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

发布时间: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1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基地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有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级实验室 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中药鉴定学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藏象分子免疫学实验室针灸推拿实验室血证诊断实验室脾胃病分子免疫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物理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中医骨病理与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医药分子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陕西省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研究室 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2009年至2014年,学校新增纵向科研课题6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9项,发表学术论文4484篇,其中核心期刊1361篇。 2010年至2015年,学校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陕西省“13115工程”重大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项。 设计整体色彩以绿色烘托,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强大生命力;中心主体图案是一支有力的大手,寓意“支持、援助、服务、关爱”,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医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他也隐含了一只和平鸽,既象征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喻示医学校校莘莘学子发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图案的“大手”上方托起的是银杏叶。“大手”与银杏叶整体又蕴含了一个“Y”,是医、药、语言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其读音仍为“Yi”。在本图案内圆的右下方,有一个黄颜色的飘带,整体构成一个大写“Q”,是陕西简称“秦”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徽体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人团结、友爱和发奋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 精诚仁朴精诚:原取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名句“大医精诚”。“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以学这门“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愿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指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不虚伪,不妄欺。孙思邈论述“大医”要修养 “精”与“诚” 两个方面。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也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应该遵从的风尚。仁朴 :仁:“仁”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要求个体“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这种认识始于汉代,人们称医术为“仁术”,称医家为“仁义之士”。强调“仁”与“术”的统一。认识到,“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做到有“仁心仁术”兼备。可见, 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朴”,是指本然样态的原木。《庄子》云:“无刀斧之断者为之朴”。又指纯真而无华饰。这里是指返朴归真、朴实无华。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包揽了师生员工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确,内涵丰富,辞精义达。四字校训古今融通,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无穷。且文理通用,雅俗共赏。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大医赋》秦山苍,渭水长,岐黄圣地,药王故乡。古风新韵续远志,国医学府,教研谱华章!学如舟,教有方,医药工文,相得益彰。杏林苑里展宏图,继往开来,桃李竞芬芳。

上陕西省图书馆看看,应该会有的。出版社也应有存档。

查了一下 所有中文类的 核心期刊目录,都查不到这个期刊。所以这个期刊 就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就是 普通期刊。陕西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同样也查不到任何核心期刊。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社

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可以分为萎缩型和渗出性两种,临床上观察到萎缩型可以转化为渗出型。对于萎缩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萎缩性亦呈干性和非渗出性两种,两眼常同期发病,而且同步发展,与老年性遗传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经过及表现十分相似,是否系同一疾病,由于两者均发生于老年,家系调查比较困难,不易确定。本型特点为进行性的色素上皮萎缩,临床上分为两期,主要有早期黄斑变性,中心视力可以有轻度得损害,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正常或者接近正常,视野可以检出五到十度,中央盘装比较暗点,用青黄色是标更易检出;晚期的黄斑变性,中心视力严重受到损害,有虚性绝对性的中央暗点,检验镜下有密集融合的玻璃膜疣及大片浅灰色萎缩区,萎缩区镜界变得得清楚,其内散布有椒盐样斑点,也可见到金属样反光。

查了一下 所有中文类的 核心期刊目录,都查不到这个期刊。所以这个期刊 就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就是 普通期刊。陕西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同样也查不到任何核心期刊。

议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要到北京这样的大一些的城市且选择专业正规的眼科医院;因为任何的眼科治疗都选择大的正规才放心;选择大眼科医院,医生、设备肯定都比较好;专业性、安全、效果都有保证

哪里都可以发表陕西晋职称的论文,主要是自己投稿慢些,可以试试投创先论文网,我同事在这里发表过,很快要比自己发表的时间快多了,不耽误评职称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地址

陕西中医学院在咸阳有两个校区,其中北校区是老的教学区,在咸阳市渭阳中路,南校区是新校区,位于咸阳世纪大道南侧,现在属西安市沣渭新区。邮编是712000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地址是:陕西省西咸新区世纪大道, 邮编:712046。如果你是寄东西给学校的学生,最好是问到对方的宿舍,然后地址写成陕西省西咸新区世纪大道陕西师范大学XXX栋XX号宿舍。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1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基地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有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级实验室 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中药鉴定学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藏象分子免疫学实验室针灸推拿实验室血证诊断实验室脾胃病分子免疫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物理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中医骨病理与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医药分子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陕西省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研究室 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2009年至2014年,学校新增纵向科研课题6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9项,发表学术论文4484篇,其中核心期刊1361篇。 2010年至2015年,学校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陕西省“13115工程”重大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项。 设计整体色彩以绿色烘托,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强大生命力;中心主体图案是一支有力的大手,寓意“支持、援助、服务、关爱”,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医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他也隐含了一只和平鸽,既象征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喻示医学校校莘莘学子发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图案的“大手”上方托起的是银杏叶。“大手”与银杏叶整体又蕴含了一个“Y”,是医、药、语言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其读音仍为“Yi”。在本图案内圆的右下方,有一个黄颜色的飘带,整体构成一个大写“Q”,是陕西简称“秦”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徽体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人团结、友爱和发奋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 精诚仁朴精诚:原取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名句“大医精诚”。“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以学这门“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愿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指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不虚伪,不妄欺。孙思邈论述“大医”要修养 “精”与“诚” 两个方面。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也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应该遵从的风尚。仁朴 :仁:“仁”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要求个体“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这种认识始于汉代,人们称医术为“仁术”,称医家为“仁义之士”。强调“仁”与“术”的统一。认识到,“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做到有“仁心仁术”兼备。可见, 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朴”,是指本然样态的原木。《庄子》云:“无刀斧之断者为之朴”。又指纯真而无华饰。这里是指返朴归真、朴实无华。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包揽了师生员工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确,内涵丰富,辞精义达。四字校训古今融通,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无穷。且文理通用,雅俗共赏。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大医赋》秦山苍,渭水长,岐黄圣地,药王故乡。古风新韵续远志,国医学府,教研谱华章!学如舟,教有方,医药工文,相得益彰。杏林苑里展宏图,继往开来,桃李竞芬芳。

查了一下 所有中文类的 核心期刊目录,都查不到这个期刊。所以这个期刊 就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就是 普通期刊。陕西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同样也查不到任何核心期刊。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社地址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哪里都可以发表陕西晋职称的论文,主要是自己投稿慢些,可以试试投创先论文网,我同事在这里发表过,很快要比自己发表的时间快多了,不耽误评职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基本信息 院长: 唐俊琪 电话:029-33691100 所在地区: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 地址:陈阳寨世纪大道 邮编:712000 电子邮箱: 学校官网:点击查看 建校时间:1952 年 国家重点学科:3个 图书馆藏书:59余万册 学校概况“医药”类院校 陕西中医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惟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药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4平方米,分南、北两个校区。新校区位于连接西安咸阳的世纪大道南侧,沣河之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广大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新校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全校拥有77个教研室,35个实验中心,23个多媒体教室,4个语音室,6个计算机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万元,生均3元;图书馆藏书827033册,生均3册,建有电子图书阅览室和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及服务系统;拥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体育馆、体操房、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羽毛球场及200米跑道的田径训练场。 学校现有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有针灸推拿系、护理系、医学技术系、公共卫生系、人文科学系、英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家制药厂、1个陕西医史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68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0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4名。有兼职博士生导师8名,分别与北京、广州、成都、上海、黑龙江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名老中医7人,省级名中医9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13人,陕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19人。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涌现出张学文、杜雨茂、傅贞亮、王朝宏、郭谦亨、郭诚杰、马振亚、孙绍良、吕兰薰、李石蓝、张登本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 三、人才培养 开设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等22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医、理、文、管、工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学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28届毕业生。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计10049人(含留学生49人),其中本科生6107人,硕士研究生690人,高职学生1631人,成人脱产学生1621人。 2004年以来,学校共建成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2004年以来主编、副主编各类教材87部,获省级优秀教材奖3项。承担省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1项,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 1项。 近50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为国家培育了2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他们有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有些已成为德高望重的国家名老中医,有些已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有些已成为卫生事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有些已成为优秀的医药企业家。广大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杰出表现,是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体现。 近几年来,该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39项。在校学生发表论文170篇,在非英语专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7人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2007年本科生就业率分别达到1%、1%、3%。 四、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厅局级重点学科4个。 2004年~2008年,学校承担了287项厅局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237项横向科研课题;2004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项。全校主编学术著作50部、副主编学术著作14部;发表学术论文2480篇,年均发表论文496篇。 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中医药》等是省级优秀刊物,在省内有较大影响。《中医药教育研究》是出版多年的教育研究期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医疗服务 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设置床位1400余张,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年门诊量80多万人次、住院人数6万余人次均居咸阳市前列,年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确定的全国七所重点建设的中医医院之一,具有五十多年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建设专科3个(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省中医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3个(中医眼科、中西结合肿瘤科、肛肠外科)。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综合医院,妇产科、心血管内外科、眼科等专科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有以获2007年度“中国医师奖”的心脏外科专家柏本健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临床带教队伍,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六、科技产业 学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在主动进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突出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持教学,形成了产学研相互促进的机制。学校制药厂自主研发的“固肠止泻丸”、“骨痨敌”等药品,年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借助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带动地方经济,使咸阳市辖区制药厂由九十年代初期的1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近40家,其中36家通过了GMP认证,成为咸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学校支持、帮助省内商洛、宝鸡、咸阳等地区规模种植中药材,使之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七、对外交流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先后同韩国、加拿大、吉尔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关系。2003年以来,累计出国出境留学、研修或学术交流人员60多批次,接待来访100多人次。目前有在校留学生49人,其中本科生48人,硕士研究生1人。 八、校园文化 学校校园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坚持20多年的“百花奖”文艺汇演、大学生辩论赛、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及冬季万米长跑赛等,已成为学校传统的文体项目。现有岐黄研究会、诗歌研究会、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军乐团等校园社团47个,为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高整体素质、锻炼和展现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4、2006、2007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于“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 索引序列
  •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
  •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社
  •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地址
  • 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
  •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社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