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功能定位

更新时间:2016-07-05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问题,从2016年7月开始,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在连续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各种形式,对相关政策以及执行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和具体指导。这对于进一步强化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建设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推进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但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对我国目前正处于探索过程中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围绕这些问题并参考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特色小镇是否具有“特色”,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明确的文化功能定位。基于此,在我们大力倡导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认识特色小镇独有的文化功能,打造主题明确、个性鲜明的特色小镇文化,是规范特色小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一、特色小镇的文化“湿地”功能: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汇融合

特色小镇的概念孕生于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这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结果。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必然导致城市扩张、资源紧张、公共服务不均衡和文化“秩序”有待重塑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农村人口对于城市的这种单向流动模式,使得城市原有的文化形态与文化资源,以及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民离开了繁衍生息的土地,失去了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土壤,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文化根系。简单来说,一方面,传统的城乡文化正在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又找不到合适的生长点与支撑点。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创新就成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然而,只要有人生存与生活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它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似的本质属性。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H·Steward 1902-1972)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迁论》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其核心是:“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文化个体的差异性和文化元素的多样性,通过有意识地协调与平衡,使之达到和谐统一。”[1]这里所提到的协调与平衡,实际上就是指特色小镇的文化,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平衡、保护、再生的功能。这就好比自然界里的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2]这就是说,特色小镇的文化,首先具有文化整体的丰富性,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小镇独特的以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文化;小镇原有的社会群体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得到了相互之间充分认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与价值观念;小镇可供开发的各种文化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民风习俗等);也有随着特色小镇的文化定位而带来的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文化(包括网络文化、现代物流、智能化技术等)。在一个活跃的文化场域里,不同的文化形式,包括外来的和原生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才能做到既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并且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就像国外的一些特色小镇,比如意大利的丽晖谷小镇、西班牙的胡斯卡尔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小镇、丹麦卡伦堡小镇等等,以及近几年国内的一些特色小镇比如浙江杭州的云栖小镇、贵州安顺的旧州小镇等等,它们都依托传统的产业、自然、历史、文化等优势,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尤其是在节假日,车队的拖车费用,船公司的海运费,航空公司的空运费用,港口码头的港杂费、堆存费、落箱费等包干费都会水涨船高,使得HM公司的实际报价比与客户签订合同时的报价高,导致部分的客户会因此对HM国际货代公司有所不满。

从地理位置上说,特色小镇紧邻城市,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一方面依托城市文化强大的辐射功能从而吸收现代城市文明;另一方面,背靠乡村广袤的土地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农耕文化从而打造自身的精神与灵魂。传统古朴悠远的乡村文化与现代气息浓厚的城市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尽管特色小镇建设囿于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地理位置、地域面积、规划定位等方面有着明确的限定,但它所具有的文化融合力、文化辐射力以及文化再生力是非常强大的。以紧邻的城市文化去取代本土乡村文化是不现实的,以传统的乡村文化去取代强大的城市文化更是不可能的。从“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特色小镇作为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体所构成的多元型群落,人与人之间“以鲜明的社区归属感为标志,人们在此频繁互动,相互砥砺,并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强度和数量的心理关系,这种主体性和人际网络不但为技术创新也为社区精准治理提供了可能”。[3]特色小镇中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属感”,而这一寻找“归属感”的过程正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实质。特色小镇文化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随之形成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模式才能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采用Archimedes法测定多孔C/C复合材料与C/C-Si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ρ)和开孔率(ε),计算公式如下:

创新的本质是求异,求异的前提是传承。因此,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首先应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它必须依赖其本身的优势,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历史、传统产业等等。在这些传统优势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改造利用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造血功能”本指动物肌体自身制造血液的能力,有时喻指某些部门、单位等内部调节以保持自身活力的能力。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就如同这种造血机制一样,通过传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有机统一,深刻诠释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就必须在认同自身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在相互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二、特色小镇的文化“造血”功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

纵观古今中外特色小镇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文化不断交融与认同、不断吸收和发展的历史。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必须具备的自然条件,有维系群体生产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有提供相对充足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必须具备的各种资源,更有相对稳定的群落之间与个体之间在价值观上的相互认同以及对各种外来文化包容的胸怀与态度等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旧有的文化被打破了,新型的文化在不断孕育与成长。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身的淘洗,带来了特色小镇的活力。特色小镇作为功能齐全的文化“湿地”,依托传统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滋养,在新时代的大潮里,必将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来实现其真正的文化特色。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的文化综合体,具有自身文化的原真性。中国古代城镇文化的积累和培育,在地域选择上充分利用了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或者是军事战略要地,或者是重要的商埠,或者是因为它独特的产业优势,或者是因为历史名人、文化学者、文人墨客的留连,或者是因为其重要的交通条件,或者是因为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等。以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为例,位于河南的朱仙镇,唐宋以来就是水路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地处湖北的汉口镇,扼守长江与汉水的要津,素有“九省通衢”的美名;景德镇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既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遐迩闻名的世界“瓷都”;位于广东的佛山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镇,也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手工业城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一些独具特色的小镇更是焕发出它们的勃勃生机。比如浙江嘉兴的乌镇紧邻上海、杭州与苏州,民风古朴,经济发达,在2014年11月19日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湖南湘西的凤凰古镇,则融合了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风情,成为了一部品读不尽的文化典籍。总而言之,每一座城镇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与优势,也具有自身的文化个性与主题。因此,特色小镇的打造,首先应该遵循其历史文化脉络,选择相对成熟且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来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基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色小镇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主题与个性,这种主题与个性随文化创新而生并且随文化创新不断得到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特色小镇在文化环境上的不断创新。这里的文化环境既包括了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了特色小镇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第二,特色小镇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既是广为吸纳外来文化成果从而使得自身文化不断壮大,同时也是夯实自身文化基础从而提升文化质量的鲜明标志。第三,特色小镇在产业模式、技术条件、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比较传统的城镇,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更合理、产业延伸的空间更开阔、产业支撑的科技元素更丰富、产业发展的前景更美好。

因此,这种文化“湿地”建设的可能性在于:首先,特色小镇文化所依托的文化群体来源多样。他们包括:原住民,主要指有着悠久居住历史的人群;由其他文化群落基于各种迁居目的而进入到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的新型人群(如创业者、中产阶层等);作为一种过渡形式而由乡村进入临近大中城市生息的人群;还包括随着城市膨胀、城市病日益严重而向乡镇“回流”的人群。各种各样的人群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同生共长的新群落。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圈定其组成人群,这样就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求得认同与包容,在相互之间深度影响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秩序”。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在这里重新融合,找到新的文化生长点。其次,特色小镇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会倒逼特色小镇文化不断突破,谋求创新,并且通过打造和完善文化平台,来带动和实现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与特色小镇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尊重文化自身传播与交流的规律,加以合理的规范与引导。只有这样,文化“湿地”形成的可能性才会变成现实。

因此,特色小镇文化创新第一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意识,要成为一种自觉。唐步龙在《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一文中明确指出:“虽然每个特色小镇都是功能综合体和社区,但是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主体功能必然比较突出,根据目前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和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特色小镇的主要功能定位类型有:产业发展型特色小镇;交通枢纽型特色小镇;城市功能补强型特色小镇;大城市人口疏解型特色小镇;农村人口集聚型特色小镇;历史传统型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型特色小镇;红色基地型特色小镇”。[4]特色小镇的建设当然不只是基于产业发展定位,文化才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内容。第二,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在于既要认同现有的文化成果与文化积淀,更要对各种有益的外来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新文化具有吸纳、辨别、接收、消化、融合的能力。第三,文化创新应该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各种功能优化密切关联,更要紧贴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第四,政府应该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制度与机制,并且最终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与管理。第五,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主动对接现代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市场调控来增强其自身的活力。总而言之,特色小镇所在地域因为某一特定因素影响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直接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对传统文化“寻根”式的认同与追求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经典的精神生活方式。而对于外来文化更应该注意吸纳与保护,因为它们享有与原生文化同样重要的平等地位。人类历史上无数次的种群大迁徙,尽管演绎了数不清的悲壮动人的故事,但因为文化的平等交融与相互接纳,最终实现了文化的不断壮大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全新模式,势必面临着文化“秩序”重组和旧有平衡打破等问题。但是,文化创新带来了特色小镇的文化活力,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这个代价。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走向新世纪的必经之路,高校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虽在前进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校园网基础设施老化、校园网机房条件亟待改善、异地灾备系统尚未建设、源数据质量有待提升、教学资源平台等部分重要业务系统尚未建设、管理信息化平台需进一步互联互通。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功能定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评价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时曾经提出殷切期望:“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作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既云集了市场主体,又强化了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5]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关的目标性、政策性、操作性问题势必越来越突出。但是,只要秉持文化建设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要义,城市的和谐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必将有机统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广袤大地上一个个文化特征鲜明的特色小镇,必将作为中国新时代城镇化建设的一道道靓丽风景,展示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方乐.城市文化生态: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5(5): 36-39.

[2]张文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1:47.

[3]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 2017(4): 12-19.

[4]唐步龙.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J].人民论坛,2017(31): 79-80.

[5]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 2016(4): 10-13.

方乐
《城市学刊》 2018年第2期
《城市学刊》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