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48

心菲殿下
首页 > 论文问答 > 恋爱观可参考的文献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ichkhunnie

已采纳
首先你得有亲身的体会或者看过一些真实的例子 然后从他们的经历中概括出一定的观念和思想 当然其中也包括你的见解和想法 我给你的就这些了 希望对你有用!
307 评论

yangwenmoney

229 评论

oicqdaniel

请问,你当时决定用了哪些文献啊?

115 评论

西夏唐古特

我自己写过一篇关于现在大学生的爱情,你有兴趣看吗

136 评论

JoJo爱次肉

大学生爱情观的哲学思考BY郑雅维 吕 健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写到: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可以说,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谈到爱情时, 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爱情犹如佛家的禅, 不可说, 不可说, 一说便是错。”的确, 对爱情进行解剖, 把活生生、充满浪漫遐想的爱情搞得干巴巴, 也许会大煞风景, 但当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因为爱情而任岁月在花前月下蹉跎时, 大学生的爱情观就不能不成为我们审视和研究的对象了。一、爱情的实质爱情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 关于爱情有种种说法, 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则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神话来解释人类特有的爱情现象: 在远古时代, 男女两性合为一体, 圆如车轮, 有四手、四脚、一头和两面。走起路来, 四手四足就向四面张开, 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在地面滚动, 快如旋风。这种变身的人力大无比, 禽兽见了都要躲避。他们在地球上称霸, 还想与万神之神宙斯一决高低。宙斯得知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 将他们一分为二, 男女分立, 各成一体。分身后才智体力大为削减的男女两性终日想接肢合体,重温旧梦。“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一半, 强烈地希望融合为一体”, 这种欲念即谓“爱情”。今天, 我们所说的爱情, 不仅仅是“强烈地希望融合为一体”这种本能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指一对男女之间互相倾慕, 渴望成为终生伴侣的强烈、持久、专一的感情。它具有以下特点:(一)互爱性。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琴诗》中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只有主客体相结合, 才能成为艺术。同理, 爱情也是由两颗心灵弹拨出来的和弦。在恋爱的过程中, 双方始终处于平等自由的地位, 真正的爱情是不可强求的, 只能以双方的互爱为前提, 单方面的爱, 不论是轻绵的眼泪, 还是死缠烂打, 都不是真正的爱情。(二)纯洁性。恋爱中, 不应该有其他外来因素或一些附加条件的干扰, 爱情就是爱人, 如果以金钱、门第、权势作为产生爱情的依据, 就是玷污爱情的纯洁, 把神圣高尚的情感庸俗化了。(三)无私性。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 爱是主动地给予,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说, 爱一个人, 就意味着为他的幸福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 只有无私的奉献, 才能使爱情更加圣洁和纯真。(四)专一性。爱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包含着特有的情感和义务, 只能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形象地说过: 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 三人喝是酸醋, 随便喝要中毒。所以, 男女一旦相爱, 就会要求相互忠贞, 三角恋爱、多角恋爱都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五)持久性。爱情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 而是一种持久的感情。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的不断深化、充实和提高上, 恰如莎士比亚所说: 真正的爱, 非环境所能改变; 真正的爱, 非时间所能磨灭; 真正的爱, 给我们带来欢乐和幸福。二、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爱情正是基于对爱情真谛的正确理解, 所以, 大学生的爱情大多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的真爱, 但在哲学视角下, 大学生的爱情, 将呈现出多元的立体图像。(一“)持久战与速决战”之说——恋爱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在这个讲求速度的年代, 感情的建立与结束也变得“快闪”起来。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的、细水长流式的持久战已缺乏足够的耐心, 开始选择“闪恋”。“闪恋”是指两个人认识后迅速建立起亲密的恋爱关系, 这个速度, 甚至快到只有几天。疾如闪电般的恋爱, 虽然满足了他们对感情的即时需求, 却也可能带来新的困惑。由于彼此了解较少, 缺少坚实的感情基础, 所以感情的温度升得急降得也快, 可谓“爱也匆匆, 踹也匆匆”, 最终只落得“无可奈何恋人去, 劳燕分飞泣无声”。其实, 从交往到恋爱, 是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爱情要求生理、心理的共同成熟。恋爱中, 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把优点展示给对方, 而把阴暗的东西隐藏起来, 而“晕轮效应”也会让我们掩盖缺点, 美化缺点, 甚至把缺点当作优点,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其结果就是无法认识真实的、完整的对方。因此, 这种快餐式的“闪恋”过早地夭折也就不足为奇了。爱情需要一个磨合过程。与恋人确立亲密关系, 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但很多人害怕这种磨合, 怕磨合期的漫长,也怕“磨而不合”, 甚至“磨”出问题, 所以他们希望快速而简单、不费力气地获得。其实这只是情感需求中的低层次满足, 是爱情实用主义的做法。所以, 要想获得美好的爱情, 就要准备“打持久战”。(二“)天长地久与曾经拥有”之说——恋爱中的过程与结果今天,在一些大学生眼里, 追求天长地久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 有人说大学生的 爱情已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阶段——体验时代, 即在经过了以婚姻为目的的计划爱情时代、从相恋到分手的程序爱情时代之后, 现在已经进入行动至上的体验时代。把“曾经拥有”作为一种目标, 把恋爱只作为一种经历、一种经验的积累, 甚至总结出了情场上的 36计, 恋爱已经变成了“练爱”。这种体验式的爱情其恋爱动机究竟是什么呢?恋爱仅仅是一种需要。自从步入大学校门之日起, 高考带来的沉重负荷便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为了过把瘾, 为了 答案补充一次体验, 当然要谈恋爱。有人说: 大学岁月, 不恋白不恋。为了积累经验, 常常采取“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战术, 用他们的说法是“:中华儿女千千万, 这个不行咱再换。”为了填充生活的寂寞。“床前明月光, 人影一双双, 惟我独徘徊, 心里憋得慌。”于是他们总结出了爱情第一定律,即“空虚 + 空虚 = 不空虚”。有人说“:爱情, 我可没感觉到,我们之间不过是组成互助组, 好一块打发无聊的时光罢了。”不难看出, 对于这些同学而言, 恋爱只是一种暂时的情感填空而已。随大流儿。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有的班级一段时间没有人谈, 但过了一段时间, 就有一帮谈的, 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如果有人还没开窍, 紧接着众人拾柴, 不过几天, 就会被彻底“点化”。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如果一个学生有很多异性追求者, 说明他(她)有实力, 有魅力, 两个字——走俏, 于是有些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滞销品, 纷纷加入到恋爱的大军中。殊不知, 当恋爱动机不再纯粹时, 爱情也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答案补充(三“)西瓜与芝麻”之说——恋爱中的主次矛盾爱情与学业、友谊并存, 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理想。事实是, 很多人一旦陷入热恋, 便是“我的眼里只有你”。由于主次不分, 给大学生带来很多问题。影响学业。有人说, 爱情是门选修课, 爱情作为一门选修课, 还没有听说哪个学生因为没修而丢了学分的, 倒是那些因为修得太投入导致荒废学业的学生比比皆是。试想, 整日卿卿我我, 耳鬓厮磨, 学习也就只有靠边站的份了。影响友情。大学生们都渴望爱情与友谊双丰收, 然而环顾校园中的对对情侣, 哪个不是白天“为伊消得人憔悴”, 晚饭后“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夜里“几回梦里记红颜”。两个人关系亲密得针扎不透, 水泼不进, 哪里还容得下朋友?物质投入。大学生的恋爱, 与社会青年的恋爱一样, 是需要成本投入的。 这些成本的投入, 除了非物质因素外, 就是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包括时间、精力、感情、自由, 而物质因素的投入则是各种开销, 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不得不节衣缩食, 日子过得自然是捉襟见肘了。有的学生为此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应该说, 大学生处于颇具进化性与变化性的阶段, 存在着太多的未定因素, 如果这时便草率地踏上爱情路, 留下的恐怕只能像歌里唱的那样“你的脸有几分憔悴, 你的眼有残留的泪, 你的唇美丽中有疲惫”了。鉴于此, 大学生们不妨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经济相对独立时, 再去扣开另一半的心扉, 尽情享受爱情的甘美。[完]

164 评论

张小繁繁繁

有关琼瑶阿姨的爱情观解析如下:  爱情是琼瑶戏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正是这一主题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与观众。在琼瑶的观念中:  爱情对于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她的小说或戏中,人物似乎就是为爱而活着。爱情似乎成了人物的一切,至少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们可以从爱的空头许诺中获得一切未来的幸福。用霍妮的话说:“爱情就像进入天堂的门票,在这里一切痛苦都将终止:再也不会有失落感、负罪感和无价值感;再无需对自己负责;再无需与残酷的世界斗争。”  既然爱情在琼瑶的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认真分析一下琼瑶理解中的爱情意味着什么。  在琼瑶的理解中,爱是一种激情式的浪漫爱,其中充满了戏剧化的情节。琼瑶通过自己书中或戏中人物反复强调爱是极富激情的,其多部小说或戏所表现得就是两情相悦的男女如何由一见钟情而好梦成真的故事。在这种琼瑶式的爱情观理解下,爱是一种令人陶醉情感。两人从相遇到结合间如醉如痴的迷狂状态被当做双方强烈的爱的明证。为爱死去活来,为爱而痛苦,都象征着爱的强烈程度。  在这种关于爱的理解中,爱是占有,拥有对方的一切。反过来,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先放弃后结合在一起的两人,一同陷入到一种共生性的沉迷状态。这种爱情游戏,从深层的分析来看,完全可归为施虐狂与受虐狂的共舞。此外,在琼瑶的爱情观中还坚信,爱意味着你终生只爱一个。“从此以后,我的心中只有三个字‘何慕天’”。这正是典型的琼瑶式爱情语言。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寻找爱的对象的问题。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唯一与你相遇;爱是寻找,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唯一,然后你们一同“堕入爱河”的过程。这种观念相信,只要找到了、得到了自己的“唯一”,爱的问题就会自然解决,“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就会从此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  或许是由于琼瑶对这种醉人的激情爱的描写拨动了读者或观众心底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的对强烈情感的渴望与迷恋的心弦的缘故,才使得她赢得了那么多的读者与观众吧。但奇怪的是,在琼瑶本人作品中,却又存在着一些自我拆台的情节设置,对上述的爱情观做出了否定。试举两例。  其一,琼瑶相信爱的对象是唯一的。但细心人会注意到琼瑶戏中一种矛盾场景。女人公爱上甲,并认为自己心中只有甲,绝不会爱上别人,大量的戏围绕两者展开,却最后峰回路转,出于各种可以原谅的意外,女主人公嫁给了乙,并且后来发现自己真的又爱上了乙。如在《几度夕阳红》女主角相信只爱一个人“何慕天”,读者或观众为此而感动不已。但最后书中女主角却又发现自己爱上了那个本来不爱,只因一起生活了多年的丈夫。  于是,我想明白:在琼瑶的观念中,一个人爱上了另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那么他是否可能再爱上另外的人呢?或者说:爱的对象究竟是不是唯一的呢?  本来,琼瑶是想通过唯一的爱来打动人,但她自己却否认了这一假设。  其二,在琼瑶的观念中爱情是崇高无比的。但我们却又会在其作品见到这样的情节:甲爱上了丙,并发现丙正是她一生中寻找的那个唯一,但她又发现与其关系非同一般的乙也爱上了丙。出于对乙的同情心或别的原因,甲放弃了丙,而将丙让给了乙。当甲如此做时,往往还被渲染成崇高的牺牲精神。于是我又困惑了:在这种所谓伟大的爱情中,人难道能被当作物一样被转让吗?在琼瑶眼中那样崇高无比的爱情难道也是可以转让的?  这种揭示还只限于指出琼瑶作品本身的矛盾。事实上,隐含在琼瑶式爱情观背后还有更为深刻的、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问题在于:如果把爱仅仅看作是一种强烈的情感,那么由于情感这东西可以产生,可以消逝,可以强烈,也可以变弱的。我们如何能期望着一个人的情感始终处于强烈状态呢?  其实,作为编织浪漫爱故事的高手,琼瑶是深谙此理的。她当然明白,为了使主人公的情感能更长时间地维持,就必得在两人的结合过程中设置障碍。如果说,以前这种障碍多还是由于父母反对之类的社会问题的话,那么在现在这种客观障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就只有设置人为的障碍,即误会的情节了。这恐怕正是此类剧中三角、多角戏不得不引入的原因吧——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可增添误会的呢。至于婚后,人的一生中更长的时间中,这种浪漫爱是否还能一直维持得下去,可不是琼瑶式浪漫剧深究的问题了。而这也正是此类电视剧总要在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的结合之时拉上大幕的原因了。  简单说,激情式的爱,其本性决定了只能是短暂的,不可能是长久的。因此,曲折的情节就是必要的,并且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些障碍的存在,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人的激情。正是曲折情节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才一次又一次地引发出人的激情。爱情路上的曲折是为了最终的圆满结局做铺垫。所谓大悲后有大喜。当主人公赢得了“真正的爱情”后,大幕拉上了。“以后我会永远爱你,再也不伤害你。”天真的读者会听信了这样的承诺,当戏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时,会满足地认为戏中的人物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作如此想的读者或观众却没有意识到  在琼瑶式的爱情观中上述的说法是自相矛盾,不可共容的。因为在激情爱中,很大成分要靠伤害(当然了,一切伤害在琼瑶作品中差不多都是由所谓的误会造成的)对方而激发。如果再也不伤害对方,那么一切都将归于平淡,浪漫爱也会寿终就寝了。事实上,琼瑶式的爱情必得在误会-受伤害-大痛苦-误会解除-大喜悦-又一次误会……  这一循环中得以实现。这一循环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戏中的一幕接一幕的高潮情节。大苦与大喜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只要取消掉其中的一环,浪漫爱也就消失了。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伤害是爱的前提。只有存在伤害时,爱才存在。当伤害没有时,爱也就没有了。对那些相信大幕拉上,公主与王子永远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来说,这真是一个莫大嘲讽。  琼瑶作品中如此相互矛盾的爱情观念竟能交织、融合在一起,这真是令人深感奇怪。不过,令人更感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于:这一切竟能让众多读者或观众不觉察其中的漏洞并陶醉于其中!当审视这一点时,我不知要感叹琼瑶的高明还是观众的幼稚了。

315 评论

女王大人过司考

如今大学生恋爱早就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上了几年大学临到毕业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那绝对会被人笑话这大学白上了,甚至还会被人视为另类。记得长久以来大学的“必修课”里,恋爱、挂科、卧谈和通宵等等各种说法都有,但绝不会有哪一种说法把“恋爱”排除在外。虽然上大学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学习,但背着“学生”的名头恋爱,似乎也不是什么奇特的现象。 然而早年在中国的大学里,基本上对大学生恋爱持强烈的敌对态度,那时的大学校园总是会传出这样的趣事:纪检队常常在夜间频繁穿梭在校园的隐蔽处,捕获校园情侣,然后就是无情地隔离盘问,“严重”的甚至记过处分。现在,虽然学校、家长仍旧在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但也基本上处于一种“不鼓励,不限制”的态度。从生理上说,大学新生的年龄一般也在18岁左右,生理心理都趋于成熟,完全具备恋爱条件,自然也会有正常的恋爱需求。在很多国家,婚龄大多都规定在18岁左右,甚至不乏更小的婚龄。既然婚姻是被允许的,大学生恋爱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话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多情”。 按理说,作为18岁的大学生,从法律上讲也完全具备恋爱选择和自由的权利,恋爱或者不恋,与谁恋,怎样恋,那么学校的做法又能作何解释呢?无非是整顿校园的纯净之风,敦促学生一心向学。本意虽好,只是实在有违人的本性,粗暴干涉并不能压制校园恋爱的蔓延趋势。相反,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应该多疏导而非堵塞,恋爱至少应该作为大学生的一门额外的课程来对待。所以,经历恋爱比不经历,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更有帮助。首先,大学恋爱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宣泄,平衡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大学之前,学生的生活几乎被书本和考试填满,碍于自尊的考虑和学业的压力,对异性的感情基本抑制在朦胧和晦涩状态,而进入大学,环境固然要比中学要自由放松得多,有大把的时间发呆和无聊,课业的枯燥,背井离乡的忧愁,无一大学生需要情感的宣泄和寄托。而恋爱,至少可以有人互诉衷肠,互相倾吐,渡过与亲情割裂的不应期,成就类似于“抱团取暖”的效果。 其次,恋爱锻炼学生的情智两商。锻炼情商是因为恋爱过程,从求爱到等待,从确立关系到深度沟通,都需要恰当的选择、判断和回应,否则恋爱就会遭遇挫折或者戛然而止,所以,如何拿捏感情的分寸,如何面对情感和技巧适度,是大学生恋爱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锻炼情商的好机会。另外,恋爱中总会经历羞涩和美好的一面,但恋爱关系确立,退却了热恋的激情之后,恋人们又不得不考虑眼前的现实,上课、各种过级考试、期末考试、论文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意识到,恋爱既然填补了学业之外的空虚,那么努力完成份内的学业,是有利于恋爱双方的顺利发展的。于是学习可以成为恋爱双方的交流和鼓励的谈资,枯燥的书本从恋人的口中道出,原来也能可爱和有趣,感情可以成为学习的催化剂。在大学生里,不乏为了感情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事业生活的例子,而且在大学的恋爱里,由于本身就是同学,少了那些世俗的择偶标准,多了共同的语言和基础,使得感情可以更加牢固,而淡化或者消除功利的考虑。最后,恋爱可以让大学生人格更加健全。恋爱并不一定都会有圆满的结局,或者在最后结局圆满的恋爱经历中,也会有磕磕碰碰。如何处理失恋,或者在恋爱中如何处理双方的关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在大学阶段,先经历一些这方面的历练,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显然是有益的。在美国的中学里,学校都会鼓励男女学生之间的这种交往,目的也就在于让他们处理感情关系的时候更加成熟和老道,能够承受伤害,才能享受快乐。 当然了,在大学生的恋爱观里,可能也需要很多的引导和纠正。现在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多元的,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也有非常多的看法。这些不同的认知使得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有很多偏离了爱情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恋爱引发的学业荒废、本末倒置的现象也很普遍。如何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恋爱准则和道德,才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

249 评论

相关问答

  • 恋爱观可参考的文献

    如今大学生恋爱早就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上了几年大学临到毕业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那绝对会被人笑话这大学白上了,甚至还会被人视为另类。记得长久以来大学的“必修课”

    ellalikesyou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恋爱观文献

    首先你得有亲身的体会或者看过一些真实的例子 然后从他们的经历中概括出一定的观念和思想 当然其中也包括你的见解和想法 我给你的就这些了 希望对你有用!

    山中彩虹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婚恋观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高小贱大琪琪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恋爱心理学参考文献

    当然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redfishchy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恋爱观的论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等学校作为

    呆呆呆cat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