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创新2.0下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及新业态,加快培养符合“互联网+”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变得尤为迫切。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积极推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高校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内在诉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互联网+”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

创新起源于拉丁语,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人类文明自近代以来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创新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具体呈现。从原始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一部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创新史。创新也是一个民族得以进步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民族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创业一词在学术领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在《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业者”的概念。可见,创业一词是由创业者一词延伸而来。相比于创新,创业是成为创业者的一种状态或与成为创业者相关的各种活动[1]。创业更多的体现在经济领域,是一个人长期坚守而发现商机、运用商机并通过实际行为进行具体运作、获得实际利益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事业。创业与创新彼此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就认为创业是对旧有组织模式的改变与创新。因此,创业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

而在所有创新创业要素中,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人才是将创新创业从理念转变为实际的源动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创新创业人才是一种极其依赖心智能力的高端人力资本,因其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从而可以大大提升推动社会发展的程度。大量社会实践及有关事实表明,创新创业人才不仅符合一般人才的标准,而且更为出众。从技能和知识上看,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具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表达创新创业愿景的能力,还具有管理、经营知识、高层次的人文素养、敏锐的市场感觉等T形知识结构;从创造力看,创新创业人才创办实业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生存的期限,因而成为企业生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从业绩看,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的人格化动力之源,既是劳动力要素,也是资本要素;从品德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激情,并且在遭遇挫折时不轻易放弃,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成功[2]

将A、B、C 3组薄片样本放置于IEC/TS 61956推荐的杯状试验装置,杯状实验装置中装有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将杯状实验装置放置于恒温箱中,将恒温箱的温度设置为0 ℃。将杯状实验装置下电极接地,上电极施加高频高压(有效值7.5 kV,频率400 Hz),在0 ℃恒温条件下进行加速水树老化[11-12],如图2所示。A、B、C 3组薄片样本的老化时间分别为14 d、21 d、28 d。

由于移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交叉渗透、深度融合,直接把人们带入了高级信息社会,这就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出彩的机会。同时,“互联网+”时代用效率、大数据、可预测等元素弥补了因缺乏面对面交流而造成的信息交汇。这种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如“麦当劳”式的特征就为人才脱离从众思维、更好地独立思考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归根结底是需要培养大量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一定是“互联网+”时代精神的体现与必然产物。而“互联网+”时代也在较大程度上自然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提供着与以往时期不可同日而语的交互式平台,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所以,无可非议,“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创新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导向和生产生活方式。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构建是创新创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依托。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高校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职称;大多数教师是知识型教师,而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导致教师不能开设真正有用的创新创业课程,无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也仅仅止于讲座式、口号式的宣讲,无法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一些院校虽然有创业导师,但大部分是校内教师、学工人员、外聘兼职导师,数量明显不足;不少高校的创业导师不具备将创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大多是从书本、他人处获得创业知识与创业经验,那种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信服。总体来说,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可借鉴的经验少、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讲授难度大及课程实践性强等原因,形成了创新创业师资相当匮乏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总体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可借鉴的经验少、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讲授难度大及课程实践性强等原因,再加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形成了创新创业师资相当匮乏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东盟“海上联演-2018”是南部战区首次牵头组织的涉外联演,是中国军队与东盟十国军队首次举行的海上联演,也是东盟首次与单一国家举行联合军演,在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挑战冲击高校现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非稳态表现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获取新知识,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进而为社会和个人创造价值。因此,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作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自觉行动,全面加以推进。

()培养目标功利化与短视化

近年来,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比,尽管国家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不断加强,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范围,一些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形成统一理性的认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存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难以启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有悖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表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基础性的战略挑战,亟需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不断的进化和可持续的发展。创新创业需要不断进化和发展。以此审视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学理论,任何一项人才培养活动,都必须首先确定目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4]。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而我国高校在培养目标的提取和选择上缺少一种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一直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这种忽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学生的成败以分数的高低来论,考试成绩成为学习的目的和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生的最大悲哀是牺牲了人本身应该具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而属于自己的生命却完全由他人设计和支配。其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成为单一模式化的“工具人”,不擅长独立思考,缺乏想象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此的教育目的就像由别人设计的一座灯塔,但其是否适合学习者、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有利却不被关心,教师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达到或接近这座灯塔。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显得陈旧而不合时宜。面对互联网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需要培养大学生创建、获取、转化、整合知识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运用于创新创业活动中,真正实现学为所用。

通过历史负荷数据的前后关系,对历史负荷数据进行过滤,并通过递推公式(12)得到相应的正常数据以代替原有历史数据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亟需加强

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传统行业的生态。自兴起之时,互联网因其拥有更具张力的生活网络、更大体量的数据储备、更为便捷的社交模式,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孕育新一轮创新创业的温床。所以,“互联网+”的到来,使得全球的创新创业者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创新创业的活跃度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甚至可以断言,创新创业已然内化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精神内核[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新创业文化是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文化形态,能引领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氛围。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一种能够激发大学自身及其师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行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时空、内容上都得到拓展,给高校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长远规划。第二,立足价值引领。为避免一些负面价值对大学生的影响,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准则,在充分发挥互联网正能量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第三,培育创新创业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素质,可通过举办“互联网+”创业文化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第四,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及学校广播、校报、橱窗、网站等传统宣传工具,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氛围中激发勇于创业、善于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2)售中商务文本,指商业交易发生中,双方为达成交易或合作而签署的商业文件,这类文件通常具有法律约束力,如销售合同、战略合作协议、合资协议等。

思路启发:“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创新

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革的思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未来的变革之路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路径。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而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各种举措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

()培养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开展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才能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均出台了众多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遗憾的是,我国还有一些高校尚未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在整个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侧重点,所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教学仍是以传统课程为主,缺乏真正科学完整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也不注重交叉学科的应用,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先进的机会较少,缺乏支撑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无法主动发现创新创业新模式。据调查,我国很多高校仅仅局限于一门《创业管理》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提供的创新创业课程非常有限。甚至在我国107所“211”工程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5]

()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基于“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发展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高校要突破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一是设立创新创业专项教育课程。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本科生,聚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或突破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把学科发展脉络和国际学术前沿等融入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创新创业专项教育要纳入学分管理。二是设立创新创业学科课程。为培养交叉型创新创业人才,可依托学校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的综合性优势,建设跨学科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学科课程”,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内容贴近创新创业的学科课程体系。学生完成学科课程修读,授予学科证书。三是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可聘请科学界、企业界和创新创业领域的杰出人士开堂设讲。大讲堂旨在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业界人士,了解创业历程的艰辛和快乐,培养大学生志不在易、敢于冒险、求真务实、百折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四是创新创业教学考核方式。一方面,要创新创业教学方式。建设在线学习云平台,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虚拟在线导师团队之间的交流与指导。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服务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改革创新创业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以创意形成、展示真实或虚拟创业过程为主,辅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引导、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学以致用,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优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哈佛上海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以及瑞典、芬兰、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的顶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都有着丰富经验和资源。引进海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有助于更好地拓宽大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品质与面貌。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以崇尚在岗“制度创业”为代表的哈佛大学,以培养企业家为代表的斯坦福大学,还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代表的麻省理工学院,教师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推进大学生由“看客”发展为“创客”,打造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动力,重点在教师,难点在教师,出路也在教师。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互联网+”时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一是集聚创新创业教育高端师资。通过“大师+团队”“引进+引智”“学科+人才”等引智模式和海外高校影子培训、企业挂职等培智模式,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二是搭建教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同时要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不断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达到创新创业教师不断运用专业知识转化科研成果,同时也拓展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的目的。三是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激励机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还要设立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专项奖,筹集创新创业奖教基金,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青年予以激励奖,切实保障创新创业教师的利益。四是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训。高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还可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力争通过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人格、体验和能力。

(2)哈拉湖整片区域的pH变异系数较小,表明pH在整个区域较稳定,水质受到污染的可能性较小,水质总体呈弱碱性;

()打造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是“互联网+”时代推进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校企合作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模式:模式一,把企业认证或资质认证引入课堂。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现在有些企业和培训结构开发的课程和资质认证很有帮助。学校在经过严格考察和把关后,以作为选修课和承认学分为条件把这些课程和资质认证引入课堂。模式二,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阿里巴巴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了电子商务实践基地。高校可以此为例积极引导企业在学校投资赞助成立创新实践基地。模式三,在企业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高校可采取在企业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企业,增进对创新创业的了解。模式四,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用企业名称命名共建实验室,企业进行软件或部分硬件的赠送,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和创新创业模拟环境。模式五,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学校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教育办学体制,积极吸纳境内外企业资本和资金,参股、入股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使之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6]。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要注重将企业中的研发单元、营销单元等模块化力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加强创新创业技能的专项化培养。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没有建立正式的专门机构,缺乏组织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管理过于分散,而且局限于相互割裂的几门课程。所以,应成立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加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统一规范化管理,形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机协调发展的局面。第一,建设创新创业研究院。研究院应通过孵化基地辅导、知识传授、商业点评、实践参与、论坛讨论等多元化方式,建立并传播创新创业中所需的系统化专业知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和后续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第二,建设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举办相应的活动。为给大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创业咨询服务,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可按照创意提出—创意培育—成果转化—项目包装—创办企业—市场推广—公司咨询的流程,以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坊等形式推进。第三,建设创新创业技术机构。技术机构要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探讨实现想法的最佳商业模式及评估他们的发明和专利保护的可能性,加速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和科技成果的孵化[7]

参考文献

[1]赵鹤.再论创业的定义与内涵:从词源考古到现代释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4-86.

[2]朱晓燕.创新创业人才价值评估与培育模式组合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5(3):191-196.

[3]吴菱蓉.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49-51.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2.

[5]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6]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7]钱德年,张哲熙.教育4.0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29-30.

 
张莉,王善蒙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