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20

MIssinGLess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电子版官网地址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苏州小熊

已采纳
07年9月11日,由中国最权威的视觉遗产杂志《中华遗产》与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中心联手推出,并由新浪网提供网络支持的“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 此次穿越活动是国内首次跨媒体合作的大型长三角遗产考察活动。在活动中,《中华遗产》杂志特派记者、摄影师与遗产专家、其他媒体记者等一道,深入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探访该地域最具代表性的遗产地,试图从遗产的历史、文化、人文等层面重新解读15个城市的精神内核。 十里秦淮的旖旎缠绵、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茅山号子的粗犷醇厚、惠山泥人的憨态可掬……这些独具特色的遗产,都将通过一线专家、记者的亲历娓娓道来,为金秋奉献了一道道美妙的文化大餐。 本次活动是以上海交通台成立15周年为契机,以“速度改变生活、遗产点亮未来”为主题,将目标聚焦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南京、苏州、镇江、扬州、无锡、南通、常州、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湖州、嘉兴、舟山16个城市,由记者驾车从上海出发,15天穿越长三角15个城市,最终回到上海,通过网络视频的全程实时直播、16位城市市长的访谈、以及专家学者的对话、对16个城市遗产的关注、16个城市的差异化定位,通过不间断地网络对话、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的综合报道,从而达到吸引民众关注,实现加强城市互融沟通、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尽管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城市正在面临着产业雷同、定位雷同、建设雷同等一系列发展困局。而正在酝酿中的《长三角地区十一五规划》将使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城市功能面临着重新定位和整合。长三角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构筑和谐社会,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各地独特的遗产地也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助推器,许多地方正在兴起一股遗产申报、保护的热潮。因此,如何全方位提升各城市的遗产价值,深入挖崛遗产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必将成为未来长三角城市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的重要议题。 申请失败的地方,主要面临的几个问题,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京杭大运河欲在2014年申请) 京杭大运河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今天,大运河面临的处境让人担忧:自然环境污染严重,文化遗存毁损流失惊人,社会经济功能锐减等。为保护京杭大运河,支持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赴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进行调研,并对社会公众进行运河知识普及,携手推进申遗工作。 今年11月,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获一等奖。本报现刊登调查报告中“运河历史与文化”部分,以飨读者。 调研方法 ■ 请国家文物局和北京科技大学考古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对调研组成员进行培训。 ■ 调研团通过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对运河的水源、水质、水利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研团通过与运河沿岸百姓交流,了解运河的变迁,已流失的民俗文化等。 ■ 调研团主动联系运河沿岸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系列座谈会。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团共发放运河知识宣传资料15700余份、调查问卷2581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87份,开展“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活动辐射人数近百万。调研团队还采访了7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并与天津市水利局、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沧州市文物局等26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成形于隋,发展于唐宋,元代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河体系,经过历代的修治、改道,最终形成了一条全长1794公里的“黄金水道”,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沟通南北的黄金通道,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命脉,在促进经济繁荣、融合南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各个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流域广阔,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京杭大运河的昔日辉煌何在?现在面貌如何?为什么申遗之路如此艰辛?带着上述问题,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组建了13支调研小分队共144人,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对大运河进行为期半年的全面调研,同时沿河发起“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 京杭大运河南北情况差异大,存在问题各异,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源减少,水量不足;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水利设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运河南北河段情况的不同,同样的设施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运河周围环境不佳,大运河的管理被分割给沿途的各个省市管理,这给运河的整体保护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运河整治难度较大。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运河的航运价值大打折扣。 ■ 社会经济功能退化 航运功能发挥不足 京杭大运河曾经拥有发达的航运,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道。即使现在,每年也约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3倍于京沪铁路。但从目前大运河的水位、水利设施等整体情况来看,大运河已不可能全线通航,有近半数的河段已停止航运。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仅为800多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难于满足两岸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调查中仅有25%的沿岸居民认为运河水依然可用于烧菜煮饭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洁,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没有使用运河河水的概念。 ■ 文化遗产损失惊人 京杭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镇,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的文物古迹。 各地居民对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及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异,还需加强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 文物古迹的损毁 在运河沿线,已经公布和注册了65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为例,36公里的运河沿岸有燃灯舍利塔、石坝码头等100多处与运河有关的建筑,2000多件可移动文物。另外,运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还展开了环境整治、抢救修缮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编制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杭州市建设了运河博物馆等。在江苏苏州寒山寺,景点沿河而建,保护工作也很完善,导游也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大力宣传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无疑,在旅游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呼吁大家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历史文化精神,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统一、完善、健全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之上。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运河沿线残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为草木掩映的闸坝、堤岸、碑刻等,不仅没有发掘整理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相反还大兴土木制造伪古迹、兜售假古董,人为地破坏了运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头段“正太茶庄”的居民区改建、苏州西山的建筑等,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目前正以每年约为20%的速度消亡。 民间工艺的流失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视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创作的工艺美术品,是民间文化的乡土瑰宝。运河水养育了心灵手巧的运河人,他们创造了一批批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 运河沿岸有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版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江苏徐州流传至今的30余种民间艺术形式保留完好。东昌府区民间工艺作品众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昌年画、梁水葫芦,聊城(古时为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 但是民间工艺正日渐消亡。在家家有苏绣、人人知苏绣、户户懂苏绣的江苏百家名镇——苏州浒墅关第一镇,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编工艺,在苏绣的繁荣发展中却消亡殆尽。手工业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兴起,但在市场竞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困难,受到忽视。伴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也变得漫漶不清。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间艺术的没落 大运河吸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市井文化,即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香火兴旺、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此外,百余种曲艺也见证了运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为例,曲艺包括评书、相声、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余种。 然而,随着运河功能的衰退,运河价值的锐减,由运河哺育的民间艺术也难逃没落的命运。运河沿岸某些村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许多地方连基本的娱乐活动场所都没有。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国民间歌曲集》的运河号子。北部运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们都还会哼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运河号子,但由于运河的缺水甚至断流,已无法在河岸边听见船夫们拉船时高唱出的真实的运河号子。这种在漕运中形成的民间艺术,随着漕运的衰退,如今已渐渐成为“千古绝唱”。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运河号子这种运河文化的传承,目前通州、扬州地区运河号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进行着。 京杭大运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认为,除了对大运河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部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运河文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停留于表面,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当今社会上部分人对财富的认识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对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致使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日渐消亡。 ■ 保护对策及申遗建议 虽然京杭大运河所面临的问题较多,但运河沿岸各级政府也正在加大对运河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方案,不断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申遗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运河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建议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组。其参与主体应包括文物保护机构,运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对应的基层部门,运河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从而统一管理、协调沿岸各地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开发及申遗工作。 ■ 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过多 调查发现,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有限的开发中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京杭大运河沿岸既有寺塔庙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迹,又有戏剧曲艺、灯彩陶塑等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调查中有群众说:“我们这里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门槛、清代的窗,内部还有现代化设施。”但是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经济产值低。 (2)不合理开发破坏旅游资源 沿岸城市在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中缺乏合理的规划、保护,许多河段的旅游开发盲目地推陈出新,没有合理划分缓冲区和保护区。开发商们为了建造热门旅游景点,大兴土木建造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公园等。过量建设楼群,随便改造河道,使大运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运河古文化与现代都市气息没有合理结合,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申遗的了解情况和支持程度 北京到天津段: 知道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42%;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24%,有必要的为42%,说不清的为33%。 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65%,不支持的为21%,说不准的为15%。受访群众了解了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后,很大部分的民众都表示支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徐州到宿迁段: 有将近60%的人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京杭大运河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并且给与支持。 吴江到杭州段: 知道京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93%;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41%,有必要的为37%,说不清的为23%;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59%,不支持为41%,说不准的为零。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历史的了解情况和运河文化的认识 北京到天津段: 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一点不了解的为78 %,有一点了解的为89 %,基本了解的为56%。对当地与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不知道的为67%,知道一些的为33%。对地方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的了解方面,不知道的为85%,知道一些的为15%。 天津到沧州段: 2 %的被访者选择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有一点了解”,7 %的被访者选择了“基本了解”,很了解和一点不了解的各占6%。在被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能说出有关运河的传说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运河具体的历史,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家门口那条水沟就是京杭大运河。 徐州到宿迁段: 大多数人都对京杭大运河历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对于和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大家知之甚少,一般知道的有秦淮河与瓜州古渡。而对艺术和民俗,有30%左右的人有所了解,知道有安徽柳琴戏,安徽黄梅戏,越剧,豫剧,花鼓戏。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记者 马海燕)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透露,中国将采取八大措施保障对大运河的保护与恢复。 这八大措施是:第一,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第二,根据文物普查情况,及时把相关文化遗产公布为保护单位和历史村镇。第三,建立健全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第四,开展大运河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第五,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做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第六,建立健全适应大运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相关的保护责任。第七,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的社会宣传教育。第八,增加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大运河流经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六省两市,贯通了东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时也是防洪灌溉工程。济宁以南的段落至今仍在通航,但济宁以北的段落已经断流。 据介绍,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容,既包括河道、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也包括运河沿岸的崖谷、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相关设施,还包括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性城镇、街区、村镇,同时还包括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遗产。
339 评论

飞天大圣朱七

书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图书编号:1245120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定价:0ISBN:756251975作者:孙克勤出版日期:2005-01-01版次:1开本:32开简介:本书介绍了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论述了世界遗产的产生、发展和现状。本书还介绍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的状况,讨论了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知识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地质学、建筑学、旅游学、宗教、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从教学和科研出发,书中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了进一步分析和归类,对全球各大洲的一些世界遗产的属性、分布及功能作了介绍,构建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科的教学体系。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学习世界遗产知识的教材,也可供从事世界遗产管理和保护的科研人员参考,同时也适用于对世界遗产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世界遗产概述/1一、世界遗产的产生、发展及现状/1二、世界遗产的意义/2第二节世界遗产的定义/5一、文化遗产/5二、自然遗产/6三、文化景观遗产/6四、口头与非物质遗产/7第三节世界遗产标志和委员会历次会议/8一、世界遗产标志/8二、委员会历次会议/8第四节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9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WorldHeritageCommittee)/10二、世界保护联盟(TheWorlldConservationUnion)/11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11四、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12第五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12一、世界遗产的申报/12二、世界遗产的评定/13第六节中国的世界遗产/14第二章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7第一节世界遗产的管理/17第二节世界遗产的保护/19第三节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24第三章世界文化遗产/28第一节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28第二节世界文化遗产分述/30一、历史城市/30二、现代都市/70三、皇宫和王宫/72四、广场/79五、园林/83六、宗教建筑(教堂、修道院和寺庙)/87七、皇家陵园和墓地/92八、城堡和要塞/97九、防御工程/101十、古人类遗址/103十一、考古遗址/107十二、文化景观(大学和博物馆等)/118十三、农业景观/121十四、工业景观/122十五、水利工程(运河和桥梁)/123十六、铁路运输/125十七、历史建筑(古建筑、宗教建筑遗址、古城遗址等)/126十八、其他(石窟、岩画、民居、植物园、纪念碑等)/129第四章世界自然遗产/136第一节自然遗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136第二节世界自然遗产分述/138一、地球演化/138二、生物进化/161三、生态系统/164四、自然景观/168五、生物保护区/176第五章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89第一节亚洲/189第二节欧洲/199第三节非洲/206第四节美洲/209第五节大洋洲/213第六章濒危遗产/220第一节产生濒危遗产的危险因素/220第二节濒危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恢复/222第三节目前的濒危世界遗产/224一、亚洲/224二、欧洲/230三、非洲/231四、美洲/239附录/242附录1缔约国/242附录2濒危世界遗产名录/249附录3世界遗产名录/251参考文献/289

91 评论

吃了个肚歪

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重见天日:1973年3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当时,上级号召打井抗旱,西扬村决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这里地处骊山冲击扇前缘,历经山洪泥石淤积。3月24日动工,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下面是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大家以为碰上了老砖瓦窑。继续往下打,在5米多深处的井壁西侧,阴暗的光线下终于露出了“兵马俑”宁静的面容,村民们正诧异间,恰好公社干部房树民来检查打井进度,他下到井底仔细观察,发现出土的砖块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砖一模一样,他急忙告诉大家停止打井,匆匆赶往县城文化馆报告,就这样,兵马俑被发现了。 保存:1974年的这一发现震惊中外,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并于1979年10月日正式对外开放。二号和三号展坑也陆续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迹般的发现彩色兵马俑,其高超的彩绘艺术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荣誉:兵马俑的风采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现已接待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曾经游览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胜地和景点,当他踏着兵马俑坑的阶梯下到发掘工地时,不由地赞叹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佣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时非常高兴的伸出大拇指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凡来中国旅游的海外游客都有这样的体会:“到中国而没来西安,等于没到中国;到西安而没到兵马俑,等于没到西安”。由此可见兵马俑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独特地位。 中国雕塑史的骄傲:人们原以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欧洲大不相同。欧洲人引以自豪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在中国美术史上根本找不到,先秦雕塑古朴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后才形成中国雕塑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概括、线条简洁、风格浪漫、注重装饰、讲究神似而失于写实。然耳兵马俑的发现使中外美术史专家们瞠目结舌,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000年前东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的高峰,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残缺的一页。秦兵马俑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更多的来自壮阔的阵容和磅礴的气势,这种群雕艺术堪称独一无二,而古希腊雕塑的艺术魅力则更多的来自细腻娴熟和完美无瑕。 一号坑:主力阵容,1979年开放,规模最大。佣坑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10米,宽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 现发掘已出土陶佣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佣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 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佣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佣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刹那间,您会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您带进喊杀震天、战车嘶鸣的古战场,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号坑:军阵之迷,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佣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迷。整个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佣组成;第二单元即佣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佣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佣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佣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统帅三军,1976年发现,1987年开放,规模最小,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平面结构“凹”字状,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号坑面积的36%,二号坑面积的67%。秦佣坑文物展厅:在这里您可以欣赏生动逼真、神态各异的秦佣头部,各式青铜兵器,秦代陶佣。

243 评论

爱吃爱疯

07年9月11日,由中国最权威的视觉遗产杂志《中华遗产》与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广播新闻中心联手推出,并由新浪网提供网络支持的“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

349 评论

毕竟希兮

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重见天日:1973年3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当时,上级号召打井抗旱,西扬村决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这里地处骊山冲击扇前缘,历经山洪泥石淤积。3月24日动工,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下面是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大家以为碰上了老砖瓦窑。继续往下打,在5米多深处的井壁西侧,阴暗的光线下终于露出了“兵马俑”宁静的面容,村民们正诧异间,恰好公社干部房树民来检查打井进度,他下到井底仔细观察,发现出土的砖块与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砖一模一样,他急忙告诉大家停止打井,匆匆赶往县城文化馆报告,就这样,兵马俑被发现了。 保存:1974年的这一发现震惊中外,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并于1979年10月日正式对外开放。二号和三号展坑也陆续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迹般的发现彩色兵马俑,其高超的彩绘艺术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荣誉:兵马俑的风采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现已接待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曾经游览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胜地和景点,当他踏着兵马俑坑的阶梯下到发掘工地时,不由地赞叹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佣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时非常高兴的伸出大拇指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凡来中国旅游的海外游客都有这样的体会:“到中国而没来西安,等于没到中国;到西安而没到兵马俑,等于没到西安”。由此可见兵马俑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独特地位。 中国雕塑史的骄傲:人们原以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欧洲大不相同。欧洲人引以自豪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在中国美术史上根本找不到,先秦雕塑古朴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后才形成中国雕塑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概括、线条简洁、风格浪漫、注重装饰、讲究神似而失于写实。然耳兵马俑的发现使中外美术史专家们瞠目结舌,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000年前东方古典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的高峰,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残缺的一页。秦兵马俑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更多的来自壮阔的阵容和磅礴的气势,这种群雕艺术堪称独一无二,而古希腊雕塑的艺术魅力则更多的来自细腻娴熟和完美无瑕。 一号坑:主力阵容,1979年开放,规模最大。佣坑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10米,宽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25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 现发掘已出土陶佣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佣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 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佣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佣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刹那间,您会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您带进喊杀震天、战车嘶鸣的古战场,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号坑:军阵之迷,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佣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迷。整个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96米,南北最宽处84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佣组成;第二单元即佣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佣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佣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佣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统帅三军,1976年发现,1987年开放,规模最小,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东西宽176米,南北长214米,平面结构“凹”字状,深5254米,面积524平方米,仅相当于一号坑面积的36%,二号坑面积的67%。秦佣坑文物展厅:在这里您可以欣赏生动逼真、神态各异的秦佣头部,各式青铜兵器,秦代陶佣。 景点类型:博物馆 景点位置:东线景点,位于西安市以东50公里,临潼县内。 景点门票:90元 交通: 西安火车站306西安-兵马俑专线车,或参加东线一日游

91 评论

如颖随心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投人;  4,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5,是要切实加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60 评论

宝贝baby996

秦始皇兵马俑,简称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的秦始皇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世界第八大奇迹荣誉的由来: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169 评论

艳醉迷风

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11月,由21名成员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 世界遗产委员会由180个《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成员中的21个成员组成,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为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委员会每年在不同的国家举行一次世界遗产大会,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委员会成员。 截至2005年7月,全世界共有812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中国有31处世界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项。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必须要有过硬的措施。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二是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四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五是要切实加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合法、合理、科学。 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因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做到合法、合理、科学。其一,利用文化遗产必须合法。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开展利用文化遗产的活动。坚决反对扯着发展经济的幌子,置国家法律于不顾,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其二,利用文化遗产必须合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保护的原则,也是一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旅游业的开发上,应广开思路,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其三,利用文化遗产必须科学。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储存着大量的信息,但对这种信息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手段的进步,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化。 三、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我们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上必须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任何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都不能采取掠夺的、破坏的方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意或无意地剥夺后人对资源的享用权,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任何地方都不能把文化遗产当做一般的经济资源进行开发,把经济效益视为唯一目的,不能只顾赚钱而不顾它的社会功能、社会效益。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它采取八柱的多利亚式,东西两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东西两立面(全庙的门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也就是说,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难怪它让人觉得优美无比。柱高5米,柱底直径近2米,即其高宽比超过了5,比古风时期多利亚柱式(三种希腊古典建筑柱式中最简单的一种)通常采用的4比1的高宽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应颀长秀挺了一些。这反映了多利亚柱式走向古代规范的总趋势。宙斯神庙位于奥林匹亚村,是为了祭祀宙斯而建的,也是古希腊最大的神庙之一。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设计,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pheidias负责。直到公元前86年,罗马指挥官苏拉(Sulla)攻占雅典,破坏了尚未完成的建筑,将一部分石柱和其他建材拆下来之后,运到罗马。直到今天,在罗马市中心的古罗马广场遗址上,还能看见它们。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宙斯庙尤以象牙和黄金的塑像而闻名于世。 宙斯神庙是按照伊奥尼亚风格的建筑,后来改用了科林斯式石柱风格,而且一概使用大理石。整个建筑坐落在一块205米长,130米宽的地基上,神庙本身长75米,宽41米,共有104根科林斯柱。每根石柱高达25米,顶端直径达3米,约计用大理石55万吨。和众多的古希腊神庙一样,宙斯神庙也遭受严重的破坏,104根柱子中仅存13根。宙斯神庙和哈德良拱门隔路相望,宙斯神庙位于路南,而哈德良拱门则位于路北,这两座建筑都是由距今1900多年前的罗马帝国国王哈德良时期修建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宙斯神庙和哈德良拱门的原始形态,只能通过断壁残垣来回忆当时的辉煌。

109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电子版官网地址

    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11月,由21名成员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

    姩姩洧悇 9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电子版官网网址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

    A田欣团队 7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电子版官网

    四阶段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传播学教程》

    foxbaby168 8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电子版

    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11月,由21名成员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

    小妖乐乐10 8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杂志官网网址

    女真族 抵御匈奴

    baicaitee909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