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方向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方向

全科医生专科培训基地现状分析  一、专业开设背景和经过  1)背景  我国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失调且现行培养模式与需求不协调,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由此造成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居民健康状况差距扩大。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健康、持续发展,是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的重任。  根据这一特殊国情的迫切需要,我院审时度势,在卫生部陈竺部长的亲自指示、关怀和支持下,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现有国情和我院实际办学能力,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性的提出了在临床医学专科起点的基础上培养定位于广大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经过  (1)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  我院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并为此专门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由一名副院长主抓该项工作,课题组成员是由我院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业务骨干组成。  (2)出外学习考察调研  课题组分期、分批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等有丰富的全科医学教育经验的医学院校学习、考察,初步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我院实际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师资培训、考核体系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此外,课题组还明确分工,一部分成员深入到国内著名的多所三级专科医院(如北京友谊医院、复兴医院等)及其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调研全科医学生在专科医院和社区中心的临床实习及社区实践情况;另一部分成员则深入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社区服务中心(站点)广泛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本地状况作为缩影,初步掌握当前我国城镇社区和广大农村的卫生人才资源现状、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卫生健康需求状况等(详见调查报告)。根据以上调研,课题组及时写出在我院开设定位于城镇社区及广大农村的专科起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可行性报告。课题组的各项调研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省卫生厅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及我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3)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专家论证  在最短的时间内,课题组集中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精细安排,科学分工,密切合作,广泛调研,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全科医学教学、实践的思维理念,制订出教学大纲初稿,然后将初稿呈送到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和卫生部的相关全科医学专家手里,全面、广泛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完成了第3稿。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新生事物,尽管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也得到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但毕竟还处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为了更加科学、严谨地办好这个创新性的专业,我院于2008年7月31日邀请了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教授、专家、学者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和上饶市的相关领导来我院对我们的前期工作进行评估、论证,希望他们对我们的后续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论证会邀请了卫生部科教司孟 群司长;首都医科大学崔树起教授;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刘海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施榕教授;浙江大学余海教授;南昌大学袁兆康教授;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少浪教授;省教育厅聂威处长;省卫生厅李志刚处长。  论证会的召开非常成功,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得到了参会的各位教授、专家和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当然,各位专家、教授也对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内容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意见,现在,课题组根据专家、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正在进行第三稿的修订与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中心,按照长远发展与当前需要相结合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为核心,以师资培训和岗位培训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到2011年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充足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利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起适应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立足于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能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三)具体任务  1、2009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建立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和各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站、临床培训和社区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2010年,初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的有效途径和模式,然后逐步总结推广。  3、2010-2012年,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1)制定全科医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教材和实验指导  围绕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学教育模式的总目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制订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较完善全科医学教学课程设置及各课程(包括实习)教学大纲的编制;并编写授课讲义和实验指导;进一步编写专科层次全科医学教材。  2)全科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讨论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提高学生“六位一体”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了解方案实施碰到的新问题并及时解决。  3)建立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固定的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确定考核项目;制定考核与评分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4)进行全科医学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专家论证  邀请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全科医学论证和教师培训。  5)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和进修学习工作  联系首都医医科大、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来我院培训师资。  6)进行上饶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7)赴有关院校和社区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和向卫生部请示报告和可行性报告。  三、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1)改革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以培养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干的好”的农村社区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能力要求为: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具备对社区常见、多发病、传染病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  2)革新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将过去那种学校教育加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改为:80周在校教育+二级以上医院见习4周+医院轮科实习40周+防疫站6周(防疫科和卫生科)+社区实践6周  3)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减除与基层临床意义不大的公共基础课(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和压缩公共基础课(两课、英语)就节剩出230课时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同时根据“六位一体”功能要求增设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等课程。见附表,经优化设置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必修课程的比重分别为4%、8%和8%,而本科院校对应的比例分别为7%、1%和5%;且专业课程无论从门数和时数与本科院校相差不大,这样就从学时上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质量。  4)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根据农村社区全科医师的能力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讲义)。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临床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试验等等,增设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X片拍摄等临床实用操作实验;现行教材中相互重复的内容则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如现行内科教材中已讲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则在外科学教材中避免重复出现等等;新教材(讲义)编写中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这样精编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确保了学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5)改革教学手段:将现行团队合作式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全科复合型师资完成教学,借鉴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不脱离医学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社区医疗背景探索榜样学习、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录像录音、直接应诊、示范教学、摹拟教学、讨论式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强调医疗实践技能:请参加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或参加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的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各科专业授课和实习带教,重点培养学生症状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避免在临床实习教育中走专科医生培养的老路;同时使学生不好高骛远,精力集中于农村开展得起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学习。  7)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建立“上饶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挂靠在卫生部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各区培训站的培训工作;协调全科医学各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的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形成以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各区培训站为骨干,各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功能完备、分工合理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训。吸引一批热爱全科医学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经过必要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后充实到师资队伍;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深圳讲学,或选送人员赴国外或先进省市学习进修,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师资培训,以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师资培训  师资是教学成败的核心和关键,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此专业,师资匮乏是教学的最大瓶颈,也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卫生部科教司孟群司长的关怀和引荐下,我院全科医学课题组请来了以首都医科大学原教务处长、现任卫生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教授为首的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知名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专家、教授来我院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并对学员进行严格考核,我院71名专业教师成绩合格,获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证书。  五、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院开设专科起点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具有以下特色:  1、下得去、留得住: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农村社区,而专科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愿下基层。  2、周期短:本方案只用3年。  3、投入少。  4、用得上:针对县乡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防治的课程设置改革和临床医疗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  5、 熟练掌握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  1)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136周)能否培养出让农村社区人民放心、信任、满意的全科医生?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大大删减和压缩了与临床关系不大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和公共课(两课、英语)。删除专业课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实际意义的实验内容,增设如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测定仪等操作,常见病X光片拍摄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  2)除传授常用的临床技能外,还重点加强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急救、社区护理、农村社区卫生管理等工作能力和全科医学理念的培养。运用全科医学的思维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以症状为导向、以体格检查为重点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习惯。按全科医生的要求掌握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掌握临床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  3)招生状况  通过前期一系列工作,2008年我院已被省招办获招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招生计划,截止目前,报名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人数已逾230余人,大大超过了省招办下达的计划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强烈要求转到该专业来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及家长非常看好这个专业的前景。  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招生计划及就业模式与当前的国家政策的衔接、配套问题  这一点最重要,也是作为纯教学单位的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保证学校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延续性。建议各地政府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各地对全科医生的具体需求,制定订单式(定向)计划,委托学校培养,毕业后定向到具体单位就业,政府必须要保证这些毕业生毕业后的合理待遇,确保“留得住”。这项政策在浙江、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经全面铺开,这应该是今后几年发展我国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一种可取的经验和趋势。  2)全科医学理论、临床与社区师资培养问题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生培养的成败的关键和核心在师资,学校应该着力重视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由于我院是第一次开设这个专业,无论是理论、临床还是社区的全科医学师资,都是一片空白。我院依据理论师资培养先行、临床和社区师资培养并重的原则,先分步夯实理论师资,再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的培养,切实做到分期、分批、分层次地推进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工作,培养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3)临床与社区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要培养出适应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的“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科医生,光有理论和师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实践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的实践才是“用得上”、“干得好”的唯一途径。因此,学校一定得有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我院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或者和三级以上医院合作,派出自己经过正规培养的临床师资到该医院带教,也可邀请该院的相关医生参加规范的临床师资培训。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立,由于投入不会太大,我院打算近期开始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至二个相对完善的、独立的社区实践基地,重点用于今后临床和社区教学过程中的社区见习。当然,能够争取到政府、机构或私人的资助也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  5)教材(讲义)编写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托,是否有一套科学、实用的教材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使用,市面上全科医学的教材几乎都是本科起点的或者是与全科医学相关的教辅或培训教材。因此,编写一套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教材及教辅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我院拟采取“三步走”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先选择一套相对较科学、严谨、内容翔实的本科教材作为我们的临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总结经验。第二步,要求任课教师在使用临时教材教学过程中,同步编写适合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的授课讲义,以后逐渐过渡到使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授课。第三步,经过2~3年的时间,不断对自主编写的讲义修改、完善,待条件成熟时由教学部门统一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一套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材。  6)毕业后继续教育及培训问题  我国现在及今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的全科医学教育还主要是集中在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上,全科医学教育强调的是终身教育。因此,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推行的学历教育只是全科医学教育的一个起点,或者说是全科医生的启蒙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理所当然地要配合国家和政府,就全科医生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和培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院将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和上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密切联系,尽快建立自己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并力争把我院培训中心办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专科的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基地或中心。  7)学科发展与完善问题  (1)积极推进科研工作  本着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走出去,科学引进来,争取以全科医学为突破点,以校刊正名为契机,激活科研工作,力争在五年内成立全国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专业学术委员会。并以此为先导,全面调动我院崇科研、尚学术的积极氛围。  (2)加强与国内外兄弟学校交流与共建  遵循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改变思维观念,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加强与国内名校和国外高校的沟通与交流。包括:学术交流、人才互动、科研合作、联合办学、学科共建等。  (30升格为本科专业  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当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升格为本科专业。  综上所述,我院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专业是在卫生部、省卫生厅、本市政府等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开设起来的,它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应政策的支助和扶持,需要我院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关注与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我院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此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现在共有三个校区,在市中心的西校区,在东甸子的主校区,还有一个在云龙湖那的华方(三本)校区。大一至大三在主校区,大四在西校区,大五实习。研究生也在主校区,不是按专业分的校区。在哪个学校实习不一定看学校分配,也可以自己联系~徐州医学院坐落于自古以来有“五省通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的淮海经济区、欧亚大陆桥第二个桥头堡及江苏省三大经济带之一的徐连经济带中心。其中,淮海经济区覆盖20个地级市、97个县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19亿人口,徐州在江苏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该院是该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医疗卫生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6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徐州医学院。学院占地9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M2。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徐州,重点服务苏北,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在办学思路上,坚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基础,使麻醉学专业更具特色和优势,加快新建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力争到2005年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目前,学院各类在校生8350人,其中本科生4357人,研究生440人(含联合培养博士生15人、研究生学位班150人)。有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系、药学院、护理院、社会科学学院等14部系。有3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7所附属医院,51所教学、实习医院,兼职副高以上教师160人,可用于教学的床位8000多张。直属附院已有105年历史,是卫生部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个,是苏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包括直属附院),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7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0余人;博士63人,硕士27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8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及省市级级劳动模范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人;在青年教师中有省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人选3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人、第三层次18人。 建院以来,已为国家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专门人才万余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现活跃在徐州、淮、盐、连、宿地区的医疗、科研和卫生管理骨干的80%为该院毕业生。该院自1985年开始相继15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已毕业的195名硕士研究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仅麻醉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的97名研究生中,有36人攻读博士学位、19人出国深造、25人担任教研室、研究室或临床科室负责人、9人走上医院或部系领导岗位。近3年来,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131篇,其中在国外或英文期刊发表19篇,8篇被SCI收录。2002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经省教育评估院全部被评为“良好”以上等次。近3年毕业硕士生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为100%。由于该院历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在省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历年报考该院本科生、研究生的考生爆满。2002年报考硕士研究生考生661人,比去年增加2%,其中麻醉学专业报考人数为录取数的8倍。 学院目前承担各项科研课题2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15项,科研经费1600万元,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学院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教材60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0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用于教学科研的大型设备总值4亿元,图书近30万册,中外文期刊1320种。基本联通Internet。学院现编辑出版《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徐州医学院学报》、《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卫生审计杂志》、《麻醉学科信息报》、《苏北城镇医学》及《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等刊物。 近20年来,该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临床学科方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率先创建麻醉学专业。经过16年努力,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教育体系,从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该院承担的“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重大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该院是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麻醉学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医学重点专科,担负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重任,已成为全国麻醉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2000年徐州医学院被卫生部指定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血液内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传染科发现了一个新的丙型肝炎病毒缺失突变株及一个移码突变株,已被美国基因库注册;介入放射科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神经外科成功地克隆了低氧诱导因子,为颅脑损伤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泌尿外科几年来先后成功地进行了亲属供体肾移植、多次肾移植、高龄肾移植及儿童肾移植等各种类型手术,成功率达100%,一年存活率在90%以上;心胸外科成功地完成了数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并开展了不停跳心脏冠脉旁路移植术,几年来该科所完成的心血管手术例数在省内领先;普外科成功地完成了多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在淮海经济区居领先水平。 在基础医学方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是省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先后承担近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数十项省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从1996年开始相继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大连医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家族性亨廷顿氏舞蹈症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先后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学院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与中科院、知名的医科大学及其附院建立了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等密切联系,联合培养了15名博士生。麻醉重点实验室每年接收访问学者5名,并且已与国外研究方向相同的实验室(诸如麻省总医院、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双向互访关系。每年主办多次学术会议,从而扩大了对外交流,提高了该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学院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育人环境,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学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首家校风建设优秀单位、首批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学校”称号。

一个在市区一个在云龙湖那边一个在东淀子

1、医学影像技术学考研公共科目考101思想政治理论和201英语一,专业科目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需要查看报考学校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例如北京大学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专业科目是753临床研究综合一(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三门课程)或者754临床研究综合二(包含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三门课程)。2、医学影像技术学属于医学技术专业,招收该专业研究生的大学如下: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蚌埠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赣南医学院、滨州医学院、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医药学院、中山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

全科医生专科培训基地现状分析  一、专业开设背景和经过  1)背景  我国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失调且现行培养模式与需求不协调,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由此造成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居民健康状况差距扩大。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健康、持续发展,是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的重任。  根据这一特殊国情的迫切需要,我院审时度势,在卫生部陈竺部长的亲自指示、关怀和支持下,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现有国情和我院实际办学能力,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性的提出了在临床医学专科起点的基础上培养定位于广大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经过  (1)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  我院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并为此专门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由一名副院长主抓该项工作,课题组成员是由我院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业务骨干组成。  (2)出外学习考察调研  课题组分期、分批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等有丰富的全科医学教育经验的医学院校学习、考察,初步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我院实际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师资培训、考核体系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此外,课题组还明确分工,一部分成员深入到国内著名的多所三级专科医院(如北京友谊医院、复兴医院等)及其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调研全科医学生在专科医院和社区中心的临床实习及社区实践情况;另一部分成员则深入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社区服务中心(站点)广泛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本地状况作为缩影,初步掌握当前我国城镇社区和广大农村的卫生人才资源现状、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卫生健康需求状况等(详见调查报告)。根据以上调研,课题组及时写出在我院开设定位于城镇社区及广大农村的专科起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可行性报告。课题组的各项调研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省卫生厅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及我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3)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专家论证  在最短的时间内,课题组集中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精细安排,科学分工,密切合作,广泛调研,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全科医学教学、实践的思维理念,制订出教学大纲初稿,然后将初稿呈送到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和卫生部的相关全科医学专家手里,全面、广泛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完成了第3稿。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新生事物,尽管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也得到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但毕竟还处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为了更加科学、严谨地办好这个创新性的专业,我院于2008年7月31日邀请了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教授、专家、学者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和上饶市的相关领导来我院对我们的前期工作进行评估、论证,希望他们对我们的后续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论证会邀请了卫生部科教司孟 群司长;首都医科大学崔树起教授;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刘海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施榕教授;浙江大学余海教授;南昌大学袁兆康教授;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少浪教授;省教育厅聂威处长;省卫生厅李志刚处长。  论证会的召开非常成功,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得到了参会的各位教授、专家和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当然,各位专家、教授也对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内容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意见,现在,课题组根据专家、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正在进行第三稿的修订与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中心,按照长远发展与当前需要相结合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为核心,以师资培训和岗位培训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到2011年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充足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利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起适应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立足于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能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三)具体任务  1、2009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建立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和各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站、临床培训和社区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2010年,初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的有效途径和模式,然后逐步总结推广。  3、2010-2012年,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1)制定全科医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教材和实验指导  围绕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学教育模式的总目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制订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较完善全科医学教学课程设置及各课程(包括实习)教学大纲的编制;并编写授课讲义和实验指导;进一步编写专科层次全科医学教材。  2)全科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讨论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提高学生“六位一体”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了解方案实施碰到的新问题并及时解决。  3)建立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固定的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确定考核项目;制定考核与评分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4)进行全科医学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专家论证  邀请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全科医学论证和教师培训。  5)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和进修学习工作  联系首都医医科大、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来我院培训师资。  6)进行上饶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7)赴有关院校和社区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和向卫生部请示报告和可行性报告。  三、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1)改革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以培养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干的好”的农村社区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能力要求为: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具备对社区常见、多发病、传染病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  2)革新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将过去那种学校教育加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改为:80周在校教育+二级以上医院见习4周+医院轮科实习40周+防疫站6周(防疫科和卫生科)+社区实践6周  3)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减除与基层临床意义不大的公共基础课(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和压缩公共基础课(两课、英语)就节剩出230课时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同时根据“六位一体”功能要求增设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等课程。见附表,经优化设置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必修课程的比重分别为4%、8%和8%,而本科院校对应的比例分别为7%、1%和5%;且专业课程无论从门数和时数与本科院校相差不大,这样就从学时上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质量。  4)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根据农村社区全科医师的能力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讲义)。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临床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试验等等,增设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X片拍摄等临床实用操作实验;现行教材中相互重复的内容则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如现行内科教材中已讲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则在外科学教材中避免重复出现等等;新教材(讲义)编写中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这样精编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确保了学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5)改革教学手段:将现行团队合作式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全科复合型师资完成教学,借鉴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不脱离医学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社区医疗背景探索榜样学习、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录像录音、直接应诊、示范教学、摹拟教学、讨论式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强调医疗实践技能:请参加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或参加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的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各科专业授课和实习带教,重点培养学生症状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避免在临床实习教育中走专科医生培养的老路;同时使学生不好高骛远,精力集中于农村开展得起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学习。  7)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建立“上饶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挂靠在卫生部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各区培训站的培训工作;协调全科医学各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的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形成以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各区培训站为骨干,各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功能完备、分工合理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训。吸引一批热爱全科医学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经过必要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后充实到师资队伍;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深圳讲学,或选送人员赴国外或先进省市学习进修,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师资培训,以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师资培训  师资是教学成败的核心和关键,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此专业,师资匮乏是教学的最大瓶颈,也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卫生部科教司孟群司长的关怀和引荐下,我院全科医学课题组请来了以首都医科大学原教务处长、现任卫生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教授为首的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知名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专家、教授来我院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并对学员进行严格考核,我院71名专业教师成绩合格,获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证书。  五、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院开设专科起点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具有以下特色:  1、下得去、留得住: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农村社区,而专科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愿下基层。  2、周期短:本方案只用3年。  3、投入少。  4、用得上:针对县乡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防治的课程设置改革和临床医疗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  5、 熟练掌握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  1)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136周)能否培养出让农村社区人民放心、信任、满意的全科医生?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大大删减和压缩了与临床关系不大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和公共课(两课、英语)。删除专业课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实际意义的实验内容,增设如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测定仪等操作,常见病X光片拍摄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  2)除传授常用的临床技能外,还重点加强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急救、社区护理、农村社区卫生管理等工作能力和全科医学理念的培养。运用全科医学的思维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以症状为导向、以体格检查为重点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习惯。按全科医生的要求掌握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掌握临床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  3)招生状况  通过前期一系列工作,2008年我院已被省招办获招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招生计划,截止目前,报名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人数已逾230余人,大大超过了省招办下达的计划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强烈要求转到该专业来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及家长非常看好这个专业的前景。  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招生计划及就业模式与当前的国家政策的衔接、配套问题  这一点最重要,也是作为纯教学单位的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保证学校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延续性。建议各地政府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各地对全科医生的具体需求,制定订单式(定向)计划,委托学校培养,毕业后定向到具体单位就业,政府必须要保证这些毕业生毕业后的合理待遇,确保“留得住”。这项政策在浙江、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经全面铺开,这应该是今后几年发展我国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一种可取的经验和趋势。  2)全科医学理论、临床与社区师资培养问题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生培养的成败的关键和核心在师资,学校应该着力重视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由于我院是第一次开设这个专业,无论是理论、临床还是社区的全科医学师资,都是一片空白。我院依据理论师资培养先行、临床和社区师资培养并重的原则,先分步夯实理论师资,再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的培养,切实做到分期、分批、分层次地推进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工作,培养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3)临床与社区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要培养出适应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的“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科医生,光有理论和师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实践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的实践才是“用得上”、“干得好”的唯一途径。因此,学校一定得有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我院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或者和三级以上医院合作,派出自己经过正规培养的临床师资到该医院带教,也可邀请该院的相关医生参加规范的临床师资培训。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立,由于投入不会太大,我院打算近期开始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至二个相对完善的、独立的社区实践基地,重点用于今后临床和社区教学过程中的社区见习。当然,能够争取到政府、机构或私人的资助也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  5)教材(讲义)编写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托,是否有一套科学、实用的教材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使用,市面上全科医学的教材几乎都是本科起点的或者是与全科医学相关的教辅或培训教材。因此,编写一套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教材及教辅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我院拟采取“三步走”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先选择一套相对较科学、严谨、内容翔实的本科教材作为我们的临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总结经验。第二步,要求任课教师在使用临时教材教学过程中,同步编写适合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的授课讲义,以后逐渐过渡到使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授课。第三步,经过2~3年的时间,不断对自主编写的讲义修改、完善,待条件成熟时由教学部门统一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一套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材。  6)毕业后继续教育及培训问题  我国现在及今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的全科医学教育还主要是集中在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上,全科医学教育强调的是终身教育。因此,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推行的学历教育只是全科医学教育的一个起点,或者说是全科医生的启蒙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理所当然地要配合国家和政府,就全科医生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和培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院将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和上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密切联系,尽快建立自己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并力争把我院培训中心办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专科的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基地或中心。  7)学科发展与完善问题  (1)积极推进科研工作  本着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走出去,科学引进来,争取以全科医学为突破点,以校刊正名为契机,激活科研工作,力争在五年内成立全国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专业学术委员会。并以此为先导,全面调动我院崇科研、尚学术的积极氛围。  (2)加强与国内外兄弟学校交流与共建  遵循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改变思维观念,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加强与国内名校和国外高校的沟通与交流。包括:学术交流、人才互动、科研合作、联合办学、学科共建等。  (30升格为本科专业  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当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升格为本科专业。  综上所述,我院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专业是在卫生部、省卫生厅、本市政府等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开设起来的,它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应政策的支助和扶持,需要我院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关注与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我院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此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周晓彤 二院心胸外科主任擅长胸腔镜下肺部肿瘤、纵膈肿瘤切除及肺癌根治术、食管癌规范化治疗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Ebstein畸形矫治等)、冠心病(停跳、不停跳搭桥)等手术。门诊时间:星期一全天

徐州医科大学代码是10313,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徐州医科大学简称徐医大,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培育)支持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高校,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学校历史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8年4月10日,徐州市有关部门拟出《关于成立徐州医学院专科学校的方案》(草案)。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学校临时校址在徐州市三民街238号(原医士助产学校旧址)。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新建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新海连市(今连云港)海州结核病院内。1959年4月,因国民经济困难,按照经江苏省委批转的省高教厅党组“关于本省现有高等学校调整方案”,对高等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整。决定将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第一医学院徐州分院。4月24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4月25日、26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学生50名和15名教职工于先后由新海连市(连云港)迁往徐州,并暂编为58级的一个班。徐州医学院1960年8月,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学院。1961年11月,学校由临时校址(三民街南首)迁入新校区(淮海西路84号)。1975年1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批准,附属医院卫生学校成立。2002年3月15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学校与徐州市东方专修学院合作,举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华方学院。2005年2月,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新校区为主校区,淮海西路校区为西校区,原在东校区的成人教育学院迁至主校区,东校区不再办学。徐州医科大学2015年5月,徐州市政府与徐州医学院签署共建“徐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江苏省政府正式行文商请教育部同意该校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2016年1月,教育部发布公示,徐州医学院拟更名徐州医科大学。3月1日,教育部同意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通知。4月,徐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学校有(含柔性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江苏特聘教授30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江苏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4人次,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2020年学校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4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入江苏选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18个学院(部)、21所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3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8家)、15所临床学院,设置28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江苏省级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4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3个,江苏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江苏省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等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药学类(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医学、麻醉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麻醉学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江苏省优势学科:生物学江苏省级重点学科: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学术科研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10个。2020年,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个,其中面上项目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项目数和直接经费数较2019年度分别增长3%和5%。学术资源《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预防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的成员期刊。被美国《CA》和俄罗斯《AJ》收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创刊至今多次获江苏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编辑奖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50%)、综述(40%)、讲座(知识更新)、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等栏目。2008年始《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和万方数据库收录。合作交流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中学、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等7所中学签订了联合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协议书,与徐州市政府、徐州市经开区、恩华药业、恒瑞医药、中国矿业大学等政府、企业、高校建立十余个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健康工程研究院,与徐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双方签订校地共建暨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美、澳、韩等国家4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2019至2020学年,与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英国萨里大学等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帝国理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8所英国高水平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与萨里大学开展本科生海外学习,成为“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成员单位。选派55名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学习、科研合作。向教育部申请加入普通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名单,完成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备案工作,新增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2个招生专业,录取台湾籍本科新生3名。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要求

考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建议表面抗原阳性者慎报医学类专业、身高低于158厘米的考生慎报护理学专业,考生还应慎报因身体原因可能影响将来就业的相关专业。3.江苏考生进档后,两门选测科目有一门A+可以加2分,一门A+一门A可以加3分,两门都是A+可以加5分,然后按照“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进行排序,再按照“专业级差”的原则进行录取,其中第一、二专业志愿间级差为3分,第二、三志愿间级差为2分,第三、四志愿间级差为1分,四志愿之后各志愿间不设级差。级差分计入投档分后进行录取并确定专业。对报有服从专业调剂志愿的考生,在所报专业已满的情况下,视其专业意向进行调剂录取;对未报服从专业调剂志愿的考生,在所报专业已录取满额情况下作退档处理。护理学(专业代码:101101)培养目标:护理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本学科下设2个专业方向:麻醉护理专业方向、助产护理专业方向,在入学后第2年或第3年进行专业分化教学。为培养专科护士提供人才基础,也为学生就业开辟更加宽阔的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热爱护理学专业,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和伦理要求的职业行为倾向;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护理急性、慢性和急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及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有参与社区健康保健,为个人、家庭、社会提供健康教育、指导和咨询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基础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英语考试四级水平,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主干学科:基础医学、护理学。考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建议表面抗原阳性者慎报医学类专业、身高低于158厘米的考生慎报护理学专业,考生还应慎报因身体原因可能影响将来就业的相关专业。3.江苏考生进档后,两门选测科目有一门A+可以加2分,一门A+一门A可以加3分,两门都是A+可以加5分,然后按照“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进行排序,再按照“专业级差”的原则进行录取,其中第一、二专业志愿间级差为3分,第二、三志愿间级差为2分,第三、四志愿间级差为1分,四志愿之后各志愿间不设级差。级差分计入投档分后进行录取并确定专业。对报有服从专业调剂志愿的考生,在所报专业已满的情况下,视其专业意向进行调剂录取;对未报服从专业调剂志愿的考生,在所报专业已录取满额情况下作退档处理。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助产护理方向另增:产科学与助产技术、遗传与优生、妇科与计划生育等。麻醉护理方向另增:麻醉护理基础、临床麻醉护理学、疼痛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实训及医院毕业实习48周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继续深造方向:护理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出国深造等。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各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助产护理专业方向学生在护理专业就业同时还适合在妇幼保健机构、医院产房、新生儿室、计划生育等部门工作。麻醉护理专业方向学生在护理专业就业同时还适合在急救中心、医院手术室、麻醉复苏室、重症监护室、疼痛治疗室等部门工作。

在全国都是有名的专业,从全国来看,目前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但省内的话可能趋于饱和了~不过医院医师总人数还是缺的,对于读别的专业来说,选择麻醉还是很好的!

全科医生专科培训基地现状分析  一、专业开设背景和经过  1)背景  我国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失调且现行培养模式与需求不协调,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由此造成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居民健康状况差距扩大。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健康、持续发展,是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的重任。  根据这一特殊国情的迫切需要,我院审时度势,在卫生部陈竺部长的亲自指示、关怀和支持下,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现有国情和我院实际办学能力,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性的提出了在临床医学专科起点的基础上培养定位于广大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经过  (1)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  我院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并为此专门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由一名副院长主抓该项工作,课题组成员是由我院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业务骨干组成。  (2)出外学习考察调研  课题组分期、分批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等有丰富的全科医学教育经验的医学院校学习、考察,初步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我院实际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师资培训、考核体系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此外,课题组还明确分工,一部分成员深入到国内著名的多所三级专科医院(如北京友谊医院、复兴医院等)及其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调研全科医学生在专科医院和社区中心的临床实习及社区实践情况;另一部分成员则深入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社区服务中心(站点)广泛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本地状况作为缩影,初步掌握当前我国城镇社区和广大农村的卫生人才资源现状、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卫生健康需求状况等(详见调查报告)。根据以上调研,课题组及时写出在我院开设定位于城镇社区及广大农村的专科起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可行性报告。课题组的各项调研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省卫生厅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及我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3)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专家论证  在最短的时间内,课题组集中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精细安排,科学分工,密切合作,广泛调研,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全科医学教学、实践的思维理念,制订出教学大纲初稿,然后将初稿呈送到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和卫生部的相关全科医学专家手里,全面、广泛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完成了第3稿。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新生事物,尽管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也得到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但毕竟还处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为了更加科学、严谨地办好这个创新性的专业,我院于2008年7月31日邀请了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教授、专家、学者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和上饶市的相关领导来我院对我们的前期工作进行评估、论证,希望他们对我们的后续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论证会邀请了卫生部科教司孟 群司长;首都医科大学崔树起教授;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刘海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施榕教授;浙江大学余海教授;南昌大学袁兆康教授;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少浪教授;省教育厅聂威处长;省卫生厅李志刚处长。  论证会的召开非常成功,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得到了参会的各位教授、专家和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当然,各位专家、教授也对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内容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意见,现在,课题组根据专家、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正在进行第三稿的修订与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中心,按照长远发展与当前需要相结合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为核心,以师资培训和岗位培训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到2011年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充足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利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起适应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立足于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能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三)具体任务  1、2009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建立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和各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站、临床培训和社区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2010年,初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的有效途径和模式,然后逐步总结推广。  3、2010-2012年,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1)制定全科医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教材和实验指导  围绕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学教育模式的总目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制订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较完善全科医学教学课程设置及各课程(包括实习)教学大纲的编制;并编写授课讲义和实验指导;进一步编写专科层次全科医学教材。  2)全科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讨论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提高学生“六位一体”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了解方案实施碰到的新问题并及时解决。  3)建立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固定的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确定考核项目;制定考核与评分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4)进行全科医学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专家论证  邀请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全科医学论证和教师培训。  5)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和进修学习工作  联系首都医医科大、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来我院培训师资。  6)进行上饶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7)赴有关院校和社区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和向卫生部请示报告和可行性报告。  三、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1)改革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以培养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干的好”的农村社区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能力要求为: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具备对社区常见、多发病、传染病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  2)革新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将过去那种学校教育加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改为:80周在校教育+二级以上医院见习4周+医院轮科实习40周+防疫站6周(防疫科和卫生科)+社区实践6周  3)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减除与基层临床意义不大的公共基础课(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和压缩公共基础课(两课、英语)就节剩出230课时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同时根据“六位一体”功能要求增设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等课程。见附表,经优化设置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必修课程的比重分别为4%、8%和8%,而本科院校对应的比例分别为7%、1%和5%;且专业课程无论从门数和时数与本科院校相差不大,这样就从学时上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质量。  4)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根据农村社区全科医师的能力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讲义)。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临床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试验等等,增设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X片拍摄等临床实用操作实验;现行教材中相互重复的内容则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如现行内科教材中已讲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则在外科学教材中避免重复出现等等;新教材(讲义)编写中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这样精编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确保了学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5)改革教学手段:将现行团队合作式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全科复合型师资完成教学,借鉴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不脱离医学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社区医疗背景探索榜样学习、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录像录音、直接应诊、示范教学、摹拟教学、讨论式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强调医疗实践技能:请参加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或参加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的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各科专业授课和实习带教,重点培养学生症状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避免在临床实习教育中走专科医生培养的老路;同时使学生不好高骛远,精力集中于农村开展得起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学习。  7)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建立“上饶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挂靠在卫生部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各区培训站的培训工作;协调全科医学各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的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形成以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各区培训站为骨干,各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功能完备、分工合理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训。吸引一批热爱全科医学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经过必要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后充实到师资队伍;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深圳讲学,或选送人员赴国外或先进省市学习进修,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师资培训,以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师资培训  师资是教学成败的核心和关键,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此专业,师资匮乏是教学的最大瓶颈,也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卫生部科教司孟群司长的关怀和引荐下,我院全科医学课题组请来了以首都医科大学原教务处长、现任卫生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教授为首的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知名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专家、教授来我院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并对学员进行严格考核,我院71名专业教师成绩合格,获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证书。  五、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院开设专科起点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具有以下特色:  1、下得去、留得住: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农村社区,而专科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愿下基层。  2、周期短:本方案只用3年。  3、投入少。  4、用得上:针对县乡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防治的课程设置改革和临床医疗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  5、 熟练掌握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  1)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136周)能否培养出让农村社区人民放心、信任、满意的全科医生?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大大删减和压缩了与临床关系不大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和公共课(两课、英语)。删除专业课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实际意义的实验内容,增设如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测定仪等操作,常见病X光片拍摄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  2)除传授常用的临床技能外,还重点加强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急救、社区护理、农村社区卫生管理等工作能力和全科医学理念的培养。运用全科医学的思维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以症状为导向、以体格检查为重点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习惯。按全科医生的要求掌握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掌握临床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  3)招生状况  通过前期一系列工作,2008年我院已被省招办获招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招生计划,截止目前,报名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人数已逾230余人,大大超过了省招办下达的计划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强烈要求转到该专业来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及家长非常看好这个专业的前景。  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招生计划及就业模式与当前的国家政策的衔接、配套问题  这一点最重要,也是作为纯教学单位的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保证学校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延续性。建议各地政府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各地对全科医生的具体需求,制定订单式(定向)计划,委托学校培养,毕业后定向到具体单位就业,政府必须要保证这些毕业生毕业后的合理待遇,确保“留得住”。这项政策在浙江、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经全面铺开,这应该是今后几年发展我国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一种可取的经验和趋势。  2)全科医学理论、临床与社区师资培养问题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生培养的成败的关键和核心在师资,学校应该着力重视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由于我院是第一次开设这个专业,无论是理论、临床还是社区的全科医学师资,都是一片空白。我院依据理论师资培养先行、临床和社区师资培养并重的原则,先分步夯实理论师资,再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的培养,切实做到分期、分批、分层次地推进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工作,培养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3)临床与社区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要培养出适应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的“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科医生,光有理论和师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实践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的实践才是“用得上”、“干得好”的唯一途径。因此,学校一定得有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我院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或者和三级以上医院合作,派出自己经过正规培养的临床师资到该医院带教,也可邀请该院的相关医生参加规范的临床师资培训。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立,由于投入不会太大,我院打算近期开始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至二个相对完善的、独立的社区实践基地,重点用于今后临床和社区教学过程中的社区见习。当然,能够争取到政府、机构或私人的资助也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  5)教材(讲义)编写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托,是否有一套科学、实用的教材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使用,市面上全科医学的教材几乎都是本科起点的或者是与全科医学相关的教辅或培训教材。因此,编写一套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教材及教辅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我院拟采取“三步走”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先选择一套相对较科学、严谨、内容翔实的本科教材作为我们的临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总结经验。第二步,要求任课教师在使用临时教材教学过程中,同步编写适合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的授课讲义,以后逐渐过渡到使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授课。第三步,经过2~3年的时间,不断对自主编写的讲义修改、完善,待条件成熟时由教学部门统一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一套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材。  6)毕业后继续教育及培训问题  我国现在及今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的全科医学教育还主要是集中在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上,全科医学教育强调的是终身教育。因此,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推行的学历教育只是全科医学教育的一个起点,或者说是全科医生的启蒙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理所当然地要配合国家和政府,就全科医生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和培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院将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和上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密切联系,尽快建立自己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并力争把我院培训中心办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专科的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基地或中心。  7)学科发展与完善问题  (1)积极推进科研工作  本着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走出去,科学引进来,争取以全科医学为突破点,以校刊正名为契机,激活科研工作,力争在五年内成立全国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专业学术委员会。并以此为先导,全面调动我院崇科研、尚学术的积极氛围。  (2)加强与国内外兄弟学校交流与共建  遵循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改变思维观念,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加强与国内名校和国外高校的沟通与交流。包括:学术交流、人才互动、科研合作、联合办学、学科共建等。  (30升格为本科专业  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当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升格为本科专业。  综上所述,我院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专业是在卫生部、省卫生厅、本市政府等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开设起来的,它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应政策的支助和扶持,需要我院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关注与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我院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此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一模一样的问题 GOD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题目

可以,但不占优势。中医文理招收比例大概1:6,和文理总人数比例相差不大。西医不是很清楚,大概会收,但是人可能会不多。学中医,生物课程占到四分之一以上,也有很大一部分会是理化课程(如医用物理学、中药化学等)总体理科课程占到一半左右。不过另一半都是背的课程了。一般文科生学的比较吃力。

徐州医学院坐落于自古以来有“五省通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的淮海经济区、欧亚大陆桥第二个桥头堡及江苏省三大经济带之一的徐连经济带中心。其中,淮海经济区覆盖20个地级市、97个县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19亿人口,徐州在江苏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该院是该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医疗卫生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6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徐州医学院。学院占地9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M2。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徐州,重点服务苏北,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在办学思路上,坚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基础,使麻醉学专业更具特色和优势,加快新建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力争到2005年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目前,学院各类在校生8350人,其中本科生4357人,研究生440人(含联合培养博士生15人、研究生学位班150人)。有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系、药学院、护理院、社会科学学院等14部系。有3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7所附属医院,51所教学、实习医院,兼职副高以上教师160人,可用于教学的床位8000多张。直属附院已有105年历史,是卫生部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个,是苏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包括直属附院),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7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0余人;博士63人,硕士27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8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及省市级级劳动模范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人;在青年教师中有省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人选3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人、第三层次18人。 建院以来,已为国家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专门人才万余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现活跃在徐州、淮、盐、连、宿地区的医疗、科研和卫生管理骨干的80%为该院毕业生。该院自1985年开始相继15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已毕业的195名硕士研究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仅麻醉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的97名研究生中,有36人攻读博士学位、19人出国深造、25人担任教研室、研究室或临床科室负责人、9人走上医院或部系领导岗位。近3年来,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131篇,其中在国外或英文期刊发表19篇,8篇被SCI收录。2002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经省教育评估院全部被评为“良好”以上等次。近3年毕业硕士生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为100%。由于该院历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在省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历年报考该院本科生、研究生的考生爆满。2002年报考硕士研究生考生661人,比去年增加2%,其中麻醉学专业报考人数为录取数的8倍。 学院目前承担各项科研课题2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15项,科研经费1600万元,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学院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教材60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0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用于教学科研的大型设备总值4亿元,图书近30万册,中外文期刊1320种。基本联通Internet。学院现编辑出版《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徐州医学院学报》、《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卫生审计杂志》、《麻醉学科信息报》、《苏北城镇医学》及《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等刊物。 近20年来,该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临床学科方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率先创建麻醉学专业。经过16年努力,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教育体系,从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该院承担的“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重大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该院是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麻醉学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医学重点专科,担负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重任,已成为全国麻醉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2000年徐州医学院被卫生部指定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血液内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传染科发现了一个新的丙型肝炎病毒缺失突变株及一个移码突变株,已被美国基因库注册;介入放射科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神经外科成功地克隆了低氧诱导因子,为颅脑损伤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泌尿外科几年来先后成功地进行了亲属供体肾移植、多次肾移植、高龄肾移植及儿童肾移植等各种类型手术,成功率达100%,一年存活率在90%以上;心胸外科成功地完成了数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并开展了不停跳心脏冠脉旁路移植术,几年来该科所完成的心血管手术例数在省内领先;普外科成功地完成了多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在淮海经济区居领先水平。 在基础医学方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是省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先后承担近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数十项省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从1996年开始相继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大连医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家族性亨廷顿氏舞蹈症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先后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学院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与中科院、知名的医科大学及其附院建立了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等密切联系,联合培养了15名博士生。麻醉重点实验室每年接收访问学者5名,并且已与国外研究方向相同的实验室(诸如麻省总医院、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双向互访关系。每年主办多次学术会议,从而扩大了对外交流,提高了该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学院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育人环境,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学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首家校风建设优秀单位、首批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学校”称号。

可以,但是选择很少!医科大学里有理科专业与文科专业。比如英语、社会工作、医院管理、卫生管理就属于文科专业,文理兼收。其他的医学类专业均是招理科生的。如果你是想读医学专业,那就必须是理科了。因为医生需要大量的生物、化学知识,了解大量的药理。文科生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就算勉强收了你,生理生化免疫微生物生物化学个个秒杀你。

还可以,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的就业率要比临床高,是省内最早创办“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的,不过如果不考研,肯定去不了好医院。徐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16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

现在共有三个校区,在市中心的西校区,在东甸子的主校区,还有一个在云龙湖那的华方(三本)校区。大一至大三在主校区,大四在西校区,大五实习。研究生也在主校区,不是按专业分的校区。在哪个学校实习不一定看学校分配,也可以自己联系~徐州医学院坐落于自古以来有“五省通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的淮海经济区、欧亚大陆桥第二个桥头堡及江苏省三大经济带之一的徐连经济带中心。其中,淮海经济区覆盖20个地级市、97个县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19亿人口,徐州在江苏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该院是该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医疗卫生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6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徐州医学院。学院占地9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M2。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徐州,重点服务苏北,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在办学思路上,坚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基础,使麻醉学专业更具特色和优势,加快新建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力争到2005年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目前,学院各类在校生8350人,其中本科生4357人,研究生440人(含联合培养博士生15人、研究生学位班150人)。有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麻醉学院、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系、药学院、护理院、社会科学学院等14部系。有3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7所附属医院,51所教学、实习医院,兼职副高以上教师160人,可用于教学的床位8000多张。直属附院已有105年历史,是卫生部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省医学重点学科1个,是苏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包括直属附院),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7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0余人;博士63人,硕士27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8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及省市级级劳动模范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人;在青年教师中有省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人选3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人、第三层次18人。 建院以来,已为国家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专门人才万余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现活跃在徐州、淮、盐、连、宿地区的医疗、科研和卫生管理骨干的80%为该院毕业生。该院自1985年开始相继15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已毕业的195名硕士研究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仅麻醉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毕业的97名研究生中,有36人攻读博士学位、19人出国深造、25人担任教研室、研究室或临床科室负责人、9人走上医院或部系领导岗位。近3年来,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131篇,其中在国外或英文期刊发表19篇,8篇被SCI收录。2002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经省教育评估院全部被评为“良好”以上等次。近3年毕业硕士生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录取率为100%。由于该院历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在省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历年报考该院本科生、研究生的考生爆满。2002年报考硕士研究生考生661人,比去年增加2%,其中麻醉学专业报考人数为录取数的8倍。 学院目前承担各项科研课题2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15项,科研经费1600万元,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学院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教材60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0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用于教学科研的大型设备总值4亿元,图书近30万册,中外文期刊1320种。基本联通Internet。学院现编辑出版《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徐州医学院学报》、《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卫生审计杂志》、《麻醉学科信息报》、《苏北城镇医学》及《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等刊物。 近20年来,该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临床学科方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率先创建麻醉学专业。经过16年努力,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教育体系,从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该院承担的“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重大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该院是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麻醉学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医学重点专科,担负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重任,已成为全国麻醉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2000年徐州医学院被卫生部指定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血液内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传染科发现了一个新的丙型肝炎病毒缺失突变株及一个移码突变株,已被美国基因库注册;介入放射科在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神经外科成功地克隆了低氧诱导因子,为颅脑损伤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泌尿外科几年来先后成功地进行了亲属供体肾移植、多次肾移植、高龄肾移植及儿童肾移植等各种类型手术,成功率达100%,一年存活率在90%以上;心胸外科成功地完成了数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并开展了不停跳心脏冠脉旁路移植术,几年来该科所完成的心血管手术例数在省内领先;普外科成功地完成了多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在淮海经济区居领先水平。 在基础医学方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是省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先后承担近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数十项省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从1996年开始相继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大连医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家族性亨廷顿氏舞蹈症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先后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学院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后与中科院、知名的医科大学及其附院建立了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等密切联系,联合培养了15名博士生。麻醉重点实验室每年接收访问学者5名,并且已与国外研究方向相同的实验室(诸如麻省总医院、威斯康星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双向互访关系。每年主办多次学术会议,从而扩大了对外交流,提高了该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学院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育人环境,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学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院校首家校风建设优秀单位、首批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学校”称号。

血管瘤怎么治疗?要先从血管瘤的本质说起,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或者说是血管畸形,它是由于血管增生引起的,常见长于皮肤、血管和内脏等软组织,病因也是多样的,血管瘤的类型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血管瘤是不危险的,因为最大的可能性是血管的破裂导致出血。如果是毛细血管瘤或者并不是非常严重的病,没有在重要脏器的血管瘤出现破裂而出血,对人体没有特别大的影响,积极的治疗能够控制出血。如果是腹主动脉的血管瘤或者主动脉夹层血管瘤,一旦破裂而出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失血性休克,能够危及病人的生命。如果发生在脑部的血管瘤,破裂而出血会使脑出血,影响病人的肢体的活动甚至留下后遗症,有的病人发生在生命中枢,也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治疗上如果发现有特殊部位的血管瘤,需要进行积极的治,包括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刀手术还有介入手术,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决定何种治疗方法。

美丽杀手—血管瘤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0日 15:51 1、董长宪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主任 西安医科大学血管瘤外科研究生毕业 对血管瘤疾病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对血管瘤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创建的血管瘤外科专业病区已经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特色专科 发表论文20余篇。(左图) 2、马玉春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 8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 擅长血管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对血管瘤的基础理论有深入研究 发表论文20余篇 获省科委科技成果奖2项。(右图)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血管瘤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什么是血管瘤? 董长宪: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病变,这种疾病通常在出生前(胎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出生后才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的。血管瘤病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血管数目增多(增生)引起的,一种是血管数目不增加,但是血管增宽、增粗导致了病变发生。 主持人:我们来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血管的具体变化: 旁白:血管瘤俗称胎痔、血管痔,国内传统上将先天性皮肤血管病变统称为血管瘤,这种病是先天的,从生下来就有这种病根,在婴幼儿中十分多见。 主持人:一般经常见到血管瘤长在脸上,是这样吗? 马玉春:血管瘤有50%以上长在头面部,有的突起,有的没有突起,另外身体上各个部位都可能长血管瘤,包括四肢、躯干、内脏、脑等。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栏目在2002年初就关注过一个孩子的情况,再来看看我们记者的回访: 记者:当我再次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看到小月欣的时候她已经三岁了,两年前我就是在这里和小月欣以及她的父母认识的,那时候她只有八个月大。 母亲(2002年1月):孩子38天的时候脸上有一点红,我们就去了平顶山医院,可是那里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医疗条件。 记者:后来孩子被确诊为血管瘤。后来父母四处求医,给孩子的脸上打过针、做过手术。 父亲:孩子拆线之前脸不是太肿,做了同位素,打了平阳霉素,脸一下子肿得厉害,鼻子只看见半个,整个都陷在里面了。脸上是封闭治疗的,把脸上转着圈缝了十来针。 记者:然而这些治疗效果非但没有缓解小月欣的病情,反而是情况越来越糟。当小月欣来到省医院的时候,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母亲:医生说孩子需要插管然后手术,说是孩子的病给耽误了,当时我心里很不好受。 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置管介入尿素治疗,小月欣的血管瘤虽然好了,可孩子脸上的伤疤却永远刻在了孩子的心里。 母亲:每当看见我孩子和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觉得对不起孩子。 记者:小月欣的母亲说:“等孩子长大了,再为孩子做一个除痕美容手术。” 主持人:您治疗过的患者中,当这些孩子长大后对于小时候的这一段经历有哪些感受? 董长宪:有很多孩子虽然血管瘤治好了,但是脸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疤痕,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影响。我们每年几乎都会收到因为血管瘤而被遗弃的孩子。 马玉春:有的家庭只是注重对于血管瘤的治疗,对于美容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很重视,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以后,这个问题是会影响到今后生活质量的。 主持人:再来看一位患者的情况: 记者:魏娜辉从小得了一种怪病,就是腿长得特别粗,因为这个病她连小学都没有读完。 患者:那时候腿越来越粗,比我的腰还要粗,走路两腿磨得都是疙瘩。 记者:为了她的这个病家里人没少为她着急,也没少为她去找大夫,可就是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治疗。 父亲:当时确实不知道去哪里给孩子看病。 记者:这几年她的这个病几乎拖垮了她们全家。2003年3月她经人介绍来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检查后诊断为双腿混合型血管瘤。就着样大夫通过尿素注射,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为她做了四次血管瘤的切除手术,在最后一次手术前,魏娜辉为自己在商场买了一条裤子。春节前魏娜辉出院了,这个冬天她准备去南方打工。 主持人:为什么魏娜辉腿部出现血管瘤后会粗得那么厉害,连裤子都穿不进去? 董长宪:这是一种混合型血管瘤,早期出现血管增生,时间长了还有淋巴管增生,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因为淋巴增生刺激脂肪组织增生,形成这个状态。这个病人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当时进门的时候都非常艰难,不仅双腿很粗(每条腿都比腰粗),而且摩擦得很厉害。当时她夏天还可以穿裙子,但是冬天只能在床上躺着。我们见到这位病人的时候她已经20岁了,家人从5岁开始就四处求医,没有诊断出病因,更美有采取任何有效治疗措施,很多医院都说不能治疗。后来经过我们了解,我们觉得还是可以治疗的,并且可以基本上恢复正常情况。 主持人:听我们的记者说当给魏娜辉治好了以后你们的心情特别的激动,这是为什么? 马玉春:这个病人是个比较特殊的病人,我以前没有见过这么严重的病人,我们采取了新的方法。以前对于这种疾病我们采取把皮下层大部分切除,很难切除干净,而这次是全部切除后重新植皮,基本上是一次就治愈了。 董长宪:我们还有一位病人是出租车司机,脸部一半都是血管瘤。他来就医的时候说很少有人坐他的车,因为看见后都挺怕他,是一种红色的突起。 主持人:应该说血管瘤的病情是很清楚的,几乎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病,可是为什么有的医生不能进行很好的诊治呢? 董长宪:目前这种疾病的诊治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理论研究以及治疗方面都有些欠缺,一些小医院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更不到位。 马玉春:这种病最早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小红点,然后慢慢长大,发展很快,尤其是孩子越小的时候生长速度越快。 董长宪:血管瘤的种类很多,国内分为包括毛细血管瘤,其中又分为草莓状血管瘤、葡萄酒斑血管瘤。另外还有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目前我们把血管瘤分为两大类,大部分(80%)都是肿瘤类的,肿瘤类是一种血管增生引起的。另一种就是血管畸形,血管数目并不增加,而是血管变形了,增宽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应该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畸形类血管瘤一般采取手术治疗,肿瘤类一般采取药物注射,基本上90%以上可以完全治愈。 马玉春:对于肿瘤类血管瘤我们一般采取以尿素为核心的药物治疗,另外也有一些手术方法,但是主要还是药物。对于80%以上的肿瘤类血管瘤运用药物方法可以完全治愈。有一些比较大的或者引起一些身体凝血机制的并发症,比如破溃出血的病人我们会采取手术方法。 主持人:我们通过一片子看看肿瘤类血管瘤的方法: 母亲:孩子当时脸肿得像核桃那么大。开始以为要手术,可是大夫说注射治疗就可以治好。 旁白:尿素治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尿素直接注射在病变部位,使血管内皮细胞萎缩,使其停止生长、退化并消失,达到去根的目的。 母亲:我的孩子出生的时候脸上长了一个红点,满月的时候又长了一片红,过了一段时间越长越大。经过手术后好多了现在。 旁白:另一种方法是经过手术把管置入到颈外动脉,这样药物作用能够更加直接,使赖生的血管细胞萎缩、退化、消失。 母亲:我孩子出生后胳膊上就有一小块红颜色,后来一个星期左右就变大了,十来天时候就和拳头一样大了。 旁白:如果血管瘤体积和面积太大,尿素注射后赖生血管内皮细胞虽然已经萎缩退化,但是这时人体根本无法吸收,这种情况下再用手术方法彻底切除。 主持人:我们前面讲到了三种方法包括尿素、介入、手术,是针对肿瘤类血管瘤进行的治疗,那么什么情况下运用注射就可以了呢? 董长宪:对于肿瘤类血管瘤我们一般采取尿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比较小的肿瘤类血管瘤,单纯进行局部尿素注射就可以治愈。 马玉春:介入治疗一般运用于特殊部位,多数运用于颜面部,特别是对于颜面部生长快并且大的。 董长宪:介入治疗是直接插入到血管瘤的动脉里面,针对性很强。 主持人:打入尿素对人体有副作用吗? 马玉春:尿素本身也是人体的一种代谢产物,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尿素注射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萎缩后依靠人体代谢就可以慢慢吸收。 董长宪:实际上尿素注射治疗最开始就是用公鸡的鸡冠进行试验的,鸡冠是一种血管非常丰富的组织,试验运用后鸡冠可以萎缩变白。 主持人:血管瘤可以早期发现么? 马运春:可以的。大多数血管瘤一出生很难发现,很多只是在1-2周的时候有一个小红点,然后逐渐长大。也有一些是出生就能发现的。血管瘤最早期治疗一个是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另外对于人体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皮肤造成的伤害可能会少,痊愈后基本上不留任何痕迹。 董长宪:肿瘤类的血管瘤一般最开始就是一个红点,如果是畸形类的,一般就是一个红斑。畸形类的生长非常迅速,在一岁之内尤其是前几个月生长迅速。如果家长发现了可疑的红点和红斑,送到医院后有经验的大夫可以识别出来。早期治疗效果会更好。 主持人:有网友问他的孩子现在三个月大,一出生脸颊上就长了血管瘤,现在是米粒大小的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是应该治疗还是观察?什么治疗方法? 马运春:应该及早治疗,这种症状轻的血管瘤我们运用尿素注射一般几次就可以了。 主持人:广东张女士 32岁 我爱人出生时脸部就有一块血管瘤,现在越长越大,还可以治疗吗? 董长宪:从年龄上判断应该是畸形类的血管瘤,这种畸形类血管瘤是从小到大终身发展的,年龄越大发展越快。当然早期表现就是一个红斑,后来就会突起,最后长得葡萄一样的突起。 马运春:一般这种需要手术切除,临床上看来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好。我们把这一类归为畸形类的血管瘤,做手术有的还要植皮。 主持人:植皮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董长宪:植皮后和正常颜色不会完全一样。这种美容手术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毕竟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痕迹。 主持人:江西乔女士 34岁 我女儿四个月大,出生两周发现左乳房有隆起,有小枣大小的软块,三个月时有鸡蛋大,当地医院诊断为海绵血管瘤,医生说手术切除可能会伤及乳腺,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马运春:首先还是要明确诊断。这种情况在我们医院一般确诊为肿瘤类的,我们运用单纯药物治疗就可以治好,而用手术的方法如果切除了乳腺肯定会影响到孩子一生。 董长宪:所谓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早期的分类方法,早期把长在皮肤下面的血管瘤都叫作海绵状血管瘤,而实际上区分清楚肿瘤类血管瘤和畸形类血管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畸形类的应该手术治疗,这个病人的情况是一种肿瘤类的,可以用尿素注射。 主持人:广东姚先生 31岁 我儿子三个月大,左上臂外侧有一个鸡蛋大的海绵血管瘤,做过三次冷冻治疗,表面皮肤都冻烂了,但血管瘤还在继续增大,该如何治疗? 马运春:如果是患者在出生时血管瘤很小,现在三个月长这么大,我们一般认为是肿瘤类血管瘤,冷冻只对表皮有作用,对皮下深层的作用不大。我们对于这种情况局部注射尿素就可以了。 董长宪:这种冷冻治疗造成的伤害如果是在面部肯定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冷冻、激光、同位素等都是属于表浅治疗。特别是同位素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人缺乏正确认识,以为就是一般的膏药,贴上就行。这样做是错误的。 主持人:具体来说还有哪些治疗方法是不宜提倡的? 马运春:对于肿瘤类血管瘤来说,放射治疗和同位素治疗是不宜提倡的,因为有副作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一些没有治疗条件的医院可能会运用冷冻或者激光,这些方法对于非颜面部的血管瘤以及表浅的血管瘤可能有效。 主持人:病人到医院后确诊还需要进行别的检查吗? 董长宪:通常有经验的医生对于一般的情况很容易鉴别,但是对于隐蔽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通过彩超检查看看血管数目是否增多,对于更深层的在骨骼或者肌肉里的还要做核磁,另外还有血管造影等。 主持人:黑龙江孙女士 56岁 我肝脏上有两个血管瘤,没有什么症状,还需要治疗吗? 马运春:如果是肝脏上的血管瘤,没有症状,B超检查在5厘米以下,可以定期观察,不需要马上治疗。 主持人:门诊时间 董长宪 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马玉春 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医院联系电话 (0371)5580791 参考资料:

临床调查显示,大部分血管瘤是不会自行消退的,只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逐渐的增大或颜色逐渐加深,长在裸露部位的常会影响患者的美观,对患者性格的形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血管瘤不治疗是不行的,因此建议尽早治疗。治疗血管瘤要到专业的血管瘤医院进行治疗,专业的血管瘤医院有专业的诊疗设备和专家团队,能够对血管瘤做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治疗,有助于患者少走弯路,尽早治好血管瘤。

  • 索引序列
  •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方向
  •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
  •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选题要求
  •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题目
  • 徐州医学院学报胸外科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