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都市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都市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都市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没有部长,只有主任或主编

《东北师大学报》 创刊于1951年5月1日。创刊号《卷头语》中谈到创办学报的宗旨是“以发表本校同仁学术研究的成绩为主旨,其目的在于推动和启发大家的学术钻研,并与国内文化教育界交流经验。”其任务则是“将致力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讨,以期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将注意并学习运用科学的观点去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国防事务。”学报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版本,均为16开本,不定期。学报编委会由张松如、孙亚明、胡绍祖、智建中、杨公骥、蒋锡金、穆木天、丁锡祉、王琳、傅桐生、郑汝骊、[日]芦泽、吴宗涵等13人组成。当时因稿源不足,只出刊一期被迫停刊。1953年,我校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和国家建设实际进行科学研究。1954年举行了第一次科学会议,提出了一批论文。在此基础上,1955年6月,又以《东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通报》的刊名出版了一期自然科学版。编委会由20人组成,主编由智建中担任,副主编由王琳和蒋锡金担任。《通报》仍为不定期,由新华书店吉林省分店代销,向全国公开发行。1956年春,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发出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的号召。不久中央又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校广大师生在“向科学进军”热潮的鼓舞与推动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讨论蓬勃开展,科研成果日益增多。为适应学术领域欣欣向荣这一新的势头的发展,由成仿吾校长提议,经学校第四次学术委员会讨论,做出了《关于出版〈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的决定》。第一期前言中称“这个刊物的创办,是以我校教师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发表科学成果,交流学术上的意见,开展学术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借以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从而推动教师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和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长。”《科学集刊》是以系或学科相近的几个系为单位出版各种专业版本,在研究部主任领导下,由各系学术委员会和《科学集刊》编辑室编辑出版。从1956年至1958年间共出版教育、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世界古代史译文等专业版10期,均为不定期,由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公开发行。195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学术刊物编辑工作会议,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开展学术讨论问题。根据会议精神和开展学术论争的实际要求,我校于同年9月创办了学术副刊—《争鸣》,为中青年教师开辟了学术论争的园地。1958年8月,我校下放吉林省后,改称吉林师范大学。1959年初,恢复学报,改称《吉林师大学报》,仍按系或学科相近的几个系为单位出版各种专业版学报。从1959年至1960年共出版政治理论、语言文学、历史、数学、生物、数理化等专业版7期,仍为不定期刊,仍由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发行,我校出版部负责邮购业务。由于进入经济困难时期,纸张缺乏,1960年底停刊。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我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1963年底学报复刊。由于各系科研力量发展不平衡,有的系独自出刊专业版有困难,加之专业版刊期长,不便开展学术讨论,复刊后的学报又按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综合性版本出刊。前者为季刊,后者为半年刊,分别由学报两版编委会编辑出版,由长春市邮局统一发行。学报编委会由30人组成,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为黄彦平,副主任为李冀、万九河、何楠若、孙晓野;自然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为张德馨,副主任为王琳、丁锡祉、傅桐生。从1963至1966年间,社会科学版出刊10期,自然科学版出刊5期,共15期。由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学报被迫于1966年6月再度停刊。1973年春,毛泽东同志关于出版学报工作的指示下达后,我校停刊达7年之久的学报于1973年10月复刊。复刊后的学报仍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版本出刊,不定期,内部发行。1975年,社会科学版定为季刊,由长春市邮局公开发行。1976年又改为双月刊。学报编委会由29人组成,刘光为主任,武强、王琳、李树藩、林志纯、宫绍辉为副主任,下分文理科两组。从1973年至1976年的4年间,社会科学版出刊16期,自然科学版出刊1 期。这一时期,“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控制了宣传工作舆论阵地,窒息学术思想,毒化文风,打击和迫害广大编辑人员,使社会主义学术理论工作受到很大干扰和破坏。我校学报也受到了干扰和影响,发表了一些有错误的文章,给学术理论工作带来损失。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党开始拨乱反正。教育部于1978年7月在武汉召开了高等院校文科学报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共有18家学报的代表,我校学报编辑部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报工作的经验教训,端正了学报方向,明确了学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对提高学报质量,更好地为提高我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有着重要作用。武汉会议后,校党政领导加强了对学报工作的领导,定期讨论学报工作。同时加强了编辑部的建设,任命周毓方为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日朋、莽永彬、沙宝祥、金和德先后为副主任。规定学报编辑部为系、所一级的学术机构,编辑人员为科研人员,其政治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均按相应的教师对待。并按专业配备了专职编辑人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水平、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为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编辑队伍而努力。我校下放吉林省20多年之后,从1980年起又重归教育部直属,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学报也随之恢复了《东北师大学报》的原刊名,社会科学版仍为双月刊,国内由长春市邮局总发行,国外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国际书店)总发行。自然科学版经过试刊,1980年定为季刊,国内公开发行。1985年开始向国外发行。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为戴星东,副主任为吕元明、周毓方。自然科学版主任为王琳,副主任为黄启昌。1984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研究“四化”建设中现实问题的新课题,要求学报优先发表经过认真研究、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创见、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克服轻视实践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我校把研究现实问题作为学报重点内容之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研究和探索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1985年,我校又创办了学报的教育科学版。该版暂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欢迎。为了探索学报工作的改革,提高学报质量,1984年秋改建并加强了学报编委会。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23人,郑德荣为主任,李洵、薛文华、张人和为副主任;自然科学版编委23人,郝水为主任,黄启昌、赵成大、张力果、刘秉正为副主任;教育科学版编委会23人,黄彦平为主任,李桂林、梁忠义、朱绍禹为副主任。为了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1989年报请国家教委转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将教育科学版改名为《现代中小学教育》,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90年改为双月刊,1999年改为月刊。1989年任命陈日朋为学报编辑部主任,沙宝祥为副主任。1991年任命韩山保为副主任。1994年底任命沙宝祥为学报编辑部主任,韩山保为副主任。1996年初许国良主持学报编辑部工作,韩山保、陈虹娓任副主任。受中国化学会委托,1996-2004年学报编辑部承办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分子科学学报》,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97年学报编辑部更名为学术期刊社,处级建制,下设办公室和四个编辑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现代中小学教育》编辑部、《分子科学学报》编辑部。许国良任社长,韩山保、陈虹娓、张捷、王亚范先后任副社长。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任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毅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先后任主编,博士生导师李炳海教授任副主编,副社长陈虹娓编审、副社长王亚范副编审先后任常务副主编、常务主编。中科院院士郝水教授任自然科学版学报编委会主任;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邢苗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薛康教授先后任主编,社长许国良编审任常务副主编、常务主编。党委书记周敬思教授,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盛连喜教授先后任《现代中小学教育》主编,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桂林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马云鹏教授任副主编,副社长韩山保、张捷先后任常务副主编、常务主编。中科院院士唐敖庆教授、徐光宪教授,著名化学家RHoffmann、Martin Karplus为《分子科学学报》编委会名誉顾问,中科院院士孙家钟教授为主编,博士生导师王荣顺教授、中科院院士黎乐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前树教授为副主编,社长许国良编审任总编。2004年秋该刊转交化学学院承办。我校学报1951年5月创刊至2006年12月,经历55个春秋。尽管曾经三易刊名三次停刊,但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贯彻“双百”方针,经过全体编辑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全校师生的热情支持,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办成了有一定影响的高校学报,而且由一个版发展到三个版,创办出三本各具特色的学术期刊,由内部交流提高到国内外公开发行。在这55年中,学报共出刊550期,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版224期、自然科学版122期、教育科学版16期、现代中小学教育154期、分子科学学报34期。所刊登论文中不少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有的多次被引用、转载和索引,有的专题研究实用价值较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学报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培养和扶植中青年教师,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及繁荣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部部长和编辑部主任一个职务。叫法不同而已。没有编辑部这个职务。只有部门

姜舜源(04—),男,山东龙口人,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高级编辑。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先后任秘书、院长秘书。后调香港紫荆杂志社,先后任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深圳办事处主任、专题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曾兼任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历史与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清宫史研究会理事及副秘书长。主要业务专长为中国文化研究、文物博物馆、明清历史、元明清都城宫殿建筑史、中国文学及金庸研究、香港社会研究、岭南文化等。先后组织、编辑了上百组文化、历史、财经类选题,如《紫荆》特刊第一号《走近饶宗颐》,参与编辑《北京博物馆年鉴》一、二、三集、《趣墨》、《张伯驹捐献文物集》等。其编写的《

都市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级别

都市文化研究是C刊。《都市文化研究》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1-2022)”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辑刊。《都市文化研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是有关都市文化研究的重要刊物。每期设置一个主题,设有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史、文学中的都市文化、艺术中的都市文化、影视与媒体中的都市文化、焦点人物、访谈、书评、新书推荐、名刊介绍、文献索引等定期或不定期栏目。核心期刊和c刊的区别核心期刊和c刊两者区别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率明显低于c刊,核心期刊对于论文的质量要求更高;核心期刊的审核周期更久,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大概1-2个月,而普刊周期则1-2周就可以;核心期刊论文的篇幅较长。

司局级干部

半岛都市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青岛半岛都市报的电话号码:0532-88759632青岛半岛都市报地址:青岛市南京路110号(半岛都市报业集团大厦)邮编:266071 公交线路:12路、26路、33路、202路、210路、308路、370路、601路至宁夏路站。乘地铁M3号线在宁夏路站下车。青岛半岛都市报简介:半岛都市报创刊于1999年8月9日,是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城市日报,是山东省第一份都市类晨报,现下辖六报一刊两网(半岛都市报、城市信报、蓝色快报、潍坊晚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魅丽杂志 、半岛网、信网)。半岛都市报,已成为山东半岛地区信息量最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报纸。2012年报纸日均发行量为115万份,最高达118万份,并荣登世界日报第48强,2019年起半岛都市报日常每周一至周六出报,周日休刊;逢法定节假日第一天出报,其他时间休刊。半岛都市报社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采编和印刷队伍。2013年报社拥有员工2200余人,其中发行队伍1500人。报社建立了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发行网络,拥有大中型发行站66处,发行网络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报纸发行高密度覆盖青岛地区,强力辐射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等地。随着报纸质量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半岛都市报社其它各项事业也快速发展,报社逐步建立起了以报纸为主业,由广告信息、印刷发行、旅游餐饮等多种产业组成的经营实体,拥有发行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茶业公司、半岛都市大酒店、国际旅行社等系列子公司。报社在青岛市南京路110号建成了20层的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投资3亿多元建成的半岛都市报社印刷厂,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印刷设备,是我国北方地区印力印能最大的专业印刷厂。

去百度上搜一下就行啦

_Vasp?NewsID=605

你好撒,莪是夏蝶文学工作室的小编。 你想要投稿可以联系莪,约稿函有详情!莪们的的文章可以是短片的,长篇的,连载的等等都行!有意的,可以联系莪!

楚天都市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抢相机 扣汽车 打记者 武汉发生一起记者调查采访遭围殴事件 22日下午,楚天都市报编辑部接到读者热线电话称,在洪山区柴林村“钢都花园”工地,该村10多名经警抬着6个煤气瓶要炸工地变压器。 为了不让事态激化,本着对社会负责、对政府负责,楚天都市报编辑部负责人当即指派记者王正旺、傅文仁和摄影记者杨峰洲:迅速赶到现场调查采访,弄清事态,及时通过内部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以便平息事端。 据了解,此地此事矛盾由来已久。“钢都花园”工地施工科科长许方林介绍说,他们自8月初入场施工以来,受到柴林村部分人不断骚扰。10月14日、15日、18日、19日,该村治保组多次派身着经警制服的人冲进施工场地打、砸、抢。21日上午,治保组一负责人带着10余名经警冲进工地,损坏变压器配电设施,工地派人抢修时,经警又设置路卡将配件抢走。 许方林说:“我们多次报警,和平乡派出所出警制止后,这伙人依然我行我素,我们只得派专人守护变压器。” 22日上午10点多钟,该村治保组派10余人又抬着6瓶煤气置于变压器下,打开阀门,欲点火炸毁变压器。施工人员迅速报警,并将这伙人围住叫道:“你们点火吧,我们一起死……”这伙人才关了气阀,但其中一人突然扛起一煤气瓶,另两人持木棍开道,冲进施工场地办公室,砸坏设备和通讯工具,抓住经理声称要炸死他。经理机警摆脱,他们便追到正在建的一栋楼前,打开煤气阀门,点着火后逃离现场,民工冒着生命危险关掉气阀。 当3位记者正在采访许方林时,闻知离工地近百米的路口又被经警强行拦阻。记者立即赶过去,只见通往工地的两条路被挖断并设有路障,10余名经警守在路边。一些围观者见到记者采访,摇头说:“这些人平时狠惯了,无法无天。” 下午3点多,3位记者正在工地采访并对被烧毁的煤气瓶拍照时,听说该村经警又在路口围堵工地材料运输车,便迅速驱车前往。在柴林集团物业管理办公室附近的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发现约有10多名身着制服的经警或坐或站在路中央。王正旺、傅文仁下车采访,杨峰洲留在车上拍照。 这些人见有记者拍照,从地上捡起砖头、石块一拥而上,拉开车门,四五个人一边抢夺相机,一边踢打摄影记者,并将他拖下车,夺下相机,扭坏镜头,拨开暗箱,拉出胶卷。同时将司机小乔拖下车,拔走车钥匙。记者迅速拨打110报警并与楚天都市报编辑部联系。 随后,记者正告这帮人:“我们是楚天都市报的记者。打人是违法的!”这时,经警中有人大吼:“老子是老百姓。谁么法都不管。”一穿蓝色西服的中年人(后得知姓袁,柴林集团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冲到傅文仁面前,抓住他的衣领,指着他的鼻子说:“在老子的地盘上,派出所来了又么样?老子照样搞定” 另几名经警把摄影记者杨峰洲推进物业管理办公室大院,继续殴打。袁某指使经警:“把大门锁上。先把人扣下再说。”大门迅速被锁上。 当傅文仁再次警告他们时,袁某与几名经警一同冲上来,对着他的前胸猛击。袁某再三恫吓记者:“敢在老子地盘上玩,老子打死你。” 下午约4点半,和平乡派出所两民警来到现场。杨峰洲向民警投诉:刚才被这些人关在办公室内扭伤手指,胸口也多次遭击打。这时,当着民警的面,他竟再次被经警扭到墙边“站立”。一经警叫嚣:“这是老子的地盘,xxx(指中央领导人)来都得听老子的。”直到和平乡派出所副所长王先锋赶来,被“罚站”达40分钟的杨峰洲才得以自由。 此时,楚天都市报编辑部派出两名部主任赶到现场,就记者遭围殴一事进行交涉。王先锋说:被扣置的采访车钥匙和照相机毫无条件地交还。在他再三督促下,袁某派人送来这两样物品,但价值万元以上的专业摄影相机已被严重损坏。 王先锋说,已就此事向上级公安机关汇报。他表示:记者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昨日,楚天都市报编辑部电话不断,读者纷纷致电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对受伤记者表示慰问,并强烈谴责少数经警无法无天、侵犯记者人身自由的恶劣行径,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事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将为非作歹者绳之以法,向社会有个交待。 此事也引起兄弟单位关注,中央电视台专题部记者闻讯后,连夜与湖北电视台记者对此事进行采访。企业家报武汉记者站、湖北经济报、武汉电台、武汉有线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及众多通讯员致电楚天都市报编辑部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围殴是社会主义法制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记者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保护,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应有之义。

1990年07月——1996年12月,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进入湖北日报社,担任《楚天周末》文化记者、编辑;1997年01月——2001年07月,楚天都市报广告部主任;2001年08月——2004年07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楚天广告总公司总经理;2004年08月——2007年05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楚天广告总公司总经理;2007年06月——2011年10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兼楚天都市报总编辑;2011年11月——2014年03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社)党委委员、总经理;2014年03月31日下午——被湖北省纪委带走协助调查; 2014年10月——经湖北省委批准,湖北省纪委对其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决定给予其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大学生记者团成立于2006年3月15日, 前身为院报记者团,直属于学院办公室新闻中心, 是学院官方媒体的“第一舰队”!旗下一报、一网和一个网络电视台。大学生记者团自成立以来,以“关注校园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为宗旨,以“负责报道校园一切,负责校园一切报道”为口号,紧密围绕学院宣传中心工作,及时报道学院的新动向、新思想、新作为、新进展,及时向学生及社会报道学院的发展状况,肩负宣传学院,记录历史的重大责任。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简介     大学生记者团现下辖四个中心秘书处、新闻采编中心、熏陶影像中心、院报编辑中心。这些机构的完善进一步整合了学院的宣传资源,提高了团队的新闻战斗力和运作效率。   《三角湖视点》是大学生记者团自己主办的报纸,创办于2006月4月12日,是一张结新闻性与文学性为一体的报纸,作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报》的补充,《三角湖视点》侧重于新闻策划和活动专题,关注社会热点和大学生们身边的小事。自成立以来,在培养新闻记者和文学新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采薇文学社是大学生记者团发展壮大的又一见证,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塑造被提上学学院宣传工作的日程,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采薇文学社应运而生。它一出来就高举要打造和培养自己的校园作家的旗帜,要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繁荣校园文学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来。目前,采薇文学社主办有刊物《采薇》。   2008年4月1日,熏陶网视正式成立。她是熏陶影像中心倾力打造出的一个属于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自己的网络电视台。熏陶网视是以影像传播学院文化、关注师生动态、活跃校园生活为主旨的新兴院级媒体,也是各系学生学习磨练音视频、计算机网络、新闻采编等技术的实践基地,同时更是一个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的平台。她是武汉众高校中,诞生的第三个完全由学生制作并维护的校园网络电视。前两个分别是:武大未来网、华中科技大学喻园网视。   大学生记者团自创办以来,参与策划了院报的发刊仪式,出席了首届武汉高校刊物交流大会,成功的组织了湖北省高校独立学院首届嘉宾论坛,《知音》海外版编辑部主任韩可弟,前香港《大公报》、湖北《新周报》记者、《中国高新去》执行主编吴采平,湖南《大学时代》编辑、娱乐记者贺丰波应邀出席并论剑三角湖畔。在学院迎新和军训的报道中,大学生记者的不但积极报道新闻,还策划了教师节不但给全院老师送鲜花还送健身卡的活动,一度成为校园佳话。在军训慰问中,大学生记者团的小品节目,受到新生们的追捧,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2006年9月23日—25日,大学生记者团成为报道由中国规律研究会和江汉大学联合主办、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承办的“科学发展观与中部崛起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唯一的学生媒体,并成功的采访到了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杨圣明先生,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毛立言先生,首都经贸大学校长、经济学家文魁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顾钰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董小麟教授等等,不但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更加的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12月,学院新闻中心主办、大学生记者团承办的2006年“感动文理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大学生记者成员连续奋战一个多月积极准备,评选活动得到了江大校领导和我院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记者团团队也以“执着并坚守着的新闻梦”而入选感动文理十大新闻人物。   2007年3月,为了拓展开阔视野,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大学生记者团先后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等武汉十几所高校交流学习交流。在这些交流活动中,大学生记者团积极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团经验,为记者团未来发展勾画蓝图。   4月,大学记者团与学院文理之声调频电台共同举办了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第一届“魅力传媒”艺术节。经过半个月的紧张筹备,包括邀请单制作及发放、节目编审排练、场地布置等一系列工作,传媒艺术节在江汉大学艺术演播厅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参加此次艺术节的有江大和我院领导,还有前期交流的十几所高校记者团代表成员,他们为晚会带来了精彩的节目。晚会结束之后,个各高校记者团再次相聚三角湖畔,讨论了校园传媒发展大计。   5月8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院首席特聘教授李京文来到我院,与大学生记者团成员亲切座谈,还挥毫泼墨题写“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报”,并勉励所有团员积极进取,成为新闻传媒领域的栋梁之才。   6月1日,大学生记者团举办第一期电视类节目《文理访谈》,此次文理访谈的受访嘉宾是06级商务英语庄晶晶,她成功入选南航空姐选拔赛,并最终成为南航微笑形象大使。甘院长也亲临节目录制现场,节目制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7月,大学生记者团策划暑期社会活动,为贵州石阡县贫困小学募捐,在临近放假之际,除了在学院教学楼前摆设募捐展台,所有团员还深入到每一个寝室募捐现金和书本、药品等日常生活用品。暑假在新闻中心耿湘和陶林老师的带领下,大学生记者团6名骨干成员组成社会实践团队带着募捐收集的价值一万多元物品踏上贵州调研行程,甘院长还自爱出发时为同学们送行。在此次调研过程中,记者团成员深入到当地基层,为当地农村和旅游区写下了两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并且有三十余篇新闻稿在武汉媒体上发表。9月,湖北省团委授予大学生记者团“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   2008年4月,大学生记者团50名团员成为学院600余名“奥运司机”中的宣传成员,在担当志愿者的同时也承担着采写新闻稿件。4月12日,走过31天孕育历程的《武汉晚报》“奥运百人采访团”正式成立,50名记者团成员应邀参加这次成立大会,长江日报副总编辑、党委书记、武汉晚报总编辑林霓、武汉晚报副总编辑王石等武汉晚报主要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并为记者团成员颁发了聘书。   5月,奥运火炬传递到武汉,《武汉晚报》邀请记者团成员参与武汉站传递现场报道。记者团抽调采访团成员中的10名骨干成员在火炬传递前夜就兵发黄鹤楼、洪山广场、梨园广场、汉口江滩等4个点守候,采访团成员经过一夜的通宵采访完成了大量新闻稿件并,第二天晚报以专版刊登题为“通宵采访 加油中国”的记者团新闻稿件。省委宣传部长当天见报后特意批示“精神可嘉”。   6—9月,北京奥运会拉开序幕。记者团成员在担任志愿,业余时间坚持写稿,在三个月的过程中,记者团成员为《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长江商报》和湖北电视台、湖北经视、武汉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提供纸质稿件和视频新闻200多篇。其中《武汉晚报》在奥运结束后评出“百人采访团”十大新闻,其中有8篇新闻为大学生记者团采写。《楚天都市报》在奥运会结束后也专门为为记者团同学刊登表扬信,肯定了同学们的工作。   大学生记者团自成立以来,通过院报和一系列活动,掀开了我院宣传工作的热潮,坚持“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大学生记者”的理念原则,在我院师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和同学们的肯定。

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主任是谁

没有部长,只有主任或主编

社 长 王克剑总编辑 李有存书 记 李志顺副社长 白银虎 王超 赵焕祥副总编辑 王彬社长助理 姚志立编辑部主任 董淼副主任 周佳 钱修远编 辑 王瑾 李晗 辛苓 胡欣蕙记者部主任 王彬(兼)记 者 张俊成 白伟 臧玉霞 孙冰有 周国君 李可明 张洋 赵建军 王利光 计秋芝 吴春平 严美娟 孔令淑 郑云李银峰 张文海 徐晓飞新闻中心主任 王超(兼)副主任张乃玉 杨风林 顾颖新闻中心 吴丽娟 刘彩情 任胜伟 杨晓云王建刚 王武 程卫华 贾红敏 赵宁 王子文行政中心 刘子阳 李红光 林 龙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周佳网络信息中心 刘宗 王希月 赵秦斯运营部 何 佩 王孝坤 张有良 王利风 温 友 魏小鹏张利航 马顺增 黄金燕 徐峰 宋丽冰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师红硕交流合作中心 刘 涛 殷文浓 郑 旭办公室 杨晓芳 宋薇薇法律中心主任丁国峻美编室主任 左娜美术编辑 李建晖人力资源部主任 张巍方广告发行中心 霍亮 王征城市建设杂志社派驻机构安徽记者站/孔令淑 四川记者站/郑云 上海记者站/李银锋 福建记者站/张文海 海南记者站/徐晓飞

编辑部部长 官大

  • 索引序列
  • 都市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 都市文化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级别
  • 半岛都市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楚天都市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