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4

你真美呀?
首页 > 论文问答 > 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08年12期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延续泉泉

已采纳
黄 静(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储层改造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无残渣的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对支撑裂缝和地层的伤害小,是国内外压裂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目前国内研制和应用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压裂液多集中在低-中温,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研究针对传统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耐温性差的缺点,通过新型纳米材料与VES胶束缔合,充分利用纳米材料奇异的表面形貌和高的表面反应性使黏稠的VES流体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流体黏度,大大提高了压裂液的液体效率。首次采用了绿色环保的SRND -1溶剂作为分散助剂成功对超细纳米粉体材料进行了预分散前处理,通过研究形成了耐温150℃的高分散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体系,其耐温耐剪切流变性能、静态滤失性能、不同温度的破胶性能等均优于常规清洁压裂液体系。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 纳米材料 高温流变性Study of Nanomaterial Applications in Non-damageFracturing FluidsHUANG Jing(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SINOPEC,Beijing 100101 ,China)Abstract Viscoelastic surfactant(VES)fracturing fluid imposes little damage on supporting fracture and formation,and it is n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ot topic of the study on fracturing At present, viscoelastic surfactant(VES)fracturing fluid that being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s in low and middle Aiming at the disadvantages of poor temperature resistance for the traditional VES fracturing fluid,through combining the new nanometer material with VES micelle,this research makes full use of the strange surface appearance of nanometer materials,as well as the high surface reactivity,to make the sticky VES fluid keep its stable fluid viscosity u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for a long time,so as to prevent the VES fluid from leaking off to the stratum,thus greatly enhancing the fracturing fluid In this research,green SRND-1 solvent is used as dispersing additives for the first time,which ha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pre- dispersion treatment on nano-powder materials,and formed the dispersion method for nanometer materials of clean fracturing The system for high dispersion nanomaterials associated with clean fracturing fluid that can resist high temperature of 150℃is formed in this research,which features temperature resistance,anti-shearing, rheological properties,static filtration property,gel breaking property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and other properties,all of which are superior to regular VES fracturing fluid Key words clean fracturing fluid;VES;nanomaterial;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n high temperature压裂作业是目前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水力压裂作为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已经发展应用了60多年。在影响压裂成败的诸多因素中,压裂液的性能至关重要,是决定压裂施工成败和增产效果的关键。无残渣的清洁压裂液对支撑裂缝和地层伤害小,是国内外压裂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目前国内研制和应用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清洁压裂液耐温性多集中在低-中温,适用温度在110℃以下,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被列为当代三大技术。纳米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问世以来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其所具有的特殊效应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表现出与常规材料不同的特性,在生物医学、制药工程、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油气田开发方面,诸如驱油[1,2]、钻井液[3~5]、降压增注[6,7]、封堵剂[8,9]、稠油降黏[10~12]、油田管道防护[13,14]、油田污水处理[15]等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应用效果极其明显。2007年美国贝克休斯石油公司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 “纳米技术在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增产液体中的应用”[16]。他们将纳米颗粒作为黏度调节剂加入VES溶液中,充分发挥了纳米材料奇异的表面形貌和高的表面反应性,使纳米材料通过化学吸附和表面电荷吸引与VES胶束缔合建立起一种强的动态网状结构,这种动态网状结构能够在高温下稳定VES胶束,同时可以阻止流体向多孔介质流失,即加入的纳米颗粒具有保持流体高温稳定性和明显降低流体滤失的功能。同时当VES胶束破胶时,流体的黏度会急剧下降,VES流体形成的假滤饼破碎成可以渗透并且失去黏性的纳米颗粒,由于颗粒足够小,可以通过地层的孔喉,最终随着返排液排出,不会对地层造成伤害。纳米技术提高清洁压裂液耐温性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个空白,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利用纳米粒子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达到提高压裂液耐高温性能的目的。目标是通过优选纳米材料,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清洁压裂液中,通过纳米材料缔合作用提高清洁压裂液的稳定性,从而增强其耐温性能以保持流体在高温下的高黏度和控制压裂液向地层滤失,以满足高温深井清洁压裂液施工的需要。1 纳米缔合清洁压裂液的研制1 清洁压裂液优选本研究优选了国内油田常用的3种VES清洁压裂液,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最终确定了一种体系作为拟提高耐温性能的基础体系。图1所示的是在80℃和100℃下所选择的VES清洁压裂液的黏度随剪切时间的变化曲线。2 纳米材料的优选与制备根据文献调研结果,确定了使用压裂液的纳米材料的选择方向,即选择与压裂液体系具有强烈相互作用的纳米材料,在压裂液体系中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配伍性,最终才能形成稳定的纳米材料缔合压裂液体系,所以必须根据压裂液的结构特征来选择能与其具有强烈相互作用的纳米材料。遵循这样的原则最终选取了硅、钛、镁、铝、锌这五大类的纳米材料进行下一步的研究。采用液相化学法制备了纳米氢氧化铝(Al(OH)3)、纳米γ型氧化铝(γ-Al2O3 )、纳米二氧化硅(SiO2 )、纳米二氧化钛(TiO2 )、纳米氧化锌(ZnO)、改性纳米草酸镁(MgC2O4 )、纳米碳酸钙(MgCO3 )、纳米氧化镁(MgO)和纳米碱式碳酸锌粉体(ZnCO3·2Zn(OH)2·H2O)等9种纳米材料。3 纳米材料的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中物相结构及元素的存在状态,进行晶粒粒度测定;采用化学吸附仪对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列于表1中。实验表明,所制备的纳米材料具备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的特点。图1 VES-2清洁压裂液黏度随剪切时间的变化(80℃和100℃)表1 纳米材料的粒径和BET比表面积4 纳米材料在清洁压裂液中的预分散处理研究为了有效地解决纳米材料自团聚和与基体亲和力差的问题,从而提高其在压裂液中的稳定分散性,我们对其进行了在压裂液中的预分散性研究。在本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SRND-1溶剂作为分散助剂,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材料在SRND-1溶剂中均能均匀分散,这表明SRND-1溶剂为纳米材料预分散较好的分散助剂。通过对超细纳米粉体材料进行预分散,可以缓解超细纳米粉体材料易团聚的问题,能够充分发挥纳米材料在基质中的纳米效应。另外,超细纳米粉体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粉尘问题,引起粉尘爆炸,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降落在设备上的粉尘还会影响操作,造成电器设备失灵,引起事故,这给超细纳米粉体材料的处理和运输带来了困难,从而限制了其现场应用。对超细纳米粉体材料进行预分散,可以解决上述粉尘问题,解决了超细纳米材料在现场应用不方便的技术难题。2 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综合性能评价1 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的基液黏度测试用自来水制备500ml清洁压裂液体系,在室温下测得其基液黏度为56mPa·s。2 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高温下的流变性能评价图2显示未使用纳米材料的清洁压裂液在130℃和170s-1剪切速率下的黏度。在未添加纳米材料的情况下,清洁压裂液的黏度在60min内降到25mPa·s以下。图2 未添加纳米材料时的黏度剪切曲线(130℃,170s-1,2h)图3显示的是使用SiO2纳米材料的清洁压裂液在130℃和170s-1剪切速率下的黏度,图4显示的是使用TiO2纳米材料的清洁压裂液在130℃和170s-1剪切速率下的黏度,可以看出流体能够在130℃时保持50~60mPa·s的黏度。图示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缔合的清洁压裂液能稳定流体在高温时的黏度。图3 添加SiO2纳米材料时的黏度剪切曲线(130℃,170s-1,2h)图4 添加TiO2纳米材料时的黏度剪切曲线(130℃,170s-1,2h)图5显示的是使用SiO2纳米材料的清洁压裂液在150℃和170s-1剪切速率下的黏度,可以看出纳米缔合清洁压裂液体系能够在150℃保持50~60mPa ·s的黏度,显示出良好的耐高温耐剪切性能。3 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静态滤失性能压裂液配方:清洁压裂液基液+纳米材料+交联剂,测试温度为40℃,实验压差为5MPa。测试步骤按SY/T 5107—2005 “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 执行。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图5 添加SiO2纳米材料时的黏度剪切曲线(150℃,170s-1,2h)表2 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的静态滤失性能4 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的破胶性能测试目的:评价新型压裂液体系的破胶性能。实验配方: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不同浓度的过硫酸铵破胶剂。实验条件:制备压裂液放入90℃恒温水浴中。实验结果见表3。实验结果表明:该压裂液体系在加入胶囊破胶剂和常规过硫酸铵破胶剂的情况下,均能快速彻底破胶,破胶液黏度小于5 mPa ·s,有利于压裂后的返排。表3 不同破胶剂浓度下的破胶性能3 结论与建议1 结论1)通过综合对比评价3套油田常用的成熟VES清洁压裂液的综合性能,优选出一套配方体系作为拟提高耐温性能的基准清洁压裂液。2)合成制备了5大类9种纳米材料,对其进行了性能表征,分别测定了粒径和比表面积。所采用的液相化学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可重复性强,部分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可推广应用。3)采用绿色环保的SRND-1溶剂作为分散助剂对超细纳米粉体材料进行了预分散前处理,解决了超细纳米粒子自身易团聚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其纳米效应,解决了纳米材料在压裂液中分散难的应用难题。4)本研究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了纳米材料在清洁压裂液中的分散方法。该方法简单,现场操作性强,配制出高分散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体系。5)形成了耐温150℃的高分散性纳米材料缔合清洁压裂液配方体系,其综合性能优于常规清洁压裂液体系。2 建议本研究在纳米材料增强清洁压裂液的耐温性方面开展了初步的探讨性工作,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纳米材料的中试技术研究;2)纳米材料与清洁压裂液作用机理研究;3)纳米缔合清洁压裂液的综合性能评价研究;4)纳米缔合清洁压裂液对储层岩心的伤害性评价研究;5)纳米缔合清洁压裂液体系的现场应用技术研究。参考文献[1]朱红纳米材料化学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姚文红,俞力江苏油田纳米溶液驱油实验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1,30(1):8~[3]赵雄虎,高飞,鄢捷年,等纳米钻井液材料GY -2室内研究[J]油田化学,2010,27(4):357~[4]崔迎春,李家芬,苏长明纳米技术在石油工业上游领域应用初探[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20(6):11~[5]白小东,蒲晓林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水基钻井液体系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0,38(2):47~[6]易华,苏连江聚硅纳米材料在油田降压增注的应用试验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114~[7]王长杰,李攀,张影聚硅纳米增注技术在临盘油田的试验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2:80~[8]王鸣川,朱维耀,王国锋,等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5):105 ~[9]陈渊,陈旭,刘卫军纳米堵剂在河南油田高压注水井简化管柱上的研究与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8,15(1):92~[10]王霞,陈玉祥,刘多容一种抗高温高盐型纳米乳化降粘剂[P]专利申请号2007100504770,[11]李胜彪稠油热采纳米乳化降黏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31(2):130~[12]宫军,徐文波,陶洪辉纳米液驱油技术研究现状[J]天然气工业,2006,26(5):105~[13]刘晶姝,李强钛纳米聚合物涂层在胜利油田的应用[J]防腐科学与防护技术,2006,18(3):225~[14]董仲林纳米双疏涂料用于管杆表面喷涂[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23(7):[15]涂郑禹,邓林,李栋,等非化学计量掺杂Ce纳米SiO2复合粒子聚砜复合膜处理油田含油污水技术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2010,22(3):207 ~[16]Huang T,Crews J BNan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viscoelastic surfactant stimulation fluids[C]In:European Formation Damage C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Scheveningen,The Netherlands
249 评论

大胃王与王囡囡

张景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佛教文化艺术专业。200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专职研究员● 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大连大学学报》、《饮食文化研究》和《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编辑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委●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组专家● 辽宁省新增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评审专家●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设计产业协会专家组顾问● 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理事●大连市委宣传部“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研究指定专家●大连市文联专家库专家 共发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港台期刊上发表11篇,被CSSCI检索16篇,《光明日报》发表1篇,被人大报刊资料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篇目辑览转载1篇。具体如下:1、《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2、《呼市东郊大窑南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3、《呼和浩特市九龙湾征集的文物》,《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2期合刊。4、《中国北方民族的汉代铜器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格尔图汉墓》,《文物》1997年第4期。(CSSCI)6、《浅谈大窑文化》,《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7、《试论突厥族源与铁勒的关系》,《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8、《俄罗斯哈卡斯省府阿巴干发现的汉式宫殿主人再考》,《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9、《考古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0、《辽代金银器概述》,《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1、《乌审旗翁滚梁北朝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2、《加拿大魁北克文明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1997年第2期。13、《内蒙古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3月25日第4版。14、《辽代覆面具》,《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9期第4版。15、《赤峰地区发现的金代白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4月22日第4版。16、《辽代鸡冠壶》,《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7月29日第4版。17、《内蒙古地区的西夏褐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8月19日第4版。18、《北方草原地区东胡的青铜礼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5期第4版。19、《辽代的箸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10月28日第4版。20、《内蒙古有多少文物古迹》,《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16日第4版。21、东胡民族的饮食器具,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9日第4版。22、《北方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5月8日第2版。2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箸文化》,《中国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24、《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发现大泉五十陶范》,《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25、《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远望集——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四十周年华诞》,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26、《内蒙古巴林左旗王家湾金代墓葬》,《考古》1999年第4期。(CSSCI)27、《内蒙古地区蒙元时期的金银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28、《元上都与元大都城址平面布局》,《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29、《论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唐风格》,《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哲学版)1999年第5期。(CSSCI)30、《论辽、西夏的货币经济以及与宋的关系》,《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9年第2期。31、《金步摇冠饰》,《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7日第3版。32、《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几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2000年第1期。33、《辽代金银器的器形、纹饰演变及工艺》,《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34、《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CSSCI)35、《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36、《呼和浩特市北郊蟠龙塔地宫遗址》,《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0年。37、《论辽代金银器》,《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CSSCI)38、《从群虎图岩画看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虎纹装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39、《内蒙古乌审旗翁滚梁墓葬年代新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40、《辽代金银饮食器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1年第1期。41、《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历史月刊》(台湾)2001年第8期。42、《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的金银器窖藏》,《文物》2002年第8期。(CSSCI)43、《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1期。44、《辽代冠带析论》,《包头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1期。45、《鲜卑金银器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1期。46、《汉文古籍与北方民族研究》,《民族古籍》2002年第2期。47、《内蒙古发现的隋唐金银器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48、《论内蒙古地区古代生态环境与饮食文化的互动》,《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2期。49、《辽代契丹民族的人口及特点》,《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CSSCI)50、《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CSSCI)51、《北方草原的佛教艺术》,《中华文化画报》2003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52、《契丹民族的饮食文化在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1期。53、《论白道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54、《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中华文化画报》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55、《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56、《酒饮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瞻》,《中国酒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57、《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与艺术创作》,《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3期。58、《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人生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4期。59、《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60、《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大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61、《从艺术形式中所见之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2、《中国北方草原的金银器艺术》,《典藏·古美术》(台湾)2005年第8期。63、《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论草原文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64、《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3期。65、《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4期。66、《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论草原文化》(第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67、《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造型艺术》,《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68、《辽代金银器中之西方文化和宋文化的因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69、《契丹的茶与茶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6年第2期。70、《岁时节庆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CSSCI,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3期篇目辑览转载)71、《匈奴金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象征》,《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CSSCI)72、《辽代金银器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中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7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背景》,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74、《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75、《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论草原文化》(第三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76、《箸与蒙古族进食方式的演变》,2006年10月第四届中国箸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77、《在文明城市中构建大学的和谐环境》,《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9期。78、《契丹的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79、《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0、《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交流论文,将载在《论草原文化》(第四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81、《中国民族工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界定与保护》,2007年10月中国民族文物界定、定级、分类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82、《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和思考》,《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83、《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CSSCI)84、《北方草原西周至春秋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CSSCI)85、《草原丝绸之路开通前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美术研究》2008年第1期。86、《北方游牧民族的虎纹装饰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87、《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88、《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与饮食风味》,《饮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89、《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90、《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91、《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的唐文化因素》,《论草原文化》(第六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92、《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93、《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界定与理论体系——以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例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94、《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饮食文化研究》(下),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95、《辽代冠带的类型和相关问题》,《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CSSCI)96、《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的调查与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97、《从出土器物造型谈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多样性》,《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09年第4期。98、《造型艺术的理论探讨——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例》,《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99、《论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10年第2期。100、《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风格与思想表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3期。(CSSCI)101、《饮食人类学与草原饮食文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CSSCI)102、《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第4期。103、《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大连城市精神与文化的定位》,《大连日报》2010年8月9日第7版。104、《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延续与保护——以大连地区为个案研究》,《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11月。105、《北方游牧民族的刺绣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106、《中国北方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107、《论中国北方草原饮食文化的生态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2期。(CSSCI) 1、《草原文化》,合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2、《鞍马文化——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合著,香港,1996年。3、《世界博物馆巡礼——内蒙古博物馆》,合著,台湾大地地理出版公司,1996年。4、《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合著,内蒙古画报社,1997年。5、《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专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6、《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7、《辽代金银器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获得2008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出版专著资助)8、《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参加国家、省市级项目8项。主持项目:1、200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07BF35),2万元,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200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二、三期工程·草原饮食文化研究》(08@ZHO20),7万元,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3、2008年,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教育的关系》(2008040),5万元,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4、2005年,主持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L05CLS013),5万元,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5、2004年,主持大连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研究》,1万元,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6、2005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建设的人类学分析》(05DLSK141),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7、2006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交融》(06DLSK162),04万元,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8、2008年,主持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研究》(2008lslktjjx-0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9、2008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用》(08DLSK113),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10、2010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研究》(10DLSK040),自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11、2011年,主持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项目《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10万元,2011年11月至2014年5月。12、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研究》,9万元,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参加项目:1、1998年,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史》的编写,担任子项目负责人。2、1999年,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二期工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的编写(97AD01)。3、2007年,参加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辽金时期家族与社会变迁研究》(L07AZS001),1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4、2009年,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包豪斯模式”与“实践嵌入式”结合对增强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09YJA770004),5万元,第一主要参加者,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5、2009年,参加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6、2009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对策研究》(09DLSK219),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7、2010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0DLSK044),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8、2011年,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研究》(11BZS022),15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 1、论文《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1996年获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三等奖。2、论文《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2000年获内蒙古青年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奖。3、论文《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2001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4、论文《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2002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二等奖。5、论文《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2003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6、论文《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2004年获得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主办政府联合颁发,以下相同)。7、论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2005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三等奖。8、论文《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2005年获得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9、论文《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10、论文《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11、论文《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2006年获得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二等奖。12、论文《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获得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三等奖。13、专著《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2007年获得大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进步奖(首届政府奖)三等奖。14、论文《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2008年获得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15、论文《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中的唐文化因素》,2009年获得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16、论文《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谈大连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定位》,2010年在大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繁荣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193 评论

蹦蹦跳跳321

很正常,我发了篇会议文章,之后就不断是这类邮件。

89 评论

那一缕幸福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和化工设备》欢迎来稿。来稿咨询扣扣安排版面日期

113 评论

JojoYang1231

请问如何给 内蒙古石油化工 投稿?

243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