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87

Rita泱泱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古代文化史参考文献汇总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春雨蒙蒙a2015

已采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建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城建总局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
92 评论

枫叶e宝宝

一、818戏曲史论概述南京艺术学院的专业一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南艺的题目,南艺对戏曲历史与理论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戏曲理论、中国戏曲史、以及戏曲作品分析这几个部分。二、818戏曲史论必备参考书南艺虽然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5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这本书是818戏曲史论南艺给定的必备参考书,大部分题目都是从这本书里直接命题,一定要重点掌握。全书共四卷,对上起原始戏剧形态,下至清道光年间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戏剧理论、戏剧创作、戏剧设施、戏剧表演、戏剧音乐、演剧场所等方面作了立体论述 。 所表述的知识点有点普及的意思,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根据南艺的考点,重点掌握必考知识。这本书是戏曲入门读物,用于了解掌握基本脉络以及发展框架。《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俞为民、孙蓉蓉著,中华书局,2016年这本书也是是南艺818戏曲史论学校给定的参考书,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全书分上下卷,共有十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内涵与美学特征及其历史分期,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萌芽先秦至唐代表演艺术批评概况,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雏形,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成熟元代至明初戏曲理论概况,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繁荣、深入、集成、重心转移等。《戏曲学论》,刘祯著,学苑出版社,2013年这本官方参考书相对简单,具体内容包含戏曲理论现状、戏曲本体、文化民俗、戏曲学术史、民间戏剧、地方戏少数民族戏剧、京剧昆曲等七个方面。用于考试还过于浅显,需要其他书籍来补充。《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3年版戏曲曲艺百科全书,基本涵盖了中国戏曲史发展历程,比官方给定的参考书的内容要多得多。才思考研建议考生最好入手。这本书的内容很详细,用来应对考试再合适不过了。三、818戏曲史论补充参考书《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版 郭汉城、张 庚《南戏新证》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刘念兹《元代杂剧史》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刘荫柏《明清传奇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郭英德《中国戏曲通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郭汉城、张 庚《戏曲意象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沈达人《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上海艺术研究所 / 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四、818戏曲史论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南艺的专业二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包含了中国戏曲的各种名词解释。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五、818戏曲史论资料使用方法目前《南京艺术学院818戏曲史论强化版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边再介绍一下818戏曲史论的全套资料。《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总结了中国戏曲史的重要笔记,考试的重点。《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里面汇集了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作为答题的理论依据。《京剧理论汇总》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是汇总了京剧的相关理论,配合参考书一起使用。《京剧史概要》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则是重点整理了京剧发展史,答题的例证可以用这里面的素材。《中国戏曲史论》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汇总的中国戏曲史、戏曲理论的重点笔记,可以作为答题的学科结合知识素材。《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 才思考研考博·南京艺术学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整理了戏曲学、戏曲史的相关学术论文。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资料。第一轮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第二轮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京剧史概要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第三轮复习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第一论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第一轮先学习戏曲史论,构建戏曲史论知识体系。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戏曲史论资料里的京剧史论内容不是很多,所以这两本资料在戏曲史论之后进行,用于补充。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戏曲史文献有一定的难度,对戏曲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这部分内容可以提升答题的深度。第二轮复习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京剧史概要:通过戏曲史、京剧史资料,来看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用这两本理论资料将自己遗忘的知识点补足;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这一轮复习的时候,可以做戏曲史论里的题库,参考这本资料来答题,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轮复习(考前)戏曲史必读文献汇总:第三轮可以直接开始做戏曲史论里的题,让自己不会忘记答题要放例子,同时,查看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处;中国戏曲史重点笔记+中国戏曲基础知识+中国戏曲史论+京剧理论汇总+京剧史概要:考前 用史论资料补足自己知识点上的不足。

280 评论

suiningxiaohh

有一本书,就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阮仪三

253 评论

yidiandian100

孙小淳: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参考文献:孙小淳:从“百川归海”到“河岸风光”——试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自然法辩证通讯,2004年。以上资料来源杭州图书馆,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353 评论

小呆呆321

图书信息(一)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历史文 化   作 者:李文芬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9787563707485   开本: 16开   定价: 00 元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第5版)》主要内容简介: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满足旅游高等教育的需要,我们根据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的主持下,集合国内旅游高等院校的众多专家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系列旅游高等院校教材。该套教材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院校师生和业界的普遍好评,至今仍是众多院校的首选教材,一版再版。迄今为止,该套教材不仅为众多院校广泛使用,而且是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一套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材。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五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制度环境   第六节 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   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   第一节 中国的各民族语言   第二节 中国的各民族文字   第三节 中国的文房四宝   第四节 中国的古代书籍   第五节 中国的古代史学   第六节 中国的古代教育   第三章 中国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衣食住行民俗   第三节 婚姻家庭   第四节 节日娱乐   第五节 禁忌习俗   第四章 中国的宗教文化   第一节 中国的宗教信仰   第二节 中国的道教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   第四节 中国的伊斯兰教   第五节 中国的基督教   第五章 中国的历史古迹   第一节 中国文物及保护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宫殿、坛庙、祠堂建筑   第五节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第六节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第七节 中国古代桥梁及水利工程建筑   第八节 石窟寺与摩崖造像   第九节 古墓葬   第十节 古遗址石刻及其他   第六章 中国的馆藏文物   第一节 古玉石器   第二节 古陶瓷器   第三节 古青铜器   第四节 古木什漆器   第五节 古丝织刺绣品   第六节 古代绘画   第七节 古代书法篆刻   第七章 中国的烹饪文化   第一节 中国烹饪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地方风味菜肴   第三节 中国的少数民族风味菜肴   第四节 中国的仿古风味菜肴   第五节 中国的特殊风味菜肴   第六节 中国的风味小吃、点心   第八章 中国的特产文化   第一节 中国特产概述   第二节 中国的名茶   第三节 中国的名酒   第四节 中国的中药   第五节 中国的工艺品   第六节 中国的花木盆景   主要参考书   第5版后记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二)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图书编号:1084581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定价:0   ISBN:731002313   作者:杨英杰编   出版日期:2005-01-01   版次:1   开本:大32开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从大专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任务以及未来的工作需要出发进行专题选择。同时也兼顾旅游专业各部门在职工作者进修提高的需要和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各界广大读者的需要。《中国历史文化》一书不是系统地讲授中国历史,而是侧重介绍与旅游紧密相关的各类文化事象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文化事象的历史。因为是讲历史,就须选题要精,脉络要清,释说要详,其说有源,其论有证。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教材选了十九个专题。分为十九章。第一章为总论,概述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以下十八章分述十八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是相对独立的,但互相之间又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从婚姻、家族、国家政权而至贸易、衣食、文字、文学、经学、宗教、道德、民俗、节庆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中,适当地引用了一些历史文献的原文,一方面是为了使所论述的文化事象有源有证,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读书线索,进一步去涉猎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因为是供大专院校学生使用教科书,就不能浅白如通俗读物。所以本教材选题虽少,但知识含量较大,并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这样既为教师的讲授提供充分阐释发挥的余地,也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培养钻研思考的能力。   本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同时也吸纳了学术界各方面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因受教材体例的限制,不便于在行文中一一注明,只能在书后列出主要参考书目。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   第一节 中国与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国历史文化的批判与弘扬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及其演变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婚礼   第四节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婚俗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宗法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父系血缘团体的结构与宗法制度   第二节 秦汉以后的封建大家族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亲族与亲系称谓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号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名与字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别号、绰号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名字的避讳   第五节 中国古代的自称与对称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帝王的继承制度与登极仪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帝王的常朝仪制   第三节 中国古代帝王的尊号、年号、谥号、庙号制度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职官、选官制度   ……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礼仪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军事   第九章 中国古代的贸易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服饰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饮食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文字与书法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儒学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的道家与道教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的佛教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吉祥观与吉祥物   第十九章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节庆   主要参考文献编辑本段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书名: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修订本) - - 高等学校教材   ISBN:781082028   作者:颜吾芟 颜品忠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定价:25   页数:238   出版日期:2006-6-1   版次:1   开本:23cm   包装:平装   简介: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依托,以文化审视的眼光,分析和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发生,历经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走向高潮,随后转入衰落的历史全过程。另外,对促成中国文化发生转变的历史原因,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的缺陷和不足,本书也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本书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既具有学术性,又兼顾趣味性本书适合理工科大学生和广大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历史文化   第一节 文化漫谈   一、文化定义举要   二、文化的外延及基本属性   三、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 文化热与中国历史文化学   一、文化热的历史底蕴   二、历史学与历史文化学   三、学习、研究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发生——远古时代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古人类   一、中国文化源头之争   二、中国猿人的发现   三、中国的远古祖先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产生   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杰作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三节 传说中的文明   一、华夏文化的奠基   二、神话传说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四节 中国原始文化的特点   一、早熟性   二、多样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幼稚时代——夏商时期   第一节 夏文化的猜测   一、数千年的疑惑及揭破   二、夏文化性格的猜测   第二节 殷商神本文化的体现及实质   一、殷商神本文化形成的原因   二、殷商神本文化的体现   三、殷商神本文化的实质   第三节 殷商文化幼稚性格的体现   一、天真无邪信神为真   二、活泼好动迁徙不定   三、东渡大洋走出中国   四、政治禁忌较少经济全面发展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人本特征的初步定型——西周时期-   第一节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达   二、周人的重民传统及西周重民轻神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西周人本文化特征的体现   一、宗法制的完善   二、周礼的制作   第三节 西周文化少年老成性格的体现   一、农业生产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格局的确定   二、注重血缘亲缘关系提倡孝道   三、讲礼崇仪规矩行事   第四节 西周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家天下与家国同构长期延续   二、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三、等级观念严重等级制度森严   四、血缘亲缘关系发达人际关系复杂   五、强调伦常提倡忠孝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辉煌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节 春秋战国文化辉煌的背景   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二、政治形势的复杂多样   三、学术争鸣的活泼活跃   第二节 春秋战国文化元典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的涌现   二、中华思想文化宝库的初步形成   三、第一批流芳千古的文化典籍的制作   第三节 春秋战国文化趋一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统一的市场业已形成   二、趋于一致的政治制度业已建立   三、统一的华夏民族业已出现   第四节 春秋战国文化争斗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政治争霸   二、军事争胜   三、经济争利   四、思想争鸣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统一与一统——秦汉时期   第一节 统一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   一、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二、地理位置优越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三、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特点决定中国文化必然统一   第二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文化统一的完成   二、小农经济的呼唤   第三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   二、思想领域专制统治的初步实现   第四节 秦汉文化宏阔壮丽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空前规模的秦汉帝国   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三、雄伟壮丽的文化制作   四、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   第五节 秦汉文化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二、勇于开拓敢于历难   第七章   中国文化古典精神的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性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政治形势长期动荡不安   二、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入主中原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胡汉文化交相辉映   二、二学二教争衡融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叛逆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轻视皇帝否定皇权   二、蔑视礼法不守纲常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残忍凶暴、荒淫腐朽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残忍凶暴草菅人命   二、荒淫腐朽奢侈无度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注重自我、张扬人性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珍惜生命渴求永生   二、情深意切表里澄澈   三、凭心而动任率自然   四、不邀世宠轻待权贵   五、处惊不乱镇定自若   六、纵酒为达挥麈如仙   七、崇拜美色风流自赏   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隋唐时期   第一节 隋唐文化隆盛的背景   一、民族融合继续发展   二、地主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四、政治统治经验丰富   第二节 隋唐文化隆盛的主要特征   一、雄阔壮丽气势磅礴   二、雍容大气胸襟坦荡   三、热情奔放色调明快   第三节 隋唐隆盛文化的性格体现   一、宽容大度开明开放   二、无畏无惧勇于冒险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开放——宋元时期   第一节 宋元文化开放性特征形成的背景   一、两宋科技文明的发达及商业的繁荣   二、蒙古大帝国的建立   第二节 宋元文化开放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对外贸易发达   二、中欧往来空前频繁   三、与亚非各国往来密切   第三节 宋文化其他主要特征的体现   一、内敛阴郁悲凉雄壮。   二、致密精细完备成熟   三、精巧内趋文气十足   第四节 宋文化胆小怕事、柔弱怯懦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屈从外敌不敢抗争。   二、甘心受辱苟且偷生   第五节 元文化粗俗野蛮、缺少修养特征的形成背景及主要体现   一、形成背景   二、主要体现   第六节 元文化野蛮凶悍、粗暴鲁莽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野蛮杀戮被征服地区人民   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严重   第七节 宋元文化宽容大度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宋文化宽容大度性格的主要体现   二、元文化宽容大度性格的主要体现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明清时期(1840年前)   第一节 明清文化腐朽、愚昧特征的主要体现   一、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二、闭关锁国的严密实施   第二节 明清文化凶残暴虐性格的主要体现   一、滥杀功臣、朝臣   二、擅兴文字狱   结束语:中国传统文化的阵痛与新生-1840年后   后记(第1版)   后记(修订本)

310 评论

Lookiamycm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 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先是沟通人与神的关系,那些以祭祀上帝、山川日月之神以及祖先神灵为目的的颂诗和部分“大雅”之作就属于这类作品。其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向天下诸侯证明周人统治的合法性,向周人证明贵族等级制的合法性。对神的祭祀从来都是一种特权,因此,祭祀活动本身就已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了。西周诗歌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君臣关系。这里又分为“美”、“刺”两个部分。“美”是臣下对君主的肯定性评价;“刺”是臣下对君主的批评与规谏。根据郑玄《六艺论》和《毛诗序》等汉儒的记载我们知道,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诗歌的形式来沟通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委婉文雅,便于言说与倾听。现在看来,这大约是贵族社会一种言说的特殊方式或权力——可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根据《诗经》可以知道,在西周后期,诗的这种功能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实现。对于诗歌这种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意识形态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十分清楚,西周时期诗歌的这两种主要功能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这意味着,西周诗歌本来就是彼时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这对于以继承和弘扬西周礼乐文化为天职的儒家思想家来说自然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诗歌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就像母鸡有下蛋的功能一样是天经地义的。 促成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动因则是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儒家士人作为一个知识群体, 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克己复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为最高任务的。他们的一切话语建构与阐释活动无不以这一目的为核心。对诗歌的阐释自然也不例外。从现存的《论语》、《孟子》、《荀子》和被定名为《孔子诗论》的楚简等涉及诗歌的论述来看,先秦儒家已经在诗歌阐释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再到荀子的“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不离“克己复礼”之宗旨。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主流,其影响至为深远。汉代是儒家知识群体擎着儒学大旗与统治集团讨价还价、形成“共谋关系”,从而建立起新型官方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所谓经学,实际上乃是统治集团与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终于形成联盟关系的话语表征,是知识阶层进入权力系统的意识形态保证,也是权力集团获得合法性的直接产物。经学是政治权力正式承认知识阶层话语之权威性的标志,是“势”对“道”的妥协;经学也是知识阶层话语压制了其固有的乌托邦精神之后的结果,是“道”向“势”的让步。因此,经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最终确定了中国主流文化始终在政治与知识之紧密联系中发展的基本格局,从而也决定了这种文化始终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形态而向自然领域拓展的命运。 在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自然是彻底的工具主义的。从《毛诗序》和郑玄的《诗谱序》、《六艺论》等文论话语来看,在汉儒的心目中,诗歌直接就是一种规范君权、教化百姓的政治工具。诗歌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不能在个体情感世界中去寻找,而必须在人伦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中去寻找。汉儒说诗,非美即刺。无论美或刺,都是一种具有明显政治性的话语建构,是对儒家给出的价值秩序的维护与阐扬。汉代《诗》学四家,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异,其主旨都是用工具主义的眼光来解说《诗经》作品,其目的都是借助于对古代诗歌的解说来实施对现实君主的约束与引导。总之,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策略。手段是文化的,目的是政治的——这就是经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隋唐之时,儒家工具主义文论大体上继承了汉儒传统。但由于诗文自身的发展,文论话语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经过了魏晋六朝的诗文创作大繁荣局面之后,儒家文论家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再是如何阐释已有的诗文作品,而是如何创作新的作品。因此,隋唐儒家不再满足于通过阐释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主义文论观点。他们直接提出诗文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乃是此期工具主义文论的典型口号。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文论观。在这时的价值坐标中,建功立业乃居于最高位置。因此,“有补时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工具主义文论的基本宗旨。 宋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期的儒家已经不再把建功立业视为人生最高理想,因此也就不再满足于仅仅赋予诗文直接的政治功能。从社会地位看,宋儒与汉唐儒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幸成为君主集团唯一的合作和依靠对象;而汉唐时代的功臣、外戚、宦官、世族才是君主集团最重要的依靠对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处于被压制与被排挤的地位。宋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再以进入仕途、建功立业为人生最高理想,而是要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一般说来,成圣成贤是宋儒普遍存在的人生理想。如此,则宋儒所主张的工具主义文论观也就有别于汉唐儒者。其根本之处是宋儒不仅仅要诗文服务于社会政治,而且更要服务于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道”。宋儒的文论处处离不开对“道”的阐扬。这个“道”可以说乃是宋儒乌托邦精神的话语表征而不是现实社会秩序。这种将“道”视为“文”之本体、将“文”视为“道”之发用的观点,本来是唐代中后期韩愈等人提出来的,是所谓“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但是这种观点在唐代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昙花一现。只是到了宋代,由于言说者的社会境遇发生了变化,才成为人人言之的普遍性的文论观点。 这样一来,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诗文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一是要求诗文从属于某种超验的精神价值,成为载道之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为现实政治服务与为某种高远难达的理想服务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这种不同就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差异所在。自宋直至晚清,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的发展即是这两种倾向的此消彼长。

80 评论

太阳西边出

那你直接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上的文献吧

27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文化史参考文献汇总

    那你直接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上的文献吧

    我是漂亮小小妞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文献汇总

    您好,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

    18821090937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古代文学史参考文献汇总

    如果你是跟我一样,选择的古代文学或者近现代文学的话,视学校情况而定。一般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匡兴《外国

    智慧女神美美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中国古代文化史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分为两块:经和权。经:包括正统的儒家思想,《周易》、四书五经。没有好好研究过四书五经的人,不可能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但自从宋朱熹之后,儒家经典一直

    我与食俱进 8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中国教育史参考文献汇总

    楼主您好!是《学记》

    多多吃好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