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9

cathyzhou214
首页 > 论文问答 >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沁水冰心

已采纳
1 信息技术与教育关系的变化 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研发出来的时候,没有人认识到它会与教育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 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方向上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帮我们了解计算机所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 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的联系。 1 程序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产生 在20 世纪早期,教育工作者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不能很好地解决、处理学生 的问题,所以开发出了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机器。这应该是最早期的信息 技术在教育方面的使用。在这种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选 择学习任务,不会因完不成学习任务而丧失对于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这种程序式教学,会 对知识进行逐步积累,减少错误。而且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摆 脱出来,进行科研研究,推动教育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2 计算机诞生与计算机教学 在1945 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研发成功,它的研发目的是进行计算。但是随着时代的 发展,计算机的研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到教育系统提供了可能。计算机教 育从最初的向程序式教学模式学习到逐步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可以通过模 拟特定的环境增强操作者的经验;也可以通过问答方式来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对某一方面 的问题重复性学习、研究,不断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可以说计算机教育就已经是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的核心。  2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方面的改变 从20 世纪开始,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发展迅速的国家,如美国。他们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 在学校中的推广,但也仅仅局限于对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但是这些年来,他们改变了 原来的理念,改为注重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系统变革中的作用,注重对于教师如何使用计算机 进行教学的教育,让计算机改变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融入了教育系统,其对于教育模式 的改变也逐渐彰显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通过对于人脑的监控,掌握了人脑各个区域 大概的功能,对于该区域的发展就有针对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 计算机传输的数据流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种便捷性是传统印刷制品所不能替代的;对于学 习方式产生影响,在过去学习可以通过书本、文献等等途径进行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更加准确、快速地获取想要的内容,书本功能相对降低;在教育系统中 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学生对于教育人员的评价不仅仅再局限于教师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牢 固程度,更关心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于信息技术的推广。  3 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重构的思考 21 世纪是中国各方面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信息化发展更是举世瞩目。我们正在走一条对于我国来说一条全新的道路。但20 世纪美国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就已经小有成就,向他们 借鉴、学习、思考刻不容缓。通过对于其模式的借鉴,有助于我国少走很多弯路、错路,有 助于我国奋起直追。 1 起步阶段的相互融合 尽管从20 世纪中早期信息技术就与教育系统进行相互影响,但经研究证明,信息技术的 发展仅仅使教育在信息来源的方向变得更加广泛,对相应的学科进行了内容上的扩充。计算 机对于教育的辅助还表现在其作为学习机器上的强大能力。和课堂教育不同的是,信息化教 学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千篇一律。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求教学效果达到 最好,将教育过程进行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所以计算机教学变得局限化。尽管如此, 依靠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这证明了计算机教学所引导的 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是正确的,是值得进一步发展的。 2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发展因素 信息技术在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用来对教育和与学习进行辅助,用于对教学资 源的查找,第三阶段是重新对计算机进行工具上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也有两 次发展,这些发展共同证明了信息技术能否在教育方面得到发展,有很多因素共同制约。其 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模式的质疑也愈发 严重,愈来愈多的人呼唤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以高科技为被世人认 知的信息技术成功进入教育领域。二是科技水平的提高,尽管教育领域的改革为信息技术提 供了条件,但没有高科技的标签,信息技术终将被人类舍弃,所以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信息 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3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理念的要求 如今学校有很多已经经过了改革,适应了社会的要求,但是是否就适应信息技术需要就 因学校而异了。因此,学校要想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需要具有在以下理念的指 导下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对已经立项的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合作,树 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对于学校的要求也是 严格的。 4 信息技术需要硬件要求 信息技术与校园关系的转变不是一句话就可解决的,也不是学校办学理念适合就可以的, 他要求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拿最简单的网络来说,如果校园内空有计算机, 而没有网络连接,不能做到与其他人交流,这也不叫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同样如果 空有网络也是不行的,硬件设备的完备是信息化在学校发展的基础。  总之,以计算机技术引导的信息技术融入教育领域是大势所趋,是不可否定的。因此,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力图将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当中。而且 各国都试图以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技术作为教育优劣的指标。但是在发展信息技术,在试图将 信息技术与学校融合时,更应看清本国技术实力、教育水平、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只有处理好这些,信息技术与学校的关系才能趋向于良性发展。
200 评论

毕筱倩mm

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桑新民(南京大学) 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丁 新(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教育部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远程教育徐福荫 (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 规划课题《 香港教育电视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研究》 等多项课程。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高福文(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长期从事远程教育及远程图象监控方面的研究。他当前的课题有" 中英合作远距离环境教育" (英国文化委员会、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项目)," 信息高速公路与教育发展" (九五教育科研重点项目)," 中油塔立木输油气总公司视频会议与远程图象监控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 图像通讯、远距离教育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教育、协作学习、保密通信。张际平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博导。长期以来,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育应用、网络远程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 多媒体教学系统、 计算机接口技术等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和关注。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 远程教育、 学习支持系统(SPSS )、课件开发技术、 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主任1996 年 4 月,注意力转移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在此以后的工作主要以教育技术为主干,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评等等。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应用杨改学(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院长、 国家级期刊、SSCI 检索期刊《 电化教育研究》 杂志社社长。近20 年来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远程教育。黎加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Inter未来教育傅德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多媒体与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处理冯秀琪教授(河北大学)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论及多媒体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乌美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开发、评价与管理,远程教育及教育电视。李龙教授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标准、学科专业建设。高利明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远程教育。吴庚生教授(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卫星技术汪 琼教授(北京大学 )当前主要研究意向:网上教学、平台和工具,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交互与教学设计。盛群力教授(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旨趣与专长:教学设计、教学理论、教学实验。谢百治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研究方向:医学电视教材系列化研究及多媒体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学设计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熊澄宇(清华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王学优 (清华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万明高 (北京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理论、教育媒体设计游泽清(天津师范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邓祖道(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教学张祖忻(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企业绩效技术、教学媒体与讯息设计刘美凤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学科教学设计、比较教育技术(学)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绩效技术、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培训王以宁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尹俊华教授主要著作:《中国教育大辞典》第七分册(教育技术学分册);《中国教育技术大系》教育技术学部分;《教育技术学导论》等。研究成果:发表有关课程开发理论和教育技术定义论等论文10余篇。其中“课程开发理论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型研究”获9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1983年6月教学部批准华南师大创办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校成立了电化教育系,担任系主任(至1996年退休)。焦建利教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主要研究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等问题。曾担任中国——欧盟EU-CHINA GBEP项目咨询专家、中英ETIP项目咨询专家、参加中、加、美英语CCUEI项目。著有《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在专业刊物发表《教育技术学元研究论纲》等文章。庄秀丽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方向 :网络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管理、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钟志贤(江西师范大学)理学博士,1995年破格晋升正教授。现为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和成功学等领域的研究。余胜泉男,1973年8月29日生于江西波阳,199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攻读计算机教育应用硕士学位,97年转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取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杨开城副教授男,祖籍辽宁海城,198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于原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1993年保送攻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师从于何克抗教授。1995年留校工作并继续师从于何克抗教授攻读教育技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 1999年获博士学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章伟民副教授(没查到)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王敏娟(没查到)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美国国家外语教学资源中心网路项目负责人。美国核心杂志<<教育技术研究和发展>>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编委; 第九和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7 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2001年获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教育技术博士, 并连续四年获得爱尔维丝--霍金思杰出博士生奖。曾为密苏里大学教育技术革新中心研究主管,密苏里当地电视台实习网路记者, 摩托罗拉大学和全球最大审计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 LLP 网路培训顾问。至今已在各类海外杂志,书籍,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将近三十篇,其中关于网路交流性别差异的一篇获2002年全球国际数字化学习会议突出论文奖。

122 评论

印象记忆02

找教育技术相关的论文范文就行,自己在适当的修改一下即可,没有那么多规矩,要是想你的论文作品有更好的发展,仅仅靠论文的质量是不够的,你懂,下面这篇范文你用的到。浅谈教育技术探析摘要:教育技术既是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教育技术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作用,惟有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形式组合,而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模式、手段与课程内容、进程、目标的有机融合和完美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1 加强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间的整合每一个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管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会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各个课程的特点,有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行业特点,突出不同的职业要求,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反过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动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2 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1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引领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作用。本篇范文转载于top期刊论文网例如:我曾任教的机电2011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本次实训的德育目标确定为“团结协作、荣辱与共”,让学生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训过程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3人一组,首先让学生明确德育目标,告诉学生哪一组做得最快、做的最好即为优秀,评出两组“最佳协作奖”。最终,学生在这次实训中,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任务达成率高,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生的操作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在《电力拖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工具和设备、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并引进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6S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3 使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者,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收效甚微。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在《生活德育简论》一文中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销电子产品。在活动中,我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推销计划,设计推销方案,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童叟无欺,并教会学生一些推销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在销售过程中,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见,社会实践会给学生一个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来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悉学生的心灵,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高素质人才。作者:郑燕

96 评论

相关问答

  •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

    找教育技术相关的论文范文就行,自己在适当的修改一下即可,没有那么多规矩,要是想你的论文作品有更好的发展,仅仅靠论文的质量是不够的,你懂,下面这篇范文你用的到。浅

    往昔岁月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初中

    科技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科技不仅推动着现代教育的兴起以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技术与方法的创新,而且促使教育功

    魔都魔都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大全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

    养啥啥不活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论文范文高中

    还是要靠自己写;不能凡是都问别人。只有用自己的力量打拼一副天地才是最好的。

    电风扇啊电风扇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论文

    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从活动范畴上看。教育包含知识和技术。技术是教育的一部分内容。第二,从依赖关系上看。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技术是教育的表现形式,是

    一人一兀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