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77

sophiabruce
首页 > 论文问答 > 商洛文学杂志官网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麦兜的秒杀季

已采纳
去地摊上买吧,那个比名著好看
267 评论

菜菜爱榴莲

(公开发表和出版文字100多万字)在中国企业报、中华工商时报、首席市场官、计算机世界、中外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报等媒体上发表研究文章50多篇。多次接受人力资源报、新京报等媒体采访。研究出版:1、职场压力管理——做一个轻松的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赢道I:成功创业者的28条戒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赢道II:网络整合营销实战兵法,重庆出版社,20104、中国网络营销年鉴,辽宁出版集团,20105、实战理财:让你的财富滚起来,重庆出版社,2010成为当当网等畅销书,四川电视台、四川经济报、新华网、MSN、北青网、石油商报、人力资源报、和讯网、金融界等100多家媒体报道、推荐和连载。部分文章:1、基于“客户中心论”的地方电信系统电子商业模型综述,江西通信科技杂志,32、论道归核战略——十字路口通信制造商一个路标,中国移动通信杂志,6,中英文3、移动商务——现代商务模式,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杂志,64、国产手机:借船?造船?,计算机世界周报,205、手机品牌营销:对抗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文化杂志,116、员工“危机意识”也是一种战略,当代通信杂志,2(人大复印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杂志部分转载)7、通信企业开发房地产:蓝海?死海?中国新通信杂志,13,当代通信杂志、科技智囊杂志转载8、文化治企,绩效创业——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管理(案例),中国企业报,2006年7月11日9、面对压力,怎么办?首席市场官杂志,810、压力变动力:组织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培训杂志,611、减轻压力的工作方式,人力资源报,2007年6月11日12、中小型公司也应成立企业大学,商战名家杂志,713、洛克菲勒·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外企业文化杂志,814、反思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迷局,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5月15日,中国乡镇企业杂志转载15、国内中小企业承接金融资本转移,人力资源报,2009年2月23日16、三十当道,我们靠“年龄资本”,人力资源报,2009年4月13日17、一种地方电信系统电子商业模型,通信技术杂志,718、关注暗潮涌动的短信“泛滥”,互联网周刊,3,电信建设杂志等转载1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20、共青团工作进社区的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探索,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22、明商,不能被遗忘的商帮,楚天都市报,1223、挖掘开发雷池文化,提升望江城市品牌,楚天都市报,1224、民俗旅游是口号,还是差异化竞争优势——以沁县为例,中国日报,2325、沈阳首个文化强市评价体系出炉,为沈阳文化振兴打分,人力资源报,126、关于沈阳文化强市评价体系对策研究,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11年1期……

96 评论

脸红红1121

近两年时间里,52岁的贾平凹一直呆在家里写他的长篇小说。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正在修改第三稿的贾平凹拒绝透露它的书名。 “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个长篇小说在精神上和《浮躁》有些关系,只不过它写的是近20年来中国大地上的变化和生活在大地上人们的生活变迁。” 4月上旬的一天,在病中的贾平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陪伴着我们聊天的,除了我们周围的奇石、陶罐、字画、拓片、佛像,还有几张狐狸皮和老虎皮。 因为一篇在报纸上发表的新版《废都》序言,不愿意显山露水的贾平凹又一次被迫出现在公众面前。这部当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小说从出版到现在已有十年了。 继获得法国文学三大奖之一的女评委奖以后,2003年,《废都》获得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 我们回不去了 记者:听说你又在写长篇小说,快要收尾了吧? 贾平凹:这是一部写近20年农村变化的长篇小说,主要是写乡下的一些事情,写现在农村为什么大量的农民离开、写农民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这样一个事情。现在已经写到第3稿了,写法和前几部小说也不一样,向现实生活贴近,原来我没有写过第3稿的,最多在第2稿上改就完成了。 记者:又是农村,它和早期的《商州》系列小说有什么不同呢? 贾平凹:我早期的《商州》主要写的是那里在80年代初的美好乡村生活。那个时候农村是安静、美好的,民风纯朴,生活过得不是特别好,但是自得其乐。 我20岁以前,从农村走过来的,确实是很憎恨农村的那种生活,原来贫困的日子,农村那种现状,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又很留恋,对故乡又恨又爱的。就是这种复杂感情…… 人虽然那时候活得很艰难,但是,在艰难和贫穷的生活里也有美好和快乐。我父亲教书,母亲是农民,尽管进城多年,但是农村一直是我心里最软弱的一部分。现在农村和以前不一样了,基本上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原来自给自足、安静的生活是过不成了。农民渐渐离开了土地,消失在远方的城市。这些年,看着城市化进来了,现代化进来了,工厂也来了,污染也有了,森林也没有了。 像以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彻底消失了,从老房子里搬到了水泥盖的新房里,环境也在改变着:农村快没有人了,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去了城市,盖好了大房丢在老家,只剩下老弱病残和还在上学的孩子留在农村。 在这部小说里,我想完整描述20年的中国农村生活的变化。 记者:我们能够回去吗? 贾平凹:现在不可能再回去了,中国只能走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我们对此无可奈何,农民还是苦。面对那么多的问题,毫无办法,我只能把它记录下来,这是很辛酸的一件事。 记者:你好像有意识在调整自己,离现实越来越近了。 贾平凹:这一次我想离现实更近些。通过不断的写作,我一直在调整着我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亲近那些与我们灵魂相伴的文字。现实生活也是我在小说里一直在表现的内容,这么多年在我的创作中,我一直在坚持描写现实社会生活,试图反映这个时代的真正面貌。因为不管你小说怎么写,你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面对的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大背景,作家无法回避这一点。我对这个时代现实的立场和忧患,都体现在我的作品中了。今天我们除了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外,灵魂还需要着什么? 记者:在创作上你一步一步退回到了你自己的故乡“商州”,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写城市的失败而作出的选择? 贾平凹:我承认我对城市生活不如我对农村生活了解多。但是我所描写的城市西安,在中国也算是一个大城市了,它和北京、上海都不一样,它更加接近于乡村,我熟悉的城市人大多数都是一些从乡村来到城市这一阶层的人。比如在《废都》、《白夜》里写的也是从农村到城市打工漂泊的人,《土门》写的是在城市和农村交界的地方。我虽然写农村,但是我总是在写城市人记忆中的农村人。这个城市不是现代化特别浓重的城市,西安和别的城市比较起来,农村气息还比较重,我生活的环境就是这么一个范围。 现在我在创作上重新返回商州,并不是我写城市不成功、接受了别人的批评,重新回到自己得心应手的领域,完全不是这样。我写作主要是根据题材的需要,一写到狼,你就必然得回到农村,城市不可能产生狼,也许我下一部作品就会写到城市了。即使是返回,也是螺旋式的返回,而不像以前那么直接。 记者:中国作家的生命力都比较弱,很多作家一旦写出成名作,就再也写不出超越自己的作品了。但是你在这一点上却做得很好,你有什么心得? 贾平凹:确实如此。与外国作家相比较,中国作家的文学生命力相对比较短,到底是啥原因我也搞不懂。每个作家都希望把自己的生命力尽量延长一些。但是,我自己知道自己该干些啥,咱也不合适搞行政,或者开会作报告,那也不是我的本行。作家就是作家,得写自己的作品。尽管我现在当上了官,但是我能够不参加的活动我就不去,这些热闹事情热闹活动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意思。这又不是我的本行,我也不要什么政绩。我不写字我不舒服,而且这么多年,写作确实给我带来了许多别的东西取代不了的欢乐。我50岁的人了,名利啊都看得淡了,现在如果说我对文学还有什么奢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满意,别人的反应能够肯定自己的作品,这就心满意足了,我相信把作品写好,是不会被埋没的。 稿费,只给了4万 记者:有评论认为,对于过去的1990年代,《废都》应该是最好的读本,它深刻写出了那个时代文化人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处境中真实的精神状态。 贾平凹:十年以后,现在还有人在反对《废都》,但是人比当年少多了。肯定的人多了,我走到哪里去,现在还有人跟我说《废都》的,但是也没有法子。 当年问题的焦点主要在性上,很容易就把你打倒在地;当时也有人说格调太灰,但是现在没有人说性了,因为现在超过它写性说爱的作品太多了。在这个作品里,我想写出当时京城那批知识分子那种悲观、失望、绝望,说到底就是写了一批失去了理想、失去了信仰以后,知识分子的一种混浊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它写得非常好,我觉得很真实很深入的表现出那个时期人的一种苦闷的心理。 记者:因为这本书,你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因为这本书,你被很多评论认为堕落了,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贾平凹:它带给我个人的灾难是最多的,也因为它,扩大了我的读者群。比起畅销书作家,我更希望成为长销书作家,喜欢我的作品的人说好得不得了,不喜欢的人骂得一塌糊涂。随着年龄增长,我对于外界的评价心态平和多了,说好的或者说不好的,都不会影响到我的写作。 记者:这部小说据说现在有盗版两千万册,你拿了多少版税呢? 贾平凹:发表和出版小说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稿费只给了我4万元。出事以后,我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记者:你怎么会去江浙锻炼的呢? 贾平凹:过了几年,在中国作协建议下,中宣部、中组部安排,他们希望我写写中国的改革形势,当时要求我去南方看看,选了两个地方,一个是集体致富地,华西村;我去了那里以后挂职副书记,对那里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以后,提出来想到各地走走,不愿意呆在一个地方,当时我想的是我从来没有到过浙江、江苏,一点也不了解,既然来了应该大体上把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了解一遍,那段时间我把大部分地方都走了一遍,收获特别大。 这时期我没有写一部改革题材的小说,而是写了《华西村日记》,出了一本书。 记者:你近些年在国外经常获奖,在国内拿的奖反而不如以前多了,你对获奖有什么看法?国外的奖项对你是不是有误读? 贾平凹:当然,获奖总是代表一种肯定,我这几年没有获国内奖,从心里看也想得(奖)。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咱得不上,咱也没有更多的怨言。不是说我得上了就赞扬人家,也不是说我得不上我就骂人家。对写作而言,好像是用不着这些东西。咱保持平静的心态,得不上继续写,得了奖,也继续写。至于国内的奖和国外的奖有什么不同,我没有什么意见。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我的作品,我也不知道,因为咱不懂外语,他们读的我的作品也不是中文,而是翻译的外国文字。 那是我的声音 记者:作为《美文》主编,你对现在年轻人的文学状态有什么看法? 贾平凹:现在的写作面貌变化非常大,越来越多元化,每一茬作家风格都不同,层出不穷,十年为一个阶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面貌。 韩东、邱华栋、棉棉、卫慧这些年轻人的作品我都看过,更加年轻的一些作家,像韩寒、郭敬明这些少年作家的作品我没看过,他们笔下的生活是我不了解的,也是我不理解的,我看报纸上报道过,因为我看的主要是一些文学杂志上的作品,了解一下文学的发展情况。 记者:对那些少年作家出版热怎么看? 贾平凹:很多十几岁的年轻人出版书了,还有一些七岁八岁的孩子也出版书了,我想我那么小的时候,啥也不懂。 加上我一直在写这个长篇小说,也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东西,任何活动也不参加,有时候,收到了文学杂志,会翻翻看看。看书少了。 记者:你的写作好像在《废都》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叙述方式,像以前,一提起你的作品,大家就会说想到孙犁或者是明清小说、魏晋小品文,能够捕捉到你作品背后的影子。现在你的作品摆在大家面前,大家反而不会说话了,对评论家构成了某种智力上的挑战,你的这种努力是基于哪些考虑? 贾平凹:现在我确实遇到了这个问题,现在有好多评论家对我说,你那个作品不好说。我看我以前的作品都不满意,无论它曾经给我带来过多么高的评价。因为那些作品基本上还处在一个模仿的阶段、试验阶段,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写什么样的作品,那个时候,我的写作还没有进入到职业写作的阶段。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着自由自在的写作方式,我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说,我的这种努力得益于我的小说观念和对小说看法的改变,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哪怕它不好,那也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声音。 记者:你现在散文随笔写得少了,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也写得少多了,给别人写跋写字画画也少了,你是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全部交给长篇小说了? 贾平凹:我觉得写长篇小说能够兼顾好多东西,散文随笔毕竟包括不了更多东西,趁现在我年纪还可以,精力也旺盛的时候多写一些长一点的东西,因为小的东西写得太多吧,有时候浪费了你的才华,耗了你的精力。从这一点考虑吧,有时候在写长篇小说完了以后,时常歇一歇的时候顺手写一写小文章吧。我现在画画写字纯粹是一种商业行为了,主要是养家糊口的东西了。 记者:刚才你说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写作,那么有很多人说你在写《废都》之前,是处在一个高峰期,而在《废都》以后,你的作品就不如以前了,但是也有人说你现在才进入高峰期,你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觉得自己还能够保持几年的状态? 贾平凹:别人那么看,我自己倒不以为然,搞写作吧,谁也估计不来,因为当时《废都》出来以后,很多批评文章把我骂得很难听,说我江郎才尽,写不出东西了。但是自己的感觉吧,还能够写一些作品。别人说了你肯定不舒服,但是自己也不因此而灰心丧气,慢慢写就是了,具体能够写得怎么样,那我也不知道。到底现在是高峰,还是低谷,也不管它了,回家写就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作家写一辈子,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分几个阶段都很正常,尤其他写什么作品,能够写成什么样子,我觉得都有宿命的因素在里头。

206 评论

Doubleflower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 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2003年至今,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302 评论

星不所在

查一下你想要的省文联。看看该省有什么文学期刊就可以了。各省创办的的文学期刊名都不一样。

144 评论

伊萨贝辣

《剑南文学》《金田》都是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呢 打杂志社电话投稿吧 0816-2290056

126 评论

吃是王道呼

《十月》杂志简介:大型综合性文学双月刊,以不断推出文学新人的佳作为特色,既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是北京市优秀期刊,华北地区“十佳”期刊,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投稿要求:着重刊登内容坚实、风格多样的中篇小说以及品位高雅、文笔优美的散文,同时也发表优秀的长、短篇小说和诗歌、报告文学。对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热点题材作品优先刊登。通讯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邮编:100011,电话:010-62012338《人民文学》杂志简介:文学类杂志投稿要求:小说:精品荟萃;记忆:前程梦影;点击:网上风情;随笔:异彩分呈;观点:尖锐酣畅;圆桌:众声喧哗;现场:独家报道;诗歌:引领风骚;专栏:名家散文;插页:当代艺典。通讯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邮编:100026,电话:010-65003120《小说选刊》杂志简介: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月刊,每月2日出版。提供浓缩的文学享受。投稿要求: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邮编:100009,电话010-64011046《诗刊》杂志简介: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刊物,全国百种社科重点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每月十号在北京出版。投稿要求:展示诗坛全貌,披露世界诗歌动向,鼎力推出年轻新锐,开设理性权威论坛。坚持高品质作品的编辑,发展独家拥有的特色栏目。通讯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诗刊社,邮编:100026,电话:010-65389326(编辑部)010-65002969(发行部)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 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会刊。“省 级”期刊,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与本科院校学 报。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有的是国家级,有的则是 冒牌货,必须看它的主办单位

299 评论

正在复制843111

商洛地杰人灵,喝丹江水长大的山里娃贾平凹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位“奇才”、“鬼才”,成了商洛人闯世界的一张“明信片”。 贾平凹,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鲁迅文学奖得主,1952年农历2月生于丹凤县棣花镇。商洛六县一区的诸多地方以“商”字命名,如“商洛山”、“商山”、“商州”、“商南”、“商镇”等等,人们习惯上便以“商州”代替了“商洛”。贾平凹的诸多叙及商州的作品,其实谈的就是广义的“商州”。 贾平凹与商州父老乡亲 平凹与商州的父老乡亲一往情深。 笔者多次采访过平凹的弟弟再娃(现居老家丹凤县,中学教师)、妹妹红霞(现调入西安)。他们和平凹长得很像,但个子都比平凹高一些。他们告诉笔者:平凹前些年每年总要回来几次看看他们。一般政府有事邀请或是家里有什么大事时回来,要么就是下乡体验生活。他们也每隔一段时间去平凹那儿一次。政府有人去西安办事时总要去问问他们有什么话或东西要捎。平凹也常常通过他们捎信、捎钱、捎东西给家里。近些年有了电话,联络就更方便了。 平凹的妹妹透露:前些年,平凹常回家乡过春节,家乡的长辈、兄弟姐妹侄子们以及政府的一些官员常围着他转,要题词题字、写春联、婚联、讲故事、代鸣冤屈,干什么的都有。近几年平凹因为太忙就很少回去了。不过他已把年近古稀的母亲接在西安家中居住,以尽做儿子的孝心。 1993年8月,笔者去采访平凹的妹妹。这时,适逢平凹的《废都》出版,在商州已经开始发行。据笔者在一家书店调查,仅仅一天,价值十几元一本的《废都》就卖出去了70多本,实在是少有的轰动。今年5月,平凹的长篇新作《秦腔》上市,在故乡商州价值38元一本的《秦腔》,一家书店仅仅一天更是卖出100多本,由此可见商州的父老乡亲对平凹及其作品的厚爱。 贾平凹与商州文化艺术界 贾平凹在商州有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原商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艺苑实业公司经理毛龙丹,是搞根雕艺术的,他和平凹有20多年交情。平凹在给龙丹所题的书法作品中写道:“木在地下是盘根,掘出地面成艺术。其雕则有慧眼;龙丹雕根,谁雕龙丹乎?”作品下面题的小字是:“观龙丹根雕艺术作品甚为喜欢,山野之人能有才能角色,甚是感叹与祝贺。”最后盖上了一枚平凹书画作品上常用的“商山平凹”的篆章。 原商洛师专美术系的王家民(现为西安理工学院教授),是平凹的好友、乡党、初中的同学。他在西安艺术大学学习时与平凹来往极频。这人是满肚子热闹,人间风流话,天上神鬼事,无所不晓。是他,促成了平凹与原夫人韩俊芳女士的第一次见面。一次家民去平凹处串门,平凹唱起了秦腔:“有为王打坐在长安地面,盼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民捂了耳朵,叫嚷:“宁看狗咬仗,不听平凹把戏唱!”于是约平凹去见在艺术戏剧院进修的乡党韩俊芳女士,说她的唱腔才叫地道。贾平凹与韩俊芳这一对“才子佳人”的结合(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共同生活了十多年后离婚了),家民实在是功不可没。他们在艺大的招待所里,平凹讲狼,家民讲鬼,直聊到深夜。也是这次,聪明的平凹利用算卦之机,顺利地了解到俊芳的生辰年龄。 平凹的艺术领地和根基在商州。尽管全国许多学者、作家、评论家如邹荻帆、胡采、肖云儒、王愚、王仲生、费秉勋、孙见喜、李星等人写过大量的评论文章评价贾平凹的作品,有的人还出版过专著,但商州搞贾平凹毕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鬼才贾平凹》、《贾平凹前传》的作者、著名作家、评论家孙见喜的倡导下,平凹故乡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商洛师专成立了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前身为商洛师专贾平凹研究小组),学校拔出经费,购置了大量贾平凹的作品和研究平凹的有关书籍。从1999年起,商洛师专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开设了“贾平凹暨商洛作家研究”选修课。今年贾平凹的老家丹凤县还将投资7000万修建“贾平凹文学艺术苑”,该项目以“文学旅游”为主题,依照贾平凹故里丹凤县棣花镇棣花街的人文地貌为基础,再现丹江文化、神话传说等。苑内计划修建贾平凹文学馆、创作馆、旅游商务建筑等;并定期承办文学主题论坛、举办文学训练营等。该苑将分批建设,2010年前后竣工。设计景区内现存的人文景观已经初具规模,整个景区与贾平凹有关的部分能占到1/3。贾平凹对该项目一直非常支持,从开始的策划会到后来的评审会,他都参加了,而且还在会上发了言,积极支持家乡建设。另外,商州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还成立了“贾平凹图书馆”和“贾平凹文学创作基金会”等。 商州搞平凹研究已初出成果。作家、评论家孙见喜(商州籍,现居西安)出版有《贾平凹之迷》、《鬼才贾平凹》、《贾平凹前传》等,还主持有“贾平凹之友”网站,作家何丹萌(商州籍,现居西安)出版有《贾平凹透视》,商洛师专教授郭三科有《浅议贾平凹对动词的锤炼》、《贾平凹的幽默》、《听贾平凹谈语言艺术》、作家田冲(商州籍,现居西安)的《商州人谈贾平凹》、《商州人心目中的贾平凹》等文章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引起很大反响。另外,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20多万字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语言世界》、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心阈世界》(邰科祥著),均已正式出版,商洛市文联副主席胡晋生的散文集《贾平凹在镇安》,也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这些著作或文章的出版和发表,对从事贾平凹研究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贾平凹作品与商州 商州,东南鄂地,西北关中,两边挟了雄秦秀楚,其文化形态也是杂色的。杂色往往杂种,杂种必然优势,这也许就是商州也偶尔爆出一些耀目的科技文化名星的历史原因吧! 平凹今年53岁,已出版作品100多部,仅长篇小说就有10多部,可谓著作等身。他的著作除中文版(分繁、简体字两种)外还有法文版、英文版、日文版、越南文版、韩文版等。其先后在国内国际获大奖50余次,真可用桂冠满身来形容。 平凹的作品以商州为题的就有《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合称《商州三录》)以及《商州》(长篇小说)、《商州世事》(中篇小说)、《商州散记》(散文集)等。在平凹的早期作品尤其是游记中,涉及商州山水地名的几乎俯拾即是。 平凹为了深入了解商州故土,深刻把握历史趋势,准确概括社会心态,曾几回故里,几下州河,走遍商洛山川。平凹拥有自己的艺术领地—商州,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凹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他对故乡商州的民俗心态洞若观火。 平凹笔下的商州是迷人的。上及远古,下迄当代,无论是传说、历史,还是民风民情,在平凹的笔下都有反映。 平凹把商州写得清新而又幽怨、古朴而又美丽,自然而又真实,似梦似幻而又非梦非幻。台湾已故作家三毛女士被平凹笔下的商州迷住了,她写信给平凹,要平凹为她借一辆自行车,她要骑车走一趟商州。假如三毛真来了商州,她笔下的商州又会是这样的一番情景呢? 值得一提的还有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这部中篇小说和《浮躁》这部长篇小说。前者在北京《十月》杂志发表后,西安电影制片厂将之改编为电影《野山》,获得了文化部新时期10年优秀影片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第六届最佳影片大奖,在法国、荷兰播映时受到观众的好评,英国出版公司还出版了英文版《野山—鸡窝洼的人家》一书。而其荣获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浮躁》,荣获茅盾文学奖提名的长篇小说《怀念狼》、《高老庄》,以及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秦腔》等,均是以商州为背景的。目前,平凹已有10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和舞剧等,并且已经上演。 商州人心目中的贾平凹 贾平凹与故乡商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故乡在商州,他是“商州这块黄土地上长出的树/树上开的花/花头挂的果”(引自拙作《贾平凹》一诗),还因为他的艺术领地和根基在商州。 原《商州报》编辑、与平凹有20多年的交情的作家侯占良说,如果说平凹的文学业绩是浩淼广博的大海,我和我们商州的业余作者则像浪花一样仰望着海,依附着海,追随着海、爱海没商量。更深夜静辗转床榻之际,我们忍不住羡慕平凹兄文章的博大精深。这是浪花对大海的崇拜。 虽然平凹近几年因工作忙很少回故乡商州了,但偶尔回来一次,只要在公开场合一露面,朋友们一下子就粘住了他。你拉他,我拽他,勾肩搭背,争着合影或与他说句话。够不着的人,从人缝里踢一脚进去,也算是接触了名人。 商州人以贾平凹为骄傲,以谈贾平凹为光荣,但也并非人人都说“好好好”。原因很简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平凹把商州人的劣根性也写进了书里,传的满世界都知道,就有人不满。一些人对平凹的作品颇有微辞:“这个挨球的,咋光写商州人馍里掰出虱子、换老婆、站在屋檐下端着个比头还大比锅底还黑的老碗喝稀糊汤(玉米熬成)、在猪圈里拉屎让猪拱屁股哩!” 贾平凹成了大名人,商州的大小人物都争着和他拉关系。有一位不曾读过书的商州少年,逢人便说:“你知道吗?贾平凹是我爷爷哩!”逗得人笑得直不起腰来。有言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可在商州这块一脚能踢出三个诗人的土地上,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与平凹一比高下。有人说“文人相轻”,可商州文人们除了对平凹喜欢和崇拜外,绝没有嫉妒。 贾平凹是一位作家,但又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画家、收藏家、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1986年广东花城出版社曾为他出过一本诗集《空白》;他的书画作品曾在西安、深圳、苏州、石家庄等地公开展出过,出版有《贾平凹书画集》( 陕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 《贾平凹书道德经》(书法集,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贾平凹千幅书法精品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西路上》(手稿影印本,三秦出版社出版)《贾平凹书画艺术论》《贾平凹语画》等,并担任书画组织--太白书院的院长。他的书法作品还入编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课外读本·九年级上(初三)》。他还出版过五部文艺评论集。 贾平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有人说他是“文坛怪杰”,有人说他是“独行侠”,有人说他是“鬼才”……贾平凹的秉性气质呈多元化组合,而且他的创作生涯如日中天,他还在不断地探索、追求,在寻找人生的最佳坐标点……

328 评论

相关问答

  • 商洛文学杂志官网

    商洛地杰人灵,喝丹江水长大的山里娃贾平凹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位“奇才”、“鬼才”,成了商洛人闯世界的一张“明信片”。 贾平凹,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

    18821090937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商洛文学杂志官网订购

    《收获》《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18年3月,获“2017年百强社科期刊”荣誉。《

    梦回红楼 8人参与回答 2024-06-19
  • 商洛文学杂志官网电话

    《读者》杂志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 邮编:730030 电话:0931-8773352 传真:0931-8773353 投稿E-mai

    北京宇盛 2人参与回答 2024-06-20
  • 商洛文学杂志官网订阅

    国内外统一刊号:延河,延安文学,小说评论。

    kimiko范范 4人参与回答 2024-06-20
  • 商洛文学杂志

    贾平凹,原名贾李苹,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就有很多的散文集,与儿童诗,是文学院院长,被大家称为鬼才

    超级飞侠包警长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