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2

嘎嘎希尔
首页 > 论文问答 > 甘肃地质杂志投稿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疯荷日狸

已采纳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经有150 多年的历史,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9世纪的启蒙阶段;②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的奠基阶段;③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发展阶段;④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深化阶段。研究内容涉及到了与地质矿产调查有关的各个方面,以及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等领域,尤其在大地构造、地层、岩石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隆升机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模式。这些研究工作的绝大部分都未具体涉及到研究区,但前期积累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本次研究工作有指导作用。由于有古青藏通道和现今的青藏公路通过研究区,因而历次沿公路的路线地质考察都对研究区公路沿线做了一定调查和研究工作。早在1879~1926年间就有少数国外地质地理学者和探险家沿着古青藏通道做过地理地质概略调查(青海省区域地质矿产局,1991);1954~1959年间先后有地质、石油、中国科学院等系统的研究人员沿青藏公路沿线及其邻近地区做过一些先导性的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1969~1972年期间,青海省地质局完成了1:100万温泉幅(I-46)区域地质调查,开创了该区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历史(表1-1;图1-2)。表1-1 研究区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简表图1-2 研究区开展过研究工作的区域1—1:100万地质调查区1:50万航磁测量区;2—中英考察路线和亚东—格尔木地学大断面范围;3—石油地质考察路线研究区;4—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范围A—温泉兵站幅;B—雁石坪幅;C—唐古拉山口幅;D—龙亚拉幅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法合作喜马拉雅地质考察队(1980~1982)、中国地质科学院、青海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青藏公路沿线作了比较深入的地质构造研究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此同时,《青海省地质图(1:100万)》(1981)、《青藏高原地质图(1:150万)》(1982、1988)、《青海省区域地质志》、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队(1985)出版的《青藏高原地质演化》(1990)(英文版,1988)、《青海可可西里及邻区地质概论》(地质图说明书,1:50万,1994)等一批综合成果相继问世。自1984年起,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在本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矿产普查,填图区域已覆盖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包括赤布张错幅和温泉兵站幅、唐古拉山口幅和龙亚拉幅、雁石坪幅和索加幅。这些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是本次调查和研究的重要依据。1984~1987年期间,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区调综合大队完成了赤布张错幅和温泉兵站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了研究区的西北角,即N33°10′~34°00′,E91°30′~92°00′,面积约3436km2,约占本图幅面积的1/5。该联测图幅的主要成果包括:①基本建立了研究区地层系统,地层划分较合理,侏罗纪地层研究较详;②基本查明了区内岩浆岩的分布规模,对侵入岩划分了侵入期次,对古近纪—新近纪火山岩取得了同位素测年资料;③对区内主要构造收集了一定的实际资料,划分了构造单元,总体轮廓比较清楚;④发现了一些矿化点及找矿信息,初步分析了矿产分布规律,指出了找矿远景区。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①部分地质界线控制较差,对岩石、构造、矿产和部分地层的研究程度不够,实际资料比较欠缺;②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无时代根据,接触关系未查明;③第四纪现代冰川调查缺乏实际资料;④部分地区没有实测,是利用百万资料和航片编制而成的。1990~1993年期间,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区调综合大队完成了唐古拉山口幅和龙亚拉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了研究区的南部,即N33°00′~33°20′,E91°30′~93°00′,面积约5154km2,约占本图幅面积的1/3。该联测图幅的主要成果包括:①确定了研究区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古近系渐新统和第四系;在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将中、上侏罗统划分为六个岩组,化石依据充分,并进行了较深入的沉积环境分析,对第四系划分采用了冰期划分方案;②对侵入岩采用了单元和超单元的划分方案,资料收集比较充分,较有依据地认定了同熔型(为主)和改造型两种成因类型,对形成环境提出了探讨性认识;③褶皱和断裂资料比较丰富,确定了温泉岩石圈断裂在区内的延伸和地表特征,对构造层作了比较合理的划分,结构基本合理。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①下白垩统和古近系渐新统均无生物化石依据,在布曲乡窝布茸曲剖面的雀莫错组中出现了2m厚的灰岩层,其与该组以碎屑岩为主的总体岩性特征差异甚大,可能划分有误;②岩体同位素年龄资料太少,未查明划归上三叠统的火山岩产出状态和时代属性;③中侏罗统与上三叠统的平行不整合关系依据不足,褶皱构造缺乏综合处理,褶皱和断裂编号过于零散,将土门格拉晚三叠世沉积盆地(即“叠接褶皱带”)和唐古拉侏罗纪沉积盆地(即“边缘前陆盆地”)归属冈瓦纳大陆和澜沧江体系不合理,且澜沧江体系和怒江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建立原则没有论述清楚。1990~1993年期间,青海省地质矿产局区调综合大队完成了雁石坪幅和索加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了研究区的东北部,即N33°20′~34°00′,E92°00′~93°00′,面积约10380km2,约占本图幅面积的1/2。该联测图幅的主要成果包括:①查明了地层分布和出露情况,下石炭统、下二叠统、上三叠统、中上侏罗统的时代依据充分,岩组划分也较合理;②基本查明了岩浆岩的分布和产出状态,取得了较多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资料;③基本查明了断裂和褶皱的展布及样式,较充分地论述了温泉岩石圈断裂在区内的延伸和地表特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①上白垩统和古近系-新近系无时代依据;②下二叠统对比不够合理;③研究区所建立的中上侏罗统七个生物组合实际只有五个;④岩浆岩带缺乏依据;⑤区域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盆地性质的确定依据不足。1995~1997年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藏项目经理部对羌塘盆地开展了石油地质调查,其中有两条石油地质路线穿越研究区,填制两条地质走廊(图1-2),精度控制在1:5万,成图以1:10万精度,测制了两条侏罗系剖面(1:2000)。所引用的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地层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地层清理时所建立的,剖面资料详细,但采集的化石稀少,建组依据不足,走廊域控制宽度仅2~5km,范围狭小,相应的地质界线难于向两侧延展,应用有限。《青海地质矿产志》(1991)、《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1997)、《青海省岩石地层》(1997),其中《青海省岩石地层》对研究区及邻区进行了地层清理,是本次建立岩石地层单元和地层划分的基本依据。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仍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1)研究区部分地区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于十余年前,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总体研究程度还很低,加之缺乏新的填图理论和方法,以上资料的内容、质量和数量已远不能满足当前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需要,更不能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更新。(2)由于图幅区横跨西藏和青海省两个行政区划,前期研究中交替或混合使用一些组名,突出表现为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增加了地层对比和清理的难度。另外,在邻区已出版的1:20万区调图幅中,有些地层单元并没有统一命名,有些虽然引用同一组名,但内涵延伸或与原始建组剖面相去甚远,这在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红层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区侵入岩和火山岩除少部分有岩石化学、同位素年龄资料外,其余基本上无可靠的岩浆演化和侵入期次划分依据。(3)对广泛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中生代海相地层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仅限于路线调查和部分剖面研究,加之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填图理论和方法,尚未建立区域地层格架,而且也未开展羌塘盆地性质、充填序列、充填模式、物源和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更未涉及羌塘盆地与金沙江缝合带耦合关系的填图和图面表达。(4)对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的古近纪-新近纪陆相地层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仍限于路线调查和部分剖面研究,由于受到比例尺的限制,已完成的路线地质调查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填图理论和方法,区域性对比研究不够,尚未开展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沉积地层格架和盆地分析,也未将其纳入到研究印亚板块碰撞及碰撞后的沉积响应和构造变形的高度,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工作。(5)研究区位于长江源头沱沱河流域,第四纪沉积盆地和活动构造发育,成因类型复杂,研究区尚未开展系统的第四纪地质填图和生态地质填图,对活动构造和活动沉积盆地研究不够。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任务书和项目设计书,我们开展了本项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本项目研究工作始于2002年,历时4年。参加人员包括:李勇、李亚林、陈礼富、段志明、周家云、王金元、罗梅、赵永成、张玉修、王谋、白宪洲、黎兵、金炜、李永昭、康沛泉、邓明生、刘肇昌、魏沫潮、毛燕石、李晓平、杨武年、夏进刚、张德林、魏德华、高荣广、李建林、刘学沛、徐仁发、陈立春等29人。本书第一章由李勇执笔;第二章由李勇、张玉修、白宪洲、周家云、段志明、李永昭、康沛泉、魏沫潮执笔;第三章由段志明、毛燕石执笔;第四章由李亚林、段志明执笔;第五章由李亚林执笔;第六章由王谋、周家云、张玉修执笔;第七章由李勇执笔。全书由李勇、李亚林审编定稿。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翟刚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庄育勋研究员,西北项目办李荣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杜玉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拴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有关工作人员,陕西地质调查院王根宝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青海地质调查院张雪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肃地质调查院龚全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疆地质调查院王克卓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赵树铭高级工程师,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张二朋研究员、王建辉经济师,西宁及格尔木工作站孙海轩及全体工作人员,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教授、副校长黄润秋教授、倪师军教授、徐仕海研究员、李金成副院长、刘登忠教授、肖渊甫教授、王成善教授、陈洪德教授、伊海生教授、林金辉教授、黄继钧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对上述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203 评论

candy小蔡

《读者》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773352 传真:(0931)8773353 文字投稿E-mail: 图片投稿E-mail: 《读者·原创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读者·原创版杂志社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773388 传真:(0931)8773388 投稿E-mail: 《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社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773213 传真:(0931)8773220 文字投稿E-mail: 图片投稿E-mail: 《读者欣赏》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读者欣赏杂志社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773026 传真:(0931)8773223 投稿E-mail: 《读者·海外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南滨河东路520号《读者?海外版》信箱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773072 投稿E-mail: 《读者·大字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南滨河东路520号《读者?大字版》信箱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773045 传真:(0931)8773045 投稿E-mail: 《老年博览》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0号老年博览杂志社 邮编:730030 编辑部 电话:(0931)8452463 发行部 电话:8458784 传真:(0931)8452463 文字投稿E-mail: 图片投稿E-mail:heyingjie_ 《飞碟探索》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0号飞碟探索杂志社 邮编:730030 编辑部 电话:(0931)8773275 (0931)8773201 广告部 电话:(0931)8773275 文字投稿E-mail: 图片投稿E-mail: 《故事作文》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故事作文》信箱 邮编:730030 编辑部 电话:(0931)8773226 传真:(0931)8773060 文字投稿E-mail: 《妈妈画刊》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妈妈画刊》信箱 邮编:730030 编辑部 电话:(0931)8460580 文字投稿E-mail:

106 评论

依玛语录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甘肃省现有兰州、西峰、天水、平凉、武威、张掖、酒泉7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站,共390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58个。各分站隶属情况:兰州、西峰监测站隶属于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平凉、天水监测站隶属于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武威、张掖监测站隶属于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酒泉监测站隶属于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见表)。地质环境监测院仅对其进行业务管理,资料除直属的兰州站、西峰站全部资料归档属于监测院管理外,其他各分站仅提供国测点动态监测资料、年报和水情通报,各类原始资料和省测点资料归属地各地勘院管理。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全省地下水监测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黄河流域,监测面积为3km2,占全省国土资源总面积的50%。其中,酒泉、张掖、武威站属区域性监测站,位于北大河、黑河和石羊河,控制面积分别为80km2、8288km2、6380km2;其余各站均为城市水源地监测,监测控制面积较小,共5km2,其中,兰州400km2,天水5km2,陇西60km2,平凉67km2,西峰311km2。截至2008年末,全省共有地下水监测点390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58个,省级监测点315个,地级监测点17个。从左至右: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余志山、副院长兼纪委书记孙於春、院长黎志恒、党委书记邓国强、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赵成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甘肃省的地质环境监测的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人工实地测量,测量装备均采用万用表、电线,监测数据采用人工填写,最后有专人负责录入计算机。四、信息化建设情况2008年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具体业务仍由兰州中心气象台和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两家承担。时间为5月1日至9月30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重点区域为兰州、陇南、天水、甘南、临夏、定西、平凉、庆阳和白银9个地区。(一)预警数据传输气象数据和预警产品主要通过2M专线以专线方式传输,预警产品以甘肃省气象局和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名义联合发布,以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发布。在气象数据的传输频率上,兰州中心气象台在无降雨、小雨和中雨日,每天下午16:00~17:00通过2M专线将全省范围内的降水预报数据传输传到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预警中心;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和持续连阴雨日,每天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将数据传输传到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预警中心。(二)预报预警流程收到兰州中心气象台发来的甘肃省境内未来24小时降雨预报数据以及前期实际降雨数据半小时内,监测院预报组根据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甘肃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图等,结合当天的预报降水量、降水区域,以及降水累加值等资料,在已确定的降雨特征值基础上,分析判断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及其可能性程度,进行预报预警等级划分。监测院预报组将预报预警结果与监测院预报预警课题组会商,最终确定预报范围和级别。将预报预警范围和级别报院主管领导签发,并报省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审批。将预报预警结果通过2M专线传输到兰州中心气象台。兰州中心气象台制作气象预报节目时,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结果主要通过甘肃电视台20点的天气预报节目发布,同时通过短信、广播电台和甘肃省气象局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省国土资源厅,通过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网站和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网站向社会公众发布,同时通过电话、短信、传真、E-mail等方式将预报预警结果通知预警地区国土资源局。最后,兰州中心气象台和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存档。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2008年度发布地质环境公报1份,地下水动态监测年报7份,水情通报7份。在2008年主汛期,共发布了34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其中Ⅲ级28次,Ⅳ级6次,成功预报20次。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根据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群测群防”等防灾体系,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2008年主汛期,全省未发生一起一次死亡及失踪1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六、法制建设《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2年12月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6〕45号。

252 评论

怀念旧莳光

胡仲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在地质资料管理、社会化服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及地质资料电子文档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一些成果和经验。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化 建设 管理甘肃省地质资料馆成立于1956年,是全省地质矿产行业中馆藏最多、种类最全的专业技术档案馆。现馆藏地质资料共计7000余种,是全省地矿、有色、冶金、煤田、核工业、建材等多个地勘单位几代地质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成果,是国家进行地质基础研究、发展经济、开发矿业的基础资料。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在馆藏建设、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1 搭建触摸屏地质资料查询平台地质资料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甘肃省地质资料馆是政府对外提供地质资料服务的窗口,服务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服务的形象。在此情形下,加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对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树立政府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已经逐渐从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迈进,改变了以前重汇交轻服务、重保管轻利用、重收藏轻开发的传统管理方式。以前地质资料主要是以纸介质存储为主,保存管理不便,查找利用比较困难。2005年,我们充分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研制了触摸屏地质资料目录查询系统,搭建了计算机地质资料快速检索平台。截至2009年年底,我们已经建成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信息8770条,使阅者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查到所需资料,使地质资料的再利用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2 创建互联网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发布系统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载体,是提供地质成果、进行科技创新的再生能源,是国家极其宝贵的财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地质资料是支撑社会可持续经济发展、保障环境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营造地质资料共享机制。于2006年构建了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社会化服务平台,建成了地质资料发布目录数据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地质资料目录信息6582条,为矿产资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及水利建设、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治等领域提供查询服务,使这些领域的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有效查到所需资料,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 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制作甘肃省的地质资料相当丰富,但真正达到可在计算机上依法为社会提供查询的完整资料还相当有限,仍有大量的传统纸质资料需要转化为电子数据。为全面提升全省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不断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几年来,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应用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质量保障机制,使数字化成果符合国家、部的有关要求,目前已完成各种区域地质、矿产,区域水文地质,区域重力,区域地球化学,白银矿区、金川矿区、镜铁山矿区等大型矿区及一些重要成矿区带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地质报告的数字化工作1811种,占馆藏应数字化资料6000种的30%。4 模糊破损资料的修复工作地质资料自形成之日起,由于归档、保存、借阅过程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加之纸张的自然老化,造成资料不同程度的磨损与损坏。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一些手稿原件、刻印件文稿大部分已经模糊不清或拨损严重,很多正规出版的地质图件折叠处出现断裂掉块,蓝晒图大多已褪色、碎裂为若干小片。如不修复或重新复制,不仅利用不便,而且会加剧其破损程度。甘肃省地质资料馆现有地质资料8770档,经初步统计模糊破损资料约2500档,占馆藏资料的1/3。2006年以来,我们只对断裂、掉块的图件进行了裱糊修复,对于装订掉线的文字与表格进行了重新装订,这种修复工作目前只完成了800档。大量的修复如矢量化修复将在今后工作中安排。5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随着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量电子文档的安全存储、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是当前急需探讨的关键。研究电子文档不同于纸质文档的形成特征,是制定科学的电子文档管理战略从而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点。甘肃省地质资料馆通过研究,认为只读光盘CD-R和DVD-R是适于存档的光盘类型。这种类型的光盘是只写一次式,可以确保存档电子文件不被改写,从而保证了记录的可靠性。光盘存档是大势所趋。因此,为了保证其信息的长期可读,需要逐步解决光盘存档的瓶颈问题,降低光盘存档的风险,建立其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它涉及从光盘生产厂家到光盘应用机构,从光盘信息存储、保管到迁移,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无一不影响到光盘的可读性。因此,建立存档光盘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电子文档存储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光盘的日常管理。同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由于制作材质不同,在环境条件控制、日常保养等方面自然也应有所不同。理论上,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加速片基的老化,金属层与空气接触会被慢慢氧化。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①归档光盘应作防写处理,避免擦、划、触摸记录涂层;②单片光盘应装盒,竖立存放,且避免挤压;③存放时应远离磁场、强热源,并与有害气体隔离;④环境温度选定在17~20℃,相对湿度选定在35%~45%;⑤源盘与其拷贝应放置在不同的地方。(2)光盘的有效性保证。光盘数据非常脆弱,计算机硬件或系统故障、软件故障、计算机病毒、光盘介质变形、盘片污点甚至微小的划痕都可能引起解码时发生错误,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管理的和技术方面的失当都可能导致光盘数据的损失。这些损失的数据中,有些是可以被恢复的,有些则是永远无法恢复。为保障光盘存档的有效机制:①要保证每个电子文件被正常读出、打开和运行,无感染计算机病毒;②设备环境更新时应确认库存光盘与新设备的兼容性,如不兼容,应进行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转换工作;③光盘每满4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抽样率不低于10%,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④平时提供利用时应使用拷贝件,一旦发现有文件损坏或感染计算机病毒,立即要对该载体内存储的所有文件进行检验,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损坏的文件。近年来,我们从地质资料管理、社会化服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破损地质资料的修复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地质资料服务功能,强化地质资料的政府职能,使全省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今后我们更要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使全省的地质资料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甘肃地质杂志投稿

    胡仲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兰州 730000)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在地质资料管理、社会化服务、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及地质资料电子文档长期

    小兔子好好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甘肃地质杂志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新羊年新气象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甘肃地质杂志官网

    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地质灾害勘查资质,施工资质应该正规单位都可以吧` 甘肃省环境监测总站

    0度空间的鱼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甘肃地质杂志电话

    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地质灾害勘查资质,施工资质应该正规单位都可以吧` 甘肃省环境监测总站

    明明白白我旳心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甘肃地质期刊

    每个省都有的,比如甘肃地质,新疆地质刊物,还有每个系统一般都会有,比如地质系统的,古生物系统的

    blinkblink02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