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1

33人见人爱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古典文献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什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梦梦890505

已采纳
文献学是一个工具属性偏强的学科。它的本质其实只有两点:整理资料和甄别资料。如果广义的讲,任何学科的研究其实都离不开文献方面的功夫,即使是理工类学科,你在确定一个课题之初,也需要进行大量地研究资料整理,例如前人的研究方法、角度,现阶段已经确定的结论,以及尚待研究的问题,等等。这是搜集资料的方面。而甄别也是文献学经常需要处理的问题,举个例子。国内书摊上经常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的《老子》、《论语》这些书籍,相对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这些书社,这一类书籍无论是备查还是待读都不可取。这种情况在古人那里也是存在的,明代书商经常干这一类事情。并且,古代还有一种重要的风气叫“拟古”、“仿作”,他们的初始目的可能并非作伪,只是练习或者竞赛。但因为时代久远,传到后世往往不能分辨,这时候就需要运用文献学的知识来进行甄别。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这类情况如“苏李诗”、“古诗十九首”“二十四诗品”,至今仍在争论。
141 评论

小Journey

近年国学讲坛高论如云,话题多不胜计,但是可惜就差这么一句未作热议。这不能说不是个大问题,而且是开宗明义的重大问题。既然此题阙如,我们何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各家经典,无论儒、释、道,坊间都有个说法:“传经千万言,真话一两句”。我的观点和思路是:讲国学最好不要从“国”字说起,从国字讲就是从外延、从范围说起。国学领域太大了,现在还出了国门,三言两语说不明白。我们从“学”字讲,就是从国学的内涵讲起;抓住学科内在本质,国学领域就一目了然了。因为从实质看,国学不过也是一门学问,一种治学方法;科学地说,是一门学科。 按照学科的观点讲国学,最主要的是明确学科范畴,就是哲人讲的事物基本矛盾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划分学科的依据。今天还可以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核心价值体系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看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学术方法。如果把学科价值和范畴结合而论,那么国学的主流价值体系就是儒家思想,核心内容就是儒家经典或经学;国学的核心学术方法,就是汉学或称文献考据学。讲国学只要抓住这两个要领可矣。一、国学的核心内容即儒家经典——经学(十三经) 先交代一个总思路。国学核心内容说到底就是十三本经书,早在上古时代有几本就在流传;到春秋时孔子用来教导学生并加以修订成为儒家经籍;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从而作为治国的经典;后来历朝遵循为国家经典形成制度;到唐宋两朝把经书增加到十三本,成为国学核心经典十三经。简言之,先秦经书—儒家经典—国家经典—国学核心十三经。下面分阶段说明。 1、先秦经书 先秦就是从上古直到秦朝,这时就流传着几本重要的典籍,称之为经书或经;其文化价值非常形象,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线,看不到头,也见不到尾。所谓源远流长,一以贯之,经常而不变。 经书在先秦时代种类不少,社会地位最崇高的有五六部,称为五经或六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或者再加春秋(凡文中书籍一律未加书名号—注)。经书篇幅不大,而且残缺不全,但却是距今三五千年的文字,历史价值无与伦比,六经皆史,所以能取得经典地位。 2、春秋战国儒家经典 儒家人所皆知,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代由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学的宗旨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说儒家完全传承了上古帝王治国保民传统,遵循西周倡行的礼乐制度,是一个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特色的学术流派,其立学的文献依据自然离不开先秦六经。 孔子招授生徒施行教化,主讲内容正是六经,为儒家的教科书。史书记载孔子亲手删定六经之事,也绝非无根妄说;大凡做教师的都知道,六经这样的上古文献资料,不经过删定修改怎么能作讲义使用呢?儒家主讲六经,当然也把自己的思想和创新认识渗透到经典之中。这样一来,先秦五经、六经到春秋战国就成为儒家经典了。 3、汉代国学经典地位确立 再说儒家经典怎么变成国家大典。秦建立统一王朝,汉承秦制,要巩固发展封建制度,最初用道家黄老之治。但是用老子无为而治,只能安民,怎么能长期治国,古今哪个国家政权能尽搞无为而治。汉武帝雄才大略,确实是古代帝王中最伟大的战略家,有文略有武略。武略不说了,谥号就叫武帝。文略,或者说政纲政略,最大的一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言,用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和礼乐宗法制度,作为治国的政治思想和治世的哲学思想。从此之后,六经和儒学就有了国家意志,用作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工具,成为国家学术经典了。 汉代六经研究和教育特设博士学官,博士不光是最高的学位,也是显赫的官位,一国就立几个或十几个博士。六经的学术研究也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特别是古今文经的学术之争持续近二百多年,经典文化深入到学界和社会各个层面,中国思想史把汉代划定为经学时代。所以说从汉代起国学核心地位就确立了,核心内容就是儒家经典。 4、历代官颁国学核心典籍—十三经 儒学经典体现国家统治意志,经书必须由封建王朝官方颁布。当然历朝政权根据时代变化和统治的需要,也在不断改变经书编排方式;同时增加经典的种类数目,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由西汉的六经,到东汉增加论语和孝经称七经;唐太宗李世民时在汉代五经基础上,再把礼经分为三礼,春秋分为三传,称为九经,统一校注颁行;到了唐后期又重新加进孝经和论语,直到唐文宗开成年间又增颁尔雅,以石刻形式传为定本,共十二经,称开成十二经;到了北宋太宗时,最后颁布了孟子,终成为流传至今的十三经,现过了一千多年无所增减。 这就是国学核心内容,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历史上经学家都是按十三经名目称经数经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顺便说宋代朱熹按自己的体系搞了四书五经,实际就是十三经。但是四书五经这个概括确实不太清晰,不好数、又不容易记,让人难免“数典忘祖”。 十三经虽然只是几本书,有的只有一千多字,总数也就六、七十万字而已。但是历代注解、研究十三经及相关的书籍却是汗牛充栋,在中国古籍中占到四之一。古代图书分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书最为神圣,即便是老子道德经、司马迁史记都不能放在经部,只能称为子部和史部经典而已。国学核心内容就讲到这里。 二、国学核心学术(治学方法)—-文献考据学 这里也先交代一下思路:国学核心经典既是两三千年上古文献,后人怎么知道这些经书的文意,怎么传继下来,从而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奥秘就在我们的经学有独特的传承方法,今天看来就是文献考据的方法,我们也分为三个阶段来认识:第一个阶段,从汉代开始一直到隋唐,称汉学或名物训诂,就是解释古代事物名词的学问;第二个阶段,从宋代开始到明代叫宋学,或义理之学,注重讲经典道理的学问;第三个阶段,清代叫考据学,用文字、音韵、训诂(总称小学)的方法考证经典,与汉代学术原理相同,故称新汉学。又因为清代大多数学者不接受宋明义理之学的方法,那么国学核心学术方法就只有汉学和清代的新汉学,也就是一个汉学,即名物(训诂)考据和文字(训诂)考据的方法,现在一般称文献考据学。核心学问也就这么简单,不妨也分而论之。 1、汉唐传注和名物训诂 首先说先秦的传记释经。上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到了先秦随着历史事物和语言的变化,一般人已经读不懂、讲不通了。于是有些研究经典的人,通过当时还能见到的上古资料,对经典的文字、词句、事实作解释,这些解读经典的文字称为传或记,如左传、乐记等。传和记附在经书后面传习,时间久了,有些传记也取得和经书相同的经典地位,如春秋三传、礼记、易经大传十翼等等。上古经典正是通过先秦传记才保留了原生态和原始义,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前两三千年就是依据经传说起。西方古史多靠神话传承,我国也有神话传说,但是作为信史我们靠的是经传文献。 再说经典到了汉代,又遇到新的学术难题。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和学者损失最为惨重,经书文献大量的散失错乱;二是遗存的先秦经传因时间又过了数百年,不仅经文读不懂了,连解释性的传文有的也看不明白了;三是汉代经典除了用当时的文字书写的文本,还不断发掘出秦汉以前古文字本,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文字上有差异,经典意义就引起争议,成为我国历史上专题学术争鸣规模最大的一场激烈辩论。 正是这样复杂的学术背景下,培育出中国特有的学问和研究方法,后世称汉学,或经学、名物训诂学;同时也造就了旷代的学术人才,后世称汉儒、经师、汉学家等。西汉经师以所治经传及博士地位名世,经学大师辈出,个个如雷贯耳,令人五体投地者难计其数。 汉儒开创的经学时代,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以至于唐代。汉唐传承经典学术有两点至关重要:汉儒为经典作注,不仅注经,而且注传;后来魏晋南北朝经学家继承这个原则和模式,为汉人的注文也作出注解。到了唐代,又统一疏通魏晋所有的经、传、注、以及注的注,同时还提出一个原则—疏不破注,就是唐代人在疏理经传的注释时,必须保留汉代学者的注解,表示对汉学的高度尊崇。这样一来,上古的经—先秦的传—汉代的注—唐代的疏,真是代代相传,环环相扣,一以贯之,经典的文字意义不走样地传承下来了。020202 还有一点值得铭记,汉儒注释经传,忠实于文献实际,流传至今的学术口号就是“实事求是”。汉代学者开始对经传涉及事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把随文而注的经典注释,提升到名物训诂的学术范畴。在此基础上,汉代编制出了我国第一部词书,也是第一部百科全书尔雅;同时汉儒把经典文字,提升“通古今之异言”的学术深度,发展到语言学的高度,称之为训诂。而且把解释字形、字音、字义结合起来全面考释,编制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而今我们所用的字词工具书,无论部头大小,无一不是根据汉儒传注文字,以及尔雅、说文为原始祖本编制。汉代经学名物训诂开辟的文化渊源,让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宋明的义理之学 从北宋到明朝是儒学高度理论化的时代,宋儒显然不再安于经典的传注解释和文字训诂,开始全面研究经传的主旨、理论、价值体系等宏观意义;同时也深入地探索篇章、文句、词句深层次思想含义,即所谓的义理之学。宋儒研究方法更重视主观心理感受,所谓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形成完整的唯心主义哲理和方法体系。 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评说,宋明理学,颇有成就。但是理学过分追求儒家等级政治价值体系,把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拔高到天命人心的高度,推行到社会道德和思想修养层面;通过国家科举和礼教手段强化封建统治,以致于理学成为泯灭民心人性的工具,世称礼教杀人。再加上义理之学的研究方法,后来完全陷入唯心主义的心学的死胡同,脱离现实又脱离经典,谈玄蹈空,随心所欲;经书一句话或一个字,动辄说解达数千成万言。理学终于走到自己的反面,为学者和世人所抛弃,只有哲学家仍然珍惜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 3、清代考据之学 明末清初国学核心学术发生以复古为革命的转变,有人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相比拟。仅从几个基本概念就知其意义了。 清代学术,自称新汉学,学术方法直接上追汉代名物训诂之学,以复兴汉学为学术使命,其精神、魄力、情势的确与欧洲文艺复兴直追古希腊古罗马相类似。 清代学术又称朴学,以朴实学风与玄虚的理学相对抗。清儒扫荡宋明理学的气派和策略是非常简捷而有力,口号就是“舍经学没理学”,即压根就不承认宋明理学的经学地位。 清代学术如今多称考据学,是梁启超倡名的,比较符合近现代科学意义。梁氏认为清儒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基本上就概括出了清代朴学的本质,即国学核心价值所在。 清代考据学的精核,即核心的核心,实在于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科,属于语言文字学。其中以音韵学成就最高,尤其是上古音研究领域,可谓前无古人,同时也给后人未留下更多创新的余地。清儒把汉代依靠传注的名物训诂,提升到“因声求义”的以声音通训诂的高新水平。声音是语言文字的内核,历代通过文献文字考据的学术精核奥妙,清儒们找到了。因为考证古代文献文字最高境界,是要知道这个字出于什么时代,发什么音,从而因声求义,再结合字的形音义和文献背景作出考据结论。这就是清代学术的精核和高峰,现今研究者大约很少能摸到如此高度。 清代学术至乾隆嘉庆时期达到了全盛,所以又称乾嘉考据学。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学时代。举国学者,无论在朝在野,大凡讲学问,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研究古代文献,功德业绩尽在古籍的辨伪、校勘、注疏、辑佚、整理之中。清儒除全力精心治理经部文献之外,同时把考据学的功力还用在整理史部、子部、集部的经典性著作,甚至包括天文、舆地、算学、医书及典章制度都在考据整理之列,所谓遍注群书,无所不治。大约到了清朝后期,古代文献中有价值的著作,对后人来说已无可耕之田了。 清代考据学术流派纷呈,或以承袭汉代家法分流,或以清代师法别派,而门户最清晰者多以地域标榜流派。即从著名的乾嘉学派计起,其正统就有两大流派:皖派戴震,吴派惠栋;另有浙东派、扬州派等,皆为不可一世的门派。此外全国各地也多有特色流派,就像江河支脉细流遍布南北,而最终同汇东南江浙乾嘉学术大本营。可为赞叹的是清代学术流派,虽严守家法师法,而绝少门户之见,鲜有相互攻讦之恶行,也无著作权之争的学案。相反常有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轨”之雅量,以齐名并享研究成果为趣闻美谈。 那么最后就有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清代国学成就空前辉煌,如日中天,为什么到晚清会一落千丈,后来的五四运动连孔圣人也打翻在地了?乾嘉学派大师辈出,灿若星光,清末民初乾嘉大师们的传人和国学后裔又到哪里去了?这是近代中国世界历史互动、人类社会形态整体转型变革的大问题,不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了。现在看来,古老的国学在近代很难应对新兴而东渐的欧美学问,国学的徒子徒孙们不得不关注、学习、传介西方强势进步的思想和科学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吸纳了国外西学的资料和研究方法;如北京大学等高校许多老前辈,大都成为国学与西学兼容并蓄的文史名家。 近现代之交,坚守清代学术所谓乾嘉考据嫡传后殿者,当为上世纪初首开国学讲席的章太炎,颇守古文学家法,主治经学,特重文字音韵训诂。今天要认定国学性质和核心价值,看看章太炎这位正统派的国学大师主张研究什么,又怎么去研究,答案就有了。章太炎弟子解放后多分布在北师大、南大、武大、山东大学等地,似乎各有传承,略见遗绪,偶称章黄学派,其遗老遗少健在者还在传承学问。他们治国学,几乎都是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点;讲授国学,也如章黄那样言必称说文,主攻核心学问的意识思路非常坚定明确。 学界公认还有清华园研究院王国维,继承考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有所特创,为学界高度评价;清华研究院主持梁启超,当然声名最高,梁以今文经学鼓呼维新变法而名垂史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人中也兴起所谓新儒学活动,在大陆影响毕竟有限。然而国内外九十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值得充分关注;诸位有幸身在其中,成为新的见证人,且正在见证过程之中。 总之,国学是门什么学问,概括为两句话:国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治学的方法。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回到清儒正统派最后一位大师章太炎对国学的概括上来:“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氏这样一个排列顺序也透露出,国学的核心学术方法是小学,就是考据学;国学核心内容,就是经学;同时学科外延范围,包括经史子集全部文献。全面地说,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与文化。

135 评论

大萌的饰界

对于文献学,如根据传统来严格定义,它应该只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部分(如王欣夫文献学讲义)。自张舜徽以来,其范畴则不断扩展,敦煌写卷、出土简帛等不断被纳入其中,版本研究也日趋专门,但始终未有纳入小学的。作为目前的学科分类来说,文献学与语言学同属中文系,而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都从属于语言学,相对独立于文献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两者距离无疑是相当远的。但是作为实践操作则不然。目录版本校勘文字训诂音韵六者都能在一部古书的阅读中发挥作用,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清人,实际上也并未区分它们(且版本学已有分化的趋势)。直到民国以来,似乎才自王欣夫始纳入文献学范畴,而训诂文字音韵则不与其列。就此,从文献学建立伊始的角度看,文献学与小学,似乎应当是一个并行道。

109 评论

囡囡宝贝妞

自古及今的任何门类鉴赏,既是与时代风潮相关的审美转换,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实证性的逻辑推理目录学的目的,就是很快速查阅标题性历史记录,由此作为线索你再去查找详细的资料版本学在书画鉴定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排比对同一史实历史记载相异的,对记录时间的前后判断,当然,这种判断是在这两种或两种以上记录都属确凿的情况下的对比\甄别;校勘,实质上是对文字文本而言的,于书画鉴赏作用较小。以上几种情况账本都是围绕书画辨伪而展开的。辨伪工作因具体作品而很复杂。比如,你遇见一幅古代大家字画,但不是见于记载的,你就得查此作作于哪一年(作者多少岁),是否是此人画风等等。如果流传有绪(有记载)的名迹,你就要查《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秘殿珠琳》、《石渠宝笈》等内府真实记录,当然历史大鉴定家的印鉴也是作品流传有绪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历代善鉴者之笔记资料也是不可不阅的。总之,这是很复杂,很专业的学术研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以及辨伪”是着重于鉴定而言,要说到你说的“鉴赏”就比较普通了,阅目赏玩就行,有些古代伪迹也是很美的。当然,你所提出的"不少于5000字",实际是在通过百度索取别人论文!余姚人草此

306 评论

你自己觉得

词语概念基本信息文献词目:文献GB/T4894-1985定义: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基本解释[document;literature]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1]引证解释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礼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礼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宋 陆游 《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诗:“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元 杨维桢 《送僧归日本》诗:“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虽长老无存,文献莫考,而耳闻目见颠未可述,吾之忠贤子弟,其益绍前烈,共思葛蕾之诗。”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余邑先辈,文献无徵,每以为恨,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辄掌录之。”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并非入门书。”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1]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起源(1)“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2)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基本含义演变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作用文献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1)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形式;(2)是在空间、时间上传播情报的最佳手段;(3)是确认研究人员对某一发现或发明的优先权的基本手段;(4)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重要指标;(5)是研究人员自我表现和确认自己在科学中的地位的手段,因而是促进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活动的重要激励因素;(6)是人类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可记录的内容与记录的工具、手段时)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第二,文献的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而文献的存在形式(诸如记录手段、书写材料、构成形态与传播方式等),又受当时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在纸发明以前,我国的古人只能在甲骨、简牍、缣帛上作记录;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古人只能凭手工抄写来记录文献。然而,正是在文献的初级原始阶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纸与雕版印刷术,使文献的记录方式更为便利,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人们又从文献中汲取、利用知识贡献于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献的内容与形式,而文献的继承、传播与创造性的运用,又反作用于社会,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力因素。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之梯"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第三,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如英国李约瑟教授历数十年时间撰成举世瞩目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是在占有大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纵观中国医学史,凡是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文献的研究。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唐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编纂了不朽的名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其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他们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又如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古代病证、治法、方药的现代研究,无一不是在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据上所述,文献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无论古今中外,凡从事科学研究,都需凭借有关文献。古典文献在许多学科的现代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古典文献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分类根据载体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1)图书:凡篇幅达到48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2)连续性出版物: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3)特种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档案资料、产品资料。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深度可将文献区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1)零次文献是指未经加工出版的手稿、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它是一次文献的基础。(2)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一次文献包括图书、剪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刊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图书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名著、一般性专著、教科书、科普通俗读物、资料性工具书等。名著是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具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如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专著是就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有初、中、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报纸属于连续出刊物,它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刊物。如《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刊物,有 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它可分为 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常见的期刊有三类。一类是 杂志。一类是 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还有一类是 文摘及复印资料。资料性工具书有 手册、词(辞)典、百科全书、年鉴等。 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参考的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最常用的文献资料。如《药物手册》、《摄影手册》。 词(辞)典是汇集字词,按一定方式编排,并逐一予以解释的工具书。如《辞海》、《哲学大辞典》、《化学化工词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百科全书是论述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只是的

1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典文献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什么

    词语概念基本信息文献词目:文献GB/T4894-1985定义: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基本解释[document;literature]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

    WHMooooooooo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古典文献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

    多好的青年被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古典文献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论文

    文献学是一个工具属性偏强的学科。它的本质其实只有两点:整理资料和甄别资料。如果广义的讲,任何学科的研究其实都离不开文献方面的功夫,即使是理工类学科,你在确定一个

    哈啰辉辉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古典文献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有哪些

    高考填报志愿时,古典文献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以及就业前景怎么样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大学生必备网整理的古典文献学专业简介、就业方向、就业前

    瑞贝卡sl小姐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如何看待古典文献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自古及今的任何门类鉴赏,既是与时代风潮相关的审美转换,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实证性的逻辑推理目录学的目的,就是很快速查阅标题性历史记录,由此作为线索你再去查找详细的资

    疯荷日狸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