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1

活着的梦想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特色民族建筑赏析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是乾宝宝

已采纳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与其时代特点和文化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文化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文化成为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出现、形成和发展同样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逐步形成为我国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充分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这样的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象征着财富和地位。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什么叫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围合式院落、庭院    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使用上,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围合,不仅仅指的是物理的保护,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而感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    围合也必然形成大间距,既保证了居民私密空间的距离,同时又扫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闭感觉,促成空气流通,营造了良好的局部气候条件。围合力弱的空间,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感觉不到凝聚力和存在感。朱红色大门、镂空花窗  朱红色,又称中国红,是红色颜色之一,介乎红色和橙色之间,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的颜色,因为宫殿装修的主色调使用的是金黄色和朱红色,因此朱红色表示高贵与权威,朱红色的大门象征着庄重。    单纯的高会给人压抑的感受,故而在围墙上又常镂空雕刻花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儿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        窗雕图案多采用谐音与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寿桃暗指“福禄寿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图案则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则是“四季如意”;如雕马和猴者,则谐“马上封侯”之音;龙象征王权,刻龙是指望家族仕途通达,不敢刻太明显是以区分百姓与皇家之别吧!石雕、砖雕、木雕    石雕、砖雕、木雕是古徽州建筑的“三雕”。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庭院小,颇得园林之趣。  石雕、砖雕囿于材质坚硬,并未见有精妙之处;而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  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虽然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都是一幅独立的画,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坡屋顶  在中国,坡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坡屋顶造型设计,会使宫殿、庙宇等宫殿建筑产生雄浑、挺拔、高崇、飞动和飘逸的独特韵律,也会使民居建筑产生亲切、自然和温馨的感觉。    坡屋顶有许多优点,比如节能,夏天聚热于顶部,冬天又不感觉室内冷。因为热气是往上跑的,坡顶可以聚热气于两坡交叉位;风也是往上跑的,因为风会通过低处的窗往上坡顶窗聚合(其实是和户外的风流聚合),这样室内通风也会比较好;不积水,防水性能好。什么叫飞檐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    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    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采用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强调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内院式住宅,但南北方有差异。  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其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屋并不独立存在,在楼房合围下,南方住宅庭院一般较小,被称为“天井”;而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方便起居。青砖、黛瓦、粉墙    “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  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315 评论

jennifer1959

第一篇徽派建筑文化一、安徽近代建筑分类研究二、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三、道家思想对徽州建筑文化的影响四、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五、清末民初徽州民居的变异六、中国古代传统聚落的生态环境七、徽州村落的形态构成和景观意象八、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九、皖南古村落规划特征浅析十、泾县境内两座各具特色的宗祠十一、章渡老街“吊灯阁”的启示十二、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十三、皖南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十四、天人合一的建筑之道——简析咏芬堂建筑特色十五、三河镇古民居之印象十六、皖南民居诵清堂研究十七、浅析徽州民居的特殊空间——天井十八、徽州济阳江姓的发展——以歙县江村为例十九、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演变及限定二十、演进中的村落空间文化——一个民族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思考二十一、传统聚落类型的生态技术运用第二篇徽州文化及建筑艺术一、皖南民居中的“三雕”艺术二、承志堂中的一件装饰木雕的考证与赏析三、徽州古民居彩画的艺术功能四、徽州的建筑彩画艺术五、屏山光裕堂特色分析六、建筑装饰——徽州木雕艺术七、一种值得研究和开发的传统饰面材料——泾川花砖八、中国古建筑绘画与现代仿古建筑九、木构建筑文化传承与建造技术的表现启示第三篇徽州建筑保护与更新一、皖南古民居现状保护及开发利用二、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三、三河镇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古建特色分析四、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的思考五、皖南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模式六、水乡古镇——三河更新保护规划的联想七、城市建设不能喜新厌旧第四篇新徽派建筑创作实践一、新徽派建筑初探二、传统居住建筑在当代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研究四、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五、徽风·徽韵·徽情——新徽派建筑创作实践六、皖南传统民居生态系统分析七、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运用

248 评论

oo鱼泡泡oo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为现世帝王服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帝王之威,因此具有高、大、深、庄四个特点。高:古代建筑进入大门之后的第一个建筑,一般是高于其他房屋的,这里的作用就是主要为了显示威严,比如说故宫的天安门。大:是指空间面积的大,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存在,古代建筑一般情况下,会依托山水讲究地势,一般情况下所占空间,不仅仅是建筑面积,也包含了为建筑配套的地理空间。比如故宫之后的景山,颐和园中的湖等等。深:这里的“深”和“大”相匹配的,只有空间够大,才能体现出深来。这里的深更强调纵向关系,比如说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我们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正是这个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时间进行中,进行不断的加深人们对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的对称上,因为对称更能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感觉。

281 评论

爱吃的呆猫

1、明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比较严谨、工丽、清秀、典雅,具有江南艺术的风范。大多数的民式建筑都是使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大多数都是使用本色木面,显得十分雅致。2、在明朝,官式建筑的高度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而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房屋主体部分,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暖色,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大多数都是使用绿蓝相配的冷色。这种搭配不仅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3、清朝建筑的风格是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且又富于人情趣味。清朝建筑的特点是,城市比较方整,但是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4、在清朝,城市中或者是近郊一般都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也有所增多。重要的房屋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是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另外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5、清朝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从而简化房屋结构,节省了大量木材,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另外在清朝建筑中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6、由于斗拱比例缩小,所以清朝建筑的官式建筑的出檐也相对减少了,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所以呈现出拘束但是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7、官式建筑目前已经完全定型化、标准化,需要根据清朝政府颁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来执行,而民间则需要根据《营造正式》、《园治》来执行。另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所以使用砖来建造房屋的家庭突然增多,而且城墙大多数都是以砖包砌。

150 评论

飞天小懒猫er

构从形式到风格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不满足前人成就……欧洲人的石构建筑风格至少在一打以上”,接着他列举了自希腊、罗马起到拜占廷、哥特、巴罗克、罗珂珂、新古典、折衷、后现代等十六种风格。第二是批评20世纪的中国当代建筑。他说“整个20世纪我们既没有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到世纪末一看,缺少自己的东西,马上求助于老祖宗,把‘大屋顶’当作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建筑美学法则和艺术模式。铺天盖地地搞起来。”第三是认为中国的墙文化“造成国民心理的单纯防守性。自我封闭性。反应中国历代统治者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中国的院落建筑不如西方单体建筑的一览无余。”第四是“忽视建筑的艺术属性”。 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集体编写建筑史时,我曾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世界的几个重要贡献:完整的木构架系统及丰富的材料结构方式(包括石建筑);群体组合的独特形式;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及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城市布局的严整性与灵活性;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和古代先进的施工技术与设计方法。这七个观点经集体讨论后,写进教科书的总论中。另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来都是善于接受外来建筑并加以本国化,绝不封闭与保守,例如在中国普遍出现的塔,就是从印度佛教传来的。应该说,中国传统建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传统建筑文化也不是封闭保守的。 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这些建筑和欧洲封建时代的石结构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叶先生把这一时代建筑的风格也都划到石结构里面去了。拿资本主义的欧洲和封建时代的中国作对比,也是不公平的。 至于叶先生提到的“大屋顶”,我所知道的情况是这样的:新中国建立不久,建筑界即展开批判大屋顶的热潮,报刊上连篇累牍发表文章。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我除西藏和台湾外,已跑遍全国。在我经过的大中小城市里,从来没有出现过“铺天盖地”地建大屋顶,倒是许多城市热心搬用西方模式到处修高层建筑。 那么中国现代建筑“忽视建筑的艺术属性”吗?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就提出“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1959年建设部领导提出“创造社会主义建筑的新风格”,许多专家学者在报刊上纷纷响应,大家都明确指出建筑具有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两种性质,并恰当地阐明其艺术属性。从上世纪50年代起,建筑史教科书已将建筑的范围除宫殿、寺庙、陵寝外,扩大到城市、民居、园林及各种工程,80年代更扩大到环境和风景区。叶先生赞赏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中山陵,其实50年代的十大国庆工程的建筑也获得国际好评。上世纪80年代后,建设部与建筑学会历年评出的优秀建筑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北京国家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国际大巴扎、北京产菊儿胡同新四合院、黄帝陵轩辕庙大院、上海广播电视塔、曲阜孔子研究院、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等多不可数,至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更是世界罕见的成就。因此应该恰当地评价中国的现代建筑,并非是“自己民族建筑的新胚胎”也没有创造出来。 此外,叶先生认为墙文化造成了我们民族的封闭与保守,但国际却把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外建筑师也非常看重中国的胡同与四合院。叶先生还认为“世界上凡是皇家建筑远远超过宗教建筑的国家,后来都衰落了”。其实中国的宗教建筑只计算佛道两教和乡村小庙其数量,其影响就远远超过皇家建筑了。 第二,怎样看待圆明园遗址 1980年成立的圆明园学会主张对圆明园遗址实行“全面保护、重点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针,这在当时得到社会各界的赞同。以后由圆明园学会召开的全国学术年会讨论通过的规划,和上世纪末由北京市政府制订并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而开始实施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也都重申这个原则。现行规划中明确要恢复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整修遗址,并根据园林布局及管理的必需,按原样重建总体1/10的建筑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特别是“遗址不作为”、“直面废墟论”的观点开始流行。这种观点主张“遗址业已变成废墟,就不要有任何触动,否则就是对历史的袭渎、忘记和背叛。”这种观点在当时影响较大。叶先生也认为“圆明园作为废墟的历史见证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她作为文化遗存的价值……仅仅是一处文化遗存,则圆明园废墟也早已成了宝贵的文物,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她的历史原初性,通过大兴土木‘再现’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件复制的假古董,却毁掉了文物本身。” 保留被帝国主义破坏人类珍贵文化成果的罪行,以激发人们对和平的愿望和爱国主义的热情,遗址比任何复建的建筑更有感染力,这是对的。但圆明园遗址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在清朝最后的年代里,遗址大体还保留焚烧后的原貌。但北洋军阀当政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遗址陆续遭受破坏:先有木劫,后有石劫,先找文物珠宝,后取一切可用材料,一些贪图眼前利益的官民成群结队,掘地三尺,马拉车载,被焚毁后遗址的原貌已荡然无存,遗址从此变成废墟甚至垃圾场。在这以后,又有大量居民和单位迁入圆明园,开荒种地,饲养家禽,连有些工程也曾搬用圆明园佛海驳岸的块石。1980年的时候,圆明园内住户已达两千人,圆明园废墟早就变了样。 或许叶先生的意思仅仅是不重建圆明园里的建筑,那么山形水系,植物配置的遗址整修搞不搞呢?为了圆明园管理及风景布局的需要,建筑是必须的。据我所知,现有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从来没主张按原样全部重建园内建筑,因为按原样重建圆明园是十分困难而几乎是难于实现的。只以建筑装饰为例,我们就难以恢复清代原貌。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规划主张“合理利用”,比如是否可根据圆明园历史特点在园内设国耻馆、清代历史文物展览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而且也要保留部分废墟,如圆明园中的西洋楼是我们从西方建筑中移植来的,侵略者连它也要毁灭,足以证明他们的破坏行为是极端野蛮的

33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特色民族建筑赏析论文

    构从形式到风格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不满足前人成就……欧洲人的石构建筑风格至少在一打以上”,接着他列举了自希腊、罗马

    悠悠萋草心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中国特色民俗建筑论文

    中国古民居实在是太古老了,因为我们甚至可以走进“山顶洞人”的家园。林林总总的中国民居,无不各具风情,它们是古人物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演绎人生话剧的最

    sky刘小子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中国特色民俗建筑论文标题

    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摘 要:风格即风度品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关键词:室内装修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

    金弓木小火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中国特色民俗建筑论文摘要

    中国民俗文化 ——风水文化和风水建筑  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也将其看做中国传统文

    cindyhouse0221 1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中国民族音乐赏析论文

    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是我们却也能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首先,流行歌曲脱胎于民歌。也可以这样理解: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

    亿万资金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