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8

AndyBarrel
首页 > 论文问答 >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官网查询入口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广州淘上居

已采纳
王艳伟(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 乌鲁木齐 830011)吴俊平(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多经集团 乌鲁木齐 830011)杨秋来(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 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 管理系统这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作者介绍了运用这一技术研制的管理软件油气开发日报管理系统,其中包括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所应用的先进技术,适用环境及应用情况等。关键词 开发日报 管理系统 应用研究 数据库1 概述油气田开发日报管理是油气田开发最重要、最基本的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气田开发日报进行管理是油气田开发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前提,也是实现油田高产稳产、最优合理开采的基础。油气田开发日报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油田开发的动态分析与监测。在总结西北石油局十多年来油气开发日报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图形处理技术,设计并研制了《油气开发日报管理系统》。软件用Visual FoxP0编写,共9张44兆高密盘,近100个各类功能模块,40多个数据库,500多个字段项,适用于带VGA彩色显示器的奔腾100以上档次的微机。2 总体设计1 总体设计思路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油气开发日报管理系统应包括的具体内容,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制一套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用户界面友好、使用灵活方便、完善的《油气开发日报管理系统》。并使系统在理论方法上、软件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可靠性,有推广价值。2 系统总体结构系统的总体结构见如下图1。图1 系统结构图 F1 System structure全系统共分六部分,系统所包含的各具体模型和各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部分。用户界面提供了进入六部分的接口菜单,帮助用户了解和使用系统,且结构简单、直观,操作方便,全中文提示。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关键技术1 研究的主要内容(1)油气田开发日报管理研究根据动态分析与监测的需要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报表形式的要求,确定油气田开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油田名、井名、井类别、生产井段、油组、年配产油气量、油压、套压、回压、总液、油、气、水产量、含水、气油比,油田累积产油气水量、单井累计产油气水量、全局总产油气水量等。报表形式有日报、单井月报、旬报及综合月报。图形有综合生产曲线、递减曲线及产量构成图。(2)数据库研究数据库部分包括开发静态数据库、开发动态数据库。静态数据库用于存放油田基本数据,如油田名、井名、生产油组等,动态数据库用于存放各井生产数据,如油压、套压、油气水生产数据等。数据库具有数据增加(插入)、修改、删除、检索、查询、统计、数据维护等各种管理功能。(3)图形处理研究图形处理部分研究主要是将油田井的各种动态数据经计算机处理,绘制综合生产曲线、产量构成图、递减等曲线图、柱状图、直方图、散点图和面积图等。(4)用户程序研究用户程序包括数据编辑、帮助、系统说明、版权信息、退出系统等,主要目的是用于管理、维护整个系统,方便用户,提供一些扩展功能。(5)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研究本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研制油气开发日报管理系统所需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即链接技术、窗口技术、菜单技术、数据传递、出错处理等。2 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该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按油田、油井类别、年、季、月、旬等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并以表格方式输出,同时能绘制产量构成曲线、递减曲线及趋势曲线等,或将数据输出到EXECL中或文本文件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处理。以便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使油田开发更科学、合理。4 功能和特点该系统是集数据采集、查询、统计和计算以及报表、图形输出于一体的油气开发日报管理系统,并且可将数据资料提供给EXCEL作回归分析处理,以便更深层次的利用资料。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如下:1 条件自由组合无论是在查询、统计,还是报表及图形输出中,只要输入条件,则条件是可以自由组合的,系统按您所想去完成工作,非常灵活方便。2 报表种类齐全包括日报、旬报、月报、年报、单井月报、单井年报等,还包括自由组合条件的日报、月报、年报及单井月报、单井年报等,在报表中有分类小计和合计数。能满足生产及上级领导部门的需要。3 图形多种多样可根据需要输出二维、三维的各种图形,且图形表面可以用汉字进行注解,能满足动态分析的需要。4较强的预览功能无论是查询、统计输出,还是报表及图形输出,均可预览,达到所见即所得的要求。5 操作简便、灵活无论是用键盘的热键,还是用鼠标,只要在所选择的位置轻轻的一点,即可操作,非常方便、快捷、灵活。6 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可以按您的想法自由组合条件进行查询、统计。查询、统计的内容亦可自由选择。7 便捷的工具在用户数据采集界面,您可随时调用像计算器等工具,以便核对采集的数据的正确性。8 安全的功能对数据库操作时,需输入口令,否则,系统拒绝数据输入。同时,为了数据库的安全,系统提供了备份功能,保证数据库数据出现瘫痪时及时恢复。5 系统运行环境1 硬件环境微处理器(CPU):奔腾100以上档次的处理器;内存(RAM):至少8M以上;硬盘:系统要求空间15M以上;驱动器:3"44M高密软驱;显示器:VGA或更高(SVGA、TVGA);打印机:各类宽行针式打印机。2 软件环境中文WINDOWS9x或西文WINDOWS9X+中文系统及WINDOWS NT 5以上。6 系统测试情况及综合评价该系统已应用于西北石油局油气开发部、采油大队,系统运行速度快、性能稳定、计算正确、可靠性强。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日报处理及时、准确,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为油藏工程的动态数据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加快了生产管理的决策速度,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李良材.汉字DBASEⅢDBASEⅣ结构化和程序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2"瓮科,潘广和.FOXPRO应用程序300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黄荇,王跟东.FOXPRO数据实用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The system manage of the Dail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Wang Yanwei(Academy of Designing and planning,Northwest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CNSPC,Ürümqi 830011)Wu Junping(Diversified Economy of Corporation,Northwest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CNSPC,Urumqi 830011)Yang Qiulai(Academy of Designing and planning,Northwest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CNSPC,Ürümqi 830011)Abstract:The system of manage,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omputer,is used widely in many And they have got great economic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oft system of manage“The System Manage of The Dail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il and Gas”,which is researched with the It includes the device of the system,the advanced technology being used,the environment for the system,and the result of the ru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The daily of development The system of manage The researching of using Data pool
278 评论

suibianlaidian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以讨论“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和“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为主题,报道内容涵盖了油田勘探开发主业的各个专业。设有“油气地质”、 “勘探技术”、“油气藏工程”、“油气采收率”、“油气钻采工程”和“油气藏经营管理”等栏目。《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在国内石油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美国《石油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组织编写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为双月刊,大16开本,102页,逢单月25日出版,每期定价25元,全年150元。发行范围已遍及全国各油田管理机关、生产厂矿、石油院校及科研院所。1

222 评论

november1985

(一)黔南桂中坳陷油气、沥青显示丰富,并发现众多古油藏据前人在黔南坳陷开展的地面地质调查成果统计,该区共发现油气苗及沥青586处,层位以寒武-志留系为主;发现的古油藏有8个,如独山鼻状凸起上的麻江古油藏和凯里残余油气藏等,其中麻江古油藏原始储量超过15×108t。位于黄平、安顺地区的凯里虎庄背斜、野山向斜及凯棠向斜,经20世纪60~70年代的勘探,在12口浅井中测试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油气水显示。钻探查明其中的虎庄背斜志留系下部砂岩段厚50m左右,为主要产气层位,产气量最大者为虎41井(5400m3/d),其余如虎37、23、47、45、18、27,30等井均有不同程度的天然气产出,少则几立方米,多则数十立方米至数百立方米;虎47井在中奥陶统大湾组经酸化压裂后,累计产原油2300kg,其他井多见油浸或少量原油。庄l井在钻入下奥陶统桐梓组后第一次漏失清水约1300m3,第二次漏失130m3,在钻遇下寒武统下部灰岩时,岩心中有气显示。野山向斜、凯棠向斜的浅井钻探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其显示层位多在中、下志留统及下奥陶统上部及中奥陶统下部。凯1井测试时,曾获原油100kg,凯8井获原油20kg,凯10井则获5kg,其油质黏稠。安顺地区的60/CK1井、60/CK3井、60/CK9井、倪2井、倪4井、倪7井等在二叠系、三叠系中均见有油显示。长顺凹陷雅水构造雅(超)深1井,在1961~1970m井段(D2)见油砂及气显示,黔雅2井见沥青,王佑构造王参井D2中有微气显示,王深1井气显示。桂中坳陷发现油气苗及沥青共88处,其中沥青57处。按层位统计,泥盆系32处、石炭系35处、二叠系15处、三叠系6处。其中井下油气显示有代表性的有:洛崖构造洛1、洛2井,大埔构造大2、大5井,岩口构造岩2井,北山构造北1、北2井均在下石炭统中气喷;理苗构造理1井,拉利构造拉1井在中泥盆统中气喷。气样分析C1:CH21%~9%、N5%~2%;D2:CH56%~88%、N548%~55%。;其中下石炭统以CH4或N2气为主;中泥盆统为N2气。岩口构造岩2井在597~612m见气喷出井口5~5m,层位属下石炭统英塘组(C1yt);理苗构造内理1井在986~1293m气喷出井口,见油质沥青,层位属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南丹车河附近,有7口浅井钻进中气喷,其中1971年所钻ZK1井下泥盆统发生气喷,至1976年时还在冒气;1987年12月施工的1175井,于173m井段发生气喷,因用火不当引起大火,燃烧达1小时30分钟。合山北泗D907井在三叠系发现绿色原油。南丹大厂龙头山有一个中泥盆统的古(礁)油藏,油藏面积数十平方千米,沥青储量达1×108t;而在河池拉朝已开采沥青累计达万吨以上。2007年广西地质勘查总院钻探地热井柳热1井时在143~33m发生天然气喷,火焰呈蓝、黄色,火焰高度3~2m。天然气成分为甲烷。气藏位于河池-宜州-鹿寨燕西向弧形褶皱断裂构造带东部,江门背斜构造西瑞。背斜构造由下石炭统寺门组(C1s)、罗城组(C1l)及上石炭统下部组成,气藏受背斜构造控制明显。产气层为下石炭统寺门组(C1s),岩性为生屑微晶灰岩、生屑硅质岩。气层上部有30m泥岩夹硅质泥岩作盖层(图2-15)。总之,平面上油显示主要集中在黔南坳陷的凯里周边、贵阳南部和桂中坳陷东北部的柳城、鹿寨地区,沥青、气显示在区内广为分布;纵向上,黔南坳陷油气、沥青显示从震旦系到三叠系均有不同程度分布,总体以寒武-志留系为主,液态烃显示主要位于坳陷东部的奥陶系、志留系和北部的二叠-三叠系,桂中坳陷油气、沥青显示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其次为二叠系、三叠系。前人分析认为该区油气、沥青集中分布的地带,主要受4个因素的控制:一是具有良好的烃源条件;二是分布于有利的储集相带;三是具备有利的古构造条件;四是断裂发育及热液活动频繁。前三者为油气生成、聚集的有利条件,第四个因素则为油气遭受破坏的主因之一。上述情况表明黔南桂中地区发生过广泛的油气生成和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只是因后期沉降深埋、构造抬升及挤压等因素破坏而残留下众多油气、沥青显示点以及古油藏,在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则可能残留有保存下来的原生或次生油气藏。因此,相对较好的油气保存区(单元)应是本区油气勘探选区的方向。(二)麻江古油藏和凯里残余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演化过程“麻江古油藏”是黔南麻江-都匀地区的一个下古生界古油藏,经初算其原始石油储量达08×108t,是加里东期特大油藏之一。“凯里残余油气藏”也属下古生界油藏,它是贵州最早发现活油苗和大量油气苗的地区。20世纪50~90年代在此陆续钻过浅井54口和深井2口,绝大多数井内均见油气显示,部分井还有一定数量的油气产出,为世人瞩目(图2-16)。图2-15 柳热1井地层柱状图(据广西地质勘查总院,2007)麻江古油藏的成藏条件和演化过程麻江古油藏形成于加里东末期-早泥盆世,经海西-印支期深埋热演化及燕山期后的抬升剥蚀改造,铸成现状。1)麻江古油藏的成藏条件A主力生油岩为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麻江古油藏的主力生油层为下寒武统盆地相-陆棚相的黑色泥岩。其生油高峰期为志留纪末期-早泥盆世初期。下寒武统暗色泥岩厚100~600m。B翁项组三段砂岩孔隙型和红花园组岩溶型储层发育麻江古油藏的主要储层为翁项组三段(S1w3)砂岩储层和红花园组(O1h)碳酸盐岩储层两大类。储层特征如表2-8所示。表2-8 麻江古油藏储层特征表图2-16 麻江古油藏现今构造地质示意图(据中国石化,2006)翁项组三段(S1w3)砂岩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原生粒间孔,包括原生粒间孔被压实和部分胶结后的剩余粒间孔,其次是次生裂缝孔隙。麻江古油藏的主力生油层是下寒武统暗色泥质岩,于加里东末期进入生油高峰期,此时麻江地区已形成了古凸起,志留系翁项组三段(S1w3)石英砂岩储层和翁四段(S1w4)泥岩盖层沉积不久,砂岩储层中的孔隙尚未经历复杂的成岩过程,使原生粒间孔成为聚集期孔隙,是液态烃进入的良好储集空间。麻江古油藏生、储、盖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这种配置关系,是其成为大型古油藏的重要因素。红花园组(O1h)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麻江古油藏红花园组的碳酸盐岩储层经过奥陶纪末都匀运动的抬升而暴露地表或接近地表,其上部受到大气降水的淋滤、溶蚀,形成次生溶蚀孔隙和抬升时产生的构造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麻江古油藏红花园组(O1h)储层中,沥青主要赋存在该组顶部(10~25m)次生溶蚀孔隙及裂缝之中。C翁项组四段泥质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盖层的存在也是形成古油藏的重要条件。麻江古油藏在成藏之前,志留系翁项组四段泥质岩大面积连片覆盖于翁项组三段(S1w3)砂岩储层之上,厚168~512m,形成了储层的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由于翁项组四段(S1w4)泥质岩较致密,泥岩所占比例较大,为均质盖层,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形成了麻江古油藏的良好盖层。D古油藏的圈闭类型为以构造圈闭为主的构造-岩性复合型麻江古油藏主力烃源岩生油高峰期在加里东末期。此时的古构造面貌表现为“两隆两坳”:北边是武陵坳陷,南边是黔南坳陷,西边是黔中隆起,东边是雪峰隆起。麻江古油藏就处于“两隆两坳”鞍部南侧的古凸起上的有利部位,是油气圈闭的有利构造。古油藏的圈闭类型为以构造圈闭为主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E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麻江古油藏在纵向上的生、储组合关系表现为古生新储特点,即生、储层间的地层距离达2200~2600m。当红花园组(O1h)储层在都匀运动抬升、受淋滤溶蚀后,紧接着就沉积了志留系,此时翁项组三段(S1w3)砂岩储层由于沉积不久,生油层即进入了生油高峰期,因翁项组三段(S1w3)砂岩经过的成岩变化比较简单,因而现今可见沥青主要充填在原生孔隙或剩余原生孔隙中;而在红花园组(O1h)上部,沥青主要充填于次生的溶蚀孔隙和裂缝中。盖层是翁项组四段(S1w4)泥质岩覆盖于翁项组三段(S1w3)砂岩储层之上而形成的直接遮挡盖层。F古油藏的保存条件麻江古油藏地处加里东期雪峰隆起褶皱带的西缘。在晚奥陶世中期或以后由于受都匀运动影响,麻江地区形成了宽缓的古凸起,经晚奥陶世——龙马溪期的抬升剥蚀,导致其核部红花园组(O1h)地层暴露地表,沉积的碳酸盐岩经浅埋、胶结重结晶或局部白云化后即抬升至地表,受大气淡水-混合水的淋滤溶蚀,形成了大量的溶蚀孔、洞、裂缝储层。自志留纪大中坝期再次接受沉积,至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麻江古凸起才在都匀运动期形成的雏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型,逐渐聚集油气。志留纪末古油藏形成时,主要储层翁项组三段(S1w3)砂岩之上的翁项组四段(S1w4)泥质岩构成其良好的盖层,厚度可达260(丹寨岩寨)~455m(麻江磨刀石)。总体来看翁项组四段(S1w4)泥质岩构成了该古油藏的统一区域盖层,这对古油藏的形成和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2)麻江古油藏的演化过程A区域热演化变质作用广西运动后,麻江古油藏处在黔南(晚古生代)坳陷的东部边缘,开始经历长期的、持续的埋藏。随着长期持续的热力作用,不可避免地使古油藏中的原油朝着裂解缩聚方向演化。古近纪前,燕山运动造成区域褶皱和抬升时,古油藏已经历了近三亿年的埋藏,最大埋藏深度达4000~5000m。埋藏最高温度达110~225℃。烃类保存状态已进入油气裂解及缩聚沥青阶段,现今古油藏赋存的大量的沥青就反映了上述认识。麻江古油藏翁项组三段(S1w3)和红花园组(O1h)储层的石油在经历海西-喜马拉雅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作用之后,已经面目全非,储层中的储集物即非古油藏时形成的液态烃,是经温度和时间作用下高程度缩聚后的变质沥青。石油的热演变方向是裂解和缩聚同时产生。裂解产物——天然气(干气),一般难以保存,尤其是在开启程度高的裸露区,早已逸散。主要储层翁项组三段(S1w3)中的沥青,在氯仿中的溶解度为n×10-1%~n×10-2%,R°max为0%~5%左右,H/C原子比为7左右。红花园组(O1h)储层中的沥青,其演变程度均较翁项组三段(S1w3)沥青高。其在氯仿中的溶解度为n×10-1%~n×10-3%,R°max均大于5%,一般小于0%,H/C原子比一般为4~7。研究表明,固体沥青随着热演变程度的增高,分子量不断增大,分子聚合程度不断增高,分子排列的定向性不断增强,因而表现为碳元素含量越来越高(H/C原子比越来越小),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越来越弱(氯仿可溶性),对一定波长的入射光的反射能力越来越强(R°max/%),因此证实红花园组(O1h)储层沥青比翁项组三段(S1w3)储层沥青演化变质程度高。这与埋藏深度及温度的增加是一致的。B燕山运动对古油藏的破坏燕山运动之前,古油藏储集的石油,经过晚古生代及中生代的长期埋藏及热变质作用,是液态烃向气态(天然气)和固态(沥青)转化的过程。燕山运动是一次波及很广最强烈的褶皱运动,之后又是大幅度的抬升作用。在地层褶皱断裂的基础上,到现今已经过130Ma左右的剥蚀,麻江古油藏已解体,之后逐渐铸成现状,翁项组三段(S1w3)和红花园组(O1h)储层大部分被剥蚀或裸露地表。翁项组三段(S1w3)储层的展布面积从2450km2减少到876km2,其中的沥青储量只残留53×108t。因此,燕山期以后的破坏,是对古油藏的彻底破坏与改造。综上所述,麻江古油藏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其在早古生代有过大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过程,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对麻江古油藏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各主要特征分析,将为我们认识和展望贵州及邻区的油气前景,进一步开展寻找下古生界油气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凯里残余油气藏的成藏和演化过程凯里残余油气藏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与麻江古油藏类似,现已演化为沥青;晚期形成于三叠纪末,现今仍有油藏残余。麻江古油藏的烃源岩形成于早寒武世,奥陶系、志留系的储层和志留系的盖层以及圈闭——“古凸起”均形成于加里东末期都匀运动、广西运动幕,它们相互配置关系良好。烃源岩在志留纪-泥盆纪早期进入生油高峰期,油气通过侵蚀面、断裂等通道运移至圈闭的储层中,油藏形成的关键时刻在志留纪末期,因此,它属于以下寒武统作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随着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巨厚沉积物的覆盖以及经历了近3×102Ma的埋藏历史,使储层中的原油向沥青、湿气-炭质沥青、干气阶段演化。后来经燕山-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的加强、褶皱、改造,使油气重新分配,并因较强的抬升剥蚀作用,以致出现今日古油藏仅残存800km2的状况。凯里残余油气藏的含油气系统则相对复杂一些,它存在两个烃源岩——下寒武统及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虽然它的主储层(O1h、S1w3)、盖层(S泥岩)与麻江一带相似,圈闭——“古凸起”也形成于加里东期末,生、储、盖与圈闭配置关系也相当好。但由于凯里地区上古生界较麻江一带薄,下寒武统烃源岩在泥盆纪、石炭纪时期已进入生油高峰,油气进入储层储集,其成藏关键时刻在泥盆-石炭纪这一时期,因此,与麻江地区类似,凯里地区也存在以下寒武统作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但经过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漫长的埋藏史,其原油已向炭质沥青、干气方向演化,20世纪60年代部分钻井所获干气可能来源于此。而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在晚三叠世时才进入生油高峰期,其成藏的关键时刻在三叠纪末。所以它属于另一个以奥陶系、志留系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即凯里地区存在两个含油气系统。前者油气演化至今仅存炭质沥青和干气;后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油气,经中生代中晚期的埋藏历史,油气向湿气方向演化,这些油气现在在露头及井下尚能见到。这是与麻江古油藏最明显的区别。这个结论也为油源对比成果及凯里洛棉、凯棠S1w3砂岩中既含炭质沥青又含轻质原油的事实所证实。这个油藏也因燕山-喜马拉雅运动褶皱、改造,抬升剥蚀,形成现今残余油藏的景观。(三)桂中1井油气显示、古油藏的形成与演化桂中1井的油气和沥青显示分布特征桂中1井钻遇沥青层段709m,证实桂中探区存在大规模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过程;附近露头泥盆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内,也见到缝洞内沥青和液态烃充填,特别是桂中1井3752~3753m中泥盆统应堂组顶部钻井过程中见油气显示,表明该区现今仍有油气成藏的可能,具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桂中1井钻遇了差气层、油迹砂岩、固体沥青等三类油气显示,揭示了黔南桂中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良好,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地质条件,提振了实现南方海相新区油气勘探突破的信心。1)差气层石炭系黄龙组(C2h)1207~1209m深灰色灰岩内气测异常明显,全烃含量最高达721%,组分分析为气层特征,岩屑无荧光显示,定量荧光5~7级,综合解释为差气层。2)油迹砂岩中泥盆统应堂组3752~3753m浅灰色细砂岩内气测见明显异常,全烃含量最高达179%,组分较全,岩屑含油痕迹明显,油味淡,荧光直照淡黄色、滴照亮黄色,定量荧光6级,综合解释为差油层,综合定名为浅灰色油迹细砂岩。3)沥青显示桂中1井随钻岩石薄片观察,发现大量沥青。显微镜下岩屑薄片观察,沥青主要分布在上泥盆统桂林组和下泥盆统四排组,沥青集中显示段4层,地层厚度累计709m,占桂中1井揭示地层总厚度的14%。其中桂林组沥青集中显示两层,包括2585~2797m井段,厚度为212m;2886~3146m井段,厚度为260m,显示段累计厚度472m,显示段地层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四排组沥青集中显示两层,包括4345~4460m井段,厚度为115m;4605~4727m井段,厚度为122m,显示段累计厚度237m,显示段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桂中坳陷古油藏/储层沥青来源于中-下泥盆统泥质岩中泥盆统罗富组泥质岩的各项分子参数范围均落在储层固体沥青可溶烃的范围之内(图2-17),表明桂中坳陷储层中可溶烃类可能来自于泥盆系烃源岩。储层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范围与罗富组泥质岩也十分接近。中泥盆统罗富组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为-24‰~-4‰,下泥盆统塘丁组干酪根为-8‰~-8‰。桂中1井泥盆系储层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在-23‰~-5‰之间(图2-18),石炭系样品中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也大多在这个范围。这些结果总体上比桂中坳陷储层可溶烃类中正烷烃的分子碳同位素组成范围偏重,可能具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因此,桂中坳陷主要储层中可溶烃类可能来源于中-下泥盆统泥质烃源岩。图2-17 桂中1井储层、大厂古油藏与中泥盆统罗富组泥质岩的部分分子参数对比图2-18 桂中1井泥盆-石炭系固体沥青/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图图2-19 桂中1井储层、大厂古油藏固体沥青与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南丹大厂古油藏中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范围在-9‰~-1‰(赵孟军等,2006a,2007),与中-下泥盆统烃源岩干酪根也十分一致。因此,碳同位素证据支持桂中坳陷泥盆系储层中固体沥青来自于中-下泥盆统泥岩。但大厂古油藏与金属矿脉共生的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在-18‰~-19‰(图2-19),如此重的同位素组成除非来自于高等植物(煤型),否则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固体沥青,除了经历地层的高温作用以外,还经历了来自成矿/岩浆热液的蚀变作用。有关储层中固体沥青的成因问题,前人普遍认为是热裂解作用形成的焦沥青。本次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①沥青反射率较高,在2%~5%之间;②固体沥青的同位素组成接近烃源岩干酪根甚至略偏重,表明曾经充注/运移的油气已经发生了显著的热裂解过程;③可溶烃类中没有生物降解等表生蚀变作用的证据,生物降解形成固体沥青的可能性很小;④其他形成固体沥青的过程,如储层分异、水洗等作用,虽然目前有限的研究资料不能排除,但贡献应该较小。储层固体沥青为运移/成藏的油气发生热裂解形成的焦沥青,主要由于储层古地温的升高,部分古油藏可能与岩浆/成矿热液蚀变有关储层游离烃(氯仿沥青“A”)与吸附/包裹烃(沥青C或矿物结合有机质)在一些分子参数上具有明显差异(图2-20)。相比储层吸附/包裹烃,储层游离烃具有较高的Pr/nC17、Ph/nC18,储层游离烃中低碳数正烷烃表现出一定的偶奇优势。按照干酪根的生烃演化规律,这些特征是低成熟演化阶段的表现。但区内的地质演化、热史评价以及固体沥青反射率的测定结果都指示了高-过成熟的演化阶段(图2-21),因此储层中的游离烃来自于干酪根生烃的可能较小。储层游离烃类可能是碳酸盐矿物结合有机质在过成熟阶段热演化的结果,与吸附/包裹烃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另一个可能是生物降解作用,轻度的生物降解会使得支链烷烃与直链烷烃的比值增加。镜下观察显示,除融县组储层可能在地质历史上与地表水连通而遭受一定破坏,其他储层没有显示生物降解的迹象;中-下泥盆统储层在主力生烃期后整体上处在100℃以上的地温条件,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的可能性不大;生物降解作用可能导致低碳数正烷烃的优先损失,而游离烃中低碳数烷烃含量却很高。因此,生物降解的可能不大。如前所述,固体沥青的同位素组成接近烃源岩干酪根或略偏重,说明充注/运移的油气发生了显著的热裂解过程。图2-20 储层样品游离烃与吸附/包裹烃的分子参数对比●-实测数据,○-文献数据图2-21 桂中1井储层固体沥青反射率的分布储层可溶烃类研究表明桂中1井可能经历了两期充注第一期为印支期前的主力生烃期,储层固体沥青为这一期油气藏的裂解产物;第二期以紧邻油气显示层的可溶烃类为代表。紧邻油气显示层(3751~3752m)(图2-22)的游离烃与吸附/包裹烃在烷烃分布、生物标志物组成以及碳同位素组成上与其他样品均有显著差异,表现在:游离烃、吸附/包裹烃中正烷烃均为单峰型分布,且C21以下烷烃含量较低,与多数储层样品游离烃以C21以下烷烃为主、吸附/包裹烃的双峰型分布特征有显著差异(图2-23);游离烃、吸附/包裹烃中五环萜烷的相对含量很高,三环萜烷较低,与其他储层样品特征明显不同(图2-24,图2-25);游离烃、吸附/包裹烃中均不具有C27规则甾烷优势,而是表现为C29>C27≥C28(图2-26)。储层可溶烃类的C23三环萜烷/C30藿烷比值与三环萜烷/五环萜烷、C21/C29甾烷比值显示非常好的正相关性,前两个参数可能与母源有机质类型、成熟度、烃类运移有关,而C21/C29甾烷可能与母源有机质类型、成熟度有关。成熟度的增加与油气运移都有可能导致上述参数增加。样品GZ55(紧邻油气显示层)的3个比值都较低(图2-27),表明后期充注烃类经历显著热蚀变的可能性较小。据此可以推测,多数储层样品中烃类充注较早,因此吸附/包裹烃受矿物的保护作用而与游离烃在许多地球化学参数上有明显差异;而GZ55(紧邻油气显示层)这个样品可能在早期的烃类充注后又接受了一次晚期的烃类充注,而晚期充注的烃类没有发生显著的热蚀变作用,因此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基本类似。固体沥青的同位素特征也可以佐证这一推论,由图2-18可知,该样品与剖面上、下的邻近样品没有明显差异,后期充注的烃类对固体沥青可能没有贡献。该样品固体沥青的反射率高达4%,分布范围较小,显然是早期充注烃类热变质的产物。桂林组与四排组储层固体沥青在碳同位素分布上都具有由深至浅而逐渐变轻的规律,因此同期成藏的可能性较大(图2-18)。因此,桂中坳陷的成藏过程可能表现为两期,第一期是储层沥青所对应的印支期前的生烃与成藏过程(过成熟阶段),具体可能为:下泥盆统于早石炭世开始进入生油高峰;中-晚石炭世,烃源岩相继进入高成熟阶段而进入生气高峰期;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进入过成熟阶段,生成油气藏开始裂解,此时碳酸盐矿物结合的有机质可能开始大量生烃;二叠纪中晚期直到早三叠世为裂解高峰期,矿物结合有机质的生烃过程也已完成,形成的油气藏基本完全裂解而形成储层沥青。图2-22 桂中1井泥盆-石炭系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图图2-23 中泥盆统储层样品游离烃与吸附/包裹烃色谱图图2-24 中泥盆统部分储层样品游离烃与吸附/包裹烃m/z191质量色谱图*-C29Ts;G-伽马蜡烷图2-25 中泥盆统部分储层样品游离烃与吸附/包裹烃m/z217质量色谱图图2-26 桂中1井储层、大厂古油藏可溶烃类中的规则甾烷分布+为游离烃;●为吸附/包裹烃;红圈为紧邻油显示层的储层(3751~3752m)中的可溶烃类图2-27 桂中1井储层、大厂古油藏可溶烃类中的规则甾烷分布○为游离烃;●为吸附/包裹烃;▲为紧邻油显示层的储层样品GZ55(3751~3752m)第二期可能为应堂组上部油显示层所代表的后期高成熟阶段的烃类充注,可能来自区域内至今仍处在高-过成熟过渡阶段的烃源岩,在印支期后的高成熟阶段形成的烃类运移至该储层,该过程可能发生在燕山运动之后,地层抬升而避免了180℃以上的热作用导致的裂解过程。应当指出的是,该层位中的固体沥青应该是印支期前充注的结果,表现在固体沥青具有很高的反射率以及与上、下层位类似的同位素组成。桂中坳陷油气的演化过程桂中坳陷油气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印支期油气藏的热裂解;二是燕山晚期,岩浆/成矿热液叠加了更高阶段的热变质作用(如南丹大厂);三是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活动与地层的大幅抬升对上泥盆统油气藏的改造破坏。桂中坳陷的油气演化过程也可以分为热作用和构造运动引起的油气藏改造破坏:①海西-印支期的油气藏经历了显著的热裂解作用而演化为固体沥青和甲烷天然气,储层中的可溶烃类更可能是储层有机质生烃的表现,也已经进入演化阶段末期,因此这一期的成藏过程对“油”而言意义不大。除了地层沉降带来的热作用以外,古油藏的固体沥青同位素特征指示它还经历了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导致的更高温度的热蚀变作用,结果导致沥青与储层吸附包裹气体的同位素特征显著偏重(图2-19),这一过程可能主要发生在南丹大厂的金属成矿区,时间为白垩世早期(90~100Ma)。桂中1井部分储层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比桂中坳陷泥盆系烃源岩干酪根的略偏重,沥青反射率随深度无规律地变化,这些均表明它不能排除岩浆活动的微弱影响。②对于“气”来讲,可能有干酪根裂解气与油裂解气的形成,限于区内天然气研究资料的局限,在类型划分上还难以确定。但是据南盘江坳陷秧1井的天然气分析结果,其氮气含量在54%~74%之间,可能反映了天然气高演化阶段生成、晚期聚集的特点。烃类气体生成的量很小,而主要聚集的则是从黏土矿物中NH4+黏土盐在较高的温度下裂解形成的氮气。因此,应该加强相关气显示的地球化学分析,以利于进一步评价桂中坳陷天然气的改造与保存。应堂组上部储层具有高成熟阶段的油显示,是否有对应的天然气聚集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桂中坳陷来说,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成藏的天然气应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有利聚集和保存区是战略选区的目标。桂中坳陷西部地层保存相对完整(目的层深埋)、断裂和岩浆活动相对不发育,可能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③上泥盆统融县组储层TOC是泥盆系中最低的一段,而上泥盆统桂林组储层TOC比下泥盆统四排组储层也明显偏低(图2-22),镜下观察显示沥青发育也不如四排组,可能反映上泥盆统油气藏受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的改造或破坏作用的影响。

138 评论

相关问答

  •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官网查询入口

    (一)黔南桂中坳陷油气、沥青显示丰富,并发现众多古油藏据前人在黔南坳陷开展的地面地质调查成果统计,该区共发现油气苗及沥青586处,层位以寒武-志留系为主;发现的

    主君的太阳Soo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官网查询

    一、火山岩油气藏评价预测流程火山岩具有较强磁性、较高电性和较大密度等地球物理特性,重磁电方法在火山岩区域预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外火山岩勘探中得到了证实。

    萌萌哒蜗牛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官网网址查询

    cssci 是南大核心,南京大学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每两年评一次核心期刊,通常是指北大核心,也就是平常说的中文核心,北京大学评选的,4年一次每个单位

    smiley0603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官网查询网址

    还不是北大核心

    李吉吉jjj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官网查询系统

    还不是北大核心

    请叫我癸小亥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