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4

柔情似水9999
首页 > 论文问答 > 西北民族研究期刊官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罗夕夕1976

已采纳
西北民族大学前身是西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0年8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3071亩,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5万余人。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7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1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3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5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7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11个授权领域):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金融硕士。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设有6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藏文典籍全文数字化研究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6项,国家民委教改项目23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学校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学专业。有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精细化工、口腔内科学、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口译课程。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现有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2个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建有10个校级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学校成为“民族信息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成为“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1个省级工程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8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50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22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37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近192万册;博物馆馆藏文物23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三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韩、德、俄、蒙古等国家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截止目前,聘请了20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
150 评论

吃货称霸999

2001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著,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著,翻译第九章“族群与种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表文章(中文期刊):1988 “解放以来中国藏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地理分布”(合写),《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第2期,第2-10页。1988 “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合写),《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76-87页。(并载费孝通主编《城乡发展研究》,1989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75-300页。)1988 “摆动人口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第4期,第33-38页。1989 “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汉民族关系”(合写),《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第179-192页。1989 “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20-25页。1989 “科层制与官僚制——韦伯和列宁关于Bureaucracy的论述”,《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6期,第15-18页。1989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实现迁移的条件——赤峰调查”,《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第2期,第46-55页。1990 “拉萨市区藏汉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条件”,《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3期,第57-65页。1990 “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57-65页。1993 “西藏的经济形态及其对区域间人口迁移的影响”,《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第7-48页。1993 “西藏自治区的区内人口迁移”,《人口研究》1993年第5期,第32-44页。1995 “西藏城乡居民的择偶与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第23-45页。1996 “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153-192页。1997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126-137页(人大服役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7第3期)。1997 “蒙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中蒙关系”(合写),《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257-276页。1998 “中华经济圈与它的社会、文化基础”,《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第205-216页。(另刊于韩文《中苏研究》1997年第21卷第3号,第43-148页) 1998 “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103-110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8第6期)。1998 “试论中国乡镇政府对基层学校的管理”,《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第202-220页。1998 “西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第3-24页。1998 “未名湖畔”,赵为民主编《青春的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47-550页。1998 “试论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问题”,《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第1-32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1999第2期)。1999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1页。1999 “罪与孽:中国的法治与德治概说”,《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30-37页(转载于《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1999 “促进学术对话,推动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60-62页。1999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1-18页(人大复印《民族研究》2000第1期)。2000 “关于民族的定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5-1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2000第3期)。2000 “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16-40页。2000 “中国居民环境意识与环保态度的城乡差异”(合写),《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第201-210页。2000 “论民族意识的产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14-1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2000第5期)。2000 “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32-143页(转载于《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2000 “新疆喀什地区的民族人口分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第1-9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01第2期)2000 “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第33-44页。2001 “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41-151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1第3期)。2001 “试论社会学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9期,第35-38页。2002 “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5-1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2第1期)。2001 “西部大开发与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问题”,《中国报道》2001年第5期,第44-47页。2002 “西部开发、劳动力流动与少数民族教育”,《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55-67页(人大复印《民族问题研究》6)。2002 “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25-135页。2002 “大草原的变迁”,《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第81-89页。2002 “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第34-37页。2003 “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与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29-136 页。2003 “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8-9页。2003 “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第174-185页。2003 “试论‘族群’意识”,《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5-17页。2003 “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5-29页。2003 “从防治‘非典’看中国社会”,《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第50-53页。2003 “漫谈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与林南合写),《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6-113页。2004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44页。2004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5-15页。2004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2-133页。2005 “新疆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合写),《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5-42页。2006 “引用文献不能断章取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2-54页。2006 “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合写),《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第124-171页。2007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第131-142页。2007 “当前中国民族研究的选题与思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12-38页。2007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合写),《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135-175页。2007 “南疆维吾尔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第23-35页。2007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双语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11-17页。2007 “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1-14页。2008 “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第182-192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4)。2008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2008年第1期,第1-2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6)。2008 “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第1-8页。2008 “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2期,第2 -41页。2008 “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与变迁”,《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第167-182页。2008 “‘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第41-46页。

95 评论

beetleleon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美国ULRICH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全文收录刊物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西北民族研究期刊官网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美国ULRICH国际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全文收录刊物

    HazimiYoYo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西北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查询

    西北民族大学代码是:10742西北民族大学,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省兰州市。

    异次元2015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西北民族研究期刊官网投稿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中国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刘小刘1234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西北民族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中国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skyblue086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西北民族研究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本部在兰州市,新校区在榆中。

    qianmian1015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