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1

不想不想澪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加工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漩海灵猫

已采纳
人口:中国过大的人口数字,使我国在发展中,就业岗位不够,劳动力过剩,就业形势严峻。 资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且科技还不发达,加快发展的方法就是加大对资源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不足。 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弃、废渣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了环境。
271 评论

阿波罗三下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设立以来,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科现状 199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被正式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全国高校博士(硕士)点已经得到了增加,在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科评议过程中,不仅新增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硕士)点的数量,而且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使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同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很多优秀毕业生已经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门新兴学科的成长和成熟总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任务远未完成,目前学术界对该学科的许多问题,甚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学术前沿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十分突出。2004年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能源等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分别不及世界人均水平三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总量日趋逼近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的最大限度,而且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基础理论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设立已经有八年多的时间,该学科基础理论仍很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特别是将人口、资源、环境三个领域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统一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理论创新和突破。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十分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比如,杨云彦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999年)、杨昌明主编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2002年)、张象枢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4年)等,这些著作讨论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基础理论等问题。 2.专题性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较广,专题性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许多学者对一些专题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在人力资源、出生婴儿性别比、土地承载力、资源状况、环境评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比如,由"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完成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杨魁孚、田雪原主编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2001年)、陈百明主编的《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2004年)等著作。 3.区域性问题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设置上属于理论经济学,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区域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研究较为丰富。比如,《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共10卷,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系列著作内容分综合报告、省区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综合报告论述了西北地区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省区部分分别论述了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6省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城镇发展历史概况、城镇发展及用水需求预测、城镇发展战略等;专题部分重点论述了西北地区的苦咸水利用和城镇防洪减灾对策等。另外,以省、市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后,成为各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在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三、"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研究课题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十一五"期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点课题包括以下方面: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涉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个学科领域,体现了各门科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需要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整的基础理论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因此,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建立需要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关学科贯穿到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 2.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东北地区凭借着相对较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和邻近前苏联的优势,较早建设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已经基本丧失,环境破坏严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如何避免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需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为国家和东北地方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研究西部省份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科学规划人口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资源硬约束越来越突出,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要素,才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存量,是确立我国未来优势资源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课题。

131 评论

天晴小猪猪

一是人口资源的不协调,部分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人多地少,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是1965年的2倍,比1980年增加1000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沿海一些城市和开发区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比较严重;石油依赖省外输入,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居全国第24位,且品种单一;金属矿产相对贫乏;资源开发比较粗放,综合利用率不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二是人口与生态环境不协调。随着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还将逐步增大。医疗废弃物污染、电子废弃产品污染、城市噪声污染、矿业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三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较好经济基础。但是,与沿海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四是人口与社会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比较突出的是社会保障、教育、卫生资源不足,行政管理资源短缺,就业问题压力较大,将可能引发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253 评论

流云归晚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构建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参考资料:

32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加工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构建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

    狂想妄想不想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

    你给杂志社问问吧,一般现在发文章的话,不会给稿费了,今年很多期刊版面费都涨价了,并且取消稿费。你的版面费的价格看就是增刊,感觉增刊没有必要发,发了用处不大,不过

    千年紫檀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审查

    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人口基数大,环境破坏严重。采取的政策就是: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没必要说那么多。

    karenchao1983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在哪工作

    回答 Hello,亲爱的朋友,您好,您的问题我已收到,预计需要3分钟的编辑时间,请稍等一会哦~不会不回答的,请耐心等待!❤ 您好亲,就业前景比较偏

    水瓶座小小猪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电话

    痙ouglas62(站内联系TA)bu jingchang kan ,danshi shi zhongwen hexin qikan ,ruguo neng f

    期待的力量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