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4

想疯狂旅行
首页 > 论文问答 > 科举与唐诗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想鱼的熊

已采纳
科举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因为唐朝时期,进士科考诗赋,所以当时的教育和民间,对诗歌的投入加大,政府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使唐诗描写的内容涵盖和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后世的诗歌,都让唐朝人写尽了。
321 评论

koko乔纳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唐诗繁荣的标志第二节 唐诗繁荣的原因第三节 唐诗的分期第二章 唐诗的演进阶段第一节 初唐诗歌第二节 盛唐诗歌第三节 中唐诗歌第四节 晚唐诗歌第三章 唐诗诗体第一节 唐诗诗体的形态与演进第二节 以时代论诗体第三节 以诗人论诗体第四节 以体裁论诗体第四章 唐人诗论第一节 唐人诗论概述第二节 唐人重要诗论举隅(上)第三节 唐人重要诗论举隅(下)第五章 唐诗文献第一节 唐诗文献的种类、流传和散佚第二节 唐诗重要别集叙录第三节 唐诗重要总集叙录第六章 唐诗与政治第一节 武周革命与文学环境的变化第二节 安史之乱与唐诗转型第三节 永贞革新与元和新变第四节 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第五节 甘露之变与文士全身远祸的心态第七章 唐诗与宗教第一节 唐代三教的调和与对抗第二节 唐诗与佛教第三节 唐诗与道教第八章 唐诗与科举第一节 唐代的科举制度第二节 进士试与省试诗第三节 行卷风气与行卷计第四节 赴举诗、及第诗和落第诗引用书目后记

137 评论

yy瘦胖纸

因为诗赋文章的考试难度要大于经义的考试难度,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发展成为唐朝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唐高宗之后的很多宰相都是进士科出身,比如张柬之、宋璟等等。正是因为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大,考中之后的前途待遇要比其他科目好很多,所以唐朝的读书人自然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也要考上进士。由于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是诗赋,所以唐朝人读书时自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写诗上。由于读书人都花力气学习写诗,在庞大的人数基础上,大诗人出现的数量自然也就多了,因此唐朝才变成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而以后朝代的科举不再以诗歌为考试内容,这些朝代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唐朝的高度了。扩展资料: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代,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上几句唐朝的诗歌,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一大批伟大的诗人。而唐朝能够成为古诗的盛世,科举制产生了非常的影响。隋文帝虽然建立了雏形,但科举制的体系确立与完善都是唐朝完成的, 可以说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唐代而非隋朝。根据史书记载,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在内,唐初科举的科目约有五十多种。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大概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科举的主要科目基本上就是进士和明经,其他科目逐渐都被废除了。其中进士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而明经的考试内容则主要是时务策和经义。

209 评论

KellyYin0816

论文摘要:古人关于科举制对唐诗影响的两派观点皆不全面,他们忽视了诗歌创作技巧以外的层面。科举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人真实的情感,科举影响着他们的诗风,丰富了读书人的生活,开阔其眼界,增长其见识,还提高、巩固了文人的地位。   古人在论述科举制对唐诗的影响时主要有两派观点:严羽等人持肯定意见:“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王世贞、杨慎等则不以为然,认为唐省试诗鲜有佳作,因而难以将以诗取士与唐诗之工挂起钩来。两者孰是孰非呢? 首先,严羽的观点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进士科中杂文一项形成只考一诗一赋这个不成文的规定要到开元中后期,而唐诗在“开元十五年后”即“声律风骨兼备矣”。因此历史的真相应该是唐诗繁荣的现象投射到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中。但诗歌这一专门之学的普及受益于科举考试却为的论。省试诗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律诗,且对声韵的要求极严,历来指责进士试的奏议往往指出“进士以声韵为学”、“以声病为是非”,这恰恰说明士子们至少可以通过练习作这类诗而熟悉诗的格律。省试诗的词藻则要求“丽”而“新”,以“齐梁体格”为标准,那么,语言的清新艳丽也就为士子们必须掌握的技巧了。这两项虽然远远不能构成优秀的唐诗,但却不舍为学作诗的敲门砖。唐诗中五言律诗的数量最多就与省试诗的固定格式有直接关系。首联、尾联点明题旨,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似乎成了唐人运用最为自如的诗体。有了这一基础,哪怕作不出好诗,诗歌的鉴赏水平至少可以得到提高。元棋在《白氏长庆集序》中也记述其在浙东见到乡村学校的学童竞习歌咏,学习他和白居易的诗歌。这些都显示了科举为肥沃唐诗发展的土壤所作出的贡献。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在汉魏六朝封闭垄断的选举制度下是难以产生的。 然而正如王世贞、杨慎所言,省试诗又有与讲究风骨兴味、异彩纷呈的唐诗背道而驰的地方。诗者,吟咏惰性也,自有别材别趣。而省试诗题目呆板迂腐、规则死板繁琐,又有诸多禁忌,当然难以展现诗人的真才实学和生动真实的性情,于是就出现了全部唐代省试诗中只有一首半好诗的说法。 但严羽、王世贞、杨慎的视野毕竟都太狭窄了,他们皆忽视了科举对诗歌创作技巧以外的影响。 科举作为唐代知识分子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人了真实的情感。简单地区分士子们因科举而产生的情感无非是喜和忧。但或许是“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的

165 评论

菁菁super5man

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其说是一项考察制度,倒不如说是一种遴选文化。这项考察制度,或者称为这种遴选文化,不仅给予莘莘寒门庶族士子们鲤鱼跃龙门、出世入仕的机会,而且作为一种符号标志表征着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因此,不得不承认,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与唐人诗赋创作可谓是息息相关。  _html

219 评论

相关问答

  • 科举与唐诗论文

    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其说是一项考察制度,倒不如说是一种遴选文化。这项考察制度,或者称为这种遴选文化,不仅给予莘莘寒门庶族士子们鲤鱼跃龙门、

    尛嘴亂吃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唐代诗人与唐诗论文

    唐代大诗人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

    z小九z5858564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科举在唐朝的影响论文

    1、科举制度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2、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

    missohmygod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唐代诗歌论文

    读《宋词》 思念疯长的杨柳岸边,暮色蔼蔼的烟波中,晓风残月浅斟的醉意里,柳永乘一叶扁舟自烟水迷离中驶来,浅诉着万种风情。执手相凝的泪眼,满心渴望的相逢,一

    黎明前的静谧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唐诗研究论文

    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 《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李翱卒年订误 《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期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 《中华文史论丛》1981第2期也谈温庭筠生平之

    monmonfxwen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