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6

吃货和世界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大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0921缘分

已采纳
请先看例句柳宗元著作版本很多,但都存在讹、脱、衍、倒等错误讹:以讹传讹,错误的东西脱:缺字,句子等衍:后人增加的东西倒:顺序颠倒的
237 评论

活性炭1986

本书编写特点《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书,是专门指导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词解释的辅导书。自2007年历史学实行全国统考以来,名词解释成为必考题型,而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名词解释又是历年考生得分率最低的题型。本书是作者在研究19所重点高校近二十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和2007-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的基础上,以“三段论”格式编写而成。本书严格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编写,同时根据名词解释的自身特点做了一些调整。与一般辅导资料相比,本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实用性强本书在编写时以考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首先,本书为考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答名词解释的高分技巧与模式,即“三段论”法,是考生复习名词解释时必须掌握的技巧。其次,为考生提供了历史学基础科目1156条名词解释的简明答案。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为考生提供了一种简单而便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实行统考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并未指定参考教材,考生常常在复习十余本教材时,抓不住重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将名词分为基础类名词和提高型名词,其中基础类名词700个,是依照考试大纲内容而编排的,均为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考生复习,本书将基础类名词置于本书的前半部分。在使用时,考生可以将基础类名词与教材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借以抓住书中重点。在掌握基础类名词之后,考生复习教材时就会对书中的重点知识了如指掌。提高型名词涵盖了教材中所有非基础类名词。人物类名词、史学史与历史地理学名词均放在了这一部分。提高型名词是供考生在掌握基础类名词的前提下,在冲刺阶段继续学习使用的。二、重视真题本书精选近二十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9所重点高校历史学考研真题中的名词解释445条,供考生参考。该部分名词占本书所有名词的比例近五分之二。值得考生注意的现象是,统考名词多出现于重点高校已考真题中。如2008年统考名词“德雷福斯事件”,曾在2006年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世界近现代史科目考研真题中出现;2010年统考名词“筹办夷务始末”,曾在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厦门大学2000年专门史等科目考研真题中出现。三、选词全面本书共收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等方向名词1156条,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战争、文化、宗教、人物及著作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选名词还包含了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名词118条、历史地理学与史学理论名词26条。四、释义简明扼要与市场上其他辅导资料对名词进行大段论述不同,本书追求简明而准确的释义,因而本书名词的释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应试答案。在结构上,本书所有名词全部按照“三段论”的高分模式编写,较为接近真题参考答案;在字数上,平均每个名词的字数为160字,要点全面、释义清楚;同时本书在语言上较为注重词语的使用,以阐释基本史实为主,力求简明扼要,不做过多评述。五、仿真模拟试题本书第三部分是精编的十二套名词解释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该模拟试题是模仿统考真题名词解释题型而编写,难度偏大,与2008年、2010年统考真题难度相似,可供考生平时练习时使用。为提醒大家在考场上注意答题时间,每套名词解释模拟题都规定必须在45分钟内一次做完。因考试是限时答题,只有合理分配时间才能取得最佳成绩。考生在使用本书时需注意:基础类名词章节与考试大纲相比有所变更,具体为:中国古代史的前三节“中国历史的开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部分合为“先秦”;中国近现代史第十一节至十五节内容合为共和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第一节“史前人类”未录。历年已考名词,皆注明出处:统考试题名词注明“××年历史学统考真题”,非统考试题名词注明“××大学××年××(专业)真题” 。如“提洛同盟”, 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国民参政会”,南京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对于中国历史上考生所熟知的如曹操、岳飞、孙中山等政治、军事人物,本书未录,考生使用时须留意。世界近现代史中出现的人物类名词,皆注有该人物的英文名与生卒时间,如“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此类名词共64条。文中出现的年代,凡公元元年以前皆注明“公元前××年”;公元元年以后,除公元1世纪的时间注明“公元××年”外,其余年代一般不注“公元”。文中部分名词,在释义时需要说明但又不宜在正文中出现的内容,均采用脚注注明。鉴于本书仅是历史学基础科目名词解释题型的考研辅导书,考生应结合教材使用此书。如此,考生方能取得最佳效果。限于水平,本书难免存在许多不当之处,诚盼各位读者在使用时及时赐教与指正。目 录本书编写特点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考研高分技巧词条目录第一部分基础类名词解释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一、先秦二、秦汉三、魏晋南北朝四、隋唐五代五、宋辽西夏金元六、明清(前期)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三、晚清政局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八、抗日战争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十一、共和国史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第三章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古代西亚诸文明二、古代埃及文明三、古代印度文明四、古代希腊文明五、古代罗马文明六、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七、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八、欧洲基督教文明九、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十、古代美洲文明第四章 世界近现代史一、16世纪的欧洲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六、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第二部分 提高型名词解释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第四章世界近现代史第五章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第六章历史地理学与史学理论第三部分 名词解释模拟题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名词解释模拟试题(2)名词解释模拟试题(3)名词解释模拟试题(4)名词解释模拟试题(5)名词解释模拟试题(6)名词解释模拟试题(7)名词解释模拟试题(8)名词解释模拟试题(9)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0)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1)名词解释模拟试题(12)名词解释模拟试题参考答案附录 历年统考真题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词条拼音索引参考书目后记

125 评论

tinahe0101

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闻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元朝马端临积二十余年功力著成《文献通考》,为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通史。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为“三通”。《通志》,宋郑樵撰。本书是仿《史记》的体例,收罗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下迄隋唐之史料而编成的一部通史著作。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成书。全书200卷,附考证3卷,内容极广,包括了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和二十略。其中纪传终于隋,礼乐刑政诸略止于唐,艺文、校雠二略止于北宋。此书发凡起例,贯穿各史书志,包举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源流,提供了有关古代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知识,在史学上颇有贡献。其最大价值在于“二十略”,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多据前人典章加以论述外,余下十五略多为阐述个人见解,而且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五略为旧史所无,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等略亦颇有可取之处,有较高的文化史、学术史价值。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印本。《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原编,蒋廷锡奉敕校补,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编成。全书10000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六汇编。汇编之下又分32典,典下分部,共6117部,每部设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无者缺之。它集古代图书之大成,搜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以及天文、气象、地质、矿产、农业、牧业、渔业、手工业、工程技术、数学等各方面的资料,其中保存明代文史资料特多,西学传入也多有反映。此书不仅收罗丰富,而且分类细密,体例完善,检索甚为方便"十三经注疏正义“ 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发表于 2009-08-24 02:36:44 引用 1 楼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雪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评宋刻本书:“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诗经》(《诗》)、《尚书》(《书》)、《礼记》(《礼》)、《周易》(《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3年5月1日,清朝开设《四库全书》编纂馆。 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82年3月12日,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四库全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永乐大典》屡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约为原书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255 评论

我是娜弟

_mBtCyvuL1V2PT1I0IynjGbc-DBis6SQ_ZrOa19YAruXB35mVhn3G62b30oBEGaOUqD67NNs61KklP6H1VskGxoR_4GNW5bEtWvetdTjxIK太多了 复制不下百度文库自己看去吧

283 评论

快乐Angels

军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六韬》、《三略》。合称为《武经七书》。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文化《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尚书》、《诗经》、《易经》、《礼记》、《左氏春秋》合称“五经”。还有《韩非子》。春秋三传的价值也很大(《公羊专》《谷梁传》《春秋》)还有很多名著之类。历史《二十四史》,这个自己细查吧,不点了,除了各国历史之外,里面比较著名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地理《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科学《天工开物》、《齐民要素》、《梦溪笔谈》。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永乐大典》。

213 评论

瑶瑶然然

典章制度69、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西周奴隶制国家建立时,分封贵族到各地为诸候,诸候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区,对周天子仅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因面在全国形成分裂割据的场面。后在春秋战国时逐渐被郡县制所代替。儒家维护分封制。70、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由春秋战国至秦汉逐渐新形成。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后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了以县统郡的两级制。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为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部分。71、 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的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与先秦的性质有所不同,分赐爵与封爵。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帝、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72、 六部: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后由于添新部,六部之名被废。73、 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西汉时史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后改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时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历代多相沿不改。明初一度设置,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废。74、 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李隆基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75、 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光武帝刘秀兴建。到宋代太学形成比较完整的学制。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76、国子监:简称“国学”,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276年建国子学,为教育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贵族学校。以后称国学或太学,隶属太常。北齐始立专署称国子寺。唐代改为国子监。唐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宋元以后加以合并,仅存国子一学。77、 书院:始于唐代。开元六年(718)设丽正修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河应对。宋代书院为盛,有白鹿、石鼓、应天、岳麓为四大书院。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研习儒家经籍,传播孔孟之道。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多数成为准备科学的场所。清末废除科举,书院改为学校。78、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丞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始于武帝时。有孝廉、秀才等科,为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至唐初,王朝规定参加科目考试者可以自由报名,这样察举制就由一种地方长官推荐制度演变成了中央设科招考的科举制度。79、 征辟:汉代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和地方官都可自行征聘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不同。隋统一后,征辟制度消失。80、 明经:汉代出现的选举科目之一,至宋神宗时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文,故以明经为名。81、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地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至隋废除。82、 进士科: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至唐被重视。宋以后其它科目多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唯一科目。83、 科举制:是指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和以前的选举制度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凡普通的读书人均有参加官府考试,从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先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一般认为以隋炀帝创置进士科为标科,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情况是有才能的士通过游说、上书、自荐获得官职,也有是根据对国家功劳的大小来选拔,再有是由郡县长官在一年一度的上计时向国君推荐。这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实行察举和征辟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吸收汉代察举制的某些合理因素,采取朝廷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这种不问出身门第,无须州郡推荐,由朝廷公开考试选士的制度,才是我国古代科举制真正的开端。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代设的科举制,使我国古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唐代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宋朝在革除唐科举制的弊处之后,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和严密的科举制度,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元朝科举分乡试、府试和会试。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分别登榜。明代分乡试、会试,廷试(即殿试)。清朝的科举制既承明制,又有所发展,具有最完备的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制科和翻译科。文科和武科都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制科由皇帝特诏举行;翻译科分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84、 府州县学:明代设于府、州、县的学校。85、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共二十四军。86、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取代征兵制。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募兵制可以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兵源枯竭时会强行抓夫,给民间带来很大的骚扰和痛苦。87、 乡兵:由居民自动组织或政府组成的不脱产的武装力量,又称民兵,五代后晋开始征集,镇压过大小起义。88、 秦汉烽燧: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西汉时已有。89、 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厂卫是合称。其性质同为特务机构,用刑残酷。90、 锦衣卫:明官署名。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护卫。洪武十五年(1382)是皇帝的耳目与爪牙。指挥史由皇帝的心腹担任。91、 军机处:官署名,清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由京王、大学士等充任,俗称军机大臣。其僚属为小军机,分满、汉四班。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要务,以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92理藩院: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初掌握蒙古事,后发展至蒙、回、藏、新疆等。93、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北京条约》后设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的事务。1862。3成立。1900年,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次年《辛丑条约》签订,依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为六部之首。94、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初建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下设佐领。满人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后因人口增加,佐领数也增加,但旗数不变。 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缩小。以军事组织而言,八旗军队与绿营兵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以行政机构而言,八旗的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 直至清末,凡八旗成员称“旗人”,与州、县所属的“民人”以不同形式受清政府统治阶级的奴使。直至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才全部瓦解。

31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大全

    典章制度69、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西周奴隶制国家建立时,分封贵族到各地为诸候,诸候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区,对周天子仅有定期朝贡

    来去匆匆的我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历史文献名词解释大全

    链接:-TuBYRle4SbzMRlcJg 提取码:y39i本书解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原始社会阶段从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

    35号小祁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大全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

    7爷爱美食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

    典章制度69、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西周奴隶制国家建立时,分封贵族到各地为诸候,诸候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区,对周天子仅有定期朝贡

    马铃薯菇凉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历史文献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中国古代史包括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

    吊炸天1234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