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7

小可憐兒
首页 > 论文问答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稿怎么写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avidzeng168

已采纳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  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  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高中三年级作文《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  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大忧患大悲怆,说是历史的泼墨一点都没夸张你看整个“文化苦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你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煌的敦煌文明,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你会沉默,你会忧伤,你会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你能不悲鸣?中国的文化啊,难道你真的就断送于此吗?难道你真的最终也像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文明沉沦了吗?不,不会的!  《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的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印象》)  《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道士塔》写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一个早晨“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开始他的粉刷”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这里读出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述,充满在全部的余氏散文中,且经常是写得更精彩  (偌大的中国句)如此忧愤之语,道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无奈,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177 评论

jarvinia奈奈

那你可以留意各大报纸的寻搞启示不是每个都要找的。因为有些已经找好了1年的材料2006年全国、省级人文社科和自科核心期刊征稿启示一、全国水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水运》学术版 《中国水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全国水路运输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输入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学术版为月刊。标准刊号ISSN1006-7973。征稿范围:交通、运输、船舶、经济、管理、科研、思政、文法、教学、工程、电子、机械、化工等等。 《中国水运》投稿方式: 二、全国贸易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商场现代化》(录入北大2004版最新核心期刊目录)《商场现代化》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商场现代化》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一本国家级、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标准刊号:ISSN1006-3102。本刊为旬刊。主要栏目:流通论坛 商业科技 商业研究 商业视角 市场调研 行业新知 资本运营 经营管理 营销策略 品牌战略 电子商务 区域经济 海外链接 国际经贸 热点分析 物流平台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投资分析 财会探析 财经论坛 经济与法 学术探讨 产业经济 超市连锁《商场现代化》投稿方式: (请指明所要投稿杂志)三、中国法学类核心期刊《法制与**》《法制与**》是中国法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为旬刊。标准刊号ISSN100*-0592。征稿范围:以法律、管理类稿件为主,兼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内容,体现理论性与实务性相结合的特点。主要栏目:法制纵横、经济与法、法学园地、法治社会、政法论坛、管理视野、创新天地、学术沙龙、理论前沿、文化教育等。《法制与**》投稿方式: (请指明所要投稿杂志)四、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当代***》《当代***》是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为旬刊。标准刊号ISSN167*-8149。征稿范围:以经济、管理类稿件为主,兼及法律、行政管理、文化等内容,体现实务性的特点。主要栏目有:财政纵横、法制园地、管理之道、管理视野、创新论坛、人力资源、学术沙龙、理论广角等。《当代***》投稿方式: (请指明所要投稿杂志)五、优秀人文社科期刊《科教**》《科教**》是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为月刊。标准刊号ISSN167*-7894。《科教**》以科学、教育类稿件为主,可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学科,体现综合理论性特点。主要栏目有:科教论坛、学科园地、科研教改、科技创新、教坛之星、后勤改革、管理园地、文化艺术、理论前沿、学术交流等。《科教**》投稿方式: (请指明所要投稿杂志)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江汉**》(增刊)《江汉**》(增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标准刊号:ISSN1003-85**。征稿范围:内容侧重于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法学等领域,重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的新问题,发表具有开拓创新见解的科学研究成果。《江汉**》(增刊)投稿方式: (请指明所要投稿杂志)七、优秀科技期刊《科技**》《科技**》是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为旬刊,标准刊号:ISSN1672-379*。征稿栏目:高新技术、工程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IT技术、电子商务、科教平台、资源与环境、学术论坛和科技动态。《科技**》投稿方式: (请指明所要投稿杂志)

247 评论

陈果果122

要有勇气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一个时代有几个最好的作家,有几部最好的作品,具体来说,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有能力以汉语的形式展开叙事,有能力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化与人性深处,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这个时代的文学就立起来了。 当代中国文学当然要放在现代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来理解,它是世界现代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这样的现代性内在差异性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虽包含着断裂、反叛与转折,但它不与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完全悖反。五六十年代的激进现代性,历经了80年代的"拨乱反正";我们固然可以看出它的局限性,但同时也不可能将它从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完全地剔除。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并非只有"政治"二字才可概括;八九十年代的反动,也并非只是投入西方现代的世界体系就能全盘解释。前者有"文学"遗留下来,而后者有"中国经验"不可化约,二者相加,就是中国文学的倔强性。这两个时代,在我们的文学史和批评中,被描述为对抗与反动的关系,但我们也要同时看到,它们也并不是替代性的。先锋派反"宏大叙事",只是表明历史之变化,与"可歌可泣"无关。后来的历史固然要超越过去,这并不等于过去就一无是处。事物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也并非以好与坏的简单逻辑为唯一的解释准则。有些人把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称为"烂苹果",这不只是狭隘偏见,也是心底阴暗。 我们要看到,中国当代的文学经验的特殊性,没有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在自己的大地上给中国文学立下它的纪念碑。也就是我们永远无法给出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准则,因为,依凭西方的文学价值尺度,中国的文学永远只是"欠发达"的货色。但谁来依凭西方的尺度呢?是我们吗?我们为什么只有这一种尺度呢?汉语言文学的尺度是否有可能会有一点例外呢?仅就这一点例外,它是否永远无法为西方文学规训呢? 西方给予中国的美学尺度,无疑曾引导、敦促中国现代文学进步、成长、壮大。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都是西方现代性引导的结果。后者不过再加入了苏联的影响。它是世界现代性在中国的激进化表现,在文学上也同样如此。从现代至今,100年的历史,不能有一些变化吗? 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追逐西方一个多世纪,自梁启超1906年创刊《新小说》,发表所谓"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观点,中国小说奉西方小说为圭臬。西方的现代美学语境,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向启蒙现代性的参照物。但中国自现代以来,其实一直走着自己的激进现代性之路,在文学上也同样如此。中国的小说终至于以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为主导,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文化建构到建构起中国革命文学,文学与民族国家建立的事业完全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西方的现代文学所没有的经验。这一经验一直偏离西方,它不能完全以西方现代文学的经验为准则,只要以西方现代世界性或"人类性"文学经验为准则,中国的现代文学就陷入尴尬,尤其是走向共产革命的文学更是难以协调。夏志清和顾彬等就不愿承认这样的历史也是文学的历史;他们宁可把它看成是中国作家受政治压迫的历史佐证(这可以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读出)。 西方的小说根源在于它的浪漫主义文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依然是与这个传统发生关联,反叛也是关联的一种方式。我们没有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永远无法生长出西方浪漫主义传统下形成的现代小说艺术。这就是直至今天,一写到城市,我们的文学就力不从心的原因。要么空泛,要么虚假。但我们的乡土叙事却有独到之处。所以,如何适应他们的标准是我们最大的困境,如果没有我们对自身文学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美学准则的建构,我们的文学永远只是二流货。所以我认为困境是内与外的体现,内和外到今天都面临着极限,西方给我们施加的美学标准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用那样的标准看自己的小说,永远是差了一大截儿,永远是不对称的。但我们没有想到差异性的问题,我们没有勇气、魄力建构异质性。 在此历史情势下,我们何以不能看到另一种文学的历史呢?看着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其实一直在展开中国的激进文化变革,从而未尝不是开创另一现代性的道路。一方面要依循西方现代性的美学标准,另一方面要有中国自己面对的现实条件,这二者的关系紧张,后者要强行压制前者。直至"文革"后,这一历史被翻转。但90年代之后,其实西方的现代小说在60年代就面临困境,如巴斯以及苏珊·桑塔格所言,小说的死亡,先锋文学或实验文学再也难有花样翻新……等等。这一美学上的枯竭,何以要中国今天还要遵循? 现在,几乎10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规训和尺度,已经到了极限。也就是说,中国臣服于它已经够久的了--我们姑且承认这些臣服是必须的。但今天,一方面,从客观上看,西方文学本身给出的可能性已经极其有限了;另一方面,主观上讲,中国的文学累积的自身的经验也已经有一些了,仅就这些也难以为西方汉学家和翻译家识别了。中国为什么不能开辟自己的小说道路?法国当年有它的新小说,中国为什么不能有另一种新小说,不能有汉语的新小说?中国的文学仅参照西方现代小说的经验,永远不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 汉语的独特性,汉语如此悠久的传统,现代白话何以没有继承中国传统的语言?这都是不实之辞。利用中国古典来贬抑中国当代,这与用西方的绝对标准来贬抑中国如出一辙。 南美的文学受到西方的承认,并不是因其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说穿了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们都是受的西方现代文学教育,他们都能用西方的语言(西班牙语、法语或英语等)写作。帕慕克虽然用土耳其语,但他的西方语言和文学修养完全融进西方文化。只有中国这些"土包子"作家,半土不洋,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超出西方的经验。如此独异的汉语,如此独异的现代白话文学,何以不会有自己的语言艺术呢?何以只能变成另一种语言让外人评判才能获得价值呢? 我以为把今天的中国文学放在60年的当代文学史框架里来看,它可以说是达到了过去未尝有的高度。我知道这样的评价与当下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指责大相径庭。其实从90年代开始,"唱衰"中国当代文学在中国主流的媒体和批评界就一直存在。因为90年代退出批评现场的一批人也认为中国再也没有好的文学。媒体的兴起也提供了一个"围攻"文学的场所,因为媒体觉得骂文学最安全,骂别的很困难也不专业,所以到处是骂文学的。 尽管说,这60年未必是线性发展进步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但这6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个颓败的结局,而是有一定数量的大作家,一定数量的大作品。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可能大部分作品都是极其优秀的作品,大部分作品当然只是寻常之作,关键要看它到底有没有几部可称得上是大作品的东西,有没有可以称得上是大作家的家伙。一个时代有几个最好的作家,有几部最好的作品,具体来说,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有能力以汉语的形式展开叙事,有能力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化与人性深处,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这个时代的文学就立起来了。

257 评论

Bubble0104

举例写文化评论。作家网络红人杨大侠(HeroYang)“跨文体”“超文本”写作拓展着文化创作主体的思维边界,由此展现出建构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并从自我虚拟的世界中,获取现实生活的原型,以此作为自我成长体验的借鉴性样本,不断打开自我生命架构,健全人格,获得精神自由。在自得其乐、率性而为的自我解构形态中,塑造出当代青年亚文化。

263 评论

小小小黄鱼

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是逐渐形成的,当代的文化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05 评论

相关问答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稿怎么写的

    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是逐渐形成的,当代的文化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白羽蓝翎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稿怎么写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

    黑糖丸子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3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

    很简单的,中国的30多年的发展造就一个超级不平衡的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量不平衡,社会意识发展不平衡。地区来看,东部已经达到

    灰羽联盟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理论与现代化期刊点评怎么写

    根据学科方向,选择相对应的学术核心期刊来分等级。还有以下几点:1、注意期刊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有区别的2、一些地方大学的学报也是不错的投稿选择3、在网

    小小小文er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点评稿范文

    阅读周作人的散文《乌篷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析文章。要求:(1)文章应包含对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论析。(2)分析应联系作品实际,观点正确,条理清楚

    梁山好汉v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