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1

戊己庚辛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外文化类论文选题方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ason大魔王

已采纳
回答 您好,方向如下:《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浅析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个人奋斗的悲剧英雄——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 论新写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文化特征 “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浅论纳兰词的悲剧美 从《项脊轩志》看归氏散文中的女性形象 从英国传说《罗宾汉》到无声电影《卢鬓花》的改编研究 角色的悲剧 ——在津巴多角色扮演理论下解读《蝇王》 浅析大历诗风的“气骨顿衰” 论陈彦笔下的小人物 翻译与改编:《福尔摩斯侦探案》归化研究 揭开《玉梨魂》受欢迎的神秘面纱----从小说《玉梨魂》到电影《玉梨魂》 论传统神话的现代使命——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 试论卡拉马佐夫父子的性格两重性 离别与思乡——宋词中“雨”的意蕴浅析 从《青蛇》看李碧华小说的诡谲文风 从“小我”到“大我”——论何其芳的启蒙文学思想 “五四”时期的独立女性形象解读——以冷清秋与姚木兰为例 从《厨房》看吉本芭娜娜小说的疗伤特征 “标准美人”的人物形象发展——《洗澡》与《寒夜》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论梁晓声的“知青小说” 被贬黄州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试比较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散文之别 论伍绮诗对弱势群体的书写 当代作品中的僧人形象——以《尘埃落定》《道士下山》《受戒》作品为例 迟子建小说里的自然风景分析 论《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反抗意识 浅析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美 论《古船》的复仇书写 浅析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自由主义 浅论汪曾祺作品中的佛教色彩 ——以《受戒》、《庙与僧》、《仁慧》、《复仇》等作品为例 负重前行的荆棘鸟——菲奥娜与曹七巧人物特性比较 达其财富,穷其人生——中外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解读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作品为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提问 这是古代文学吗? 我需要的是古代文学的 回答 项脊轩志是的呀。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提问 有没有那种具体到哪一部作品的,然后映射出什么人物的品质,或者道理,以及人生态度的 回答 比如,《离骚》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难以超越的地位。其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出现使得《离骚》大放异彩,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目光,而了解《离骚》中草木的名称以及具体形态,方便理解其所代表的特殊意涵,对研读《离骚》《楚辞》其他的篇章乃至后世的文学都有着一定的帮助 提问 还有其他的吗老师 回答 《中的婚恋诗及当时的婚恋观》论文概括及写作材料检索 论文概括:《诗经》中有四大类婚恋诗:恋爱诗、婚嫁诗、思妇诗、悲叹诗,可以发现《诗经》时代的三大婚恋观:崇尚爱情和婚姻基本一致、歌咏恋爱自由与感情专一、渴望琴瑟友之与白头偕老 提问 这些范围都太大了 回答 你需要按照一个方向来找,我这边只能是给你一个大概方向,你觉得哪感兴趣对哪里详细论述 提问 浅析《范进中举》中映射出的科举制度的两面性 我想从这些方面详细论述,可是我的导师说很多人写过了,让我重新找一个,我就找不到了 回答 的确这个方面很多人都想得到的。而且关于科举制度的两面性,我认为也太普遍了,建议从诗经,离骚等里面找论点。 更多48条 
280 评论

世唯装饰

文档介绍:应用语言学科研项目设计(案例分析一)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文秋芳 讨论提纲 学位论文选题与科研项目选题的异同 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科研项目的设计 科研项目选题建议 问题一 学位论文题目与科研课题有何异同? 反馈类型对英语过去时使用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研究 大学生英语口语中名词短语使用情况的变化研究 口译能力立体结构与口译训练中的优化过程研究 比较意象图式法与翻译法对英语介词的学习效果 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及跨文化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生英语冠词习得研究 美国、法国、俄罗斯、巴西国家外语能力研究 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行性研究 从博士论文选题到科研课题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学习频次效应模式构建 多语种名词习得:概念化视域下的中介语发展研究 专用英汉互译机助评分系统的研制 相同之处 有价值 有新意 可操作 研究流程 应用研究流程图 (文秋芳、韩少杰,2011) 学位论文选题与科研项目选题的异同 比较维度 学位论文研究 纵向科研项目 横向 研究类型 基础理论 应用研究 基础理论 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 选题来源 文献 现实生活 文献 社会需要 行业需要 研究目的 理论创新 解决问题 理论创新 资政惠民 产品革新 行业改造 成果形式 论文 论文 论文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咨询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者 人数 单人 单人 团队 团队 团队 研究范围 小 小 较大 较大 较大 科研项目设计:课题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实证研究案例分析 课题名称 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的研究 我国外语类大学生与非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比较研究 我国三个年级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比较研究

309 评论

陽-iYummy

文明互补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国内不同文明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理念。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角度,进一步论证文化或文明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很大,许多中外著名学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过。笔者认为,从文化类型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和个人本位型四方面。1.伦理型与法理型。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自觉克服人的动物性本能,自觉克服个人的私欲,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伦理型文化与法理型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文化影响社会,文化类型不同.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国文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主要通过教化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权威和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主张通过建立严密的法律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其二,在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方面,文化影响个人,不同类型的文化造就不同类型的人。即在培养什么样人的方面,中国文化以培养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养,通过压抑个性、私欲来规范行为,通过教化、修养来提升人的自律意识;重树立典型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典型人物的意识和行为约束自己。这种自律意识的形成可称之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驱动下形成的。通过教化使每一个人都有“良心”,都有廉耻感,使每一个百姓都成为孝子良民,把中国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式的传统中国人。西方文化以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设,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自律意识和行为可称之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约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个百姓都成为一个守法的人。其三,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为恶,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对立,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主张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中国则相反,与自然为善,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国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间、人伦、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识形态皆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归宿点。所以,作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国不发达,作为“地之道”的自然科学在中国亦不得开展。2.内向型与外向型。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求平安,从古至今,崇尚稳定,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善于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时时处处强调稳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强调稳定,祈求平安,在稳定中求发展。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永远不满是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其二,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不太重视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不爱管他人之事,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防守为主,主张后发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以战争为常事,不断地向外扩张,在扩张中发展和巩固自己,主张先发制人,事事争取主动,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其三,从个人性格来看,中国人柔性性格,灵活性较强,大多是性格温良的人,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不爱表现自己,温和平静,庄重老成。西方人是刚性性格,进取心、自信心强,爱表现自己,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3.整体性思维型和个体性思维型。从思维方式来看,人的思维通常可分为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一般而言,中国人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不发达,西方人则逻辑思维较强。笔者认为,中国人整体性思维较强,而西方人个体性思维较强。中国人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个体和观察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关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点是不善于或不重视对事物做周密的逻辑分析,也就难以发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注重的是个体的人,善于从个体上把握整体,长于对某一个体作精密的逻辑分析,能够透过表层发现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等,缺点是具有某种片面性。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在科学与技术方面,中国文化属于技术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型文化。而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技术,如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但这些技术都是经验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不是在科学理论或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并发明的技术,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很发达,大多数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及影响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都是西力‘人发现或创立的,西方现代技术都是在科学理论或原理的基础—卜发展而来的。其二,中国人考虑问题总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则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国人姓名的写法,中国象征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个人的名在后:而西方人表示个人的名在前,象征家族的姓在后。中国人计时顺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写履历总是由现在到过去。而中国人则一般是由过去到现在。其三,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专一,中国人兼容;中国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托: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种宗教,不会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兰教;而中国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许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见神就拜,见寺庙或教堂就求,无论它属于什么宗教。有些寺庙甚至把多种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块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来至今的许多寺庙,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们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神越多越好,会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点,每个人—般只信仰一种宗教,不会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兰教。4.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家族本位”的中国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为基本取向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依赖为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稳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为纽带:每个人都被固定在关系网上,各种社会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满足。在这种基本大系中,人们相互依赖,并负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报的义务。中国的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对父母应持有的种种职责、义务和态度的综合体,也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由于自己集团内的东西和集团外的东西对他来说具有根本不同的意义,并通过人生体验认识到不同的状况存在着不同的真理,所以这种类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为中心,强调特殊性,个人对自己的集团和外部集团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从而形成双重或多重道德准则。“个人本位”的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自我依赖”为主要特征。近亲者之间的血缘纽带是暂时性的,没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础,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环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赖。也就是说,一切都必须自我思考,自己做决定,自己动手。在这种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个人认为依赖别人是不可容忍的,因为那会毁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样认为不能让人依赖自己,因为这种情况下会招致别人反感。由于没有基本集团“家庭”和二级集团“宗族”的束缚,所以认为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可以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于西方人以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为自己活动的空间,所以倾向于建立一种普遍的准则,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则。“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不同文化类型,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识。在家族取向的中国社会,“家族”或亲属意识很强,时时处处首先考虑家族和亲属的利益,而社会和国家的观念和意识却十分淡薄:中国人的意识只上升到家族,而没人上升到民族和国家。中国历史上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个国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在个人取向的西方社会里,并不以家族或宗族作为活动空间,而是以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世界为自己活动的空间,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十分关注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各种现象,并努力建立共同的规则,形成共同的观念和意识。所以,西方社会不仅个人意识很强,作为国家和世界的社会意识也很强。二、中西文化的互补性为什么说文化或文明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中西文明的互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文化差异性是互补的基础。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文化差异性有利于取长补短,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首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互补性也就越强。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并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每一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如果两种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长补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没有活力。一种文化没有活力,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衰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于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或在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舞蹈、音乐、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现代西方流行的许多舞蹈、音乐,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乐上创造的。二是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等,都根基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哲人两千多年前便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认为“不同”是事物互补和发展的根本,相异的事物相互补充,才有可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如果事物相同,就没有比较和借鉴,事物就会停滞不前甚至窒息。《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说过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异文化交流是互补的途径。文化的差异性不仅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没有差异,就无法进行交流,也没有必要交流。越是异性、异质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从对方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来的;世界上很少有纯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这样的文化必然是隔离的,封闭的.原始的,与他族不相往来的。在原始时代,由于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靠本身内部的变革和创新。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异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触越来越多。各民族都不断从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没有的文化。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重要因素:因为,文化具有累积性,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累积而成的。文化的累积是文化成长、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任何文化无时无刘不在累积之中,或因发明而累积。或因引进而累积。无论是发明和引进,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引起的。从世界的角度来看.现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文化传播和交流而引进的。尤其是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交流和传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环境的阻碍与隔阂所影响.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垒。如现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学一旦有新的原理发现,便马上传遍世界各地。科学技术一旦有新的发明和创造,立刻为全世界所接受和采用。从历史上看,一个地区文化越单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强,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就越慢;而开放的、多种文化交流的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较快;凡是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发达的地区。3.中西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罗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中国和西方文明,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透视中国,既看到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所遭遇的险恶困境,又看到了中国文化内含的瑰宝。罗素认识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他说:“中国在丝毫未受欧洲影响的情况下,完全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他看来,“中国文化中有个弱点:缺乏科学。中国的艺术、文学、风俗习惯绝不亚于欧洲人”。中西双方都应该保留自己的长处,借鉴对方的长处,绝不能学习对方的短处和保留自己的短处。他指出:“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则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人们—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中西交流可以互补,“中西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必不可少的实用的效率;而我们则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深思熟虑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其他古国都已灭亡之时,唯独中国生存了下来”。罗素认为,中国文明必须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长处,但不能全盘西化。罗素曾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第一,全盘西化,抛弃有别于他国的传统。……第二,在抵制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形成拒绝任何西方文明的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罗素还认为,西方文明必须从中国文明吸取有价值的东西,他严厉地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掠夺、侵略、好战的一面,赞赏中国文化蕴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赏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中庸”、“仁义礼智信”和孝道等,希望这些思想能在今天为世人接受并发扬光大。在他看来,“中国人是个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红宝石更宝贵的人民”。并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就像同他们做生意能使我们的口袋鼓起来一样”。三、结语中西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宋代以来的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差异悬殊。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国文化属于整体性思维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性思维型文化;从文化取向来看,中国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个人’本位型文化。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差异性很大,互补性也很强。加强对话,相互尊重,彼此认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谐相处,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白勺相处之道。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一种文化部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独特的价值。不应脱离历史和社会环境评价某种文化之优劣。一切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无论哪一个民族,都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强势文化,更要尊重弱势文化。总的来说,我们既要欣赏东方文明之美及其伟大贡献.也要欣赏西方文明之美及其历史价值:既要继承东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盘肯定传统,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愿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必将落后于世界:而全盘否定传统,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必将丧失自己的优秀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和发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生共荣,并行发展。

240 评论

天一布艺镇海店

师说题目太旧的不要 写论文带,真的不知道怎么选了,求指教

21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外文化类论文选题方向

    师说题目太旧的不要 写论文带,真的不知道怎么选了,求指教

    bluefiresky0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中外文化史论文选题方向

    在论文写作的时候,选择好论文选题就算成功了一半,能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历史学类专业的论文如何进行选题?英美的人文和历史研究: 从跨文化的角度谈论中国的英语思维和表

    bluefiresky0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中外文化概论论文选题方向

    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

    贪吃的懒妞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文化类论文选题方向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

    apple樱子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选题方向

    我可以写,我不是中介,有需要可以百度HI我。

    无锡白香香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