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93

lucifer487
首页 > 论文问答 > 幸福家庭是学术期刊吗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罗成or房谋杜断

已采纳
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概要]传统英语教学是一种“高耗低效”的应试性教学。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对中国学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错误及其原因进行教学指导。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重要。据报载,世界是互联网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发布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感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中外文化交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传统英语教学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元边际的题海,培养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学生下苦功夫学习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故英语教学必须注意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语言,在交际中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 二、弊端的分析 (一)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犯错误的原因 提到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只有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际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 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犯错误有以下几个原因。 1>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俗称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差异。当一个文化成员观察,另一个文化时,他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作观察到的现象。当两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这些学生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常常产生误解。 3>缺乏真实的语主 在我国,英语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学生使用语言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的语言环境。 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盲目的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他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愉悦的学英语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谈而无味,从而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设语言环境,教师要多同学生进行交际,但学生常常接触到的是中国式英语。比如,问候他人早上好! ——Good morning, teacher!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们会根据具体环境说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everybody! Good morning, mr/mrs/miss/ms G Teacher是不能用作称呼语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问别人吃饭没有,而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问对方what did you have breakfast?这样的话,他们更爱谈论天气情况。 4)我国传统英语教材忽略了语言实用性、得体性。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学生学了不少孤立的语法的知识,脱离了实际运用,不会听说读写,但其应试能力甚至连英国学生也望尘莫及。 (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和中国学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际常犯的错误。 首先,称呼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是存在区别的。 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会直称呼人的名字,以示关系的亲密。汉语中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更深、更密切。所以,当中国人直接叫外车人叫外国人的名字而称呼他的姓时,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觉得对人不够礼貌。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正如,Helen oatey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另外,中国学生对如何称呼老师也存在问题。 在英语课上,学生常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 根据英语国家及说话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说:“Good morning, mr/mrs/miss/mr ”这样的称呼,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成英语。因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知道英语中各种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称呼,特别是那些区别于汉语的表达方法。 2)其次,通过问候语让我们了解一下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我们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种问候语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请对方一块进餐的意思。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做什么事去。如这样去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的,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误会。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语问候的差异是尤其重要的。 3)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要注意同外国人交际时要选用恰当的话题才能与外国人愉快的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中国人常常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而遭到外国人的拒绝。中国学生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就常问: ——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甚至会问: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coat?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终。王宗炎教授在下面的一段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中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产生这种误会的原因: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居住在乡村的小城镇,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也注意观察别人的生活,真心关心别人的幸福,因而人们在谈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值得隐讳的。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事务的兴趣,这些都是中国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而这些现旬在西方在工业社会都很少见。在西方,人与人之间是互存戒备,很注意隐私。即使在农村也是“好篱笆创造也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在同外国人交流中,应回避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话题,让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地目的。 4)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中西方人有着明显不同。 在与中国人进行交往中,外国人总是很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和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外国人对于赞扬和恭维时,则坦然的用语言表示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赞扬和恭维某人的衣裳服漂亮时,这人会回答: ——OH, your drsee is really ------well, it is just so— 甚至有人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 ——Oh, no, my dress isn’t nice, It’s 其实,对类似的赞美之辞外国人用一句Thank 回答就可以了。这都是由于中国人把自谦看做是一种传统美德。因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差异成为交际中的障碍。 5)对于年老和幼小者的帮助之举,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别: 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有尊老爱幼的。然而,英美国家的人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要人照顾常常被视为弱者。只要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一般不求别人代劳。例如,在外游历,我们的学生会主动向年老的或背着大大的、沉甸甸背包的外国小朋友帮助时,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很难堪。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英美国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6)另外,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比重很大,而且大量的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Peter 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要差别”。 1、一个常见的英语与汉语之间内涵和词汇之间差别的词是“亲爱的(dear)”,在英语中,dear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下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情或是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他们常常用“亲爱的(darling)”来表示。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趋于含蓄,所以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 2、在中国,peasant(贫农)和labourer(劳工)含有下面的、积极的含义,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积的意味。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 3.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和成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的情境中进行。 三、结论 语用能力必须跟随语言能力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86 评论

小葛先森

那要你自己写啊。我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家庭的温馨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快乐的家庭…… 你能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吗?我就能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在我家里,每个人都是快快乐乐的,非常的可爱。 美好的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温馨。在我家里,爸爸、妈妈、弟弟和我都是家里劳动积极分子的一员,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如果爸爸和妈妈不去上班,我家四员就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爸爸抹窗户,妈妈洗衣服,弟弟扫地,我拖地。这样,我家的卫生就干净极了。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你能感受到吗? 幸福的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温馨。在我家里,每到吃晚饭的时候,就有筷子声在动来动去,这不是馋嘴,而是我们把菜夹给对方,让他吃多点好东西,这就是我家的幸福带来温馨的家庭。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您又能感受到吗? 快乐的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温馨。有时候我家吃完晚饭时,我和弟弟就拿出一盒飞行棋游戏来玩,和我爸爸、妈妈一起来玩。我们分别要了一种颜色。开始玩了,我们每个分别掷一次塞子,有时候妈妈先起飞了,有时候我先起飞了,弟弟和爸爸就很不高兴的。在玩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都会自相残杀,你吃我的,我吃你的,有时候弟弟就大声的哭起来了,后来,我还是没有把弟弟的棋子吃掉,这样我们就亏本了。这样的家庭的温馨你尚馋试到了吗?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您再能感受到吗? 这样美好、幸福、快乐的家庭温馨,您全能感受的到吗?这全都是我深深感受到的。家庭的温馨的回忆都是永远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而且我有时候每时每刻都想起了家庭的温馨是永远使这个家庭永远都是幸福的家庭!

356 评论

饕餮飨宴

下面为您列举:1、《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原名为《地理知识》。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性的关于地理的月刊杂志。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2、读者《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3、《婴儿画报》《婴儿画报》为0-4岁的婴儿提供最佳阅读内容,打造婴儿杂志第一品牌。《婴儿画报》强调知识性和教育性,以教育部《幼儿园教育大纲》为指导,以培养聪明健康的宝宝为目的。4、《Vista看天下》《Vista看天下》创刊于2005年,短短四年中,成长为中国第一本发行量超50万的新闻周刊,创造了中国媒体的“看天下模式”。5、《博物》《博物》是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杂志,《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是在CNG同一品牌下,依据读者定位不同而产生的两本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益的补充。6、《幼儿画报》《幼儿画报》创刊于1982年,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由我国最大、最权威的少儿传媒出版集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09年读者对象调整为为3~7岁幼儿及其老师、家长。7、《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杂志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创意杂志,月刊。创办于1997年,创办者为钱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管,是中国国家设计期刊。8、《HBRC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BRC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哈佛商学院标志性刊物,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最前沿的思想理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9、《青年文摘》《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自2000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10、《儿童文学(少年双本套)》《儿童文学》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于1963年联合创办,风雨50年,哺育三代人,其麾下汇集了几代最有名望的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

243 评论

周周-Sophia

《青年文摘》《读者》《意林》

340 评论

木图先生

《读者》、《知音》、《青年文摘》、《老同志之友》、《幽默大师》、《故事会》、《中国国家地理》、《时尚》(VOGUE) 《世界时装之苑》(ELLE)《Beauty》 《娇点》 《HOW》 《时装》《萌芽》《家庭》《三联》《演讲与口才》你要问哪方面的?中国的杂志太多了。

215 评论

蹦蹬的小兔子

《读者》——最精致的小资男人。《读者》的品位决定了读者的销量,这本创刊于八十年代,植根于内陆的文摘杂志在近十年的时间,一直盘踞在中国杂志业的颠峰。有人说三代创造一个贵族,但是《读者》却用十几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杂志的一个贵族并且是唯一贵族,读者的选材区别于国内大多文摘类杂志,在整个刊物中尽情流露着思想的细腻和深度,人文的博大和文化的精致,这是影响着中国数千万小知识分子的一个纸杂志,其中大量出现着国外精品启迪散文和台湾林清玄的佛性散文以及刘墉的哲理化短文,当然也收罗有大量反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的理性评论文章,不张扬的,透着内蕴和时代精髓的《读者》,吸取了甘肃的黄沙苍凉的艺术品位和兰州的内敛风格,在不经意之间,自然的成长为中国杂志的贵族,他的未来,我们仍可热情期待……《知音》——最恶俗的伪真诚。《知音》走的是煽情路线,并且走得相当成功,巨大的销量只是证明这种成功的一个方面,知音以所谓的纯情故事取胜,在整个刊物中大量的充斥了凡人的所谓不平凡的感情和爱情故事,相濡以沫,白头偕老,风雨人生,以痛苦见证坚贞,以坚贞见证伟大,以伟大见证幸福,矫情的故事一次一次上演,在大量的故事被粗糙的复制以后,所谓的职业写手成为一个边缘而新兴的职业,他们大量的复制着感动和幸福,而知音的责任就是不厌其烦的传播和鼓吹这种感动和幸福,相同的故事,相同的煽情方式和相同的矫情,让我们轻信了这个世界无言的美丽和无所不在的真诚,而据可靠的内幕消息,写手们所创造的感天动地的人间眷属,多是浮夸和任意杜撰之后形成了海市蜃楼,这是中国当代做虚伪和最矫情的一本杂志,盘踞于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对象当中,而带给社会的唯一结果就是,让更多无辜女性更加轻信爱情的力量,并且沉迷于这种力量当中不可自拔,所以,知音让我们读到喜剧的同时,却即将去导演并且正在导演着更多的人间悲剧,这就是虚伪矫情带给读者和社会的代价……《青年文摘》——最文学的青年梦。文学青年一般最先接触的杂志多是《青年文摘》,这是一本倾向于青春路线的文摘杂志,如果说《读者》是实力派歌手,那么《青年文摘》就一定是一个偶像派明星,这样的价值取向使青年文摘在风格上形成了与《读者》不同的内容。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显然的,在一个流行深度和内蕴的时代,青年文摘就象浮在水面的芦苇,美丽的开,美丽的谢,但是却没有厚实的思想土壤。从文学青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在文字上对文学爱好者具有启蒙价值的通俗语言老师,其间的文字多半亲切纯情而又富有感染力,是模仿和吸取营养的好地方,只是真正的文学青年不应该拘泥于此,以为等待他们的应该有更美丽的梦……《家庭》——最粗俗的菜市场。《家庭》和《知音》一样,是一本标榜情感和幸福的杂志。不同之处在于《知音》善于营造美丽的彩虹,并且为了这彩虹的存在无所不用其极。而家庭的故事则显得粗放而带有真实的意味,家庭一般选取的是知名人物作为平凡大众的爱情偶像和家庭关系指南,比如著名作家艺术家政客等,另外家庭还有一个主打节目就是性知识普及教育,题目涉及中国人曾经避讳现在仍然禁忌的性领域,包括做爱,避孕,生育,色情,自慰等任何性话题,是中国几代人的性教育启蒙老师,在这一点上,家庭就象一个粗俗的菜市场,传播着大众口味,粗俗但是实用,矫情但是有真情。流连于此,没有小资情怀,但是却可以买一篮子好菜回去招待丈夫和孩子……《三联生活周刊》——最花哨的新新人类。《三联》是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周刊,也是一个成长迅速的周刊,就好象当今流行于世的新经济。三联的排版可能是中国杂志目前最花哨的,同样三联的选题也可能是最前卫的,他依附于时事,明星,新科技和新话题,一切前卫的词汇汇聚于此,象海上渐进的西风,吹拂着中国报刊杂志业,三联不仅花哨而且小资,其读者定位就是今天中国所谓的新白领和新新人类,是处于消费和文化的前卫边缘,《三联〉存在的意义,象征多于实际,由于价值和舆论取向,三联注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杂志的精髓和价值核心,流行的文化,思想以及艺术都无法构建三联的王者风范,从这个层面来讲,实现三联做中国第一周刊,做中国的时代周刊的宏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女报〉——最浪漫的小资女人。女报更多的时候,让人看不明白,她似乎传承着太多的内容,她好象集中了时装,影视,文化,当然好有美容和美食,总之女人迷信的东西,在〈女报〉上都可以找到,其中渲染的是无限的女性情怀,小资情愫和浪漫空间,她制造着女人的美丽神话,当然也为大多数化妆品和时装厂家所重视。〈女报〉的内容涉猎范围之广,页码之多都是中国杂志比较罕见的,而零售价格也一度高高在上,但是在零售报刊厅里,这无疑是一本抢手的杂志,印刷精美的封面,醒目的标题当然还有让男人侧目的美女图,这是男人和女人逛公园以及结婚旅行度假都很不可少的一本杂志,对于女人来说,〈女报〉意味着时尚和潮流,而对于男人来说,与女人一起看〈女报〉不失为趁机握着她白皙小手或者拥住她瘦小肩头的一个绝佳机会……〈演讲与口才〉——学术界最大的。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一本学术刊物,或者至少应该在演讲这一准学术领域应该有所建树,但是这样一本杂志,在其虚幻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无力甚至虚弱的内容空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演讲与口才〉不如叫贫嘴实验更确切,在这本刊物上,我们除了看到那些老掉牙的案例以及案例分析之外,充斥于其中的便是某些所谓的演讲大家的理论文章。我曾经硬了头皮使劲看了几期,但是苍白的内容和堆砌的辞藻以及充数的篇幅让我大失所望,这本刊物是目前中国最空壳主义的一本刊物,我相信现今之国人,通过看〈演讲与口才〉提高口才水平的,应该是绝无仅有,奇怪的是这样一本虚弱缺血的刊物仍在畅销,这是因为国情所限,中国人的性格里沉默和木纳的成分太多了,并且将自己人生的失败完全归于这种沉默和木纳的人也太多了,因此,一本刊物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日常性格,只是无论我们看多少次〈演讲与口才〉,口若悬河对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291 评论

薄荷红茶cheer

可参考文献如下:1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金璐 成功(教育) 2008-07-15 期刊 0 02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申源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7-01 期刊 0 53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喜宴》中的反映 陈京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30 期刊 0 74 《愚公移山》与《老人与海》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探究 刘菊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25 期刊 0 105 商务英语翻译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张素英; 刘敏; 刘长青 商场现代化 2008-05-05 期刊 0 726 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吴凤琴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3-25 期刊 0 347 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段学莲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3-15 期刊 0 918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隐私 赵雷; 谭亲毅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2-25 期刊 0 85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施国华 商场现代化 2008-02-15 期刊 0 10110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 刘婷 商场现代化 2008-02-15 期刊 0 30411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 李跃歌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12-28 期刊 0 5212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蔡立颖 今日科苑 2007-12-23 期刊 0 20813 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 聂雪琴 双语学习 2007-11-20 期刊 0 3714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倪雪华 科技资讯 2007-11-03 期刊 0 6615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林莉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0-15 期刊 0 34516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在对外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李恒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 2007-10-01 会议 0 117 中西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反映 李慧兰 开封大学学报 2007-09-25 期刊 0 7518 小议英语教学离不开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朱小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9-20 期刊 0 3519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路荣芬; 郭卫玲 商场现代化 2007-09-01 期刊 0 47920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黄晓萍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8-10 期刊 0 257上页 下页共有记录92条

239 评论

相关问答

  • 幸福家庭是学术期刊吗

    可参考文献如下:1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 金璐 成功(教育) 2008-07-15 期刊 0 02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申源源 科技信息(科学

    姣姣Devil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幸福家庭是正规期刊吗

    七夕节的来历就是一个神话。第一个七夕节甚至说不定是2个人的单独的约会呢!真正的七夕节无法考究了早就。牛郎织女故事开始于汉初。但全国性的七夕节开始于是汉代中期。既

    细细粒的宝贝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幸福家庭是正规期刊吗吗

    幸福家庭个人认为是人生的驿站,是累了临时栖息的港湾,是灵魂的归所,是心中爱的火焰永不熄灭的地方,是生命中的若亚方舟,有家人就有亲情,家人身体安康,就是幸福家庭。

    青春你还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期刊幸福家庭

    1 《读者》(无限制年龄段的杂志刊物,甘肃人民出bai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甘肃人民出版社)2 《瑞丽》(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大的时尚

    以心为马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幸福家庭期刊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父母与考生出现分歧怎么办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考生与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如果考生不能理性的选择专业,与家长发生严重对立,该怎么化

    豪门小慧子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