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7

来去匆匆的我
首页 > 论文问答 > 幸福家庭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青春冰帝

已采纳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而诸多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校沟通。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则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婴儿从呱呱坠地时起,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在父母身边他们开始接受哺养和教育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父母的言行举止,喜怒好恶,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孩子长大后,甚至连说话的声音和行为习惯,都酷似其父母,孩子在未进学校以前,就先在家庭这所“学校”里接受教育;即使进了学校以后,一个青少年学生,每天仍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接受另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因此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对其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庭是否和睦, 父母的知识水平,道德取向乃至父母的性格,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家长由于与孩子有着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等特点,可以对孩子实施面对面的、个别的,随时而直接的教育影响。他们为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并以自己丰富的阅历与主持家务的干练和家庭问题中决策的果断,从小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威信。 案例一:学生小楠,父母均是公务员。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她的妈妈更是让很多孩子羡慕。可以说对小楠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大到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小到孩子在班级的座位,和哪个同学交往和谁有了小矛盾等,她都是亲自出面解决。记得小楠在初中三年里,她的妈妈就因为孩子的座位问题请求老师调了不下10次座位。可以说小楠在同学中能处得来的朋友并不多,但小楠的学习成绩应该说还算不错,但几乎是每次的大小考前,都要有诸如嗓子发炎,头痛,胃痛甚至要打吊瓶的情况。记得中考的前几天不但孩子有各种症状,她的妈妈也常常带着沙哑的声音给我打电话,和我诉苦,说孩子如何的不理解她,马上要考试了还不知道抓紧复习,和同学偷偷跑出去玩······ 后来这个孩子在中考中虽说成绩不突出,但也算是考上了重点高中。作为班主任我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回想起来和小楠及她的妈妈谈过无数次的心。感觉随着孩子的长大她越来越觉得妈妈过多的束缚了她,“她总是让我什么事都要听她的安排,稍有反驳就要挨骂。我也知道妈妈为我好,但很难和她能有心平气和的交流,包括爸爸也不能违背她的意愿!否则他们就要吵架。这让我觉得很烦,很有压力。”而她妈妈也满腹委屈:“为了这个孩子能有出息,我付出的太多了······我处处为她着想,反过来她这么不理解我,现在反而越大越不听话了,还和我犟嘴!” 案例二:学生小A,是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孩子。很有专研精神,在学习上总是一丝不苟。但由于受两个国家不同教育制度的影响,有些思维和习惯与我们的其他学生显得格格不入。但又由于他的谦虚和耿直也同样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可突然有一阵子,他好些是变了个人似的,对待学习也不像刚转来时那么用心了。有时上课也不听课,爬在桌子上就是不动。我以为他是哪里不舒服,可不管怎么询问他就是不回答。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作为老师我开始思索,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让他不适应了呢?我和其他任课老师交流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找同学了解情况,同学们也是感觉他现在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和同学发脾气,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欢迎了。看来是这孩子的心理方面出了问题。于是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他进行了交流。刚开始的时候他将自己封闭的很紧,不和老师说心理话。但作为老师我能感觉出来他的内心很压抑。我告诉他:“我不但愿作你的老师,更愿作你的朋友。”也许真的是被老师的真情打动了,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竟眼里噙满了泪水,他用并不是很顺畅的汉语向我讲述了内心的苦闷。原来他的父母带着他从日本回来后就离异了。妈妈一个人去了北京做买卖,把他寄宿在老爷家。最近他的爸爸常常来老爷家闹事。有时脾气不好的老爷就把火气发在他的身上。再加上环境的不适应,使得这个原本很阳光性格的男孩子变得很迷茫!他觉得身边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的苦闷无处诉说,甚至开始对为什么要学习乃至人活着的意义都产生了困惑······ 案例三:学生小慧,父母离异,父亲搞中介工作。由于平时忙于生意,没时间管孩子,所以就用金钱弥补。孩子养成了大把大把花钱的习惯,小则零食不断,大则呼朋唤友,吃吃喝喝。哪里还有心思学习!每每考试二三十分,班主任主动和家长沟通,其父常常以生意忙为由见不到人。或是敷衍了事,尽是寒暄!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分析以上三则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案例一中,小楠的妈妈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苛刻,而且教育方式独断,缺乏民主,使孩子经常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巨大的压力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案例二中,小A因为接连受环境的变迁,父母的离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孩子还不成熟的心理产生了很多的困惑,而这些问题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长期压抑着他,导致性格上的突变。案例三中,由于小慧的父亲忽略家庭教育或是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得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交友观念,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但大体可归结以下几种:一、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孤独、固执等。要么仇狠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二、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或是托于老一辈代管或是放任自流。三、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不懂得孩子的成长做人、心理健康比学习更重要,不懂得甚至不愿意配合学校(教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或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是由于对老师的不信任。四、还有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苛刻,使孩子经常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巨大的压力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必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一个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也为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不同的基础。家庭教育配合得好,父母具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和巩固。如果配合不好,或者说家长的行为习惯较差,就会大大削弱和抵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向学生传送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要适时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力争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12 评论

兴业腾达装饰

现在研究和讨论幸福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实际上现在中国发生的事,在别的国家也发生过。在二战以后的西方,很长的时间内大家谈论的也是GDP、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以及如何解决跟生存相关的其他问题。但是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讨论如何超越GDP,这时兴起了一个叫“社会指标研究运动”的研究项目,很多人做这个研究。在幸福指数研究领域,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杂志的名称就是《社会指标研究》,也是在那时候创办的。现在幸福指数研究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分析,当收入很低的时候,大家关心的主要是如何生存下来的问题,但是收入往上走了以后,更多的人会关心与幸福相关的东西。这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现在中国进入这个阶段,更多地开始谈论生活方式、幸福感受,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文化与幸福的关系”,是全世界有不同的文化,各国有一些各自特有的东西。差不多20年以前,美国学者亨廷顿曾写了一本《文明的冲突》,就指出各地的问题不一定完全一样。世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文化圈,比如有天主教的文化圈,有儒教的文化圈。既然全球的文化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的文化圈对幸福的看法是不是一样的呢?毫无疑问,不管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怎样,大家都希望幸福,这个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假设,在不同的文化里,对下面三个问题的看法是相同的,或者不需要深究的:一是幸福的文化含义是不是一样?中国人跟外国人有关幸福的观念是不是一样?二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动机是不是一样?三是影响幸福与否的要素是不是一样的?全球的文化不同,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那么,文化是不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呢?例如,信教的人与不信教的人相比,幸福感会高一些。人们经常讨论到的不丹王国,大部分人都信佛教,有听天由命的观念,因而幸福感比较高。根据美国学者的一个研究,不管你信哪个教,幸福感比不信教的人高一些,因为比较宿命一些,所以幸福感高一些。他们与倾向积极进取的世俗文化是不一样的。又如,重视个体和重视集体的文化圈是不一样的,幸福的含义、追求幸福动机以及决定幸福的要素都不一样。显然,个体本位的文化圈如欧美,他们更多地谈个人成就、自由、没有管束,希望追求正面的感受最大化,与幸福相关的各种要素往往都跟自尊相关。而在东亚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他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家庭(小家庭、大家庭)、周边的同事和邻居,倾向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理解幸福。在东亚,人们希望追求一种平衡,人们往往并不说最大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幸福,而是希望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能考虑他人,尤其是跟自己相关的人的感受。那么这种追求关系和谐的幸福观强调的并不是个人的爽,并不是自尊。所以不同文化圈的人们追求幸福的动机不太一样。现在有大量的研究指出,个人本位和群体本位的幸福观念是不一样的。我的推论是,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个人本位的文化圈幸福感较高。因为他感受幸福,不受其他要素的牵制,不受他人的评价的影响。反倒是在关系本位的文化圈,幸福感比较低。根据2006年的一个排名,丹麦是第一,加拿大是第二,但是在重视关系的文化圈,日本虽然很富,但是排第90位,韩国排第103位。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等各方面都比很多非洲国家要好,但它的排位比较低。最后,不只是大的文化圈之间不一样,大的文化圈内部也有差异。比如在中国的内部也有文化差异。不久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个报告,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中,排第一的是拉萨。这个可能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但是换一个角度也很容易理解。被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的不丹,离拉萨不远,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在一个亚文化圈内。以后在研究幸福的时候,无论是个体研究、区域研究,还是国家研究,如果把文化的因素放进去,会使得研究更加准确一些。所以我希望幸福研究有不断的推进,但是不希望有太多的幸福排名。幸福是多样性的,面向非常多,而排名往往会误导,会使政府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

319 评论

悠闲小猫

我生活在一个快乐,幸福的三口之家。这里有爸爸,妈妈,当然还有我。  我的爸爸是一个憨厚、有时话很多的男人。他很爱我,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总是给我做饭

360 评论

相关问答

  • 幸福家庭论文

    我生活在一个快乐,幸福的三口之家。这里有爸爸,妈妈,当然还有我。  我的爸爸是一个憨厚、有时话很多的男人。他很爱我,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总是给我做饭

    掉了BOWL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杂志幸福家庭

    幸福家庭55存档位置在电脑的设置里面。《幸福的家庭》为现代文学家鲁迅著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日上海《妇女杂志》月刊第十卷第

    伊兰051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期刊幸福家庭

    1 《读者》(无限制年龄段的杂志刊物,甘肃人民出bai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甘肃人民出版社)2 《瑞丽》(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大的时尚

    以心为马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幸福家庭杂志

    幸福家庭55存档位置在电脑的设置里面。《幸福的家庭》为现代文学家鲁迅著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日上海《妇女杂志》月刊第十卷第

    吐司酸奶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幸福家庭期刊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父母与考生出现分歧怎么办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考生与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如果考生不能理性的选择专业,与家长发生严重对立,该怎么化

    豪门小慧子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