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7

愿无悲喜2015
首页 > 论文问答 > 有关杜甫的议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anjingyiyi

已采纳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
301 评论

dp72893325

先找《唐人选唐诗》来看看……有个感性认识。再找找这本书: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 作者邬国平 ISBN号7207060033出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5-11-01开本装帧胶版纸 / 简装本 / 277页 / 200000字定价¥00网上售价 ¥80 - ¥80 (2家书店) D1便利网(¥80),当当网(¥80)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的图书目录……一 接受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二 影响中国古代接受文学的因素(一)学术、文学传统的因素(二)接受方式和典籍的物质性因素三 接受文学史个案研究(一)陶渊明接受史(二)李白、杜甫接受史 《-------------------(三)“诗史”说在唐宋的演变四 接受文学理论与批评(一)兴:作为阅读理论和方法(二)朱熹:接受文学观要义(三)归有光:随其自为说与合“本”(四)李贽:是非之争不相一(五)钟惺、谭元春:诗为“活物”(六)金圣叹:今所适有何必无(七)王夫之: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八)常州词派:关于词与读者接受(九)近代常州学派:阐释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接受文学与理论"的作者简介……邬国平,1954年10月出生,上海市人。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85年研究生毕业。现供教职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教学和研究。著有:《清代文学批评史》(合著)、《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汉魏六朝诗选》、《清代文论选》(合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合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执笔清代部分)等书十余种。发表《汉魏六朝诗歌新变论》、《清诗的优势与研究》等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如果在大学就读,直接上图书馆电子资源部搜学术论文,与“杜甫接受史”有关的会有很多。下面是用百度搜“杜甫 接受史”的网页内容。樊晃、戎昱:杜甫接受史上的桥梁--浅论杜甫在大历至贞元前期的接受Fan Huang、Rong Yu: The Bridge of Du Fu's Accepting History--Simply Discussing Du Fu's Acceptance from Da Li to early Zhen Yuan<<兰州学刊 >>2005年03期黄桂凤 , Huang Guifeng 学术界论及杜甫的接受与影响,很少人论及大历至贞元这一段接受情况但其实这段时期杜诗仍在传播,其中樊晃与戎昱表现最为突出,樊晃对杜诗进行了收集,戎昱则仿效杜诗进行了创作,受到了杜诗忧国忧民之心的深刻影响,能关注现实两人构成了杜甫及杜诗传播及接受史上的桥梁 关键词: 樊晃 , 戎昱 , 杜工部小集 , 大历诗风 , 贞元士风 诗史"精神的确立--杜甫在唐末五代的接受探析Establishment of The spirit of "History of Poetry"-- discussing Du-Fu's being accepted in Late Tang Dynasty and Wu Dynasties<<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黄桂凤 , HUANG Gui-feng 由于社会动乱的原因,相似的文人命运使唐末五代文人首先确立了杜诗"诗史"地位并效仿之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又由于文人大多得不到重用,各个政权的腐败,杜甫的讽谕手法及寓议论于叙事的艺术手法也被唐末五代文人继续发扬尤其突出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韦庄对杜甫的接受和仰慕 关键词: 唐末五代 , 诗史 , 寓议论于叙事 , 托古讽今 , 韦庄

125 评论

huazhiqingci

写作思路及要点:写出自己对杜甫的见解,可以从作品和人物特点获取写作灵感。正文:说到杜甫,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一幅画面,那是一个严肃的老头。是的,他不像李白那样“飘然思不群”,亦不像苏轼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就是百姓的代言人。从“三吏”到“三别”,他是行走在民间的史书,记录了百姓的不公。他是诗中的圣人——诗圣。何谓圣人。孔子有言:三立成圣,立功,立言,立德。他关心百万疾苦大众的死活,他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他一生的奔波都是为了百姓。什么诗仙、诗佛,那些都是天上的存在,而人间无。什么是浪漫,那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为自己而不顾他人,不高兴了就“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是自私的。从这点可以看出,诗圣比诗仙更无私,他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一斑。时世造就英雄,杜甫终没有遇到一位圣君,空有壮志抱负,却无处施展。可那又如何,生不逢时亦英雄。他依旧站在了诗界顶峰,俯看前人与来者,能有几人在诗歌上超越诗圣。58年,这是杜甫在这世间生存的长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就是杜甫在这一生的经历。在这58年中,它见证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它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偌大一个盛世王朝正在一步步的走下坡路,最终走向灭亡。他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一步步的,杜甫也走向了晚年,让他欣慰的一点是它记录了许多时代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研究资料,无愧于诗圣之名。

85 评论

飞雪樱子

大爱杜甫 提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时期一定是鼎盛时期的唐朝,要想到诗人,李白,杜甫之类的伟大诗人一定脱口而出杜甫,我们很快回忆起他,是为什么?一个平民诗人,被称为圣,是为什么?后人对其作品的极高的评价,是为什么?后人争墓,重建草堂,泰山上随口吟出的名句,以及后人对杜甫的追忆行为,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杜甫之所以可以如此伟大,是因为杜甫心中存在的一种爱,一种博爱,一种大爱 杜甫可以称得上唐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信奉儒学,倡导以人为本,用自身实践,用生命填写而杜甫的仁爱,不仅仅是对自己及他人,社会,甚至是对其他生物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大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杜甫把这种爱推向了人民由家到大家,到整个国家而这一点,也可以从杜甫对国民的情怀中得以体现,杜甫对政府一直抱有幻想,希望有一天自己对国的建议意见可以被采纳,使人民富足,生活安康 真是由于杜甫内心宽广,心中的大爱,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推动着诗圣不断专注于诗,推动着诗圣一步步走向人民,成就了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259 评论

于丽波55

还在小学时,我读到了杜诗《江畔独步寻花》,从此开始一位叫杜甫的诗人就进入了我的视线“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杜甫和李白不同,李白在世时已经扬名天下,而杜甫在他过世一百余年后才为人们所知他的“死而后生”源自韩愈、白居易等文人的赞赏与宣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诗风有很大影响后来,他被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所崇拜,文天祥甚至以杜诗作为爱国精神的典范学习“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杜甫出生在信奉儒家学说有为官传统的书香门第,是当时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7岁开始写诗,15岁小有名气也许这样的早慧也注定了他日后不太顺利的生活,他的诗风因而沉郁顿挫、悲壮愤慨“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年轻时杜甫与李白相遇,当时他们两人都在漫漫游历之路上漂泊,“诗意的栖息”恐怕也不过如此当“诗圣”遇到“诗仙”,他们欣喜异常,痛饮狂歌,互相切磋,但不久后便永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二十岁以后杜甫像杜家的祖祖辈辈、所有保守着中国人传统思想的人们一样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必然之路,但他多次应试从政均未成功,只能穷困潦倒地待在好称“歌舞升平”的故都长安此间他不断地投献权贵,为了走上仕途,他曾经连续六年应试科举却没有结果,就这样,直到多年后“安史之乱”前一个月他才得到了一个很小的职位从政的失意和生活的苦闷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很多政治讽刺诗,例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篇和大量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这一时期他写了大约100首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4岁,杜甫开始了流亡生涯,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高峰杜甫在国家危机中创作出很多诗作,因而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去灵武投奔肃宗,但不料半路被俘,半年后才得以脱身这样,他与长安永别一系列的事件令杜甫对世态炎凉的认识更深刻了,写出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价值很高的名作后来,他不再对仕途报有任何希望,他辞了官,又开始了流浪生活“世乱怜渠小,幼女问头风” 与众多为人高傲的诗人相比,杜甫是平易近人的,他写了很多赞美爱情的诗给他所爱的妻子,歌颂她高洁、智慧的美他爱子女,常常与他们一起玩耍他爱邻里,写了不少幽默生动地诉说友情的诗他是一个会爱的、广博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杜甫人生最后的十一年中,他写下了1000多首诗,是他诗歌创作量最大的时期,他欣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文风格,他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善长用最精练、最生动的语句将它们表达出来同时这段时期也是杜甫充满悲剧性的一生中最贫困的十一年,他在四川住了八年,成都城中至今仍然有他建的草堂,并在那里居住了五年尔后他漂泊在湖南、湖北,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与他一生牵挂的知音李白一样,他伟大的灵魂最终在充满了灵气却有点悲凉的水流之上走向了天堂

106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杜甫的议论文

    还在小学时,我读到了杜诗《江畔独步寻花》,从此开始一位叫杜甫的诗人就进入了我的视线“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杜甫和李白不同,李白在世时已经扬名天下,而杜甫在他

    petite妮妮崽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关于杜甫议论文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

    高小贱大琪琪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杜甫的议论文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

    门门8898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关于李白杜甫的议论文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

    猴子kami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关于杜甫的议论文800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常常感到遗憾,无缘生活在那诗歌鼎盛的唐朝,无缘结识流芳千古的众多名家,我多想与王勃同游腾王阁,共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木洛希雨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