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

发布时间: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

当然测绘学报,测绘学报是ei检索,学术价值在国内测绘类中最高,虽然同是测绘出版社主办,测绘通报主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类,发行量很高,也是很不错的核心期刊。

测绘类的核心期刊,测绘期刊中的权威,很难发文章。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通知

6月28日。6月28日上午,学报编委会2021年工作会议在行政楼112会议室召开。校长程淮中、副校长王丹出席了会议,学报编委会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是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在校长领导下,对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讲话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测绘类的核心期刊,测绘期刊中的权威,很难发文章。

测绘学报编委会

《测绘学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2089/P,月刊)创刊于1957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最早创办的77种自然科学刊物之一,为EI核心收录期刊。现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主办。作为反映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最高发展水平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测绘学报》一直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界提交国际交流的主要文献。

金双根,男,1974年9月生,籍贯安徽,博士,百人计划,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和分委员会6主席(2011-2015),国际行星科学协会(IAPS)主席(2013-2017),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行星科学部秘书长(2014-)和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CPGPS)主席(2016-2018) 。1999年获武汉大学学士,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004-2010年,先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员、韩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联合)、比利时皇家天文台访问学者和美国Texas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SR)研究员 。201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回国任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空间大地测量研究中心主任和兼职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等。长期从事卫星导航、GNSS遥感、卫星重力和空间行星探测研究及其应用,取得了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在国际地球与空间科学顶尖期刊JGR,IEEE,EPSL,GJI,Icarus,JG和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检索90余篇(第一作者50余篇),EI检索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科书7部,被Nature等引用1100余篇次,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0余次。主持欧空局(ESA)、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和中国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16名和硕士17名,其中国外博士后2名和留学生10名 。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主编(2010-),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副主编(2014-),Journal of Navigation副主编(2014-),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副主编(2013-),Journal of Geodynamics编委(2014-),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编委(2014-),《测绘学报》编委(2014-)和其他7个国际期刊编委,并多次担任国际大会主席和分会召集人/主席、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美国NSF/CRDF、加拿大NSERC、卢森堡FRN、中国NSFC/973等项目和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以及JGR等50余种国际期刊审稿人 。获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特别奖(2006)、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Fellow)(2011)、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2)、国际期刊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最佳审稿人(2012)、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13/2014)、中国科学人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3)、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2013)、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2014) 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等 。

测绘学报编委会名单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刘经南,男,1943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196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隋起胜,男,195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射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67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年,其间于1984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1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射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射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杨元喜,男,1956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入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济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工作。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有《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著作与教材。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谭述森,男,1942年生于重庆开县。1960年9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学习,1965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北斗试验系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研制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发表专著有《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广义RDSS全球定位报告系统》。樊士伟,男,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1961年出生,1982年获郑州测绘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工程的总体论证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梁思礼,梁启超之第五子,导弹控制专家。广东新会人。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戚发轫,男,1933年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夏国洪,1939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任七机部二院26所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为美国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1983年后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长。1993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99年后历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北航、华中、东南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范本尧,男,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籍上海市人,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三十多年来主持研制了十多颗应用卫星,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陈俊勇,浙江宁波人,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后调归武汉测绘学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64年被录取为该校的研究生;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张履谦,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达抗干扰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作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装备了部队,并领导完成了其改进型号的方案设计,是60年代国防科研系统科技干部标兵。任总设计师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超远程雷达,成功地用于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他参与中国多种卫星和航天型号的技术方案制订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航天电子领域的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张锡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雷达对抗专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福建莆田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主持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许厚泽,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许厚泽原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其凤,1936年1月出生,是我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庄钊文,男,1958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国防科大77级学员,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防科大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8月毕业后在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任教,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目标识别、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系统中,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庄钊文少将记一等功。已培养博士33人、硕士6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现是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主席、第七届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主席。第三届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艾国祥,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中共党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北京天文台太阳物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柔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王礼恒,1938年生, 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县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专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1任副研究员,1984-1986年在美国俄州大学进修卫星大地测量,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志鹏,1924年8月12日出生,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31年8月至1934年7月任清华大学助教;1934年8月至1935年6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学习大地测量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35年7月至1939年2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系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广州岭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大地测量系主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永龄是我国测绘界有较高声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测绘分册编委主任,《测绘学报》副主编、《测绘通报》副主编、《测绘译报》主编等职。1980年11月陈永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并在1998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荣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永龄出生在北京市一个职员家庭,不满5岁即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1927年夏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29年工程学系因故停办,他遂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继续攻读,1931年毕业,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招考第二届公费留学生,陈永龄被录取去英国学习大地测量,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1935 年又转入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取得特许工程师学位,1939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指导教师是德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波茨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埃格尔特(Eggert)教授和史麦尔(Schmenl)教授。博士论文是:《大地测量用矢量和用经典平差方法的比较》。在德国学习期间,为获取更多的测量知识和了解国际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陈永龄进行了许多学术活动和参观学习。如1938年曾去罗马参加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的学术会议,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去瑞士威特公司实习,后又去捷克测量局参观。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专门去巴黎学习了半年法语,以便能阅读更多的外文书刊。1939年秋,陈永龄学成回国,在香港与清华大学文学系高棣华女士结婚。那时祖国各地烽烟四起,半壁河山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东部沿海地区已全部沦陷,他遂由香港转去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讲测量平差和地图投影等新课程。1943年陈永龄在四川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的同时,还在同济大学兼任教授,主讲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等课程。1944年曾赴印度考察大地测量。1948年冬,陈永龄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直到1949年10月14日在广州迎接了解放。1951年,陈永龄出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他是第一位中国籍的院长。1952年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及粤、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1953年陈永龄任该工学院副院长。1956年,当时高教部决定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简称武测,现合并入武汉大学),陈永龄认为,这个决定对发展中国的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影响深远,因此不仅亲任武测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还积极参与主持武测的筹建工作。1955年他还亲自率领有关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武汉,为该校选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门山一带为校址。1956 年建校后,陈永龄任武测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武测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陈永龄还亲自担任了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主持制定了武测的《1956-1957 学年工作纲要和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1957年科研工作计划》,并在1957年举行了武测第一次教师科学研究讨论会和学生科学报告会。同年创办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这些工作都为该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永龄十分重视和关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957年4月,他在武测校刊上发表的题为“与青年教师谈进修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才能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他亲自和青年教师共同讨论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选择教材,向他们传授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工作,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陈永龄还亲自为身边工作的青年教师制定学习、进修规划,为他们提出努力目标,指明研究方向。他告诫青年教师,学习进修要以所在教研组的专业内容为方向,一开始不要好高骛远,要加强培训树立牢固的基础。他专门抽时间为青年教师补课,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陈永龄的教育培养下,今天这批青年教师不但是各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而且已成为中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陈永龄在任研究所所长时,对研究所青年不但言传,而且身教。有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因不懂专业,加上语文水平较低,译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个长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帮助,逐字逐句地给他修改译文。从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人,他们撰写的论文,由于普遍存在文学水平较低、表达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的问题,陈永龄所长逐句逐段地帮助他们修改论文,详细讲述撰写论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凡是聆听过陈永龄所长教诲和亲身感受他热情、耐心帮助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级教授,但他为人师表、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他是位所长,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自傲,年轻人把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切地称他为陈老师。在长期的大学教学工作中,陈永龄始终十分重视高等测绘教育中的教材建设,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刚恢复的土木工程学系任助教时,就与同任助教的夏坚白共同编写了《养路工程学》,这是一本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好教材,被收入大学丛书,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位年仅20出头的青年,在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陈永龄于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开始编写大学测量教材《测量平差法》,1943年写成,1947年出版。该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前后发行6版,影响比较广泛。1943年陈永龄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开始着手中国第一套《大地测量学》教材的编写。于1949年末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并对1932年夏坚白著的《实用天文学》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实,连同已出版的《测量平差法》等大地测量用书,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内容比较充实,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学测绘教材。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出版并再版,受到中国测绘界的欢迎。陈永龄在武测任教期间,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撰写出版了《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该书吸收了国外大地测量教材的优点,紧密结合中国测量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大地测量学的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建国后一部理论较系统、内容较完整、阐述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此书至今仍对大地测量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惜的是陈永龄编写的《大地测量学》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查抄他的办公室时丢失,一直未能找到。这对中国大地测量教材和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 索引序列
  •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
  •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通知
  • 测绘学报编委会2021年会议讲话
  • 测绘学报编委会
  • 测绘学报编委会名单
  • 返回顶部