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馆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馆

发布时间: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馆

只能说节哀

建议去咨询师哥师姐,或图书馆老师。在校学生可以享受这些资源的。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

建议去咨询师哥师姐,或图书馆老师。在校学生可以享受这些资源的。

经常出些脑残族。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5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46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20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8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200余人,其中院士6人。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10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330余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6亿余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近60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百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6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3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3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南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2007年,新校区北区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一体两翼”建设,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采纳~~~~嘻嘻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招聘

以后的基本上所有的专业都是在新校区,老校区现在时预科的以及交流生老外还有一些现在的大三大四的,我是电信学院最后一届大三要搬回老校区的,据说以后的不用搬了,新校区建设的很棒现在,以后还要修地铁到附近,南北两个小区中间是一条现在已经不用的以前的机场道路。重本的不是很了解估计肯定是那些民族的一些专业,还有动物医学之类的专业我们学校的很棒,管理业不错,这些可能是二本,总体而言我们学校的文科比较强在四川,理工科只能说是一般但是像动医这些专业是很不错的。建议你去我们学校的bbs上面看看问问那些比较熟悉这些的老生。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5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46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20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8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200余人,其中院士6人。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10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330余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6亿余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近60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百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6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3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3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南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2007年,新校区北区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一体两翼”建设,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采纳~~~~嘻嘻

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错,平均就业率达82%左右。2021年4月20日,艺术学院在武侯校区召开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和管理工作会,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艺术学院就业工作,争取按时完成就业工作任务。艺术学院就业工作相关负责人、就业工作经办员、全体毕业生辅导员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艺术学院分党委书记付彬首先通报了学院整体就业率情况和各专业就业率情况,分析就业工作现状。之后,各毕业班主任就各自的就业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介绍了各自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和具体工作办法,学院就业经办员就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院就业工作分管领导作了具体工作安排,要求理清就业工作难点,及时规范录入就业材料,就业工作要同毕业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就业质量等。历史沿革: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上内容参考: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中心-【就业攻坚战】艺术学院召开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和管理工作会

你好,我是西南民族大学招生处的,重本和二本老校区和新校区都有,老校区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和博士点,新校区包含大部分的本科专业,学校下设19个学院、1系1部;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博士点2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共建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下面为你介绍下我们学校。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5万余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2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200人。有43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18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2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百余人。 学校下设19个学院、1系1部;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博士点2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7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共建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近30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2亿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40多家研究机构,拥有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国内最大规模的彝学文献中心。“十五”以来,完成科研项目1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8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43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向国内外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和内刊《彝学研究》、《藏学研究》等。 学校建立50多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2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0多家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之路,推进“一体两翼”格局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推动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到201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主任

在呢 我现在就在上田耕宇老师的课,非常精彩

只能说节哀

鲍鹏山:现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陈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系教授、副院长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丁万明:河北省委党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戴锦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怀清: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方北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小凡: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冯光生: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范德伟: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高日晖: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高有鹏: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长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韩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黄凤春: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历史教师贾英华: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作家、晚清史研究学者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正师职,大校军衔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康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李任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蓉: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林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心武:当代作家,中国著名作家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金田: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吕玉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马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二战专家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者,作家马茂军: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斌: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乔良:军旅作家,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孙国亮: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邵维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名誉理事唐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馆博士田凯:河南博物院院长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翔: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警衔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吴建民: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原外交学院院长徐放鸣: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徐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瑾: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姚淦铭: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叶广芩: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于钟华: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书法学硕士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袁腾飞: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曾仕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张一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张宏杰: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作家张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少泉: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员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红学家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官网

建议去咨询师哥师姐,或图书馆老师。在校学生可以享受这些资源的。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5万余人,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46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20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8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200余人,其中院士6人。学校下设23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10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330余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6亿余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近60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百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6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和内刊《民族学信息》等。 学校建立60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3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3所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南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2007年,新校区北区建成。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一体两翼”建设,促进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采纳~~~~嘻嘻

  • 索引序列
  •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馆
  •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
  •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招聘
  •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主任
  • 西南民族大学文献中心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