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无机化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无机化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无机化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机化报线期刊几种线文章哪些同物除磷工艺种经济除磷效除磷影响总氮除运行费用低且避免化除磷产量化污泥其反硝化除磷工艺前研究热点反硝化细菌物摄/ 放磷作用代尔夫特工业东京研究员合作研究确认命名反硝化除磷反硝化除磷菌(DPB)利用O2或者NO3 作电受体厌氧条件COD 降解醋酸(HAC)等低脂肪酸供DPB 吸收繁殖同水解细胞内Poly- P并机磷酸盐形式释放缺氧条件DPB 利用硝酸氮电受体发物摄磷作用同硝酸氮原氮气DPB 合并反硝化除磷程能够节省相COD 与曝气量同意味着较少细胞合量外反硝化除磷研究比较早与规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反硝化除磷所需COD量减少30%(污水计算)反硝化除磷技术已基础性研究逐步应用实际工程满足DPB 所需环境基质具代表性工艺单级工艺(BCFS)双级工艺(A2N)

机化报线期刊几种线文章哪些同物除磷工艺种经济除磷效除磷影响总氮除运行费用低且避免化除磷产量化污泥其反硝化除磷工艺前研究热点反硝化细菌物摄/ 放磷作用代尔夫特工业东京研究员合作研究确认命名反硝化除磷反硝化除磷菌(DPB)利用O2或者NO3 作电受体厌氧条件COD 降解醋酸(HAC)等低脂肪酸供DPB 吸收繁殖同水解细胞内Poly- P并机磷酸盐形式释放缺氧条件DPB 利用硝酸氮电受体发物摄磷作用同硝酸氮原氮气DPB 合并反硝化除磷程能够节省相COD 与曝气量同意味着较少细胞合量外反硝化除磷研究比较早与规物脱氮除磷工艺相比反硝化除磷所需COD量减少30%(污水计算)反硝化除磷技术已基础性研究逐步应用实际工程满足DPB 所需环境基质具代表性工艺单级工艺(BCFS)双级工艺(A2N)

无机化学投稿经验总结

有机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一)碳原子的成键原则 1、饱和碳原子; 2、不饱和碳原子; 3、苯环上的碳原子。 [应用]利用“氢1,氧2,氮3,碳4”原则分析有机物的键线式或球棍模型; (二)官能团的重要性质 1、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③氧化 2、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③氧化 3、 :①取代(卤代,硝化,磺化);②加成(H2) [延生]①引入氨基:先引入 ②引入羟基:先引入 ③引入烃基: ④引入羧基:先引入烃基 4、R—X: 5、醇羟基: 6、酚羟基: ①与Na,NaOH,Na2CO3反应 2 —OH+2Na→2 —ONa +H2↑ —OH +NaOH→ —ONa +H2O —OH +Na2CO3→ —ONa +NaHCO3 [注意]酚与NaHCO3不反应。 —ONa —OH +NaHCO3(NaHSO3,Na+) ②苯酚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的位置:邻位或对位。 [检验]遇浓溴水产生白色浑浊或遇FeCl3溶液显紫色; 7、醛基: 氧化与还原 [检验]①银镜反应;②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 8、羧基: ① 与Na,NaOH,Na2CO3,NaHCO3溶液反应 ② 酯化反应: ③ 酰胺化反应 R—COOH+H2N—R/→R—CO—NH—R/+H2O 9、酯基:水解 R—CO—O— + 2NaOH→RCOONa+ —ONa 10、肽键:水解 (三)官能团重要性质的应用 1、定性分析:官能团 性质; 常见的实验现象与相应的结构: (1) 遇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2) 遇FeCl3溶液显紫色:酚; (3) 遇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 (4) 与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 (5) 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 (6) 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7) 与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8) 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甲酸及甲酸酯); (9) 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0) 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 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11) 能水解: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12) 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醛; 2、定量分析:由反应中量的关系确定官能团的个数; 常见反应的定量关系: (1)与X2、HX、H2的反应:取代(H~X2);加成(C═C~X2或HX或H2;C≡C~2X2或2HX或2H2; ~3H2) (2)银镜反应:—CHO~2Ag;(注意:HCHO~4Ag) (3)与新制的Cu(OH)2反应:—CHO~2Cu(OH)2;—COOH~ Cu(OH)2 (4)与钠反应:—COOH~ H2;—OH~ H2 (5)与NaOH反应:一个酚羟基~NaOH;一个羧基~NaOH;一个醇酯~NaOH; 一个酚酯~2NaOH; R—X~NaOH; ~2NaOH。 3、官能团的引入: (1) 引入C—C:C═C或C≡C与H2加成; (2) 引入C═C或C≡C:卤代烃或醇的消去; (3) 苯环上引入 (4) 引入—X:①在饱和碳原子上与X2(光照)取代;②不饱和碳原子上与X2或HX加成;③醇羟基与HX取代。 (5) 引入—OH:①卤代烃水解;②醛或酮加氢还原;③C═C与H2O加成。 (6) 引入—CHO或酮:①醇的催化氧化;②C≡C与H2O加成。 (7) 引入—COOH:①醛基氧化;②羧酸酯水解。 (8) 引入—COOR:醇酯由醇与羧酸酯化。 (9) 引入高分子:①含C═C的单体加聚;②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 (四)同分异构体 1、概念辨别(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同结构); 2、判断取代产物种类(“一”取代产物:对称轴法;“多”取代产物:一定一动法;数学组合法); 3、基团组装法; 4、残基分析法; 5、缺氢指数法。 (五)单体的聚合与高分子的解聚 a) 单体的聚合: 加聚:①乙烯类或1,3—丁二烯类的 (单聚与混聚);②开环聚合; 缩聚:①酚与醛缩聚→酚醛树脂;②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聚酯;③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聚酰胺或蛋白质; b) 高分子的解聚: 加聚产物→“翻转法” (2) 缩聚产物→“水解法” (六)有机合成 c) 合成路线: d) 合成技巧: (七)有机反应基本类型 1、取代;2、加成;3、消去;4、氧化或还原;5、加聚或缩聚。 (八)燃烧规律 1、 气态烃在温度高于100℃时完全燃烧,若燃烧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则该烃的氢原子数为 4;若为混合烃,则氢原子的平均数为4,可分两种情况:①按一定比例,则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小于4,另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大于4;②任意比例,则两种烃的氢原子数都等于4。 2、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 CxHy或CxHyOz 耗氧量相等 生成CO2量相等 生成H2O量相等 等质量 最简式相同 含碳量相同 含氢量相同 等物质的量 等效分子式 碳原子数相同 氢原子数相同 注释:“等效分子式”是指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有机物耗氧量相同,如: CxHy与CxHy(CO2)m(H2O)n或CxHy(CO2)a(H2O)b 推论:① 最简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生成的CO2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② 含碳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③ 含氢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④ 两种分子式等效的有机物,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 ⑤ 两种有机物碳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⑥ 两种有机物氢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九)有机化学信息题的突破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对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学会对题给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的能力。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加工的要点,能自如地进行吸收处理,去伪求真、去繁求简、去辅求主,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训练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在有机化学总复习阶段,不能搞大运动量训练,关键找准典型试题,讲练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以下七种处理信息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信息加工水平。 1.将陌生信息处理成熟悉→ 通过联想熟悉化 例1:新近发现了烯烃的一个新反应,当一个H取代烯烃(I)在苯中,用一特殊的催化剂处理时,歧化成(Ⅱ)和(Ⅲ): 对上述反应,提出两种机理(a和b)。 机理a,转烷基化反应。 机理b,转亚烷基化反应: 试问,通过什么方法能确定这个反应机理? 分析:题给信息非常陌生,学生初次见到的确难以入手,给学生提示:酯化反应机理是通过什么方法测的?想必定有同学自然会联想到比较首席的信息18O同位素跟踪测酯化反应机理。通过类似的方法就将一个陌生的信息转化成熟悉信息,从而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 用标记同位素化合物进行下列反应。 若按a: 若按b: CH3CH=CHCH3+CD3CD=CDCD3→2CH3CH=CDCD3 分析产物组成即可区分两种机理。 2.将抽象信息处理具体信息 → 抽象信息具体化 对于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解题时首先运用类比转换法,将实际事物转化为某一理想模型,将题给信息通过联想、类比、模仿、改造,转换成自己理解和记忆的信息,并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发生联系,从而使陌生的信息熟悉化,抽象的信息具体化。 例2:A,B是式量不相等的两种有机物,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也不变。符合上述情况的两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A,B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_____。 解析:A,B两种有机物式量不相等,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的质量也不变。可推知A,B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凡能满足这个条件的每一组化合物都是本题的答案。 (1)烃类:据(CH)n,写出C2H2和C6H6;据(CH2)n写出C2H4和C3H6等。 (2)烃的含氧衍生物类:据(CH2O)n写出CH2O和C2H4O2,CH2O和C3H6O3等。 (3)糖类:当(CH2O)n中的n=6时,写出CH2O和C6H12O6(葡萄糖)也是一组。 以上多组化学式均属同一类型—最简式相同。还应有一类,虽最简式不同,但符合含碳元素质量分数相等的组合,如:CH4中含C75%,将其式量扩大10倍,则含C原子数为10,含C仍为75%,其余(160-120)=40应由H,O补充,故可以得到C10H8O2,由此得出CH4和C10H8O2为一组。若要写出CH4与C9的组合,据C占75%,可知其余部分占25%,25%为75%的1/3,C9为12×9=108,108/3=36,这36应由H、O补齐,推知H为20,O 为16,即得到C9H20O(饱和一元醇)。 3.将潜隐信息处理成明显信息 → 隐含信息显明化 例3:CS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现有228克CS2在448毫升O2(标 况)中点燃,完全燃烧后,混和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 (A)112ml (B)224ml (C)336ml (D)448ml 分析:这道题数据充分,有的同学看到题就开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首先判断哪个反应 物过量,然后一步一步求解。如果仔细审题,就会发现此题有一隐含信息,即CS2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变,若找到这一信息,就可确定燃烧后混和气体体积与CS2无关,马上得到答案为D。 4.将复杂信息处理成简单信息 → 复杂信息简单化 例4:把m摩尔C2H4 和n摩尔H2混合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当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 生成p摩尔C2H6,若将所得平衡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需要氧气 A (3m+n)mol B(3m+ )mol C (3m+3p+ )mol D ( -3p)mol 分析:(m摩尔C2H4和n摩尔H2混合于密闭容器中)→ C原子2m摩尔,H原子(4m + 2n) 摩尔→平衡混合气体中C原子2m摩尔转化为CO2需要氧气2 m,H原子(4 m+2 n)转化为H2O需要氧气m+ ,所以选B。 5.将文字信息处理成符号信息 → 文字信息符号化 例5:A、B都是芳香族化合物,1 mol A水解得到1 mol B和1 mol 醋酸。A、B的分子量都不超过200,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且B分子中碳和氢元素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即质量分数为652)。A溶液具有酸性,不能使FeCl3溶液显色。由此可推断:A的分子式和B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 AC8H8O2; BC8H8O4; CC9H8O4; DC9H8O3; 解析:题给信息:结构方面,A是具有酸性的芳香化合物,因其可水解为B和醋酸可推断其应为酯类,由于A不使FeCl3显色,则A的酸性只能是来源于-COOH,即A中除了含酯基外,还应有羧基结构。而其水解产物B中也必然有羧基结构,注意到B与CH3COOH形成酯A,则B中还有-OH结构。 分子量的限制条件,考虑到B中既有-OH又有-COOH,则分子中至少应有3个氧原子,由题给信息可知B中氧的质量分数为: 1-652=348 令其分子中含3个氧原子,则其分子量应为M(B) = 138g。 考虑B与CH3COOH酯化为A,则A的分子量为138+42=180,符合A、B分子量不超过200的条件,且B中氧原子只能是3个,否则不符合A的分子量不超过200的条件。 至此,可确定B分子式为C7H6O3,与CH3COOH酯化生成的A的组成应为C9H8O4;对照各选项,(C)为正确。 从中看出:关于有机物转化关系的信息题中,量关系限制也是题给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结构与量关系的结合,综合考虑多元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6.将文字信息处理成图示信息 →文字信息图示化 例有机合成上通常通过下述两步反应在有机物分子碳链上增加一个碳原子。 应用上述反应原理,试以乙炔,甲醇、HCN等物质为主要原料,通过六步反应合成 解析:合成有机物要以反应物,生成物的官能团为核心,在知识网中找到官能团与其它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从而尽快找到合成目标与反应物之间的中间产物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主要思维方法: A顺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 B逆向思维法:思维程序为最终产物→中间产物→反应物 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需要应用。 解题思路: ①学习试题中信息得知醛经过两步反应(HCN、H2O)使醛基(-CHO)变为[-CH(OH)COOH] 得到羟基羧酸。 ②用逆向思维方法,对最终产物逐步深入分解 ③用正向思维方式和知识网解决乙炔制取丙烯酸的方法。从知识网中得知乙炔水化得乙醛,运用信息乙醛经2步反应得羟基丙酸,最后把分析结果正向表达,写出化学方程式。 信息由大化小→实施分别实破 有机推断题不仅注意思维上既有整体性又有灵活性,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技巧由大化小。 例7:化合物A(C8H8O3)为无色液体,难溶于水,有特殊香味。A可发生如图示的一系列反应,图中的化合物A硝化时可生成四种一硝基取代物。化合物H的分子式C6H6O;G能进行银镜反应。 回答(1)有机物可能的结构式 A: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 K: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类型:(I)_________ (II)________ (III)__________ 分析:把整个信息分解成三块: 第1块:可知K为三溴苯酚,D为苯酚钠(C6H5ONa)。 第2块:G必为甲酸甲酯从而确定C为甲醇CH3OH。 第3块:苯环上两个取代基只能互为邻位或互为间位。

学习经验就是把上两年的卷子搞到,做了认真听,好好记,无机在四大化学里面是最简单的,很容易考好

基本和高中化学没太大关联,无机化学作为一个学科,自成体系。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 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4、议论文的结构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6、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7、常见考点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无机材料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无机化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学科分类号是15,需要根据论文研究方向列出三级分类号。无机类三级分类号如下:1510 元素化学 1520 配位化学 1530 同位素化学 1540 无机固体化学 1550 无机合成化学 1560 无机分离化学 1570 物理无机化学 1580 生物无机化学 1599 无机化学其他学科

我知道的材料科学还挺快的

投过,这个期刊最好不要投,太折磨人了,周期长,上次投了一篇三个月还没有回信,不过最近已经改第三遍了。

无机材料学报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我知道的材料科学还挺快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投稿指南一、范围及内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材料领域学术性中文科技期刊(双月刊)。本刊主要刊登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领域的评论论文、研究论文和研究快报。除评述论文外,本刊也欢迎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一经录用,将优先刊登。评述论文是指关于某个专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的综合评论性论文,长度一般不超过8印刷页(约1600字,含标题、图表、参考文献、空格等,下同)。评述论文的撰写者必须是正在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专家,内容应包括作者对本人及所在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工作的评述。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以30~50篇为宜,除个别有关科学史方面的评述论文以外,参考文献应以近五年发表的论文为主。本刊不发表只述不评的文献综述。本刊优先录用发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价值、能引起读者广泛兴趣或对读者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评述论文。研究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未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长度一般不超过4页(约8000字)。本刊主要刊登高新技术材料研究领域的原创性论文,本刊特别欢迎并优先发表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重大项目资助的科学研究论文。研究快报是快速发表的简短论文,长度不超过2页(约4000字)。研究快报是作者本人最新研究成果的简短介绍。研究快报不分节,不含中文摘要,但需包含英文题目、作者及其单位和地址、英文摘要。研究快报发表周期一般为6个月(自收到稿件之日起),审稿后一般不返回作者修改。二、投稿方式本刊接受电子稿件,电子稿件采用Microsoft Word 格式。投稿电邮:。投稿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邮编310027。电话,传真:。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后即会回复作者,作者根据回复内容完成投稿程序。投稿声明可在文章被录用后和修改稿的两份打印稿一起寄送给编辑部,声明中至少要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本人签名。三、稿件格式来稿按以下顺序排版:1、中外题目:不超过20字,小三黑体加粗,居中。2、作者姓名:居中。3、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居中。4、中文摘要:不少于150字。5、中文关键词:3~5个。6、中图分类号。根据论文内容查出,必须准确贴切。7、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姓名。英文作者单位:格式与中文相应内容一样。8、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英文摘要以100~150 words为宜,第1句话不可与标题重复,否则不被检索。9、正文:除研究简报以外,可根据内容加分标题,标题用1,2,…排序。评述论文可根据需要使用二级和三级标题,格式分别如:1,2,……和1,1,……。文中所有计量单位一律采用ISO单位。为了方便读者,在文字叙述中,也可以采用nm和μm表示微观尺度,用日、月、年表示长时间过程。10、参考文献:只择主要并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私人通信和其他非公开出版发行物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期刊论文:[序号]全部作者 题名[J] 期刊名,年份,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著作:[序号]全部作者 著作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用内容的起始页码¬—终止页码独立成章论著:[序号]全部作者 题名,书名[M] 主编:主编姓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会议论文:[序号]全部作者 题名[C] 会议名,会议地点,会议年月论文集名称,论文集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专利:[序号]全部作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名 专利号,专利授权日标准:[序号]标准名称[S] 标准编号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学位论文题目[D]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及学位论文名称,导师姓名,地点,单位,学位论文答辩年月插图、表格:图、表要同时给出中、英文图题和表题,并尽量保证其准确性,表格内部文字全部使用英文表述。图内的曲线,文字和符号要清晰。第一页脚注(五号宋体),内容包括:[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职称或学位,研究方向。Email地址。[基金项目]:(若属各类基金资助项目,需注明基金名称和编号)。[通讯作者]:(若通讯作者不是第一作者,则需注明:本文联系人,姓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地址)。本刊对论文英文表达内容的具体要求一、对英文摘要的要求按美国EI数据库的要求,论文英文摘要应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份。应具独立性和自明性。尽量给出定量信息,反映创新之处。提倡使用简单句型。篇幅150  200个单词,约占我刊刊出期刊7  10行。摘要中以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已做的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结论”。不用“This paper”、“In this paper”或“The”开句。二、其它英文内容的表达论文题目应突出要点,尽量概括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工作的创新之处。英文题目不以冠词开头。论文中所有图、表的图题与表题也不以“The”开头。四、投稿及对稿件处理稿件寄出后6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请勿一稿两投甚至多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附:投稿声明样本我(们)代表全体作者声明,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投稿的论文:(论文题目)中的内容除特别注明以外,均为我们未曾发表且未考虑在其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不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内容,文责由作者承担。上述论文的全体作者已同意该论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上发表。若该论文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录用,则该论文的版权(包括: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自动转移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若6个月内未收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的录用通知,作者有权自行处理上述论文中的全部内容。第一作者(签名)通讯作者(签名)年 月 日

有机化学投稿经验总结

主要是各种种类的物质性质要记牢,比如醇醛酸酯的性质,这是基本的,学这些的过程中要涉及到有机物的立体结构,顺反及手性问题,基本的学会了就要到有机合成部分了,学有机主要就是应用,要把学到的反应应用于生活中去。另外学习一下红外光谱,质谱仪的实用就可以了。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总结 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①醇类:醇类物质的羟基能与Na反应产生氢气。例如:②酚类:酚类物质的羟基能与Na反应产生氢气。例如:③苦味酸:④糖类:糖类物质的羟基能与Na反应产生氢气。例如:。⑤羧酸:羧酸类物质的羧羟基能与Na反应产生氢气。例如:。⑥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含有的羧羟基能与Na反应产生氢气。例如:。⑦磺酸:磺酸类物质的磺酸基能与Na反应产生氢气。例如: 能与反应的有机物①酚类:酚类物质的羟基能与NaOH发生反应生产酚钠。例如:②苦味酸:③羧酸:羧酸类物质的羧基能与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羧酸钠。例如:。④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含有的羧基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例如:。⑤磺酸:磺酸类物质的磺酸基能与发生中和反应。例如:⑥卤代烃的水解:卤代烃与NaOH溶液能发生水解反应。例如:。⑦卤代烃的消去:卤代烃与的醇溶液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例如:。⑧酯和油脂的水解:酯和油脂的酯基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发生水解反应。例如:⑨无水羧酸钠与NaOH固体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反应产生烷烃。例如:。 能与反应的有机物①羧酸:羧酸类物质的羧基能与发生反应。例如:。②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含有的羧基能与发生反应。例如:。③磺酸:磺酸类物质的磺酸基能与发生反应。例如: 能与反应的有机物①酚类:酚类物质的羟基能与发生反应。例如:②苦味酸:③羧酸:羧酸类物质的羧基能与发生反应。例如:。④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含有的羧基能与发生反应。例如:。⑤磺酸:磺酸类物质的磺酸基能与发生反应。例如:综上所述,含羧基的物质与(与反应,可以1:1生成,也可以2:1生成和)都反应;含酚羟基的物质只能与Na、NaOH、(与反应,只能以1:1生成)反应。含醇羟基的物质只能与Na反应。

级别:硕士研究生2007-05-26 21:43:40来自:广东省 有机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一)碳原子的成键原则 1、饱和碳原子; 2、不饱和碳原子; 3、苯环上的碳原子。 [应用]利用“氢1,氧2,氮3,碳4”原则分析有机物的键线式或球棍模型; (二)官能团的重要性质 1、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③氧化 2、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③氧化 3、 :①取代(卤代,硝化,磺化);②加成(H2) [延生]①引入氨基:先引入 ②引入羟基:先引入 ③引入烃基: ④引入羧基:先引入烃基 4、R—X: 5、醇羟基: 6、酚羟基: ①与Na,NaOH,Na2CO3反应 2 —OH+2Na→2 —ONa +H2↑ —OH +NaOH→ —ONa +H2O —OH +Na2CO3→ —ONa +NaHCO3 [注意]酚与NaHCO3不反应。 —ONa —OH +NaHCO3(NaHSO3,Na+) ②苯酚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的位置:邻位或对位。 [检验]遇浓溴水产生白色浑浊或遇FeCl3溶液显紫色; 7、醛基:

  • 索引序列
  • 无机化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 无机化学投稿经验总结
  • 无机材料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 无机材料学报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有机化学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