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2

wwddllhhppqq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一期内容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全全英英

已采纳
1.《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3年再版(1982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5年再版。3.《中国古代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简犊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台湾谷风出版社1987年版。5.《秦汉社会文明》(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台湾谷风出版社1990年版,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再版。6.《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7.《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8.《法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9.《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10.《秦汉简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吕不韦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新编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13.《秦汉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14.《长江文化史》(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学术论文及其他学术文章1.《批判〈中国田赋史〉》,《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3期。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究竟何时形成》,《学术月刊》1963年第3期。3.《怎样看待农民战争的“伪降”》,《人民日报》1964年8月19日。4.《略论社文秀之死》,《历史教学》1964年。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漆的发现和利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第1期。6.《秦人早期历史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7.《试论商勒变法成功的原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8.《井田和爰田》,《人文杂志》1979年第1期。9.《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10.《秦国封建社会各阶级分析——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札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11.《“隶臣妾”辨》,《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12.《日本僧人灵仙对中国佛典翻译的贡献》,《史学月刊》1980年第2期。13.(秦国华阳夫人考),(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14.《悼念陈直教授》,《考古》1980年第5期。15.《秦公钟、铸铭文释读中的一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6期。16.《论秦穆公》(合作),《考占与文物》1980年第6期。17.《古代法制杂谈》,《随笔》1980年第11期。18.《秦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求索》1981年第4期。19.《萧将军瓦和前将军萧望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20.《秦国奴隶制社会形态的特点》,《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秦汉史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1.《秦代法律制度初探》,《法律史论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22.《汉甘泉宫瓦当文字考释》,《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23.《秦汉史研究综述》,《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4.《论汉代“奴婢”不是奴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25.(周公东征与嬴姓西迁),《文史知识》1982年第11期。26.《支那称谓问题》,《人文杂志》1982年第3期。27.《论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28.《春秋时期秦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先秦史论文集》,人文杂志专刊,1982年。29.《青川秦墓木牍内容探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30.《陈直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1.《秦代官爵制度变化的奥秘》,《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史学〉论文选》(光明日报专刊丛书,光明日报社1984年版)。32.《从云梦秦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史论文选》(第一分册),北京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33.《汉代法律管窥》,《中国古代史论丛》1983年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34.《怎样看待农民战争中的“伪降”》(合作),《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参考资料》,辽宁省社会科学学会、辽宁省历史学会。35.《秦代中央官制简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36.《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居延汉简解读笔记)》,《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37.《“隶臣妾”并非奴隶》,《历史论丛》,齐鲁书社1983年版。38.《秦汉时代的市政》,《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5期。39.《1983年秦汉史研究概况》,《光明日报》1984年3月21日。40.《秦汉史研究综述》,《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版社1984年版。41.《中国历史的魁力》,《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84年第2期。42.《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产生的两条途径》,《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1985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秦佣发式和阴阳五行》,《文博》1984年第3期。44.《怎样学习秦汉史》,《怎样学习中国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5.《怎样理解文明这个概念》,《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46.《秦汉文明发展的特点》,《学习月刊》1984年第10期。47.《研究古代史亦应重视信息》,《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0日。48.《理财家桑弘羊》,《天水师专学报》1984年第6期。49.《秦涌之谜》,《文博》1985年第1期。50.《张汤评传》,《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51.《秦尚水德无可置疑》,《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52.《三辨“隶臣妾”:兼谈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53.《刘向》,《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4.《范晔》,《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5.《日本学者对中国简牍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56.《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研究生能力培养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57.《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历史资料——介绍我国秦汉简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6年第1期。58.《历史的经验与现行的政策——兼论〈论秦的兴亡及其知识分子政策〉》,《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第1期。59.《秦涌主题何处觅:〈秦涌之谜〉之二》,《文博》1986年第2期。60.《〈三国演义〉中丰富生动的情节都是虚构的吗?》,《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61.《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合作),《文博》1986年第5期。62.《中国出士简研究近况》,《史滴》第7号(日本早稻田大学1986年)。63.《西安古代军阵研究》,China Daily Jan.26,1987。64.《〈居延汉简研究〉评价》,《光明日报》1987年3月4日。65.《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66.《汉唐寺院经济研究的精华:介绍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寺院经济研究〉》,《光明日报》1987年7月22日。67.《评〈五十年来汉唐寺院经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68.《以君主意志为法权的秦法》,《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69.《如何学好秦汉史》,《中外历史》1987年第3期。70.《如何理解“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光明日报》1987年7月14日。71.《陈直(居延汉简研究)评介:兼谈历史研究的方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72.《中国秦汉史研究近况と展望》,[日本]《古代文化》1988年第2期。73.《秦人的开拓精神和秦国的开放改革》,《陕西日报》1988年5月11 日。74.《秦人观与中国的统一》,《人文杂志》1988年第2期。75.《曲径通幽处,高楼望路时:评价当前简牍〈日书〉研究状况》,《文博》1988年第3期。76.《秦陵墓上石刻探微》(合作),《宝鸡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秦始皇陵兵马涌博物馆论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77.《秦赵同源新证》,《河北学刊》1988年第3期。78.《国家与社会的统———与唐德刚教授隔洋对话》,(社会科学评论)1988年第4期。79.《涌魂惊窘宇,歌舞颂强秦——评舞剧〈秦涌魂〉》,《西安戏剧》1988年第1期。80.《汉长安城的未央宫》,《旅游博览》1988年第2期。81.《〈中国版刻综录〉简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197期(1988年 9月)。82.《秦涌的价值》,《秦陵秦诵研究动态》1989年第1期。83.《秦佣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文博》1989年第4期。84.《西汉时代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期。85.《秦王朝统一后的社会各阶级》,《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86.《中国人学者によるの[日书]研究の现状》,《史滴》第11号(日本早稻田大学1990年)。87.《西汉戊己校尉考》,《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88.《咸阳古道音尘绝: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介绍》,《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1年互、2期。89.《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与婚姻家庭: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说起》,(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90.《秦汉政策生活中的神秘主义》,《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91.《“考察之功”与“独断之学’》,《光明日报》1992年2月26日。92.《秦简〈日书〉校补》,《文博》1992年第1期。93.《评何兹全教授〈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94.《朱雀楼札记》,《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95.《〈尉缭子〉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研究》,《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96.《台湾秦汉史学者研究概况》,《秦陵秦佣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97.《〈睡〉简与〈放〉简〈日书〉比较研究》,《文博》1993年第5期。98.《从放马滩〈日书〉(甲种)再论秦文化的特点》,《简帛研究》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99.《我的两部〈秦汉史〉》,《深圳特区报》1994年7月9日。100.《将我的思想和情感灌注到秦汉史研究中》,《史学家自述》,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101.《求长生而致短命——秦始皇死因考》(合作),《秦文化论丛》第3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02.《秦始皇的恚恨》,《人文杂志》1994年第3期。103.《秦始皇会稽刻石辨析》,《学术月刊》1994年第7期。104.《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105.《会稽淫风考》,《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106.《一孔之见,借以续貂》,《秦文化论丛》第4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07.《西汉史研究的又一硕果:〈汉人秘史〉(〈西汉兴亡史〉)序》,《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108.《千年难解始皇谜:评〈秦始皇帝评传〉》,(文博)1996年第5期。109.《汉乐府〈焦仲卿妻〉的爱情悲剧及中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中国上古秦汉学会通讯》第3期,台北,1997年6月
178 评论

亲爱的猪小呢

1、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怎样的过程中形成的?2、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第一章3、文学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4、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贡献和意义是什么?。5、20世纪文学的主旋律是什么?第二章6、五四小说的根本精神是什么?7、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具有哪些主要潮流?8、浅析问题小说。9、浅析乡土小说。10、比较分析写实主义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派的不同。11、冰心小说创作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2、叶绍钧早期小说创作有何独特价值?第三章13、简述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4《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15、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杂文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16、简略比较《野草》与《朝花夕拾》。17、《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是什么?18、试析《阿Q正传》的风格特征。19、鲁迅小说具有怎样的独特视

164 评论

大懒虫杰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 人文的分类,是一个简单而又繁琐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人文的核心是“人”,只要这个事物的出现跟“人”的活动有关,就可以作为一类罗列出来。说它复杂,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不仅有区域的限制,还有时间上的不同 。这就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不同。因此,其产生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求同存异,是我使用的分类方法。具体概括为,寻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上的人们活动的共同点,保留有争议的地方。因此,我把人文分为以下几大类:服饰文化:跟“衣”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跟穿着、打扮有关的物品,比如服装、首饰、鞋帽等。饮食文化:跟“食”有关的,包含了人们可以食用或跟食用有关的所有的物品,比如蔬菜、水果、调味料、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品等。建筑文化:跟“住”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可以居住或跟居住有关的物品,比如洞穴、房屋、阁楼、庭院等。交通文化:跟“行”有关的,包含了人们所有的出行或跟出行相关的物品,比如,马匹、车辆、飞机、轮船等。文学或者教育文化:用以帮助人们掌握相应技能,交流、知识的普及、进行大范围活动等具有特殊性质的文化。其他文化:衣、食、住、行之外的文化,比如,商业、管理、宗教信仰、书画、音乐、节日庆典、军事、政治、武术、手工业等。这些文化的产生,是跟人的职业分工有关,跟人的爱好有关。 人文分类: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二级分类:文化:文学。艺术:美术、电影、音乐、神话、舞蹈、戏曲。美学:跨学科(哲学、艺术、心理、伦理、文学)。教育:学术、科学、素质(礼仪素养品德)。哲学:宗教、思想。国学:诸子、易学。历史:中国、外国、世界。社会:人权、政治、经济、军事。人本主义(humanism)【汉语注音】:rén wén【释义】:指礼乐教化 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人事,多指人世间事 习俗,人情【English】:humanism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我国春秋时代(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时,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通过阿拉伯人在12世纪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的朝廷 ,昌明于 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时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 ——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断层。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20世纪,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1952年    1952 年以来, 中国的人文发展一直是一片空白。1975年 在人文发展指数排行榜中,1975年以后,中国一直处于弱势国家之列。 1987年 1987 年, 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的人文发展指数已经比原先提升。 1990年 在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用收入水平、期望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数这三个指标,来把人文发展作为一个全面综合的度量。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颇有影响。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成绩指数和实际人均GDP指数三大指标复合而成的人文发展指数义(HDI)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的水平。 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的。 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和设计,美国海外开发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标)即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项指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人文发展报告》1990年)提出的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国民生产总值三项指标衡量消费构成质量成为世界通用的指标体系。 199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将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外国的评估在年度之间差距过大,如人文发展指数,1990年中国被评为64位,而1994年以同样方法计算,中国的位次却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国际评价不太符合实际。 联合国从1990年起发表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提出了人类发展水平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1990年以来,根据这一方法编制的人文发展指标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直到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在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中引入识字率和人均寿命两项社会人文指标,从教育和社会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弥补了单一经济增长指标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二维指标联系。 早在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发表了一份《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提出了“人文发展”的概念 指出人文发展状况 :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 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强调必须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提出用人文发展指数(HID)来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提出用人文发展指数来综合评价社会福利状况,为我们解决非经济福利指标的综合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根据联合国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1990年苏美GDP对比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苏联为美国的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苏联为美国的34%。 1991年 在1991 年的《人文发展报告》中,又增加了环境破坏和居民自由程度两个因素。 1992年 1992年蒙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89美元, 人文发展 指数为0.604,这在发展中国家并不算低,关键是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 1993年 1993 年, 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币值研究结果为:1 元人民币合83 美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 人文发展报告” 推算结果:1 元人民币合6 美元; 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根据世界银行ICP 指数套入省内数据研究结果:1 元人民币合93 美元。 联合国的《1993年人文发展报告》指出:1960年,占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的收入为占世界人口20%的最贫穷人收入的30倍,到1990年,这个差距增加到90倍。 1993年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报告说:男女平等问题上已经辩论了许多年,女性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国家的法律作了不少修改,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对女性同对男性一样。 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当今年代为“ 人民的年代” 提出“ 发展以人为中心,发展围绕‘ 人’ 转;而不是人以发展为中心,人围绕‘ 发展’ 而转”。 该系列的阈值选取谨慎地参考了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报告》的统计结果和中国“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量化标准。 1994年 联合国在《1994 年人文发展 报告》中指出:地区差距扩大及行政分割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联合国《1994年人文发展 报告》列出了全球四个地区差距较大的国家,我国即是其中的一个。 1995年 1995 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其《发展纲领》中宣称:人民的幸福是发展的定义,人民的特征决定持续的人文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现从1995 年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指数排序中选取高发展水平, 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各五个, 作为两组样本, 另选四个国家作为待判样本作距离判别分析。 我国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发展比较落后,联合国开发 署公布的(人文发展报告)中,1995年世界人文教育和发展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加拿大、美国、日本,我国处于111位。 思考《1995 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许多情况下,有利的政治措施可以在资源贫乏的国家中改善妇女的人文发展 。 1996年 199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称,在过去的10多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增长了4倍。 1996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 人文发展 ” 报告指出:1965—1980 年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约为2 亿,而1980—1993 年,这个数字上升为10 亿。 1997年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问题根据联合国1997年6月公布的《人文发展报告》在全世界近60亿人口中,约有13亿人人均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 另据1997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即使在那些最富裕的国家也生活着1 亿穷人,3700万失业者。 设在伊斯兰堡的人文发展中心1997年发表的前世界银行行长、巴基斯坦财政部长马赫布卜· 哈克:关于南亚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1997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 人文发展 ”的角度提出“ 人文贫困” 的概念。 1998年 富人和穷人的开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 人文发展 报告显示,1998年全球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销接近24万亿美元,消费者从未像今天这样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须是富有的少数人中的一员。1998年9月9日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宣布:一名1997年在美国、法国或英国出生的婴儿在一生中的消费、浪费和造成的污染将超过在发展中国家出生的50名婴儿--由于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国每年为21吨,而在中国每年只有3吨 。 1999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年人文发展报告认为,世界化或全球化为人类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只有伴随着更好的管理,这些机会才会变成现实。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年《人文发展报告》说,占世界总人口最富裕的20 %和最贫穷的20 %之间收入差距1960 年为30∶1 ,1990 年为60∶1 ,1999 年为74∶1 。 1999 年7 月, 联合国公布了《人文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英国是人口增长相对缓慢的61 个国家之一,为了使人口增长保持稳定,英国妇女平均每人必须生育2 个孩子。 正如199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所说,市场竞争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证,但不一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证。 2000年 并认为只要有效地去解决和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指标,就有可能提高全国总体平均水平,进而能在2000年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含义下的较高的人文发展指标。 2000年联合国人文发展 报告指出了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首次列入了技术领先的指数。 2001年 《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1 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 .939 。 在联合国开发署《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中,将世界各国国民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综合入学率等与国民素质关系密切的指标,合成为 人文发展 指数。 据《2001 年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我国人文发展指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2001 年人类发展报告》1999 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939 。 《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资料显示,2001年世界人文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0.939。 2001年中国人文发展指数为718,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发展水平。 2004年 资料显示2004 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挪威,其人文发展指数为956,瑞典和澳大利亚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 2005年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人类关怀和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替代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强调:“《易经》讲,物杂成‘文’,乾道变‘化’。阴阳矛盾相薄的表现无非就是‘文’与‘化’,世界各国最终的较量也将在于文化。我们要重新赢得世界尊重,还须依靠悠久灿烂的的传统文化!” 书具有人文涵盖面任何一种的人文类书籍。人文杂志1)具有人文类涵盖面任何一种的杂志。如《矢量年华》《书城》、《读书》、《风夕》等。2)刊名为《人文杂志》,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1957年创刊,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 国际君友会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及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至于个人的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等,都是应有之义。人文主义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同时和人本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显然不同于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把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作为一种依归,用这种办法来回归世俗的人文传统。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后来人文学者所做的学问就变成了“人文主义”,到了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里面也开始出现所谓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方面的一种求知以及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Humanity,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文”一词的根源古希腊和罗马(Humanity在西方也可以解释为Th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classics),它是以古希腊思想及其方式为根基的。关于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文的理解是怎样在传统和西方的双重影响下变化的,可以参看李欧梵和汪晖的相关文章。奥运景观人文奥运的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中国的人文思想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萌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经典《孟子》、《大学》、《中庸》、《论语》,以及《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是对儒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系统而又完整的阐述。当然,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的人文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以及自身道德与欲望的关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它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或是将来,都为人们或将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智慧和理论依据。人文奥运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营定位应该准确。人文奥运(People's Olympics)是指“奥运各种文化现象”,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奥运参与人文现象,其核心是“奥运”,其现象是“奥运人文”;“人文奥运”不等于“人文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文现象”才能称之为“人文奥运”,把中国的文化融入到奥运的参与文化之中,才能是名符其实的“人文奥运”……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直接形成的“奥运文化现象或景观”才是“人文奥运”!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反映这方面的诗,如诗人志岁先生《德昌公园》:“四艺人文盛,三湖秀水明。怡游思烈士,不敢忽兴平。”(《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伊斯兰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113 评论

不懂爱为何物

哎,你问的好些问题我也一直在想啊~ 溯源的话,要溯到《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也说过,“人文,人之道也。”“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当然这是程朱理学的套路,不能尽信。但是人文原指人的传统属性,这不假。 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辞海》:“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想,与通常说的“文化”文化相比,它更强调一个“人性”的作用,强调“人”作为主体的介入。 从文艺复兴的历史概念上说,那个“人文主义”强调个人意识的解放。而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比如说,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的。 这话说得有点玄乎,呵呵~ 大学的人文性是一个大学的气质问题,我想,应该表现在人文传统、文化氛围、思想自由度等方面吧 北大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人文传统自不必说,但是比清华还是要差点。文化氛围浓,说白了就是都酸到一块儿去了,至于思想自由方面,也确实是在国内比较好的,北大不太强调政治因素,所以就不太存在一个马克思主义先占据思想高地这么一个问题,而且还比较提倡有自己的看法,学校对所谓“大方向”的引导稍微少一些,所以就不太限制学生思维 我就说这些了

253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一期内容怎么写

    哎,你问的好些问题我也一直在想啊~ 溯源的话,要溯到《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也说

    慧心永梅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一期内容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载《北方论丛》1986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转载。 《论〈离骚〉的情感内涵》,载《徐州师

    oo888888oo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三期内容怎么写

    栩栩华生有:人文杂志、《NYT Travel 新视线》等。截至目前,栩栩华生已经有了针对高端时尚的人文杂志《T Magazine》、针对旅行内容的《NYT Tr

    终极尐壊疍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一期内容大全

    《缤纷的生命》([美]爱德华·威尔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lWVtuFaQYAyBmSyPg 提取码:yc7i书名:缤纷的生命作者:[美

    夏初哥哥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人文杂志2021年第一期内容摘抄

    《哲学百年》 北京出版社 1999年12月《位极北辰》(独立完成30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2001年《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

    努力坚持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