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1

一杯清茶NJ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英文版期刊查询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P的猪窝

已采纳
刊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期: 月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253-2778CN: 34-1054/N邮发代号: 26-31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65PS:该刊为2011北大核心期刊,2008年CSCD期刊。
331 评论

柳絮天涯

医生进行职称晋升评审的依据之一就是在医学杂志发表职称晋升论文,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医学杂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投稿的医学杂志呢?360期刊网的专业编辑会根据您的自身条件帮您推荐最合适的期刊,现在咨询还有抢0元论文评估的活动【立即免费咨询】。  一、看医学杂志类型  1、从出版周期上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  2、从使用文字上可分为中文期刊、英文期刊、法文期刊等。  3、从出版或编辑机构上可分为学术团体出版的期刊、政府机构出版的期刊、出版社或厂商出版的期刊。  4、从载体形态以及文献加工程度上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  5、按内容又可分为  ①学术、技术性期刊,主要刊载科研、医疗、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临床报告等原始文献。信息量大,情报价值高,是医学期刊的核心部分,如学报、纪年、会刊或会议录、汇刊、综述、进展、年鉴等。  ②快报性期刊,专门刊载有关最新科研成果的论文,预报将要发表的论文摘要。内容简洁,报道速度快。如各种快报、快讯等。西文快报性刊物常常带有通讯、短讯、通报等字样。  ③消息性期刊,一般刊载与学术机构或厂商企业有关的新闻消息,作为与社会(或机构的成员)之间保持联系的纽带,刊名中常带有新闻或快讯等字样。  ④资料性期刊,主要刊载实验数据、统计资料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专门向用户报道各种数据和事实性情报,刊名中常带有数据、记事录等字样。  ⑤检索性期刊,供查找文献用,常带有文摘索引等字样。  ⑥译文、译报,介绍国外医学研究的刊物。⑦科普性期刊,主要以读者群为标准来划分的期刊,旨在普及医药卫生知识。  二、医学杂志核心期刊  所谓核心期刊是指信息密度大、数量多、质量好、时效长的重点期刊。核心期刊的确定取决以下几个条件:  ①期刊内容的被摘率;  ②期刊内容的被引率;  ③期刊在流通中的借阅和利用率。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公布世界200种西文医学核心期刊,包括英国的《柳叶刀》和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著名杂志。  三、医学杂志核心期刊标准  医学杂志属于自然科学的一类,核心期刊世界公认标准为SCI期刊,国内医学杂志以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 C)和扩展库(E));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其中职称评定基本参照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  四、鉴别医学杂志方法  第一步,登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  第二步,向下拉滚动条,位于最下方有个在线查询,点击新闻机构查询服务;  第三步,在箭头处输入想要查询的杂志直接回车即可。

292 评论

小涛涛偶巴

1964年7月28日,学校决定筹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并对外公开发行,每半年出版一期,全年两期。同年8月27日,获中央宣传部批准出版。12月11日,郭沫若校长亲自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题写刊名,并撰写长篇发刊词,寄语学报能保持“三严”(严密、严格、严肃)态度、培养“三敢”(敢想、敢说、敢做)独创精神。1965年2月,郭沫若、华罗庚、严济慈和钱志道等一大批老科学家于北京亲手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学校组成了以华罗庚为主编、严济慈和钱志道为副主编以及吴文俊、赵九章、钱临照、郭永怀等45人为编委的高水平编辑委员会。头两卷发表的论文水平都相当高,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科大的科研成果,华罗庚在前两卷每卷都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1967年,学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停刊。1973年科大迁址合肥,学报复刊。此后,学报虽不时受到干扰,有时一年仅出版一期,但从未间断过编辑出版工作。1976年开始,学报所刊载的论文质量明显回升,除刊有少量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论文外,已基本恢复到以自然科学论文为主。1980年,学校成立了以杨承宗为主编,阮图南、马兴孝、沈凤麟、陶懋颀为副主编,王水、石钟慈、钱临照、龚升等22人为委员的第2届编辑委员会,学报改半年刊为季刊,在“征稿启示”中明确定位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同时开始编排英文目录,尝试出版专辑,还在当年多次对封面进行了设计。1981年开始接收英文稿件,编排中英文摘要,成为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出版的“双语”刊物,并且聘请了孙瑞禾教授担任英文顾问。1982年开始出增刊。1984年对封面重新进行了设计,经多次调整底色之后于年底又换回原封面。1991年再次设计封面,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改季刊为双月刊。2001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朱清时院士为主任、王水院士为主编、范维澄院士等21人为编委的第6届编委会。第6届编委会2002年度会议明确了要把学报办成“精品”、“一流期刊”的目标。2006年学报期开始大幅改版。包括下述四方面:一、将增加“特约评述”、“专家论坛”、 “研究突破”栏目,约请科学大家发表论文,开辟“专家论坛”栏目;二、经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改双月刊为月刊,并设立优先发表机制,校内重要论文经批准将进入绿色通道,优先尽快发表。三、采用国际开本,进一步提升印制、用纸档次四、尝试专题化出版,重视显示学校的主流科研成果五、积极贯彻国家标准,向国际规范靠拢,并准备聘请海外学者担任国际编委,加快《学报》国际化进程。

22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