对各种文体的讲解,想写书评就看书评的章节,想写年终绩效回顾的就看绩效回顾的章节。谢谢您的阅读,以上是我对《完全写作指南》这本书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71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