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6

奔兔2008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人才资源开发期刊点评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ngZong12

已采纳
1第一经理人2商界3财经周刊以上都是全国性的特别是商界 很赞我基本每本必看 看了2年了
291 评论

福建不吃辣

“ 360 度反馈的管理能力开发功能及其实践启示”,《江海学刊》(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4 期。 “高等教育的私人投资风险及其防范: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外一种反思”,《流通经济》(核心期刊), 2009 年第 7 期。 “扩大内需中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 2009 年 1 月上半月刊。 “营销助力政府绩效提升”,《光明日报》, 2009-02-21 。 “中国就业弹性的再估算”,丁守海,刘昕,《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核心期刊), 2009/02 。 “经济下滑背景下的失业分析 : 规模、特点及对策”,丁守海,刘昕,《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9/01 。 “走出高绩效管理的误区”, 《人力资源》, 2008 年 8 月上半月刊。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Evolution, Current Issu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f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 The Fourth Sin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8, June, Newark , NJ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外包体系:制度设计与经验启示”,《江海学刊》, 2008 年第 3 期。 “绩效审核与改进会议的作用及其实施要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年 1 月。 “绩效考核误差管理”,《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12 月。 “ HR 的能力塑造及途径选择”,《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10 月。 “完善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几点建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 年 10 月。 “从公务员绩效考核到政府绩效的全面更善——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变迁及其思考”,《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第三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董克用主编。 “中小企业职位分析的障碍及其基本对策”,《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8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7 年第 11 期全文转载。)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人才资源开发》, 2007 年 7 月。 “如何看待我国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之争?”《经济纵横·管理 @ 人》, 2007 年 5-6 月合刊。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Human Resources Risks , the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59th Annual Meeting, January 2007, Chicago, the US ConferenceActivities· 1/5/2007 , 2:?4: , Concurrent Sessions, 1 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mposium) —Private Dining Room 2, “论中国政府人事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型”,《教学与研究》(核心期刊), 200702 。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创新及其实施建议”,《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 200705 。 “大学生就业难:正常中的‘不正常'”,《中国图书评论》(核心期刊), 200705 。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亟待梳理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行政管理》(核心期刊), 200704 。 “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光明日报》(核心期刊), 20060712 ,第三版。(《中国人事报》 20060726 转载,《中国人才》 2006 年第 8 期转载)。 “需要平等协商对等交易”,《人民日报》, 2007 年 3 月 26 日 ,第十三版:经济周刊《观点》栏目。 “人才考核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才》, 200705 。 “ HR 战略与企业战略:在辩证中前行”,《人力资源》, 2007 年 3 月。 “打破‘大锅饭',留住‘小锅饭'——薪酬和个人绩效挂钩越紧密越好吗?”,《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7 年 3 月。 “绩效改进:组织的永续发展之道”,《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8 月。 “企业的社会责任: HR 大有可为”,《人力资源· HR 经理人》, 2006 年 4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6 年第 7 期全文转载。) “继承与发展中的现代日本企业工资制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9 月, 6600 字。 “从薪酬福利到工作体验:以 IBM 等知名企业的实践为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 年 6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5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走出学习型组织的误区”,《人才资源开发》, 2005 年 2 月。 ”民工荒'热的冷思考”,《北大商业评论》, 2004 年 11 月。 “中国企业亟待完成文化转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年第 8 期。 “‘万民评议党政机关'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国人才》, 2004 年第 7 期, 65 - 66 。 “美国联邦政府薪酬宽带试验及其启示,”《公共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对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秩序建设问题的研究,”《财贸经济》(核心期刊), 2004 年第 1 期。 “领导人才: 21 世纪最为稀缺的人才,”《中国人才》, 2003 年第 12 期。 “全面提升国有财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三个关键环节,”刘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12 月。 “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职业》, 2003 年第 12 期, 12-13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4 年第 3 期全文转载。) “我国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 “绩效考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滑铁卢”,《职业》, 2003 年第 7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 “新木桶原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工业企业管理》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管理科学》 2003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从公务员加薪之争看公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界》, 2003 年 5 月。 “警惕薪酬陷阱”,《企业研究·财智》, 2003 年第 4 期下半月刊。 “启动宽带薪酬”,《中外管理》, 2003 年 2 月。 “顾客第一还是员工第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 2002 年 11 月 12 日 。 “论企业家的四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财经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如何念好 360 度绩效反馈‘真经'”,《中外管理》, 2002 年 1 月。 “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2 期。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9 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1 年第 11 期转载。) “福利是否需要全部货币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年第 1 期。 “加入 WTO 对中国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影响,”《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2000 年第 8 期。 “英国最新福利制度改革评析,”《外国经济与管理》(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9 期。 “荷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5 期。 “中小企业的发展障碍及其对策研究,”《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3 期。 “人力资源开发: 21 世纪企业的立足之本——驳“传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过时论,”《广东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1999 年第 1 期。 “等待性失业及其制度基础与制度变革,”《财经问题研究》(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11 期。 “走出文化建设的误区——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 “论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思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 1998 年第 4 期。 “论合作型员工关系的处理模式”,《学术研究》(核心期刊), 1997 年第 6 期。 “论转轨时期政府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当代经济研究》(核心期刊), 1996 年第 3 期。 “终止行政关系、确立产品关系、重建新的企业制度”,《管理世界》(核心期刊), 1995 年第 2 期。 “正视人才‘高消费',”《经济学消息报》, 1999 年 5 月 28 日 。 “上大学,来年再考又如何,”《经济学消息报》, 1998 年 10 月 9 日 。

234 评论

杨枝甘露儿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18元/期,全年12期,216元;订刊电话:010-88255525;E-mail:hrmchina@。《人力资源管理》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全国公开发行的经济类期刊(国际刊号:ISSN1673-8209,国内刊号:CN15-1346/F;邮发代号:16-293),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专门为人力资源部门、企业高中层领导和相关管理专家量身定做的专业期刊。 杂志社工作人员名单社长、主编:闪中明执行主编:陈一明编辑部副主任:杜丽敏编辑记者:白静恩、邓婕、刘喜文、杨娇、阮莹、魏莉办公室:魏莉、闪仁芳培训部:郝强、马志军、周丰外联部:卜凡石、王东波

344 评论

垚垚姐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中国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资源开发》东莞智通人才市场《才富》中华英才网《HR经理人》去邮局的话一般都有一本报纸杂志的黄页书籍给你查找的,里面也有关于每种杂志的概述。

240 评论

我叫马三顺

《人力资源开发》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A类杂志

80 评论

柚子chatmonkey

用好西部现有人才 ,发挥他们最大能量。西部地区人才是不多 ,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将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 ,通过多种方式 ,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 :(1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制定好的政策 ,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 ,不但要“善将兵”,而且要“善将将”,一定要爱才、识才、用才、护才 ;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建全竞争机制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从僵化的人事制度解脱出来 ,引导现有科技人员 ,根据自己的自愿、专业、专长 ,向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流动 ,减少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人才积压浪费现象 ,凡有一技之长者 ,都应流动到急需的岗位上去 ;努力创造一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 ,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 ,逐步使之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 ,必须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 ,在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2 )建设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要利用有利条件 ,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特别是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高等学校和人才密集的大城市 ,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高地 ,成为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科技发展 ;西部设立专项人才基金 ,通过人才的激励政策 ,培养造就一批学术精英 ,一批科技之星。一方面可以发挥这批科技之星的潜力 ,进行一流的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 ,在西部形成一种科技上“追赶”态势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3 )实行西部人才的第二次开发。统计资料表明 ,西部现在 42 2 %的正、副教授到 2 1世纪初都要退下来 ,另外还有 50 %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正副研究员和正副主任医师也到了退休年龄 ,这使得短缺的西部人才雪上加霜。[2 ]面对这种情况 ,可借鉴国外老年人开发的成功经验 ,如日本 ,比较重视让这批人发挥余热。在西部实行人才的第二次开发 ,对一些急缺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采取返聘或延长退休年龄进行再开发 ,但这需要老年人专项保障资金来同步搞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服务管理体系 ,来提高他们的待遇 ,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余热。第三 ,制定相应政策 ,吸引人才 ,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西部的发展除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外 ,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工作。引进人才是解决西部人才不足的又一重要途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 ,究竟该如何吸引人才呢 ?(1 )积极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西部在物质待遇上难以比东部优厚 ,在政策上却可以比东部优惠 ,政策的导向对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引进人才的方法 ,大开人才进入西部的方便之门 ,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对到西部工作的各类人才 ,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 ;户口迁入西部的 ,由政府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依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 ,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吸引人才 ,可不转户口 ,保留原工作单位 ,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 ,与原单位同类人员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其它地区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西部开发。(2 )建立人才流通机制 ,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 ,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 ,活化人力资源 ,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释放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 ,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 ,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把西部地区的人才送到东部地区对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 ,包括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要正确把握人才流动 ,使他们在沿海地区开阔眼界 ,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 ,逐步转变观念 ,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 ,还应为西部人才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 ,如 :举办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班、送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等 ;鼓励西部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向企业和农村转移 ,支持他们创办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事业、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推广、承包经营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结束语总的来说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 ,就是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想高起点地发展西部经济 ,第一要素就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 ,首先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加强现有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 ;加强后备劳动者的技术教育 ,普及法定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 ,加快人才的培养 ,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 ,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 ;采取措施 ,吸引人才等 ,为西部的开发作好先行条件。

140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