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民晚报历任总编辑

新民晚报历任总编辑

发布时间:

新民晚报历任总编辑

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最高奖项,每年评定一次。其前身为中国晚报新闻奖,后改为以著名老报人赵超构先生名字命名,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

历史悠久!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发行晚刊,经理邓季惺,总主笔赵超构,总编辑程大千。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 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被迫停刊,1966年8月22日最后一天的报纸编号为7256号。 1980年5月12日,《新民晚报》复刊,一直出版至今!

新民晚报总编辑历任

历史悠久!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发行晚刊,经理邓季惺,总主笔赵超构,总编辑程大千。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 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被迫停刊,1966年8月22日最后一天的报纸编号为7256号。 1980年5月12日,《新民晚报》复刊,一直出版至今!

1990年7月起,历任解放日报社编辑、记者、评论员和社团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宣传处副处长(正处级),新民晚报社驻美国记者,上海卫星电视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副总编辑。作品曾获上海新闻一等奖。其间,兼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2000年4月起,任上海东方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总编辑。完成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上海APEC浦江两岸大型焰火灯光音乐表演《今宵如此美丽》、大型原创京剧《大唐贵妃》、大型原创舞剧《野斑马》、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为中国喝彩》等节目制作。2001年8月起,历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副总裁,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和党委副书记、社长等职。其间,兼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完成《霸王别姬》、《红楼梦》、《花木兰》、《茶》、杂技芭蕾《天鹅湖》等多部舞品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2006年11月起,兼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党组成员,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被评选为上海市互联网舆论宣传领军人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候选人。当选为全国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新闻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理事、全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2010年7月起,任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参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办和运营,负责吉祥物和会歌征集、开闭幕式、中国国家馆日等重大活动,组织2万多场世界各国、全国各地文化演艺活动策划、制作和运营。继中国著名钢琴家李云迪之后获波兰最高文化勋章。2011年12月起,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文物局局长。2012年2月起,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订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大力培育多元文化主体,打造上海市民文化节和共艺文化资源三级配送体系,推动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社会化改革,参与上海自贸区文化领域政策制订,研究出台上海繁荣发展电影产业政策,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商业、金融、贸易、信息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提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人才、为高端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环境等一系列工作思路和举措。2015年9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局长。

新民晚报总编辑历任照片

孙中三

历史悠久!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发行晚刊,经理邓季惺,总主笔赵超构,总编辑程大千。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 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被迫停刊,1966年8月22日最后一天的报纸编号为7256号。 1980年5月12日,《新民晚报》复刊,一直出版至今!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任

1932年,冯英子进入《昆山民报》、《新昆山报》做记者,后任苏州《早报》记者兼编《大光明报》,苏州《明报》战地记者兼上海《大晚报》记者,后入上海《大公报》为战地记者。1938年,冯英子参加组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分别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任职,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1945年,他任南京《中国日报》总编辑,《新中华日报》总经理,苏州《大江日报》社长。1949年任香港《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香港《文汇报》总编辑。1953年,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1960年调任《新民晚报》编委,1981年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还曾经担任过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大地文化社社长,《当代中国上海卷》副主编。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记者、老报人,著名杂文家、时评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冯英子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在10多家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总编、社长等职,1987年,冯英子被评为第一批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8月5日,冯英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1936~1947年间,陈翰伯先后在西安《西京民报》、《西北文化日报》、成都《新民报》、全民通讯社、重庆《时事新报》、《文汇周报》、重庆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担任过编辑、总编辑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重庆《新民报》,任副总编辑,主持晚刊。1946年赴上海,任《联合晚报》总编辑。 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36年,陈翰伯到西安,在张学良出资创办的《西京民报》担任总编辑,该报的宗旨是宣传东北军复土返乡、团结抗日思想。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该报快速、真实地记录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向人民大众通告了事件真相。右图是一份珍藏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珍贵文物,这份《西京民报》的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即1936年12月13日)。其头版头条刊登的是“张杨对蒋实行兵谏”一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张杨抗日的主张。头版还配有署名为“文伯”的文章“伟大的‘双十二’”,文章高度评价了张杨兵谏的历史意义。 1939年夏天,陈翰伯进入成都全民通讯社工作。这个通讯社是抗战开始不久,周恩来和民主人士沈钧儒和李济深商量,由李公朴出面办的通讯社,方针是不仅报道正面战场的消息,也能把敌后的战斗报道出去。敌后寄来的通讯,也就是从八路军新四军那里寄来的,改写一下,印发给各报登载。1941年,在成都发生了“抢米事件”。因为大后方通货膨胀,米价高涨,发生了少数身处绝境的老百姓抢米的事。不料国民党特务机关异想天开,他们雇了几十个流氓,让这些人在四个城门口的米市上同时划口袋抢米,动用宣传工具造谣说“共产党暴动了”,然后大肆逮捕,把地下党两位领导人罗世文和车耀先都抓了进去,把新闻界的一位编辑朱亚帆也抓去枪杀了。在这种白色恐怖气氛下,陈翰伯四处奔走,把事件真相告诉了许多在成都的外国朋友,还把事件经过写了详细的报道,由通讯社负责人译成英文,托人带去昆明,打算交给合众社的记者发到国外去。不料这篇稿子在飞机场被特务检查出来,送信人和全民通讯社负责人都被抓了,一直关到日本投降之后。他们没有供出陈翰伯,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陈翰伯1942年任重庆《时事新报》编辑部主任;1945年任重庆《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他在孔祥熙主办的《时事新报》当主任期间,有记者写了篇延安归来的反共新闻稿,他只把写风土人情的那些文字给发表了,“精华”部分则全部删掉。当国共双方签下“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即将圆满结束之时,山城发生一起意外事件:八路军办事处秘书李少石乘坐的黑色轿车,在撞伤路边的国军士兵后,继续往前开,带队的班长一怒之下,端起步枪,就扣动了扳机。李少石的突然遇难,中共方面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政治暗杀。当晚,周恩来赶到医院,十分悲切地说:“二十年前廖仲恺先生遭反革命暗害,其情景犹历历在目,不料二十年后,他的爱婿又遭凶杀。”在宣传基调上,《新民报》与中共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副总编辑陈翰伯接到记者发回的新闻稿,在并未核实的情况下,大笔一挥,就写下这样一行谴责性的标题:“墨迹未干,特务行凶”,比《新华日报》的标题《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同志突遭暗杀》更有力。由于陈翰伯在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中与国民党唱反调,《新民报》老板陈铭德生怕他再惹祸,连累到报馆生存,就好不容易买到一张重庆至上海的飞机票,将他礼送出境了。 1946年3月陈翰伯到了上海,由党的上级负责人潘梓年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办一份以非党面目出现的、群众性的报纸,要尽可能灰色,争取长期出版下去。这份报纸就叫《联合晚报》。周恩来指示说:“在上海这个地方,由我党直接经办的报纸仅此一家,一定要注意斗争策略,要千万坚持下去,能多办一天就是一天。”陈翰伯绞尽脑汁,采用各种保护色来掩盖这张报纸的真面目,比如设法搞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题字发表在头版,又办了五花八门的副刊,选登官方通讯社的一些稿子,自己发的新闻、通讯以至标题都一再推敲,尽量保持民间色彩。而实际上报道了大量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消息。当时,上海米价一日数涨,《联合晚报》在头版头条以《米价突破百万大关》为题作了突出报道(每石法币100万元)。第二天,上海市长吴国桢就把各报负责人叫去开记者招待会,气得大骂,说米价才95万,没有到100万。还说:“《联合晚报》是唯恐天下不乱!你们要是不愿意在上海呆着,可以回延安嘛。你们没有旅费,我吴国桢给你们掏!”其实,当吴国桢回到办公室时,米价就已经突破120万了。《联合晚报》还登过“本报四平专电”“本报徐州专电”等战况,官方正在宣传孟良崮战役辉煌战绩的时候,唯独《联合晚报》以伊索寓言的方式报道了国民党王牌军、张灵甫的74师全军覆灭的消息,气得敌人暴跳如雷。1947年春天,国共和谈破裂,中共代表团撤离京沪,延安撤退。特务经常到报社敲碎玻璃,恐吓记者。陈翰伯(总编辑)和王纪华(社长)收到署名“国魂特务驻沪办公室”的恐吓信,内容是:“查贵报近来态度大变,论调强硬,完全受了中共和少数民盟分子利用,对国民党一切施政大权肆意攻击,极尽诋毁之能事,目无法纪,谋乱造反。本团职责所在,奉命扫荡叛逆,不容坐视。为此先函警告,如执迷不悟,不变更论调,本团当以最严历之手段对付,或将对李(公朴)闻(一多)同样处置也未可知。尚有贵报一切机器生财设备,亦当玉石俱焚全部消灭,无论戒备森严,本团亦可按序实施,勿谓言之不预也!”5月24日警察终于闯进报社把报纸封掉了。6月底,地下党派姚臻和陈翰伯联系,说党中央对你们表示嘉奖,对你们受国民党压迫表示慰问。

新民晚报历届总编辑

周虎(1170~1231),字叔子,原籍临淮(今属安徽省)人,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1126~1127)徙居平江府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能诗文,善写大字,并习武艺,因兼通文武。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举武科第一,曾出使鑫国为副使,后任和州守。开禧二年(1206年),金兵会攻和州。时城中守兵不足2000人,有人提议退兵保江面。周激励将士,誓死守城。一月中作战34次,杀金兵帅石龙批并将领十数,金兵受重创败退,由此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周虎殁后,赐谥"忠惠",墓在虞山西麓山居湾。 周虎,上海《理财周刊》社总编辑,上海知名财经传媒人士。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职于《新民晚报》、《新闻报》、《新闻晨报》等媒体,长期从事财经领域新闻工作,历任记者、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等,参与和主持过多种大型新闻活动,并曾获“上海十佳青年编辑”等多种荣誉称号。 2001年3月参与创建《理财周刊》,历任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总编辑等职。近年来,在财经尤其是在理财领域内,为推动理财传媒和理财平台的建设,促进理财行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风格个

  • 索引序列
  • 新民晚报历任总编辑
  • 新民晚报总编辑历任
  • 新民晚报总编辑历任照片
  •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任
  • 新民晚报历届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