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发布时间: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求是学刊》的前身《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4年10月,当时作为内部版不定期学术刊物发行。编辑部成员主要有李祖培、王贵福、甘雨泽(后很快调出),李祖培为主要负责人。从1975年到1978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出版了12期,其中,1975年出版4期(总第2-5期),1976年出版4期(总第6-9期),1977年出版3期(总第10-12期),1978年出版1期(总第13期)。1978年10月郭寿岩、刘宏章(后调出)、扈颖航、周众调入编辑部工作。1979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内部不定期学术刊物改为内部定期学术刊物,为季刊。同年11月,张志俭调入编辑部工作,任哲学编辑。《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1974年创刊的内部不定期的学术刊物到1979年的内部定期学术刊物,6年的时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报一直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的素质较高,大多数编辑是教师、资料员出身,业务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在这6年间,编辑部十分重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在同行中的地位。在此期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求是学刊》编辑出版了由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以及其他全国知名学者参加撰写的《鲁迅专辑》,周建人亲自题写了书名。在形式上,把学报从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变为定期的内部学术刊物,发行量达3000多册;在内容上,学科门类齐全,开辟了文、史、哲、经、法、教等栏目,充分体现了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学报的特色。学报还积极吸引高水平的外稿以提高校内稿件的质量,以此推动校内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求是学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刊名:求是学刊 英文名称: Seeking Truth主办:黑龙江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0-7504CN:23-1070/C邮发代号:14-2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求是学刊曾用刊名:黑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7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是北大核心

黑龙江大学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学校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求是学刊》创刊于1974年,原名为《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改名为《求是学刊》(双月刊)。30余年来,《求是学刊》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办刊方针政策,一贯本着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求是学刊》按学科主要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美学、史学。从创刊至今,《求是学刊》主要开设的专题研究有:“思维科学研究”、“哲学体系改革”、“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学:后现代主义研究”、“文化哲学: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文化哲学:现代性研究新视阈”、“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20世纪末中国哲学重大问题检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哲学思考”、“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海外来稿”、“学术对话”、“生产力经济学 ”、“第三产业问题研究”、“国有企业问题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栏”、“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法制现代化研究”、“行政法新理念”、“苏联俄罗斯法学在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多元”、“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重塑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美学在当代”、“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东北地方史研究”、“史学博士论坛”、“史学理论暨史学史”、“明清史研究”、“中外史学及其比较研究”等专栏 。至2006年止,《求是学刊》已出版中文版33卷174期,发表学术文章3 685篇,年平均发行量2万册左右,位于高校学报前列。《求是学刊》编发稿件质量上乘,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光明日报》等文摘报刊转载、摘编的文章数量一直名列全国学术期刊前10名。《求是学刊》在国外也有很好的影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都拥有众多的订户。《求是学刊》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文化理论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求是学刊》的前身《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4年10月,当时作为内部版不定期学术刊物发行。编辑部成员主要有李祖培、王贵福、甘雨泽(后很快调出),李祖培为主要负责人。从1975年到1978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出版了12期,其中,1975年出版4期(总第2-5期),1976年出版4期(总第6-9期),1977年出版3期(总第10-12期),1978年出版1期(总第13期)。1978年10月郭寿岩、刘宏章(后调出)、扈颖航、周众调入编辑部工作。1979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内部不定期学术刊物改为内部定期学术刊物,为季刊。同年11月,张志俭调入编辑部工作,任哲学编辑。《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1974年创刊的内部不定期的学术刊物到1979年的内部定期学术刊物,6年的时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报一直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的素质较高,大多数编辑是教师、资料员出身,业务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在这6年间,编辑部十分重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在同行中的地位。在此期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求是学刊》编辑出版了由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以及其他全国知名学者参加撰写的《鲁迅专辑》,周建人亲自题写了书名。在形式上,把学报从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变为定期的内部学术刊物,发行量达3000多册;在内容上,学科门类齐全,开辟了文、史、哲、经、法、教等栏目,充分体现了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学报的特色。学报还积极吸引高水平的外稿以提高校内稿件的质量,以此推动校内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求是学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投稿

核心级的期刊。可以发表副高、高级职称的文章。只要文章质量度、内容都符合刊物要求,发表起来应该会比较顺利。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

《求是学刊》的前身《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4年10月,当时作为内部版不定期学术刊物发行。编辑部成员主要有李祖培、王贵福、甘雨泽(后很快调出),李祖培为主要负责人。从1975年到1978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出版了12期,其中,1975年出版4期(总第2-5期),1976年出版4期(总第6-9期),1977年出版3期(总第10-12期),1978年出版1期(总第13期)。1978年10月郭寿岩、刘宏章(后调出)、扈颖航、周众调入编辑部工作。1979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内部不定期学术刊物改为内部定期学术刊物,为季刊。同年11月,张志俭调入编辑部工作,任哲学编辑。《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1974年创刊的内部不定期的学术刊物到1979年的内部定期学术刊物,6年的时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报一直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的素质较高,大多数编辑是教师、资料员出身,业务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在这6年间,编辑部十分重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在同行中的地位。在此期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求是学刊》编辑出版了由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以及其他全国知名学者参加撰写的《鲁迅专辑》,周建人亲自题写了书名。在形式上,把学报从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变为定期的内部学术刊物,发行量达3000多册;在内容上,学科门类齐全,开辟了文、史、哲、经、法、教等栏目,充分体现了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学报的特色。学报还积极吸引高水平的外稿以提高校内稿件的质量,以此推动校内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求是学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大学不是211。但它是黑龙江省教育厅直属大学中,最好的大学。每年招生分数线不低。

不是211也不是九八五,

黑龙江大学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学校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是什么

黑龙江大学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学校

《求是学刊》的前身《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4年10月,当时作为内部版不定期学术刊物发行。编辑部成员主要有李祖培、王贵福、甘雨泽(后很快调出),李祖培为主要负责人。从1975年到1978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出版了12期,其中,1975年出版4期(总第2-5期),1976年出版4期(总第6-9期),1977年出版3期(总第10-12期),1978年出版1期(总第13期)。1978年10月郭寿岩、刘宏章(后调出)、扈颖航、周众调入编辑部工作。1979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内部不定期学术刊物改为内部定期学术刊物,为季刊。同年11月,张志俭调入编辑部工作,任哲学编辑。《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从1974年创刊的内部不定期的学术刊物到1979年的内部定期学术刊物,6年的时间,《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报一直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的素质较高,大多数编辑是教师、资料员出身,业务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在这6年间,编辑部十分重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在同行中的地位。在此期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求是学刊》编辑出版了由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以及其他全国知名学者参加撰写的《鲁迅专辑》,周建人亲自题写了书名。在形式上,把学报从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变为定期的内部学术刊物,发行量达3000多册;在内容上,学科门类齐全,开辟了文、史、哲、经、法、教等栏目,充分体现了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学报的特色。学报还积极吸引高水平的外稿以提高校内稿件的质量,以此推动校内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求是学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80年第1期(总第18期)起改名为《求是学刊》,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代号为14-25。扈颖航与郭寿岩任副主编。1980年1月王世莲调入编辑部任编辑,3月杨治兴调入编辑部任编辑。在这一年,黑龙江大学与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哈师大、四平师院等家学报发起成立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吉林大学学报为理事长单位,《求是学刊》副主编郭寿岩当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求是学刊》自1981年第1期(总第22期)起,向国外公开发行,季刊。国外代号Q468,国内代号14-25,注册为黑龙江省期刊登记第004号。1981年6月,余式晖调入编辑部工作。《求是学刊》自1982年第1期(总第26期)起改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国外代号相应改为BM468。同年2月,副主编扈颖航、编辑王世莲调离编辑部。同年10月,《求是学刊》第5期开辟“生产力经济问题研究”专栏,发表熊映梧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若干问题》等论文5篇。此后,“生产力经济问题研究”成为《求是学刊》较有影响的不定期栏目。1983年8月,《求是学刊》第4期开辟“思维科学研究”专栏,发表刘奎林的《灵感思维与科学发现》和张尚仁的《论认识工具》,此后,“思维科学研究”成为《求是学刊》又一较有影响的不定期专栏。同年9月,张玉宽毕业分配至编辑部工作;12月,副主编郭寿岩调离编辑部,王贵福任副主编。1984年9月,副主编王贵福调离;10月,杨治兴离休;11月叶伯泉调入编辑部任文学编辑。1985年3月,余式晖任《求是学刊》副主编;8月,张玉宽调离,赵亚乔本科毕业分配至编辑部任经济学编辑。1986年5月,张志俭同志离休,此前曾任编辑室主任。1986年8月,李小娟本科毕业分配至编辑部任哲学编辑。1988年2月《求是学刊》成立编委会,吕冀平任编委会主任,孙云和余式晖任编委会副主任。余式晖任主编。同年6月,周众、赵亚乔被东北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编辑。同年8月,《求是学刊》从第4期(总第63期)起采用统一刊号:CN23—1070,ISSN1000—7504。同年11月,《求是学刊》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期刊。《求是学刊》从1980年改名并向国内公开发行到1981年向国外公开发行,1982年从季刊改为双月刊,并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1982、1983年先后开辟了“生产力经济问题研究”、“思维科学研究”等专栏,《求是学刊》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此奠定了《求是学刊》作为综合性大学学术期刊的学术地位。从1985年到1990年《求是学刊》的编辑队伍经历了新老交替的变更,编辑队伍不断壮大,各栏目编辑齐全,栏目设计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继续开设“生产力经济学研究”、“思维科学研究”、“东北地方史”专栏,使其研究更深一步;另一方面,注重当下的学术热点的捕捉,对经济学中的第三产业研究,对哲学前沿问题,如哲学体系改革、本体论问题、认识论中的价值问题、实践问题的争论都给予了关怀。国内外发行总量达3000多册(每期),在学界及期刊界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求是学刊》是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的秘书长单位,对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并不是,是一本类院校黑龙江大学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80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

  • 索引序列
  •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投稿
  •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官网
  • 黑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