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0

佳佳13817062298
首页 > 论文问答 > 新生活杂志胡适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暖暖冬日小兔子

已采纳
胡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实岁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有了基础,可以阅读,从而比同龄人早慧,增加兴趣和信心,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直至后来遇良师益友,从而成为学术大师。在胡自传讲到他幼时,两个细节值得深思,同样是一起上学堂的,有的小孩千方百计逃学,而胡适非常认真本分地学。这是什么原因呢?胡的原因上面解释了,而其他人不爱学习,其实是种恶性循环的典型。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懂,老师没耐心,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这样就无趣,就逃学,老师就责骂,打的越厉害,越加逃学了!另外还有个细节:胡适其实是“高价生”!其他小孩蒙馆学金每年就两块银元,而胡妈妈第一年就是六元,最后一年加到十二银元!自然母亲会要求,老师也认真地教他,曰“讲书”!在那个时代,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也不得不感慨我们现在,大家都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送到各种班,莫非中国现在的家长们早就看过胡适自传?
111 评论

大力宇哥

胡适之胡愈之1.生卒年、名字、籍贯:胡适之(1891-1962):即胡适,原名洪骍,小字嗣穈,字适之。原籍安徽绩溪,生于上海。胡愈之(1896-1986):原名学愚。浙江上虞人。2.身份:胡适之:现代史文化名人,哲学家、文学史家、作家。胡愈之:现代史文化名人,政治活动家,新闻家。3.解放前职务:胡适之:北大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愈之:政治活动家,新闻出版人,主编《生活周刊》、《东方杂志》、《世界知识》、《半月国际》、《国际新闻》等。4.政治倾向:胡适之:早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后为国民党官员。胡愈之:亲共。5.解放后任职:胡适之:1949年移居美国,后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愈之: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长,民盟第二届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和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民盟第五届中央副主席、代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6.著作:胡适之: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胡愈之:著有《莫斯科印象记》、《国际法庭》、《东方寓言集》等。7.曾就读的学校:胡适之:1910年赴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农科和文、史、哲学,师从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胡愈之: 193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8.解放前简历:胡适之: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参与编辑《竟生旬报》。1917年7月从美国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数十年,担任过中文系主任、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务。讲授过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中国文学史概要、唐宋思想史等课程。在留学期间,便投稿《新青年》,首先倡导白话文,主张进行文学革新。回国后,参加编辑《新青年》,反对孔教和封建伦理道德,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2年离开《新青年》,主办《努力周报》。 “九一八”事变之后创办《独立评论》周刊,积极主张“西化”。193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2年回国后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胡愈之:1914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后任编辑。次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编辑出版《公理日报》。1927年4月13日与郑振铎等联合发表对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抗议信,次年流亡法国。193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1931年回国。曾与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主编《东方杂志》、《世界知识》。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任《半月国际》主编。1936年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8年在武汉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处长。武汉沦陷后,到桂林与范长江创办《国际新闻》社,并创办文化供应社。1940年赴新加坡主编《南洋商报》。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印度尼西亚。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新加坡与陈嘉庚创办《南任日报》。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南方总支部常委、马来亚支部主任委员。1948年经香港到华北解放区。

201 评论

lee是个小吃货

nao xi bao da lao

200 评论

淡淡的生活

其中一则是差不多先生传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及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看到这里,我顿时眼前一亮,心中纳闷着:“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名气,令全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眼球便情不自禁往下文转着,才知此人姓差名不多,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只不过看得不很清楚,听得不很分明,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罢了!我差点笑出来,这差不多先生有五官和没五官根本就差不多,不愧为大文豪胡适笔下的人物形象  差不多人如其名,常常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自他小时侯就如此,把红塘买成白糖,还理直气壮地辩论道:“红塘和白糖不就差不多吗?”我想既然买白糖,为啥不反买食盐呢?反正看上去不都差不多他在学堂的时候,常常把陕西认为是山西,那么按他这样想莫斯科还不得成了墨西哥?还别说,或许他还真是这样认为的长大后差不多先生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可他常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掌柜为此狠狠骂他,谁料,他还义正言辞地说道:“‘千’字比‘十’字就多一撇,不是差不多吗?”既然他这样说,我想试问,难道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只有五十年吗,或是说一个中年人有三千岁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还不得乱了套?其实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事,就连临死也不例外:  一次,差不多先生得了急症,他的家人便去找医生,谁料招徕一个牛医,差不多先生心里想:“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都是医生,让他试试吧!”于是,这位牛医用医牛的方法给他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他临死时,用一口气断断续续说:“活人与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差不多就……就好了,何……何必太认真呢?”  在我看来,差不多先生最终的悲惨命运绝非偶然即使他没有丧命于牛医的手术刀下,将来也会死在他的“差不多”中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殊不知事情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两件差不多的事情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差不多先生一生都是失败的,而他败就败在这个“差不多”中,可人们……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透,对事事都不计较,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尊称死去的他为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读到这里,我顿时愣住了,原来差不多先生只是万千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而已,而胡适也只不过是用放大镜去写照中国人民的一言一行罢了而我,刚开始竟可笑地认为差不多先生仅仅是胡适丰富的想象所缔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搞笑人物我不为差不多先生的悲惨命运而感到可悲,反而为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感到可悲,差不多先生的思想明明是负面的,可人们还去赞赏,效仿……然而令人可悲的是……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句话又回荡在我的耳边,而它是那么的熟悉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生活杂志胡适

    其中一则是差不多先生传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及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看到这里,我顿时眼前一亮,心中纳闷着

    吾竟谁陈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新生活杂志第一期作的胡适

    《新生活》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胡适著的一本书。

    maodougouzaizi 1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保健与生活杂志胡亚莹

    可以买到保健与生活的杂志,那么我建议你去书店,在那里就可以买得到这些杂志的

    阿迪思念 1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新生活》杂志

    《读者》 《生活》杂志 《主流生活》DM杂志 新生活杂志 生活教育杂志 健康生活杂志

    悦悦哥哥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新生活杂志社

    投大河报吧,那些个小杂志社也没什么销量,稿费不多,037165796261

    淘气别闹 8人参与回答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