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76

柴米油盐的爱
首页 > 论文问答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22年出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难般聊聊

已采纳
,李彦君,潘深亮,李鉴宸,李知宴,
128 评论

家具加工批发

北大考研-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胡东波 胡东波 副教授(清华大学1987年工程学学士,波兰格白尼大学人文学博士)。曾授课程:文物保护材料学、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代表论著:《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合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出土饱水糟朽木器干缩和翘曲的研究》(《文物》2001年第12期)。 《出土中国古代漆膜干缩翘曲分析及在修复粘接中问题的讨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第2期)。 《瓷器粘接强度研究》,《中国历史文物》1《长沙走马楼出土饱水竹简的防腐保存》(胡东波等)《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出土古代漆膜老化因素的探讨》,《文物世界》2《出土饱水竹木器的失水皱缩》,《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三秦出版社,2006年11月。《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的贴金材料研究》(胡东波等)《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3《馆藏文物保护中的科学与技术》,《中国博物馆》1《常用清洗材料对瓷器影响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四川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制作工艺分析研究》(胡东波、朱博雅)《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1。学术专长:文物保护

248 评论

所謂尐寧

回答 1,蔡国声,是文物鉴定界有名的“高产专家”,出版过很多鉴赏类的书籍,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央视《寻宝》节目,那以后几乎每一个刚入行的藏友都听过他的大名。网上还介绍说:“蔡国声先生能慧眼识珠却从不捡漏,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腰缠万贯的富翁。” 2,叶佩兰,出生在北京,早年误打误撞进入故宫,进行文物整理工作。被分配到陶瓷组后在孙瀛洲老先生后面学习,40多年时间名不见经传,自从参加了鉴宝节目后声名鹤起,据说对中国彩瓷的研究特别厉害。 3,周南泉,在玉器鉴定界,他的地位应该可以进前三了吧,他是故宫研究员,还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宝玉石协会、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首席专家等众多头衔,被人称为“玉界泰斗”,号称鉴定超10万件玉器无一失手! 4,邓丁三,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收藏家》杂志的主编,曾任首都博物馆副主任,《一槌定音》栏目专家组成员,北大资源学院文物系教授。曾有网友评价他拥有一双“透视眼”,一眼就能看出文物的真假。 更多2条 

202 评论

孙家员外

艺术通讯社联合腾讯网,时隔三年再次进行权威统计,本次专家排行更加注重德行,同时参考专业知识程度,在国内3000多位报名专家里,经过多轮筛选,最后选出十位权威专家,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金申,1949年北京出生,回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 [1]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会员。著名佛教文物鉴定专家,文史学家,画家。文革中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内蒙古和北京文博系统工作多年。八十年代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多年研究佛教考古。归国后为国家文博系统培训文物骨干、为海内外高等院校授课;为国内外博物馆鉴定佛教文物。在佛教学术研究、文物鉴定、文史考证等方面著述丰富,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除了学术研究著述以外还善禅意题材和草原人马书画。蔡国声,男,1941年出生,浙江定海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是一个中国文物鉴定界内响当当的名字,他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载,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蔡国声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蔡国声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在文物鉴定界被誉为“高产专家”。贾文忠,字闻钟,号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金石世家,老北京古铜张派第四代传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 [2] ,硕士研究生导师 [3] 。大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文物修复研究》期刊主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委。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李鉴宸,曾名李健,祖籍江苏南京,现居上海,国际著名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全日制文物鉴定与修复科班毕业,先后取得劳动保障部文物艺术品鉴定师中级高级资质高级文物艺术品评估师鉴定估价师三级等一系列中国国内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资质,2016年至2018年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2016年至2019年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特约研究员,长期在香港,新加坡,雅加达三地发展,截至目前,在全球开办有十二处李鉴宸工作室。金运昌,蒙古族,北京市人,1957年生。金运昌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丘小君,著名的陶瓷评鉴专家,从事陶瓷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目前居于香港和纽约两地﹐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的董事和陶瓷鉴定顾问,还兼任海内外多家拍卖行、博物馆的征集顾问。叶佩兰(1937-),浙江金华人,生于北京,汉族,为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瓷器专家。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鉴博艺苑(北京)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博宝艺术网瓷器鉴定专家,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中国的彩瓷。1956年供职于故宫博物院。40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整理海内外收藏的中国古陶瓷,利用世界各国已发表的有关资料编著古陶瓷类的《海外遗珍》。单国强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业务工作。主攻古代书画史论和书画鉴定研究,撰写发表文章百余篇,专著主要有《古画鉴赏与收藏》、《戴进》、《中国绘画史· 明代》、《中华艺术通史·明代美术》、《古画鉴定》、《巨匠与中国名画·任伯年》、《中国巨匠》"戴进"、"吴伟"、"林良"、"吕纪"、"禹之鼎"等。马秀银,女,1946年生。杂项专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金牌鉴定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从事文物、历史研究和鉴定工作近四十年,主要研究鉴赏范围:玉器、铜器、金银器、木器、瓷杂等。

218 评论

珍珍zero

鉴定专家有良心的就那么几个人,马未都,耿宝昌,叶喆民,李鉴宸,李彦君,贾文忠,不过这些人都不出来鉴定,很多公司也打着这些人名义钱,关键是现代国内太乱啦,到处都是假专家,电视专家,其实就是农民,全国到处钱,我就了4万元拍卖,千万小心

337 评论

dongdongth

真奇怪,一档错误明显的《鉴宝》节目竟热播了几年。  两年前刚开始看央视二套的《鉴宝》节目时还觉得新鲜,可后来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台上那些鉴宝的所谓专家们,虽然他们都是“某某博物院”或“某某部某某所”的国家公职人员,却俨然一幅古玩贩子雇佣的“托儿”或当铺的帐房先生派头,一丝不苟地往他们所见到的,甚至是来历不明的所有物件上贴价格标签,台下更多的小“托儿”们更是嘈杂着  为那些物件十万八万地往上抬价,而所谓的“持宝人”再怎么故作镇定也难掩饰其贪婪的目光,再加上主持人的煽情鼓动……,整个演播厅活脱脱是一个浮躁的大“钱场”。如果哪位讽刺漫画家在场,一幅生动的“钱场”众生相便会出现在人们眼前。  就在这喧闹的“钱场”内外,有多少来历不明的国家文物被“合法”的推向了交易市场。  其实,合法的民间收藏如同人们的生活一样,是个性化极强的事,它的许许多多的内容尽管都离不开钱,但又似乎与钱并无太大关系,当我们硬要把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都标上价签的时候,生活还有意义吗,收藏还有乐趣吗。  即便是个人进行“艺术品”投资,也应当坚持第一要合法,第二要取之有道,这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当我从节目看到那些持宝人述说如何从别人(包括朋友)手里购到便宜物件时那份得意,让人十分难过,不厚道。  我以前也喜欢收藏一些自己中意的一些小玩艺,如石头书画碑贴之类,是纯粹的爱好,与钱并无关系。一次我在四川理县毕棚沟的山溪里捡到一块方形鹅卵石,如获至宝,置于案头时时把玩,可它在“专家”眼里肯定却一文不值。看过这档节目后我曾自问:难道我真的就是个傻冒不成。  我的朋友中有的喜欢铅笔刀,有的喜欢打火机。这些东西在那些专家们眼里又算什么呢。但它带给我的朋友却是欢乐,是钱买不到的东西。  多年前我驾车路过河北清西陵附近的一个村子,村子叫什么名记不住了,宿老乡家时,见房东大爷从放在炕头上的一摞古书中,撕下纸页用来卷旱烟抽,甚觉可惜,便在村小卖店买了一条当地人抽的普通卷烟和一包点心,换下了完整的一套四册宣统版《芥子园画谱》。后来一位做古玩生意的朋友来我家,看见这套画谱时十分称赞,并开出一个不算低的价码。如果按该节目倡导的逻辑,我就应当高兴得赶紧扳着指头去计算增值的倍数,然而当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心中从此便留下了对北方那位老房东无尽的愧疚:我虽非故意,但我客观上似乎他,可我又到那里去偿还这份欠意呢,只能寄希望于今后。  由此看来,这档节目除去给文物贩子当“托儿”外毫无价值。它是否合法也值得研究。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不能为了钱为了收视率什么都干。

113 评论

Zzzz将将将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328 评论

相关问答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22年出版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

    初夏红豆冰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22年

    中央台每周有<一锤定音>栏目,特邀国内顶级专家坐台,有瓷器专家丘小君,杂项黄国声,玉器大师黄永玉,自开博物馆的马未都。

    爱吃甜的小马 10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22年度

    赵峰 著名文物鉴定评估专家,汉唐文化历史博物馆馆长。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历史系。著名收藏家,历经二十余年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和珍爱以及痴迷的考古研究,走遍全国著名博物

    歪歪悠爱福喔 8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22年数据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明明白白我旳心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

    那你就买这几本吧!!! 《农业考古》 考古学集刊《考古》 《文物》 《文物考古类期刊》 《文史知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 若

    鹿鹿小宝贝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