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7

hansile2002
首页 > 论文问答 > 化学与社会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一欧巴桑

已采纳
这个应该是一篇科普性质的论文吧。查阅相关的资料应该可以写得非常好的。
122 评论

sunshine哒哒哒

1981试论鲁迅早期的美学思想 扬州师院学报1983论艺术“化丑为美”的契机 学术月刊“艺术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命题 复旦学报1984论自然美 学术月刊试论阿Q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融合 扬州师院学报“美感的先天倾向”浅议 美育1986耗散结构与美的逻辑行程 当代文艺思潮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 文艺研究(合作)1987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1,合作)“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江汉论坛儒家美学的“和谐”与基督教神学美学的“和谐” 山东大学学报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在文学与文化的交汇点上 文学研究参考系统论原则与美学、文艺学的方法论《文学理论方法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合作)1988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简论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文学在生命意识的二律背反中演进 南京社联学刊呼唤真情的理想之歌——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文史哲论袁枚的诗文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明清美学主潮概观 晋阳学刊李贽美学思想的近代倾向 学术月刊1989严肃文学的困境和通俗文学的出路 南京社联学刊自然美的系统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李渔戏剧美学的古典倾向与近代因素 艺术百家意境探源 扬州师院学报艺术家社会属性的情感存在方式 批评家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之比较 江汉论坛晚明浪漫思潮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 学术月刊从符号学看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 天津社会科学叶燮与写实性诗歌美学的总结 天府新论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 学习与探索1990致思与娱乐之间——关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思考 真善美艺术家的美学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0卷()文艺社会学论纲 扬州师院学报辩证思维与黑格尔的自然美论 人文杂志独抒性灵,趣味盎然——袁宏道游记散文的“趣” 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十七世纪的“忏悔录”——袁宏道美学观念的蜕变解析江汉论坛艺术家社会学新论 文科教学1-寻找文艺行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文艺行为社会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人本心理学美学与道家美学 学术月刊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学习与探索论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晋阳学刊中国戏剧美学史的逻辑发展 戏剧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1991对于文艺中非理性的辩证分析 文论月刊文艺的价值标准及其转换 江海学刊期待视野与文艺接受社会学 天津社会科学价值论美学的新视界 福建论坛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参照 文论月刊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求是学刊探寻当代美学研究深化的契机 福建论坛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江汉论坛文艺的价值取向及其选择 学习与探索体系建设与分析研究 学术月刊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 江汉论坛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学术月刊郑板桥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东岳论丛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扬州师院学报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艺术百家1992文艺价值的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社会科学《讲话》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 扬州师院学报在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中介地带上——文艺价值社会学导论学术论坛对于文艺创造的心理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文艺价值取向的辩证法 学术界探询人类生命活动的诗化哲理 江海学刊“当代艺术与当代人”五人谈 艺术广角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美学 西北师大学报文艺心理社会学导论 晋阳学刊寻找中国当代美学在经济大潮中的位置 东方丛刊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建设概观 山东社会科学文化变革与美学转型 文汇报定势与文艺心理效应 学习与探索1993个性化:大众审美文化的内核 福建论坛当代美学研究放谈 学术月刊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艺术百家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走向中介论的文艺社会学 思想战线观念转换和理论重建的时代——当代国外文艺社会学鸟瞰宝鸡师院学报文艺创造心理之辨析 南京社会科学现代艺术与价值论美学 北京社会科学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学术论丛多角度、多层面的中国美育史研究 扬州师院学报(署名“鲁扬”)文艺心理社会学方法论 学术月刊现代艺术商品化的内在机制 学术界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比较 学术论坛重建美学和现代艺术的话语系统 学术月刊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1994中国的后现代艺术倾向及其意义 文史哲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扬州师院学报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艺术百家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 文艺理论研究理性与文艺变态心理 东岳论丛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求是学刊美学的功能与学者的使命 文论报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禅宗思想 北京社会科学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天津社会科学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 社会科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东方丛刊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 学术季刊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艺术百家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表象背后 学术月刊1995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齐鲁学刊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新一页 中国文化报文艺学改革的新思路 文艺报(署名“鲁扬”)大众审美文化的复制性 天津社会科学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 中国图书评论装饰之道,文化之道 文艺报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江淮论坛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江海学刊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社会科学家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美学话语 求是学刊作为消费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北京社会科学文化视境中的中国戏剧美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引言扬州师院学报消费者,对审美文化发话 光明日报文化批判与建设 文论报(合作)1996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体系的品格 文学研究第4辑()塑造新型文化品格:当代学校美育的定位 社科信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建构 江苏社会科学作为快餐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学习与探索当代审美文化的宗教意识 学术月刊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扬州师院学报(合作,署名“鲁扬”)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进展与问题:1989-1995文艺学建设概观(上、中、下)文艺研究4,5,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4辑()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齐鲁学刊当代审美文化的四重背景 求是学刊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扬州师院学报审美文化:当前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中国文化报大众文化:一道可口的快餐 岭南文化时报文学鉴赏与接受美学 文学界1997文学语言与审美价值 云南文艺评论快餐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评 当代文坛报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 学术月刊何为美学史?——从审美文化研究反观美学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关于文化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审美文化与美学史 光明日报什么是审美文化 人民日报当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科学辑刊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3集()评当前美学研究的两大热点 哲学动态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江苏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的地域分野和跨地域传通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总第4辑()1998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 益阳师专学报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史观念 云南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 北京社会科学审美文化研究的历史观照——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浙江学刊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美学史视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中西方审美文化之异同 社会科学辑刊文化的多极化与世界的未来 中国文化报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析 外国美学第15辑()作为广告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当代转型 社会科学报1999从象牙塔到市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学习与探索都市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求是学刊审美文化的当代构成 学术月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 甘肃社会科学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 北京社会科学美学与乌托邦 社会科学辑刊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社会科学妇女命运: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悖论 东方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 江海学刊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 求是学刊重塑新的话语外壳 青年思想家2000对中国美学的思考 光明日报中国戏剧美学与中国哲学 艺术百家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学术月刊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 文学评论新的求索之路,新的学术之梦 江海学刊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 学习与探索作为视觉文化的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报跨学科研究: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历史要求——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比较 文艺报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北京社会科学错综通变,参伍因革——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江苏社会科学青年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东方丛刊当代话语的宿命和出路 民族艺术西方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外国美学第18辑()2001金陵王气与江南士风 读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求是学刊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下) 求是学刊现代性:文学理论重建的基石——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读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话语强权与话语抵抗 中国文化报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光明日报关于文学理论的话语权问题 文学评论文学传统与现代性 学术月刊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走向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 江苏社会科学西方2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 文艺研究交互性与文学传统 学习与探索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 北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蒋孔阳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6辑,复旦大学出版社伦理与宗教:中西文化的两大主题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文学传统论的四大倾向及其现代转换 扬州大学学报文艺美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中外文化与文论第9辑,四川教育出版社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 江海学刊否定主义美学 文艺研究全球性与现代性 求是学刊全球性:“现代性”的当今形式 社会科学报与时俱进的文艺美学探索──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 社会科学辑刊“全球性”不等于“世界性” 学海我看故我在 河北日报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升华 艺术百家媒介变化与视觉文化的崛起 文艺争鸣2004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 社会科学辑刊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 学术月刊日新之谓盛德——姚文放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读图时代文类“内爆”的典型文本 文艺理论与批评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求是学刊文本·话语·主体: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 社会科学中国古典美学的至上追求 中国文化研究2005文艺复兴美学对于西方传统戏剧原则的突破和修正西北师大学报面向新世纪的美学理论体系——试论曾繁仁的存在论美学深圳大学学报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 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2006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江西社会科学“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论王艮的“尊身论” 江苏社会科学“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社会学的搁置与重建——读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的一点感想中国图书评论鱼化为龙:王艮的平民主义美学思想 学术月刊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回忆《学术月刊》给我的教益 学术月刊2007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 社会科学辑刊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 河北学刊文学传统重建的现实价值本位 中国社会科学李贽的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想 学习与探索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学术月刊2008“审美”概念的分析 求是学刊消费社会:审美教育何为? 文艺报第三版文学教育与乌托邦理想 文艺报第二版“审美”概念的嬗变及其美学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中国语境与汉语系统中的“文化”概念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改革开放30年的学术诠释 社会科学战线2009文学的乡愁与心灵的还乡——读《钱中文文集》 文艺争鸣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 求是学刊审美文化的内在构成——对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关系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文学理论与乌托邦之梦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6版敬业志学,辛勤耕耘——我与名栏“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的学术交往学习与探索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 学习与探索2010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文学评论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江海学刊审美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B2版历史深度与中国经验: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天津社会科学我们如何进行学术争鸣?——兼答《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中国文学研究戏剧结构论:李渔与黑格尔的异同 艺术百家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 文艺理论研究2011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 社会科学报第5版唯实、求是、图新——《求是学刊》发刊200期感言 求是学刊日新其德:中国古典美学的创新意识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我与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B6版文化政治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江苏社会科学文化政治三维度 求是学刊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 文学评论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南京大学学报重写:文学理论建构被遗忘的机制 西北大学学报2012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 江海学刊文艺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肉体话语”与“文化政治”——伊格尔顿对于经典美学解构与重构的后现代启示录 学习与探索还原葛兰西:也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与陶东风教授商榷文艺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叙述方法 探索与争鸣文化政治的多维分析 文艺论坛文化研究与理论话语的更新 文学评论201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 社会科学辑刊文学经典之争与文化权力的博弈 社会科学战线释“表征性解释”——乔纳森·卡勒“文学经典论”的关键性概念求是学刊文学经典之争向文学研究回归的迹象 文艺理论研究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文学评论“多层累的突创”说探源——蒋孔阳创造美学与杜威“突创”论的相关性学术月刊2014确立自媒体的文化信码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A08版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 社会科学辑刊沃尔夫冈·凯塞尔是瑞士人,还是德国人中国社会科学报第B01版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人民日报第20版话语转向:文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归趋 文学评论自媒体:网络话语与文化信码 湖南社会科学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 文艺理论研究2015从形式到政治:文类理论的后现代新变 清华大学学报“强制阐释论”的方法论元素 文艺争鸣

109 评论

美丽依然张

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 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要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作为青少年传播生态环境道德的舞台。发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公益特性,动员青少年宣传生态环境道德,用小手牵动社会这个大手。树立践行生态环境道德的模范,鼓励青少年监督、抵制违背生态环境道德的行为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三、历年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 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290 评论

立志做渔婆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 在衣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在食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 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 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 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的燃烧放出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了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 化学无时不在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洗涤剂是含磷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人们清洗器具、纺织、造纸、农药等部门。用磺铁矿燃烧制硫酸,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王水”检验金子是否纯。用酸洗去水垢。用汽油乳化橡胶做粘合剂。用氢氟酸雕画玻璃。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做可口的饼干。用腐蚀性药品清除管道阻塞。生活中,化学的频繁使用不是举例能举完的,它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化学本身是一面魔术镜,将一百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组成神奇美丽的世界。它使碳这一元素形成了美丽高贵的金刚石和柔软廉价的石墨两种天壤之别的形态,跟人们开了玩笑。人们将在他的一个个玩笑中不断摸索进步。而我们的生活也将随着它的进步而进入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 生活丰富多彩,在不经意之中,人们经常遇见一些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但人们很少注意到其中的微妙与有趣。 大家对“咸鱼”一定不陌生。可为什么鱼加上点盐就可长期放置,而不腐蚀、变质呢?其中的关键是食盐。食物腐败的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细菌的作用。只要控制生物细菌的生长,就能防止食物腐败。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电解质,它的饱和溶液渗透压大于非电解质溶液(微生物细菌中的细胞中蛋白质溶液)的渗透压。当渗透压大的溶液和渗透压小的溶液间隔以半透膜(如细胞膜)隔开时则溶剂分子将从渗透压小的一方渗透到渗透压大的一方。即在食盐溶液存在下,微生物细菌细胞中的水分子将不断进入食盐溶液中去,导致细胞干枯致死,而起到防腐的作用。氯化钠不仅创造了“ 死海不死”的特例,而且在防腐领域也有良好的表现。 水乃生命的源泉,水的硬度高低跟人体健康关系极大。高硬度水中的Ca2+、Mg2+能跟SO42-结合,使水产生苦涩味,还会使人的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暂时性的腰胀、排气多、腹泻等现象,这就是“水土不服”的秘密。 了解化学,懂得生活,同时也可避免“大降横病”。 1938年3月14日,比利时的哈塞尔特城处在零下15℃的严寒中,横跨在阿尔伯运河上的一座雄伟壮丽的钢桥,突然间发生巨响,不到几分外钟即折成几段,坠入河中。此事故的肇事者是钢铁中的磷。磷是钢的有害元素之一,能使钢产生冷脆性,使钢在常温下轧制和加工时容易断裂,尽管它能提高钢的硬度,但显著降低了钢的塑性和韧性。可见,生活中了解化学是必要的。 生活的方式不断变化,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不断增多。请经常关注身边,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你参考一下

230 评论

相关问答

  • 化学与社会的论文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 在衣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

    休闲星星仔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汽车文化与社会的论文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

    装璜专家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社会与文化论文

    日本从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从中国学习传统知识,现在的中国白话文中名词除少数从西方翻译过来,其他的大多数是日本从西方翻译后或则自创引进到中国的。如“社会”“文化”“

    高小果3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论文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 在衣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

    千羽YUmi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化学与社会论文2000字

    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首先从我们的衣、食、住、行来看,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更是化学的一大贡

    一人食24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