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6

lucifer487
首页 > 论文问答 > 社会心理学期刊关于从众心理问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莫非mioamy

已采纳
一),从众行为的产生来自于内在心理的不坚定和外在环境鼓动的影响,一般是:个体缺乏足够的自信心。2.有随大流的心理趋向。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从众又分为一般性和特殊性。 二)由内在信心的缺失,导致无意识的自我主见缺乏 由外部环境的个人或是团体的带动和诱导,导致的下意识行为。
135 评论

优氧V美

近五年主要成果: (一)独著1.《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群众出版社 42.《罪犯心理矫治导论》,群众出版社,《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8(二)合著1.《中国监狱发展战略研究》,法律出版社 122.《罪犯心理学》,金城出版社,73.《刑事司法心理研究》,群众出版社,7(三)编译《亚太地区当代矫正制度纵览》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四)主编《刑事一体化丛书》,群众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之中 1.“关于中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思考”,《南京大学法学评论》秋季号,2002年12月2.“监狱行刑理论构建”,《求索》2003年第2期3.“复合正义与刑事调解”,《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第3期4.“论行刑社会化”,《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5.“复和正义与监狱行刑”,《南京大学法学评论》2003年秋季6.“犯罪心理结构的混沌学研究”,《法制时代》(理论版)2003年第4期7.“社会转型期人的社会化缺陷与犯罪”,《法制时代》(理论版)2003年第3期8.“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刑事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9.“关于完善我国刑事执行立法的思考”, 《刑事法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地处农村的监狱安全防范战略思考”, 《中国监狱学刊》, 211.“试论矫正社会工作”, 《犯罪与改造研究》,912.“论我国监狱生产的实践过渡”, 《中国监狱学刊》,113.“ 监狱惩罚性权力运用之特征分析”,《中国监狱学刊》,614.“论监狱报偿性权力资源的分配”,《犯罪与改造研究》,1215.“刑罚执行效率论—兼谈我国的行刑改革”,《犯罪与改造研究》,516.“罪犯非正式群体内部互动的基本形式和过程”,《中国监狱学刊》,3。17.“论监狱行刑权力资源的分配”,北大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2002年10卷18.“论罪犯的需要”, 《法治论丛》, 2001 119.“罪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20.“依法治监若干问题思考”,《上海警苑》,521.“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322.“罪犯心理矫治若干疑难问题探析”,《中国监狱》,423.“刑事司法的重要课题:刑事一体化和恢复性司法”,《法制日报》理论专刊524.“刑事司法改革理论再探——刑事一体化暨恢复性司法国际研讨会理论综述”,《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罪犯心理矫治评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11期。26.“让罪犯从‘中间监狱’回归”,《扬子晚报》2004年11月4日第一版。“‘劳教’制度为何要变革”,《扬子晚报》2005年3月31日A版。28.“社区矫正若干问题思考”,《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29.“论中国监狱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3期。30.“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控”,《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罪犯心理矫治的人性解析”,《法制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三版。“关于社区矫正的思考”,北大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6卷,2005年。“扬长避短 兼收并蓄——刑事司法改革国际会议学术总结”,《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1期。

124 评论

多收了三五斗啊

在心理学中,什么是从众效应,如何避免从众效应带来的负性作用

118 评论

whahappy502

从众(conformity)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导致从众的因素:一是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二是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影响从众的因素 : 有的人容易从众,有的人不容易从众;有的情境中容易产生 从众现象,有的情境中则不容易发生从众现象。那么,从众行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群体因素 1.群体的规模。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不安,最终从众了事。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程度。阿希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让一位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其他多数人的反应,结果被试的从众行为减少了3/4,因为被试有了一个“合作者”,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即使这个假被试并没有发表与被试相同的意见,但只要他与群体的意见相异,就会增强被试的信心,削弱从众心理。总之,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结果表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 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一般来说,地位高的成员经验丰富、资力较深、能力较强、信息较多,能够赢得低地位者的信赖,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能对群体产生较大影响,并使低地位者屈从,而地位低的成员则不可能影响他们。老师在学生面前,军官在士兵面前,领导在下属面前都会较少从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群体中是地位高的人,一般不会感到有从众压力。

314 评论

相关问答

  • 社会心理学期刊关于从众心理问题

    从众(conformity)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研

    郭嘎嘎2222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社会心理学期刊关于从众心理

    只要不盲从即可有些事情 从众没有错 也没啥但是有些事情 就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态度

    起名字哈烦躁 7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社会心理学期刊关于从众心理研究

    在心理学中,什么是从众效应,如何避免从众效应带来的负性作用

    lin10241121 3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社会心理学期刊关于从众心理的论文

    从众心理就是心理学中很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也就是熟话说的“随大流”。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从众心理,比如最简单的我们经常去市场买菜,越是人多的地方大家

    健威wjw505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论文

    电影弄潮看看吧

    汐汐蘑菇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